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教的人生觀 第六章 佛教的人生觀5
    今將十二緣起的內容圖示如下︰

    ┌無明——本性妄想執著而有之迷惑煩—┐

    ┌過去二因┤├過去惑業

    └行——行為造作之業————————┘

    

    ┌識——為過去業力牽引,妄生顛倒分別而入胎之識———┐

    ├名色—五蘊的總名,在母胎中發育的精神與物質之混合體┤

    十┌五果┼六入—在母胎中發育至六根具備———————————┼現在之苦

    二現├觸——出胎後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之感覺—————┤

    因┼在┤└受——由好惡刺激而有苦樂的感受——————————┘

    緣

    ┌愛——對五欲六塵的貪愛————————┐

    └三因┼取——因貪愛而生之執著心———————┼現在惑業

    └有——因貪愛執著而造作出善惡之業———┘

    

    ┌生——因業力而致未來所生五蘊之身————┐

    └未來┤├未來之苦

    二果└老死—諸根朽壞為老,諸蘊破壞名死————┘

    五、業與輪回

    業的梵語是羯磨,為造作之義,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發之于身體語言的善惡諸造作,俱名為業。佛經俱舍論中說︰

    ‘思及思所作,思即是意業,所作謂身語。’

    中阿含經中說︰‘思業與思已業’。思業即是意業,思已業即是思而發之于身語的動作。這三者,合稱為身,語,意三業。

    業有善、惡、無記三性。善業能招致善果,惡業能招致惡果,無記業既不是善又不是惡,故不感果。

    身、口、意三業,能感果的是善惡二性,這三業善惡的內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