“所以者何?”就是征問的意思,因為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就像如意寶珠似的。就像前頭所說的伏藏,他伏藏無量的願心。因為這位大士,“地藏菩薩”,“為欲成熟一切有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他修的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超過前面所說的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是故汝等應當供養”,這句經文我們多解釋一下子。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乃至于觀世音菩薩,這四大菩薩是我們最熟悉的,我們所學的法,在此土說,就是娑婆世界,不是彌勒菩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
    為什麼佛拿這四位大菩薩來比較呢?因為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不是講《大般若經》。要是講《大般若經》,只有妙吉祥菩薩,只顯文殊師利菩薩。如果講《彌勒上生經》,只有彌勒菩薩。現在我們講的是《十輪經》,所以在講哪部經的時候,佛都要推崇哪一位菩薩,拿其它菩薩來比,這就是顯,使你生起殊勝的心。因為眾生的心,分別心特別重。哪一個功德大,他就找哪一個,他是這樣想的。
    其實,求人不如求己,你應懂得這種道理。地藏菩薩跟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相比較,那個功德大的?文殊菩薩已經成過佛,現在還是佛,示現菩薩身的。觀世音菩薩也是過去成過佛的,都是古佛。但是在凡夫心中,我們會生起分別心。
    在講這部經的時候,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說他願力堅固,大悲心猛。觀世音菩薩,他是大悲觀世音,大悲心是一樣的。因為我們現在學的是《十輪經》,所以佛特別推崇地藏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所度的眾生,所去的地點,度眾生的處所是地獄,是三惡道。這一點就很殊勝的。難道觀世音菩薩不是嗎?我們放焰口的“面焰”大士,那位餓鬼不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嗎?佛佛道同,並不是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高,也不是藥師佛比釋迦牟尼佛高。如果沒有釋迦牟尼佛,我們也不曉得什麼叫《藥師經》,什麼叫阿彌陀佛?有人念了阿彌陀佛,把釋迦牟尼佛都忘了。有人只曉得阿彌陀佛,連釋迦牟尼佛都不太熟識。佛是不會有忌妒障礙的,跟凡夫不一樣。我們會說︰“我介紹給你,你竟然把我忘了,你只念他,不念我!”那不叫佛。
    我的意思是說,在讀誦這部經的時候,至心歸依稱名念誦供養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堅固的願,勇猛精進,超過彌勒、妙吉祥、觀自在、普賢,佛也是誠實語,佛不會說假話的。但是在這部經里頭他特別凸顯地藏菩薩。要是講《地藏經》,連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也都贊嘆地藏菩薩。要是念〈普門品〉,你供養六十二億恆河沙那麼多的菩薩,不如一食頃供養觀世音菩薩,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座的道友有念〈普門品〉的,也有念〈普賢行願品〉的。如果這麼一說,以為只要念《十輪經》就可以了,因為地藏菩薩的功德那麼大都超過他們,那就錯誤了。菩薩是一樣的,功德都一樣。這個菩薩,我們學到他一點點,就夠受用成就了。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能,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  ,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幡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贊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這個大集會是過數量的,菩薩也是過數量的,不能用數量知道這里有多少菩薩、聲聞、緣覺,佛說法的會上都是這樣子的。十方諸來大眾,指一切的菩薩摩訶薩,還有聲聞,天人,藥叉,八部鬼神。听佛贊嘆地藏菩薩,都從他的座位起來。“隨力所能”,就是盡其所有,他力量有多大,他就供養多大力量。供養什麼呢?就是“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盡他的力量供養地藏菩薩。每個法會,菩薩乃至于諸佛都會供養。在那個會中的時候,他方來的諸佛都供養釋迦牟尼佛,也供養地藏菩薩,從他們的座位起來,听佛贊嘆地藏菩薩。隨他力量所能及的,不用回去再取,也就是身上所戴著的,是這樣“隨力所能”的供養。大家都是說金銀珠寶那一類的,奉獻給地藏菩薩。
    還有的“持種種上妙衣服”。上妙衣服,在《地藏經》,在一切經論上,都是這樣說的。要穿新衣服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要吃好東西的時候,先供養地藏菩薩,乃至于供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都如是。新買的玩具,也先供養菩薩,凡是你認為好的東西,要使用的,都先供養菩薩,這個習慣要是養成了,你的功德不可思議。
    以下還有末尼寶珠,真珠花  ,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幡寶蓋,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還有無量的上妙音樂、樂具,或者唱段歌,唱段贊頌詞,乃至于種種贊頌來恭敬供養地藏菩薩。但是地藏菩薩接受了這種供養之後,他又怎麼做呢?在〈普門品〉上,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不受的。無盡意菩薩再請,之後,還得佛囑托令觀世音菩薩,憐愍無盡意菩薩及與會大眾,觀世音菩薩才受了,受完了,觀世音菩薩就把所受供養的東西分作兩份,一份奉多寶塔,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
    這個會上只有佛在,所以地藏菩薩把所有的供具、大家供養的所有東西,都回向供奉世尊。不止供養,還要說贊頌詞。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回奉世尊,而說頌曰︰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我拿在手上的這些供具是天人龍神十方菩薩,他們來奉獻給我的,我又轉奉獻給世尊。人人都知道世尊是救世的大功德者,唯願受我最勝供。他們供養我,所以我又轉供養給世尊。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于是世尊復說頌曰︰”
    地藏菩薩摩訶薩說完了這個偈頌,頂禮佛足後,又回到座位上,之後,世尊又說頌言,稱揚地藏菩薩。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
    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眾生,登諸趣有無畏岸。”
    佛說︰“供養得很好,你有堅定不移的智能,那就證得法性。”我們不是講一實境界嗎?一實境界的心,是真心,也就是妙明真心。同時,你能夠滅一切有情的無量苦難。布施那些極微妙的音樂;寶手是彈音樂的妙手,也能斷一切眾生的疑惑,就像金剛一樣。金剛智能斷一切的惑網。
    “起大悲慧具精進”,有一個大悲心度眾生的智能,而且,長時這樣度,精進不懈。
    “善持妙供奉世尊”,你所供養的是很微妙的。這位大菩薩轉供養佛的時候,把所有的供養具,經過變化,把所有寶物合成一個寶蓋或者一個幢幡,不再是原來的物質了。好比大家供養佛,我們看見的只是隻果、水果或者是梨子或者香花,但是經過供養一轉化,這個香花又遍滿十方界。如果你是修供養的,念過〈普賢行願品〉第三個大願,廣修供養願,當你的花  裝在花藍里頭,拿去供養佛的時候,如果你懂得如何供養的,一定要修觀想;諸位道友應該都修過的,如果沒有修過的,我重復說一下。
    你要觀想這個花  ,別認為它就只是這麼大。用你的心力把它盡虛空遍法界都化成這個花  。這花  看似只在這個娑婆世界供的,或者是在溫哥華供的,但是它已經遍滿娑婆世界,已經到了極樂世界供養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已經到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若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西方阿彌陀佛,那是大家很熟悉的,或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就是常念的《藥師經》,或上方十方的諸佛,乃至于拜〈佔察懺〉,里面五十三佛的名字都很熟悉吧!想象花  遍滿每個佛國土,每個佛菩薩都有,這就是意供。那麼,這個花  就不只是目前這個狀態了,一切都會生起變化。誰起變化了呢?行者的加持力,修行的人。也就是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供養的時候,假他的心力供養的,這叫妙供,這種供不可思議。
    同時你的智能像海那樣的深,像海那麼樣的大,永遠救度受苦眾生,無窮無盡。海水永遠不枯竭,千河萬河流入海里,海水也不會增加的。那些諸佛菩薩的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能容納一切,使一切眾生、一切諸趣眾生,都能夠到達無畏彼岸,都能夠成佛。我們連說個贊嘆的偈子都不會。諸佛菩薩贊嘆的時候,所用的語言、文字是很微妙,變化非常大,我們知道到彼岸就成佛,但他不說彼岸,而是說無畏岸,或者智能岸,或者般若岸,這是文字的技巧。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  芻及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增長守護憶念,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慧舍,增長妙定,增長安忍,增長方便,增長覺分聖諦光明,增長趣入大乘正道,增長法明,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增長妙稱遍滿三界,增長法雨普潤三界,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眾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增長五眼,增長灌頂,增長生天涅。”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地藏菩薩供養佛之後,他就回到座位,佛又稱贊說︰“你供養得很好!”又給他說偈頌,地藏菩薩又從他的座位起來頂禮佛,向佛說︰“大德世尊”。稱佛為大德,“大”是無量的意思,凡佛一切經論上所說的“大”,就是說我們的“體”,就是“一實境界”,或者說“妙明真心”,或者說“如來藏性”都可以,名字雖然不同,都是假名。但實際上就指一個“大”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乘妙法蓮華經》,都是“大”,這個“大”就是“當體”的意思。
    稱贊佛的德是大德,就是這樣的意思。“世尊,我應當遵照佛的指示。對于這個洲,對于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四大部洲,“此四洲渚”。“世尊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僅是這四洲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四眾的弟子包括  芻、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這是指出家的二眾,在家的二眾。出家就是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男居士、女居士,也就是近事男、近事女。)我令他們都能夠增長憶念。
    “增長憶念”,就是增長智能的意思。我們不是沒有記憶力嗎?在《地藏經》十二品上說,讀經沒有記憶力,讀了就忘了,教一遍記不得,教幾遍也記不得,這就是沒有記憶力,學過的都記不得。地藏菩薩說,“我能幫助他們,令他們增長憶念。”增長憶念,這里當然是指念佛、念法、念僧。所以,“他已經有了信心,已經在學佛法,我給他們增長”,這叫增上心;必須念念增長,念念增上。愈增長,智能愈大,福德愈重,是這樣的涵義。
    “增長守護憶念”,憶念要保護。為什麼?睡眠的時候,要念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者早晨一睜眼醒了,念“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憎”,守護佛法僧三寶,千萬別失掉了。那就是守護的意思,就像保護我們的財產一樣。
    “增長壽命”,先從淺入深,這都是眾生要求的,沒有人會希望短命的;除非他太憂愁苦惱,不想活了。自殺還是有的,為什麼呢?因為很苦,活得不耐煩,活著沒有興趣。所以說,“增長壽命”,是人人願意要求的。地藏菩薩就向佛發願,濟度佛所教化四洲渚弟子,四洲是專指南瞻部洲、北拘羅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這個四大部洲說的。
    “增長身體”,這個有一種解釋,或者想求身體健康的,或身體本來很丑陋的,想變得漂亮一點兒,帥一點兒的,或者是你感覺自己個兒太小,想增長一點兒的,所以“增長身體”包括很多種類,這也都是你所希求的。你本來就沒有病,若再增長一下永遠不害病,就是“增長無病”。“增長色力”,增長你的體力。“增長名聞”,這是我們所希望的,誰都希望有個好名聲。“增長資具”,就是資生的器具,幫助你活著的器具,包括住的房子、汽車,所需要的器皿等,都能滿足。
    “增長弟子”,或者指佛說,或者指佛的四大弟子說的。不論出家、在家,都想徒眾多一點;有的人不一定求徒眾多,徒弟多了麻煩,子孫多了也麻煩。但這是地藏菩薩的願,以下就不同了。
    “增長淨戒”,就是你受的三歸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的戒;在家有五戒、有八戒、有六重二十八輕戒,都能夠清淨,水遠持清淨戒。
    “增長多聞”,多聞,有聞法殊勝;增長聞,多聞,聞了就生長智能。
    “增長慧舍”,就是指著布施說的,舍,再說深一點,就是把我執舍掉,不要執著我;但是這個要有智能,舍是很不容易的。有智能的人,一切都能舍,包括他自己的身命都能舍,這是靠智能。
    “增長妙定”,怎麼叫妙定呢?就在你一切行動當中的定力,這是不可思議的,現在你听經入了定,可不是打瞌睡,是真正入定,在定中听經。所以諸大菩薩,他利益眾生的時候,都是在定中。我們看他飛來飛去,其實他是在入定。所以這部經一開始的時候,地藏菩薩在早晨就入那麼多定,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
    “增長安忍”,安忍就是忍辱,但是他為什麼不說忍辱,而是說安忍呢?對于我們來說,我們都是不守本份的多,忍就可以守住你的本份。守本份的事,包括太多了。自從有了智能,有了妙定,就能夠保護定慧不失,能夠調濟讓定慧均等,這叫安忍。從安忍能產生一些方便善巧,像地藏菩薩入的那麼多定,那麼多利益眾生的方便,那就是方便善巧,有了智能,就生方便慧;有了智能,一切的方便都是解脫的。如果沒有智能,方便就是束縛的。像我們做什麼事情,四處遇到障礙,你也發心度眾生,度不了,完了還衍生出很多麻煩,四處產生波折;就是因為沒有那種善巧慧,處理不得當。
    “增長覺分聖諦光明”,覺分是指著菩提說的,而七覺分,那是別說的。
    增長菩提,就是增長你自己的覺悟,這個覺悟可以使你的聖諦光明,這個聖諦,可以依著實際理諦而證得的聖位,說成佛也可以,十地菩薩也都是聖位,乃至從這個初教義來說,四果阿羅漢也是聖諦;那個法也叫四聖諦法,增長聖諦光明就是智能的意思,諦本身就是光明。
    “增長趣入大乘正道”,能夠運轉你自己的本心,就是大乘。我們講一切,應該不離你的心,這是真正的菩提道。真正的菩提道,心外無法,法外又無心,一切法就是你的心性所顯現的,這就是大乘正道。
    “增長法明”,了解一切法的性體,不要在相上起分別;了解一切諸法的法性,這叫有智能,這叫真正的明。
    “增長成熟有情”,深淺都可以說,成熟什麼呢?成熟一切有情;增長你所思教的,不是發願利益眾生嗎?那麼,眾生是不是能夠成熟呢?能夠依教奉行呢?是不是能夠依教奉行而能成道呢?例如,四眾弟子,我們依照佛的教導輾轉化度眾生,使他們都能信入,都能依教奉行,都能修行,都能成熟了,成熟就了脫了,使有情都能夠成熟。增長大慈大悲之心,就是增長菩提心;菩提心包含很多,大慈大悲,就是菩提心。
    “增長一切白法”,即清淨法,清淨法是什麼呢?一切戒定慧,一切佛所教導我們的法。白法就是清淨法,消失的是黑法,黑法就是染污法。在後面的經文〈無依行品〉、〈有依行品〉當中,會詳細講黑白的道理,一切法上面都是總說,後面會解釋,前面先總說一下。
    “增長一切眾生精氣”,有精神有氣力;精者純也,氣就是氣質。因為你是佛的弟子,使四眾弟子都能精純于佛的教導,人們一看見,我們佛弟子是不同,他的氣質表現,人們一看見就很恭敬,同時善作事業。
    “善作事業”,能夠增長正法精氣善行,增長智能光明,這個意思都是相同的。增長到彼岸的妙行,而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這都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妙行,能夠到成佛的彼岸。
    “增長五眼”,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從凡夫地到佛,我們是肉眼,現在大家都是肉眼,肉眼是有障礙的,別人拿手一擋,你什麼也看不見了。沒有光明,你也看不見。肉眼是障礙的,不是通達的;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礙,天眼通是報得的,他能看見一切,能看見我們,但是我們看不見他。慧眼就是照了一切俗諦的,俗諦就是方便慧。有慧眼,慧眼當觀俗。第四眼就是法眼,法眼了真空,俗諦真諦二諦。佛眼是照一切。對于五眼,現在我們是停留在肉眼的階段。但是有一些個別的報得的人,生下來他就能看見,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特異功能。他能看見地下的事物,這是報得的,這類功能些畜生也有。有些狐狸、黃鼠狼子、狐黃柳豆,有的是長蟲、四種仙狐黃柳豆四仙,還有鬼,我們上面念的大力鬼神,他們都是有神通的,但是那不究竟的;他們還是有障礙,他們沒有天人的眼,看得更通達一點兒,這叫報得的通。天人就是報得的。慧眼跟法眼,那是修得的,佛眼是究竟成就的。這叫五眼,我簡略這麼說一下子。
    “增長灌頂”,灌頂的解釋有很多。受灌頂是從印度來的儀軌。以前在印度的時候,希望為降生的小孩子求加持的。本來是國王為降生的太子,找位修道者,修道者不一定是佛,外道六士都可以;用四大海水來給太子灌頂,消除災難。就像我們求法,用法水灌頂。我們現在學密宗修法的“灌頂”,是專有名詞,本來有多種灌頂,這個地方所講的“增長灌頂”是指得到加持的意思。這是指法灌頂說的。
    我們在修觀的時候,也要自己給自己灌頂。或者觀藥師佛,或者觀阿彌陀佛,住在你的頂上,加持你,增長你入涅的機會。地藏菩薩的加持,使佛四大洲的弟子,都能夠在他原來的基礎上逐漸的增長。如果原來一點兒也沒有,怎麼增長?在原來的基礎上增長。如果已經在學法修道,就增長他證得如來果位的機會,或是要讓他脫離三涂;之後能夠生天,享受幸福,而且還能夠聞法。
    “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于過去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須芽睫枝葉花果藥谷精氣滋味,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勝力,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煩惱賊,即說咒曰︰”
    地藏菩薩有個咒,什麼咒呢?“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持就是三昧。地藏菩薩有這麼一個三昧,簡言之就是真言,也就是咒語。這個咒語的名詞,就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也叫“大明咒”。《心經》也可以稱為大明咒,大光明的意思,也是總持的意思。“這個咒,我在過去伽沙等佛世尊所,經過好多佛,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一粒沙是一個佛所,在那個世尊所,我親自受了這個灌頂,親自受了這個陀羅尼,就是指這個咒、這個三昧,要是念誦這個咒,一切善業都能夠增長,一切惡業都能消失。增長種子,乃至于根須芽睫枝葉花果藥谷精氣滋味,增長雨澤。”
    “藥谷精氣”,這有點神,我們服的藥,像人參蟲草、貝母、靈芝,這種藥必須是野生的,才可以滋補人的身體,健康長壽。這些植物怎麼能增長呢?必須雨水調配,降雨滋潤,特別是增長有益的地水火風。沒有風的力量,糧食是不長的,微風吹動的糧食就像拿手拔的那樣的快,大家要知道風的力量。火是暖氣,為什麼夏天雨季長,冬天雪季它又不長,因為暖氣不夠,就不能長。
    地大是堅牢性,增長地大的堅牢性,使它別壞,別發生地震。這四大增長,乃至于增長這些眾生的喜樂,增長眾生的財寶,增長殊勝力量,增長一切的受用資具。前面已經說過“增長資具”,這里又重復的說一次。重復說的意思,就是念這個咒,使這些能得到增長,這就是陀羅尼,能令一切智能猛利,破除煩惱賊。這個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這個咒語,洪居士怕大家念錯,已經注了音。將來如果大家想持誦的時候,再重新的印幾份,誰想要就給誰一份。我念一遍,如果大家跟著默念一下,或者我念一句你念一句,也算受了。
    “讖  ,讖  ,讖讖  ,阿迦舍讖  ,縛羯洛讖  ,庵跋洛讖  ,筏羅讖  ,筏折洛讖  ,阿路迦讖  ,萏摩讖  ,薩帝摩讖  ,薩帝昵訶羅讖  ,毗婆路迦插婆讖  ,鄔波  摩讖  ,奈野娜讖  ,缽剌惹三牟底剌拿讖  ,剎拿讖  ,毗濕婆梨夜讖  ,舍薩多臘婆讖  ,毗阿荼素 ,莫醯隸,萏謎,  謎,斫羯洛細,斫羯洛沫淞ュ 蘗ュ |隸,揭剌婆跋羅伐剌帝,隸,缽臘薜,缽剌遮 光蚰啵 侖葩蚰啵     謖謖謖冢 ュ 簦 p羯他,托契,托齲盧,闥,闥,弭隸,磨綻,癉綻,矩隸,弭隸隸,盎矩之多毗,遏  睿    睿 剡逕荒 ュ 仂螅 仂螅 鼐 ュ 奧  奧  奧  羋 @都弭隸,弭第,彌綻,叛荼陀,喝羅,梨,滸盧,滸魯盧。”
    這個大明咒總共是六十五句,念第一遍當然不熟,將來多念幾遍就可以了。如果想持的話,一天持七遍,也就是地藏菩薩前面所求的,念這個咒,我們就能得到,這跟大悲咒、其它的咒語具有同樣的力量。這個咒的義涵是不能講解的,我翻不出來,當然也不會講。
    “善說能淨諸有塵,善說能淨斗諍劫。
    善說能淨濁惡意,善說能淨濁大種。
    善說能淨濁惡味,善說能淨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善說能成諸稼穡。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
    “善說”是指是佛說的,贊嘆佛的偈子,或者說這是諸佛善說的咒語。諸佛所說的這個咒,能清淨一切有塵垢,也能清淨斗諍的劫;現在我們這個劫就是斗爭的劫。人跟人斗爭,集體跟集體斗爭,國跟國斗爭;有斗爭,就說明這個時候很不好。念這個咒,可以使斗爭消失一點,但是還要看我們念的力量夠不夠。用這個咒語能夠清淨惡的意念。
    “善說能淨濁大種”,現在地水火風,渾濁得都不守規律,經常發生水災,地大本身有地震;風災、火災都是非時的,由其它四大種起的種種災害。
    “善說能淨濁惡味”,濁惡味可以指現在我們這個環境很污染的;這種味道很不好,要是吸到這種味道,會使身體不健康,壽命不會長久。味跟氣兩者是相通的,坐汽車很舒服,又快,但是汽油味很難聞,這就是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這個咒能滿你的一切希望,或者指這一切諸佛都能夠滿一切眾生的希望。這個“善說”,可以指是說得很好,善就是說得好,說得最好的還是佛。現在地藏菩薩說這個咒,這個咒也是無量諸佛說的;所以持這個咒的時候,能滿足希望。
    “善說能成諸稼穡”,就是我們種的莊稼、五谷都能成熟豐收。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這兩句話要連起來說,持這個咒,能令一切諸佛,能令一切世尊,加護我們,使我們的善業早日成就,早成道業。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不止諸佛加護你,持著這個咒,也能令一切諸菩薩都照顧你,加護你,隨喜你。以上是偈誦,贊頌這個咒。
    “世尊,如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于過去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這個咒的名字叫“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這個總持章句是經過很長的時間,經過像恆河沙那麼多的佛世尊,地藏菩薩在佛前親承的,也就是如來親自傳授的。這個陀羅尼咒,能夠使一切的白法增長,乃至于能增長的受用資具,誰需要受用資具,生活想得舒服一點兒,那就多念咒,你的資具就充足。
    “大德世尊,此陀羅尼,普能濟渡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  芻及  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此陀羅尼能令世尊甘露聖教熾然久住,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大德世尊”,地藏菩薩又尊稱釋迦牟尼佛,大德世尊。“此陀羅尼”,這個咒語。“普能濟渡此四洲渚”,世尊的弟子,弟子之中包括比丘、比丘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優婆塞、優婆夷,也就是佛教的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總說起來就是佛的四類弟子,他們都能夠增長憶念,得到總持。憶念不失,就是記憶力增強,所有吸收進來的、所听的一切法,不會忘記,憶念受持。乃至于你眼楮所看到的事物,念的經,只要念一遍,就可以憶念受持,永遠不會忘失的。要是廣說,一切所受用的,都能夠滿足,那麼,這個陀羅尼咒,使聖教就像甘露一樣,普濟群生讓他熾然著。“熾燃”,光明熾盛之貌,就像大火燒的時候那樣子,永遠久住世間而不喪失。
    “利益安樂三界眾生”,不但人間天上,這里是指著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眾生,是指四洲渚。我們現在是南瞻部洲,這是對著我們說的,我們要是持這個咒就能得到這些加持。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時衣薜  狡戰哉鴝 >汶仗炖植還淖悅   晡蘗恐痔 釹慊 罷潯Φ取R磺兄諢嵯滔キ 荊 曰襝F媯 夢叢  小!  br />
    說這個咒語的時候,發生六種震動;這個道場,就是說法的處所,大地震動,還有上億的天的音樂器具,沒有人吹,鼓沒人打,鐘沒人敲,它自己就鳴向。在說這個咒語的時候,還有無量的天妙香花及珍寶,像下雨似地降到衣薜  健S牖岬拇籩冢   ㄇ氪篤腥   跋滔キ 盡薄U飧鼉 皇嗆ε攏   腔斷燦輝盡L鏡囊饉跡 翹 Σ媯  訓茫 薊匙耪庵窒Σ娌豢傷家櫚男那欏!暗夢叢  小保 永次醇  嘸  健>馱謖飧鍪焙潁 幸慌  炫 幼    稹  br />
    “時眾會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為上首,總有一萬八千天女,于四大種皆得自在,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雖于諸四大種得自在轉,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如此大士,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共有一萬八千天女,這里只舉了為首的幾位天女。這些天女都是修地水火風四大種法的,對于這四大種皆得自在。地水火風四大種當中,只舉水火,其實也包括了地風。這些天女,共有一萬八千位,她們從座位起來了。“稽首”就是頂禮的意思,稽首佛足,就是向佛頂禮。“合掌恭敬”,她們要向佛請教。“而白佛言,希有大德”,世尊,太稀有,太甚奇,“甚奇世尊,我等雖于諸四大種得自在轉”,她們對地水火風能夠得自在,不被地水火風轉,而且能夠轉地水火風。“而不能知四大種初中後相”,不知道諸四大種初成時候的相,乃至止住的時候的相,乃至于毀滅的時候的相,也就是不知道初中後三種相,對于這個四大種的“生滅違順”,她們沒有辦法掌握。地藏菩薩對四大種了解這麼深,已經得到甚深的般若波羅蜜多,得到四大種的甚深智能。她們向佛請問,佛就告訴她們。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
    “佛言如是如是”,你們說的不錯。“此善男子”是指地藏菩薩,因為他已經得到甚深微細的深般若波羅蜜多,已經得到究竟到彼岸的智能,所以能了解四大種。“四大種初中後相”的“生滅違順”,怎麼樣算是順?怎麼樣算是違?違背四大種,四大種就會生起相反的作用。順四大種,四大種就使你的資生工具悉能充足;違背四大種,不但不能夠給你為善,反而給你作了禍害。例如說地水火風初成時的相狀,乃至住止時候的相狀,毀滅時候的相狀,四大種會給我們帶來災害。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一切的吉祥,沒有四大種沒有辦法生活,對它的違逆順遂兩方面都要能夠掌握。
    “天女當知!”佛就對一萬八千天女說,你們應當知道這四大種的違順情況,那麼地藏菩薩所掌握的,就像他手里拿的如意寶珠那樣子似的,能夠具足眾德,令四大種對眾生作出利益,使地大生出種種的上妙珍寶,用此布施于眾生。“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地藏菩薩也能夠這樣子做。
    “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這里是指以法布施,不是用世間的珍寶形容著地藏菩薩。他示現各種種類,隨類教化,而能夠使他們覺悟。
    天女向佛請問,佛答復說,贊嘆地藏菩薩的種種功德,特別是四大種,對地水火風,初中後相,一切轉化的過程,地藏菩薩能夠如實深知的。同時佛對這些天女說,此善男子的功德就像如意寶珠一樣的;如意寶珠是比喻的意思,從如意寶珠能生珠寶滿眾生願。這位善男子,對一切法,都能夠如實了知,也就是能夠稱性而了知。所以,能雨種種上妙的珍寶。“上妙珍寶”是形容詞,能給一切眾生說一切法,讓眾生能聞法得開悟、意解,免除苦難。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地藏菩薩也能利益眾生,就像如意寶珠雨一切寶。那麼,他所雨的寶珠,不是世間的寶珠,而是使一切眾生能夠覺悟,能夠聞法意解的法寶;以珍寶施諸眾生,像產生珠寶的寶渚洲一樣。此善男子所伏藏的一切法,是由無量劫來,聞法積存伏藏的一切珠寶,地藏菩薩就有這麼多功德。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天波利質多羅樹是帝釋天才有的寶樹,這種寶樹不像我們的枝葉花果,它是由一切珠寶織成的,這個善男子就像天波利質的多羅樹一樣,具足一切的珍寶,又具足一切的佛寶,用一切法寶所裝飾。是什麼法寶呢?就是微妙的佛法珍寶,而且是莊嚴的。佛說法都是先運用比喻,而後說法,法、喻兩者合說的;但是恐怕大家在法上不清楚,所以先說比喻。這些珠寶、寶樹,都是比喻,形容地藏菩薩,以一切法來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驚伏。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能驚伏。”
    能摧伏一切,能降伏一切的意思,就像在獸類之中,獅子王就是能摧伏群獸。這是拿世間上大家所見到,所能承認的事物,來形容地藏菩薩所具足的法功德。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譬如明月,于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聘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朗日就是沒有雲彩遮蓋的意思,清朗的太陽,去除一切昏暗。地藏菩薩所在的佛土,隨所在處,都能使一切眾生,免除昏暗的痛苦,能夠得到光明,也能滅除一切眾生的惡見、昏聵、無明煩惱;就像明月似的,明月在夜分當中,可以使失道者找到道路的;看不見路的眾生,能夠走到平坦的正路上。
    “隨其欲往皆令得至”,在月光照耀之下,他想走的路,不會走到歧路上。這位善男子,就是指地藏菩薩說的。“亦復如是”,像明月似的,示現眾生一條光明正大的道路。“于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無明夜是我們在生死迷途當中,地藏菩薩就能令出離。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道果,雖然還不是究竟,但是你能了生死。這都是比喻,比喻地藏菩薩利益眾生的時候,能夠隨眾生他所要求的,以種種的方便安立,令眾生得到利益,得到出離。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像大地一樣的,一切種子,樹木、山林、稼檣,這些都能依靠大地而生長;眾生要想出離這些苦難,依止地藏菩薩就能夠得到法身。這位善男子也能有如是的功德,給眾生一切的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菩提分”法就是覺悟的道,覺悟的道很多,在法相上經常說的是三十七道品,也就是八正道、七覺支、八正道、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在這里是總說的,形容佛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有這些功德,他給眾生的不只是世間的七寶而已,而是法財。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棄舍諸眾生故,名為無缺,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諸眾生故,名為無隙,譬如虛空,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不共佛法”,是佛所具足的。四無畏,那是不共的,一共有十八不共法。具足了十八不共法,只是不跟凡夫共的,不跟二乘共的。其實這些大菩薩都具足的,地藏菩薩對一切眾生是不棄舍的;我們就不行,對待自己的子女,要是他們不孝順或不听話就棄舍了。朋友之間稍為不如意,都要棄舍,或者對哪一個惡眾生,我們會感到厭煩。
    住的時候,要挑選上好的地區,這也是棄舍的涵義。對于六親眷屬,我們都要接近好一點的。所謂好一點的,就是他不壞,不亂攪。如果以菩薩的眼光看,愈是這些眾生,他愈是度化。最壞的眾生是下地獄的眾生,地藏菩薩到地獄去度這些眾生。所以,他度化眾生是沒有嫌棄的時候,甚至做了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都要想盡一切方法來度化,使他們能夠種上善根,能夠學習佛法,能夠得到出離。只要有那麼一點的縫隙,他都能夠滲入來教導,不讓眾生墮落下去。像什麼呢?像虛空似的。虛空是平等利益眾生,誰都可以去,他是沒有吝惜的。我們活在虛空當中,地藏菩薩就像虛空那樣子的對待一切眾生,滿足一切眾生的要求,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受用。
    地藏菩薩成就了佛所贊嘆的無量無邊功德法。為什麼佛這麼樣贊嘆地藏菩薩呢?為的是要說佛的大集十輪。因為贊嘆地藏菩薩,使大家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心增長興盛,只要一聞到地藏的名號,就產生了一種殊勝感、親切感、希求感,希求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能夠使我離苦得樂,所以一切危難都可以求地藏菩薩。我們有些道友感覺自己的願太多,或者太 攏 蛘咚登笳庋  智竽茄   暗夭仄腥  瘓醯醚岱陳穡俊庇腥甦庋  飾搖N宜擔骸啊兜夭鼐 飛弦丫 賦觶 闋縈星C僂蛞諛敲炊嗟南G螅 夭仄腥  膊換嵫岱車模  怯幸壞悖 愕彌列模 列木湍艿玫較嚶Γ 綣  悴恢列模 拖衩揮幸謊  摹!閉飩幸蛟搗  蛟滌齙攪司蛻  稹5夭仄腥  且   磺兄諫    檔模 刪臀頤牽 刮頤搶 嗟美鄭  俏頤敲揮心歉 頡  br />
    地藏菩薩是普遍加持的,但是在這個地球上的六十多億人口,恐怕有太多人沒有听過地藏菩薩名號,縱使听到名號,也生不起信樂心,沒有去求他,也得不到這個願望。沒有這個因緣,怎麼能得到呢?連名號都不得聞呢!所以地藏菩薩在《佔察善惡業報經》上說︰“如果不至心,雖念我的名號,等于沒有念;听到我的名號,不名為聞也等于沒有听到。”這個涵義就是你跟地藏菩薩這個因緣沒有建立起來,雖然听到名號,你沒有什麼信樂心,沒有感覺到他對你能產生什麼利益,因此就叫“不名為聞”,雖然听到等于沒有听到是一樣的。盡管他有這麼多的功德,普遍利益一切,如果沒有生起信樂心,乃至不能至心,那麼,是不是完全沒有功德呢?不是的。雖然听到地藏菩薩名號,或者拜懺不至心,連下下至心都沒有,但是你已經種下遠因。功德是種下了,種子是種下了,當你再次遇到,就會生起信樂心,又生起精進心,漸漸也就成熟了。
    像大家之所以能夠這樣拜懺,都不是一生兩生,而是多生結的因緣。從此更能增長,今生你就能離苦得樂,自己對佛法能夠有所了悟,要經常注意這樣的一個問題。因緣遇到了,你一定要承當,無論是苦的、樂的,因緣已經成熟,你現在受到的,要承當。過去了,因緣沒有了,要放下,這就叫做解脫;因緣會遇時,應該自己受果報;你不想承受,推也推不了,更增加煩惱,更增加災難。你承當了,就會減少。
    一件事情已經過去了,要放下,不要總是留戀回憶;也就是每一個人在心中,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還在留戀,這對我們的害處非常的大。所以要知道因緣所生法,一切都是假的。可是地藏菩薩啟示我們的,就是一個總的方向。要是有這樣的心情,懂得這種道理去學法,你容易悟、容易進入,不然的話很不容易進入。
    講《佔察善惡業報經》的下卷,就是講因緣所生法即是空的意思,講一實境界。這個地方是贊嘆地藏菩薩,我就略說這麼幾句。因為地藏菩薩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一般菩薩所成就得到的;這是因為他的願力,而且時間是過數量的,地藏菩薩早就成就了。前面佛贊嘆地藏菩薩,說他的成就,說他的發願久遠,就拿彌勒、文殊、觀音、普賢比較,這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四大菩薩,這是使我們對地藏菩薩生起殊勝感。
    “時諸大眾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稱贊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大家都感到真正的希求,“皆獲希奇”,有殊勝的意思。“得未曾有”,過去未听說過,對地藏菩薩產生了尊重恭敬,生起大歡喜心。“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觀察地藏菩薩德相。地藏菩薩來到在會中,大家就這樣觀察他,諦觀德相。無論是修觀音法、修文殊法、修普賢觀法,在《法華經》最後一品是觀普賢菩薩,我們修每一法都如是,在這里你必須觀地藏菩薩的相。無論你請了紙像也好,瓷的也好,乃至銅鑄的也好,隨便哪一尊像,只要感覺很莊嚴,殊勝感生起的時候,你就要觀想。就從他的寶座開始觀起,或者是蓮花座,或者是在九華山地藏菩薩座前那只狗—善听,從那只狗身上開始觀想也可以。最好是先觀蓮花,地藏菩薩坐在蓮花上,觀那個蓮花的光明,乃至地藏菩薩跏趺座的光明;再觀察縱身的光明,觀察頭部的光明。由下往上觀,經常這樣觀想,讓地藏菩薩的光芒住到你的頂上,地藏菩薩面相,入到你的心髒之中,你的心髒有蓮花瓣,自己去觀想,就觀想成熟了。先是度你,後來跟你合而為一。
    你這樣觀想,再加上誦《地藏經》,久而久之,你只要一作意,地藏菩薩就在你心中,別人看見你,或者你在說話,幫助別人,給別人回向,地藏菩薩就會加持你。自己沒有什麼力量,但是因為你這樣觀想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入到你的身心,地藏菩薩力量就跟你合而為一。所以,別人能得到好處。這些與會的大眾都是大菩薩,他們對于佛如此贊嘆地藏菩薩,感覺很稀奇,從來沒有听過,得未曾有,所以尊重恭敬,皆大歡喜。
    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舍”,就是目楮不瞬息,即專注一境,思想已經專注了,目不暫舍跟目不轉瞬是一樣的意思。佛恐怕與會大眾沒有完全注意到,所以重復說一遍。以下一共有二十四誦,一個誦是四句,就是重復贊嘆地藏菩薩。我們現在解釋這個發起的〈序品〉,還沒有講《十輪經》正文,只是在要開始講這部經之前,地藏菩薩先贊嘆佛的功德,互相酬唱,讓與會大眾生起清淨信心。佛恐怕大眾還沒有听清楚,又用偈的題材再重頌一遍。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這是第一頌。“地藏真大士”,真大士者不是冒充的,也不是假的。真的意思,就是已經證得了一實境界,已經證得了真如心,已經證得了法界性,這個“真”字是這樣說的。“大士”是尊稱,“杜多”的意思就是能夠除去一切塵垢,能夠除去一切煩惱,把一切煩惱變成功德。在我們是煩惱,在諸佛菩薩就是功德,他就以此度眾生。
    但是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為什麼現聲聞相呢?聲聞要持比丘戒,戒相清淨。但是他示現的相很多,前面講了很多,不過,在這個法會當中地藏菩薩示現的是聲聞相。“來稽首大師”,即來向佛頂禮,大師是指佛自稱的。
    “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把一切快樂施給眾生,這叫與樂,是大慈悲心;慈能與樂,施給眾生一切快樂了。眾生都在苦惱當中,他怎麼能快樂得了呢?眾生的苦惱消失了,他就快樂了。我們走夜路時,沒有燈光,听到怪聲怪氣的,又怕鬼,又怕是野獸。前面說過,地藏菩薩示現光明,像月亮似的,就不恐懼了,就不會誤入歧途。這不是很快樂?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有的眾生,都在苦難中。雨無量雨,不是下大雨,而是雨無量的珠寶、衣服像下雨那麼樣多。為什麼呢?“為供養大師”,供養佛。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贊請于大師。”
    這是佛說的,佛說在會中有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見四方所有的與會大眾。大家對這件事有點懷疑,也就是不明了的意思。因此,這位無垢生天帝釋,他看看四方,大家希望了解,他就合掌恭敬,住于佛前,贊嘆請佛說,為什麼天雨這麼不可思議,每個人手上都有如意珠,為什麼會有這種奇特相呢?就請佛說法。
    “我見世尊眾,末尼寶光明,遍照諸佛國,無不皆明了。”
    這是無垢生天帝釋向佛說的話,他說︰“我看見每個眾生都有末尼寶珠,末尼寶珠放光明,乃至這個光明照到十方國土,一切國土都顯現,好像眼前一樣,也就是這個光明把諸佛國土的世間相都照明了。”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一般都是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等五通,不過在這里加上漏盡通,就是六通。現在地藏菩薩來到這兒,“勇猛名地藏”,是說他修行利益眾生的事業,非常的勇猛精進。但是他現的不是菩薩身,而是出家的威儀,這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因為這個大集會中有過數量的聲聞眾,地藏菩薩現的是聲聞像,主要是度這些三有苦的眾生,以及還沒有回向大乘的聲聞二乘。所以他示現的是同類。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尊首。”
    七聖財,有時候也叫七財,是七樣財寶。有時候叫七德財、七法財,總之,就是七種聖法。聖法就是殊勝的法。哪七種呢?就是信、戒、慚、愧、聞、布施、定慧。攝心不散,就叫定。攝心不散亂,不昏沉,這本身就不是財富所能買到的,這就叫財。這個財是法財。攝心不散亂,並不是不明了,而是能照了一切諸法,用般若智照一切法。第七個財,是定慧財,不但不散而且能照了一切,照了諸法,這叫七聖財。這七聖財所含藏的寶藏,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埋藏到哪里呢?埋藏到眾生的心里,地藏菩薩能夠幫我們挖掘出來。或者說地藏菩薩,就含藏這七種財。眾生只要對他恭敬供養至誠懇切的禮拜,就能得到。
    第一個就是信。“佛法,唯信能入”,沒有信是入不到的。信必須得有力,沒有力量,你得的福報是世間福報。信要是產生力量,就能生起作用。我跟大家說過好多次,最起碼你能夠覺知自己,若生起煩惱,馬上能覺知到控制住,讓那個煩惱消失,不隨煩惱轉,這個信就有力量。覺知這個念頭不對,馬上就使這個念頭止住,不再相續。覺知前念起惡,能使後念不再起,這樣就是有力量了,不過這僅僅是初具信心。如果你是過去多生有善根的人,這一生雖然是從來沒有聞到佛法,或者突然听人講,或者有人跟你一說,身上的毛孔就張開了,那就是說明你過去的宿世善根深厚,一聞就能進入,這叫有信了。佛在世的時候,那些大阿羅漢,一聞到佛的法音,馬上須發自落,出家了;心開意解,證了阿羅漢果。見思煩惱通通斷掉了,這才真正是具足信力。如果沒有這種境界相,我們就要修行。
    要證得這個信心,得修一劫,需要一劫的時間了。以小劫為例︰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歲減一些,再過一百年再減一些,減到人壽命十歲,八萬四千歲就進入八萬四千的一百年。那麼過一百年減一些,過一百年減一些。減到人壽十歲,再從人的壽命是過一百年增一些。過一百年增一些,一增一減,才算一劫。就說小劫,你要修得信心的話,都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你也別以為太長,好比人的壽命,四天王天的一天,人間是五十年。那麼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第二天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第三天是夜摩天,夜摩天的一天一晝夜,是我們人間的兩百歲,夜摩天的壽命是兩千歲。第四天是兜率天,我們人間四百年是他的一晝夜,他的壽命是四千歲。
    現在釋迦牟尼佛入滅了三千年,僅僅是忉利天的八天。所以道宣律師在受天人奉供的時候,就問說︰“釋迦牟尼佛入滅了,現在在什麼地方?”天人︰“你說的是哪一位釋迦牟尼佛?”大家听這問話的涵義,是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你說的是哪位釋迦牟尼佛?他說︰“就是我們這個南瞻部洲,這個娑婆世界。”天人說︰“我看到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入滅,他還在講經。”
    天人看的跟我們看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感覺是很長,像活了一百歲,很長很長;可是四天王才兩天,人間一百歲就只有他的兩天,兩晝夜。對于時間的問題,大家應當這樣認識。在修行的時候,修二十四小時,他看到才是一會兒,很短暫的時間。所以,天人看見我們一天到晚在懈怠,這一百年盡是在玩,沒有看見你在修行。天人是不接觸你,他看見人間是髒的。他下來給道宣律師送飯,是因為他看見那個地方是清淨的,有道者的地方是清淨的。用眼楮看不容易,我們看見佛堂很清淨的,很殊勝的。不信佛的人到這兒來看,覺得很淒涼的,很不好。像大廟都建在深山里頭,毫無人煙,要用爬的才爬得上去。我們朝五台山覺得很殊勝,不信的人看見覺得很破爛。我們看見護法神,應當很莊嚴的。我們看那塑像,塑得莊嚴很感動。他看見︰“唔,這尊塑像的藝術價值很高。”他是從另一種眼光來看的,一切的事物,每個人看法不一樣。
    而這個七聖的伏財伏藏,信心、持戒乃至于慚愧、定慧,這都是聖財,這叫法寶。“無畏佛音聲”,佛的音聲是四無所畏的,是無量的,是無盡的。這是法,這是贊嘆地藏菩薩的,因為地藏菩薩也具足了佛的音聲。“諸菩薩勝幢”,幢幡寶蓋就像代表一個國家的國旗似的,菩薩就是殊勝的法幢,建立法幢,是給一切眾生作示導的,就是這個涵義。“眾生之尊首”,為一切眾生所尊敬的。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把解脫形容得像寶一樣,地藏菩薩是一切解脫寶所依賴的。地藏菩薩是我們可以依著求解脫的,我們求解脫寶的人,就要依靠地藏菩薩。他那種精進的力量,勇猛精進,所求的福德智能,像海那樣深,像海那樣廣。“悲意樂聰敏”,悲意就是他的大悲心,悲意就是大聰敏大智能。我們總想著,悲能拔苦,我們希望地藏菩薩拔除有情的痛苦,希望自己能夠聞法,能夠有智慧,聰敏是智能的意思。而我們要跟地藏菩薩結合,地藏菩薩的大悲,是給一切眾生智能,讓一切眾生都有智能;有了智能,才能離苦得樂,他才來救度。諸有情面臨苦難的時候,眾生才能信仰,才能持受。
    我們盡管學了《佔察善惡業報經》,也有人學了很久,但是可能連佔察輪都還不會用,即使會用,也不會相應,因為他沒有生起那種至誠心。我曾經跟大家說過,學《佔察善惡業報經》上半卷,要多看一看經文,然後再去擲佔察輪。不看經文就去擲,就像擲銅板、擲六爻卦,不會相應的。要禮拜,要稱誦名號,如果不相應,就再拜;那就是消業障,不管相應不相應,你就是禮拜。稱誦地藏聖號的時候,罪業就消失了。
    一切佛法都告訴我們一種方法,怎麼樣離苦得樂?我很缺錢,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資生資具。你要求洋樓,多拜拜地藏菩薩。你想擁有寶馬汽車,或者奔馳汽車,只要是你喜好的,或是想要達到的目的,就叩頭,求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能給你。他不一定通過哪一個管道給你。在大陸上有好多人就希望天上掉下一位從美國來的親戚,把他救了,給他好多錢,又給他開個鋪子,有沒有這種事呢?不但有,也確實不少。但是這只是眼前的快樂,過了就沒有了。
    求地藏菩薩給你的快樂,可不是這樣,是了生死,使你開悟,要是通了,你會因為拜地藏菩薩,使你在夢中,感覺到這件事將來結果會怎麼樣。但是你不能說,要是說出來,可能要受到護法神的責備。因為你不是證得的,而是地藏菩薩加持你,稱聖號受加持的。你心里生出這麼一念之明,自己又會遮蓋住這個明。所以得到的往往不許說,這樣你的心才會得到。繼續求,就能救拔你的苦,給你智能,使你明了一切。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與怖者為城”,恐怖是形容詞,現在沒有城,城都毀了。現在的戰爭沒有前後方的差別,修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了,飛彈是從空中來的,知道嗎?飛機從天上掉下來的。這里說的“城”不同,我們的心有座城,我們的心城是什麼樣子?假使念地藏聖號,地藏菩薩就做出一座城,使你無所畏懼,沒有恐怖感,就像有城牆保護一樣。地藏菩薩,就像明月,示給你道路;這是重頌長行。前面說過,使你生起的善根不動搖,像大地那樣子,因為我們做善事沒有根,這回做了,下回可能不做,做一做也可能後悔。有這種事嗎?有,還很多。有的道友,勇猛善心一發,舍宅為寺,把他家里舍了,全作了寺院。以後自己連住處都沒有了,連飯吃都沒有了,他就後悔了,想那時候該留一點兒。那樣子就前功盡棄。有沒有功德呢?有是有,解脫還是不行。有沒有反悔?有反悔。《十輪經》專門講這個問題。
    如果我們布施給三寶,後來親自看見這位和尚作壞事,你就很懊惱;想起那時候怎麼布施這麼樣一位和尚,這樣一想功德就沒有了!不管他如何,你供養的是三寶,他代表三寶。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專談這一個問題。你供養了,因緣成熟了,你所做的一切事過去了,過去就算了,不要再把它拾回來,過去已經過去了,功德已經成就了。跟你的修行一樣,到了第一步,第一步成就了,你就把它揚舍,必須再做第二步。你要是緊緊抓著第一步不放,第二步就進不去;必須舍了才能進入第二步,第二步成就了,第二步也丟了,就進入第三步。一直到你究竟成就了,一切都具足,千萬莫後悔。
    凡是你投入的東西不要後悔,功德已經成就了。對方怎麼樣,都跟你沒有關系。你做的是供養三寶,供養這間廟。我剛剛才供養,就發生戰爭,一個炮彈給炸毀了。你心里懊惱說︰“我剛才供養的怎麼就毀了?”剛供養的因緣是成熟了,功德具足了。你供養的時候,供養已經成就了,天上的宮殿也給你修好了,是炸不毀的,只是你看不見而已。所以不要再去回顧,因為你已經向前進了,具足了。
    你要是生到夜摩天,絕不會留戀四天王忉利天,因為夜摩天比四天王忉利天開闊得很,他的功德、莊嚴就不同。可是如果你生了極樂世界,仍要想著娑婆世界,這個跟那個不同,因為你要回來度化眾生。因為這兒跟你有緣的人還很多,他們還沒有明白。等你明白了,再回來,娑婆世界已經不是娑婆世界,就跟極樂世界一樣。要看什麼人去看,地藏菩薩到地獄是不是看見那樣的地獄景象呢?不是,他會把它度了。所以說︰“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一切迷惑是由金剛智能而來的,一破一照,就沒有了,化解了。有智能的光明一來,黑暗還會存在嗎?如果把電燈關了,我們的屋子就是黑暗的,電燈一打開,黑暗就破除了,涵義就是這樣。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能施就是能布施,能布施就是這個人非常的解脫,看得破,放得下的意思。解脫很不容易,因為金錢是資生的工具,在智者看來,他用這個來利益眾生,必須是解脫的人,才肯布施。六度萬行,布施為首,布施是舍,要從心上舍,不要只注重在物質上,能布施才能解脫。最難舍的是自己的身體,最寶貴的也是自己的身體。現在要是有三個人,他向我來要求布施,或者要眼楮,或者要心髒,我現在不能給他們,因為我還沒有具足這個舍心,也沒有達到這種道力,所以解脫不了。要是大菩薩,你求什麼,他都舍給你,連自己的身體都舍,何況是國城妻子?〈普賢行願品〉就經常講到,像那些寶物,你都能施舍給一切眾生,這是解脫。
    我們的惑業,就像水上漂的一樣,不要認為是真實的。很多人執著︰“我的業障重呀!”經常掛在嘴邊上,這樣是修不成的,或者什麼事沒有得到,或者受到什麼災難,第一個想到就是自己的業障很重!業障就是你的惑業,起惑造業,就像水上浮漂似的,不是真實的,不要把它看成真實的。你要是懺悔了,業障就消失了。
    別認為自己的業障還很重,如果盡想著自己的惑業還很重,那麼就一直很重,壓著你,就永遠解脫不了。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總想著自己的業障重︰“唉!這件事我怎能做得到,我的業障很重。”一句業障重,就成了掩飾的理由,這是不可以的。業障本來是沒有根的,惑業一起生,你要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到真誠,其它的法門都沒有修,就是持名。你也沒有念《十輪經》,也沒有念《佔察經》,就念一個聖號,都可以的,但必須念到至心。
    煩惱是熱惱,有幾種熱惱?煩惱生憎恨心,或者思想想不通睡不著覺,愈睡愈失眠,愈失眠愈翻身,心里煩躁得不得了,都是熱惱。凡是煩惱,就是熱的,像蓋上一條棉被似的。蓋有五蓋十纏,有煩惱蓋,蓋住你。要是幢幡寶蓋,佛的寶蓋,那是聖境。這個蓋是煩惱,煩惱熱的,把你蓋到里頭,你的氣出不來,透不過來,解脫不了。地藏菩薩除煩惱,就像除去熱惱一樣的,把你的蓋給揭掉了。你有病了,地藏菩薩就像一位很好的醫生,一帖藥服下去,你的病就沒有了。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閣,勝俱胝劫中,稱余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你一日稱地藏的名號,就具足了。你念一聲的時候,一聲具足地藏菩薩聖號,念十聲你也具足十聲的地藏功德。如果誠心這樣念,只念一天的地藏名號,勝過一劫當中稱其它的有德者,這個包括稱其它大菩薩的名號。
    “十二緣清淨”,十二因緣屬于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名色,名色又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愛,愛緣取取緣有,這是十二因緣,就這麼輪轉下去。只要是念地藏菩薩聖號,跟地藏菩薩學,十二因緣就清淨了。我們這些業惑,就是因為起惑造業,業就把你系縛住,系縛住就受苦。現在不造業,不起惑,業就系縛不住你,自己就能作得主的。不但自己解脫,而且能夠覺到一切眾生的煩惱覆。自己聞到法,還要向別人說。像我們的道友,介紹很多親友,使他們信佛聞法,這就是幫助眾生解脫。
    “健行定”,是一百零八定當中一種定的名詞,有“健行定”,“健德定”....,這是屬于定的名詞,有一個定都可以到彼岸。但是九次第定,六欲天定,就不成了,這種定是聖定。聖定,我們在後面的經中會講,就是依“數、隨、止、觀、轉、淨”這六法。在天台宗是“數、隨、止、觀、還、淨”,有還原返淨的意思。六妙門講的是淺的,《十輪經》講的是深的。我們是淺的深的都講一講。
    這部經之所以長,就是因為有好多修行的方法。因為是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得照這樣做,學會了就可以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呢?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每天都踫見好多問題,心里觀照不同,你的認識與觀感就不同。你必須會做,必須得如是觀,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像地藏菩薩這樣的有智能,我們還達不到。
    “諸智如虛空”,可以是“虛空即諸智”,也可以反過來說。虛空的空,我們把它比喻為般若。在佛經上,只要一講空義,就拿虛空來比擬。其實這不是虛空,虛空里頭能容納一切,你有智能,是把這些惑都破除了,並不是把這些惑、這些物質消滅了。如果花瓶是空的,我們並非把花瓶砸爛了把它丟掉了,才是空的,並不是這樣的,而是當體知道它是空的,因緣和合的。這些花當初不是同一株花生長的,而是插花者,供花的人把它們插們在一起的。至于這一朵花,它有它的水份,有它的物質,都是因緣和合的,沒有一法是真的。因緣和合了就生,因緣別離了就滅。緣生的時候,就承當。看這一盆花就承當,緣滅的時候,這花都滅了,都謝了,就放下,沒有了,花都丟了。不要再眷戀舍不得,就是這樣。
    家庭也如是,父母妻子,有因緣聚到一起,大家就這麼過。我說長一點的時間是一百年,到那時候也都要散的,散了就放下。不要還緊緊執著,這輩子放不下,又執著來世;來世又放不下,所以不能解脫。就是因為這樣才不能解脫。不知道諸智像虛空一樣。
    “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主要是無邊佛土中的一切眾生,黑暗聚集在一齊。這個暗聚就是業。業太多,煩惱,貪、嗔、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結使結在一起,讓你破不出去。這十個結所生的業可多了,無窮無盡。貪,貪什麼都叫貪。對于佛法,你要是真正能入進去,般若智一照,色受想行識一切都是空的。凡是有形有相,語言、文字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但是我們沒有達到這一步的時候,還得加上語言。明了文字之後,才去破。當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不能離開家庭,要是不要家庭,不管小孩子,就去听經,這可不行,你這樣子去听經是得不到利益的。人在這兒,心還惦著那兒,心不在焉。你該做什麼,就去做什麼。
    而“世法諸法味,世間常相住。”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你懂得諸智如虛空,懂得這個道理,才能破除無邊佛土有情的黑暗聚(聚是聚集義),才能消除因緣所生的一切業。地藏菩薩不會在那個佛土當中,他是無窮無盡的。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靜慮就是思慮的意思,定的意思。等流是平等,同時進入的。苦、集、滅、道四諦法,四法本身就是定;諦就是如理,能令一切有情,入了定,把這些惑、熱惱、煩惱都除掉了,不只是現生的。
    “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饑饉,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因為眾生的業感,感招了風災、水災、火災,那是大三災。現在的刀兵、水火、饑饉是小三災,因為眾生的業感,現在這種災難,特別的多。往後會越多,這僅僅是開始。我活了八十多歲,打從記事那天起,就感覺這個世界沒有好日子。東北那時候土匪跟軍閥打,完了,南北戰爭打。後來又是日本人來打。大家回想一下子,哪一天安定過?這只是刀兵劫。
    病,誰沒有害過!有很多病是治不好的。饑饉瘟疫,有的地方害了,他知道,有的地方沒害,他不知道。這種的疾病、刀兵、饑饉,每一種都包括無量的惱害。你一念地藏菩薩聖號,一求地藏菩藏皆令得解脫。這是佛贊嘆地藏菩薩,功德究竟有好大,你有什麼災難,一求就好了。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原本是六趣、六道,這里是說五趣,少說一個。我們這個身體,在你生命盡了,趣向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道,並入五趣當中,有人修羅,有天修羅,有鬼修羅。六道,有時候只說五趣,也就是把阿修羅道並到五趣里頭,他是非天非人。凡是五趣的眾生,都會受到那些苦難的逼迫。如果歸敬地藏菩薩,“有苦悉皆除”,所有苦難都能除掉。
    “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我們乘的這個輪不是好輪,而是苦輪,互相的違害,展轉違害。如果歸依地藏菩薩,能夠彼此不傷害,我也不傷害你,你也不傷害我,都能有大慈悲心,互相幫助。以前的賢者,想的很好,說是民有民治民享,可是誰做?那樣就不相違害了嗎?貧富同均,大家共享快樂,結果是你們幾個人苦一點,我樂一點,多數情形是這樣,哪會想到別人?都是想到自己,都是互相的違害。越是這麼相違害,苦越深重,永遠不會停息的。歸敬地藏菩薩之後,他心里的熱惱就平息了,生起一種慈心。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我們前面講的十二因緣法,無論是過去世的、未來世的,總的來說,反正是你心里頭一動,起業了,這個叫業相。這個業相不會停止的,它會轉變的,這個轉變叫轉相,它就在自心的相境界。業轉相三相,完了,就執取相續。執著名字,完了起惑造業。所以這個苦輪是互相的迫害,這是可怖畏的,所以不要起業。不造業就不起惑,也就沒有恐怖了。我們之所以會造業,就是因為有這個身體。身體要吃要穿,同時也要求舒服;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舒服,怎麼舒服怎麼做,不管別人舒服不舒服,你幫助我就行了。人人都是這樣打算,互相的爭奪;越追求,苦就離你越近。你本來是追求快樂的,但是越追求,苦越多。要想離苦,就要修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法門,念地藏菩薩就好了,你就無所畏懼了。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你求福德、求智能,要產生正念。念什麼呢?念戒、念法。念法就是聞法,聞法就生出智能,也就是念慧。凡是歸敬地藏菩薩的,你所求這些戒定慧都能滿足,使你離苦得樂。
    “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你喜歡作功德,或者願意當醫生、當科學家,願意教工巧技術,可是沒有這種智能做不來,就求地藏菩薩加持你,給你智能,可以發明創造。菩薩想利益眾生的時候,必須懂得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外明、因明,這叫五明菩薩。修五明菩薩,那是世間的藝術,你都得會,而且用佛教的大慈悲心來學習。歸敬地藏菩薩,就能有智能,一學就會。
    “求諸谷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這一切都是現在我們所要求的,像種田的使谷物生長好,種藥田的使藥物生長得好。入山采藥,像靈芝、人參,這些稀有的尊貴藥材都能得到。希望有人幫助你,或者求衣服、找個好佣人,僕使者就是佣人。你開一間公司,找幾個好的助手,好的職工,這都很不容易的。哪一個職工不想偷你,不想整你,不想害你?只要歸敬地藏菩薩,所求的都能滿足。
    “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谷藥,潤澤而細軟。”
    為什麼呢?因為地藏菩薩具足一切德,他是任持大地,這些東西都是從大地生長出來。因為滋潤這些谷物、這些藥材,生長起來就非常的良好。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你被這些煩惱蓋覆住了。伏覆就是蓋覆你,你不想做好事,心里盡想作惡事。十惡業,身體要行殺盜淫,口里頭就是妄言、綺語、惡口、兩舌;不罵人,不會說話。必須罵人,他才說話。我在四川的時候,感覺他們是不罵人不說話的,並不是說真罵你,兒子跟老漢,都還說︰“你這個龜兒子”,他成了口頭語。我听得很托異,他說︰“這是我的習慣,沒有什麼。”他不說龜兒子,就不會說話。開口就龜兒子,好像很習慣,可是我們听起來很刺耳,不論男男女女都這麼說。
    還有東北,我最初當小孩兒時,一個地區叫拉哈族,大家可能沒有听過。他們的語言簡單到了極點,青年人稱呼老年人,就叫老伙計,老年人稱呼青年人就叫小伙計。就叫伙計那兩個字,不過不是我們發伙計的音。我問他們的涵義,他無法解釋。兒子稱呼媽媽跟爸爸通稱老伙計,爸爸、媽媽稱呼兒子通稱小伙計。語言那麼的貧乏,想多說幾句話,都不僅。你要是變成了這種人,說苦不苦呢?跟牛馬有什麼差別呢?
    所以經上說與畜生無異,與木石無異。不明白佛法的人跟木頭、石頭差不多,跟畜生、牛馬也差不多。
    “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
    前面說地藏菩薩現了種種身,大家也看見了,總共現了四十二種化身。
    “假使百劫中,贊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最後,釋迦牟尼佛跟與會大眾說他的功德,說一百劫也贊嘆不完。“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大家應當都供養地藏菩薩,稱誦地藏菩薩聖號。
    我講了好多座了才講完“序分”,還沒有說到正題。
    “序分”的涵義,主要是讓大家信地藏菩薩能夠拔除我們的苦難,給我們的快樂,讓我們相信。地藏菩薩也問佛很多問題,請佛解答。
    下次講〈十輪品〉,就是“正宗分”,一共是八品。前面一品是敘述。後頭一品是“流通分”。囑累虛空藏菩薩要把這部經流通,很多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讓很多有情眾生得度。不過,虛空藏菩薩就住在空中,一直沒有流通,現在又遇到因緣了,大家可以共同學習。
    序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