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教的人生觀 第六章 佛教的人生觀4
    阿賴耶識如何生死流轉呢?這要從佛法上的十二緣起觀說起。

    四、十二緣起的生命觀

    十二緣起,又稱十二因緣,亦稱十二有支。這是依因果法則,以開示有情生命三世相續的真相。

    十二緣起,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其中,無明是過去之惑,行是過去之業,由識至受五支是現在苦果;愛,取二支是現在之惑,有是現在之業,生和老死是未來的苦果。這樣由惑造業,由業受苦,由苦而復惑,因惑復造業,復受苦,就是有情生命流轉的惡性循環。但在這循環中因業受苦的根本,就是上節所說的阿賴耶識。

    生命的來源,由于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因妄想執著造作之業力寄托于識中,此識復受業力支配,在六道中輪回升沉。因此,我們可以在此說出生命的奧秘,那就是,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也就是俗稱的靈魂。生命自六道而來,復往六道而去——事實上也無所謂來去,只是這個識,受著業力的牽引,在這六類眾生的生命之流里,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一旦因緣會合,生入人道,那就成了五蘊和合的我。

    其實,識與名色結合的生命,並不一定就是人,不過三界六道,以人為中心,所以我們在討論生活問題時,亦假設以人為對象。假設說,神識以過去業力之因,生入人道,那麼在十二因緣的現在果報上說,就是倒識入胎,與父精母卯結合而成生命。此生命發育至六根具備,出生人間,漸次成長,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昧觸法六塵的感觸,而有苦樂的感受。這便是十二因緣中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

    有了苦樂的感受,就會躲避痛苦,追求快樂,此不獨于人,動物皆然。既然追求快樂,自然就有貪愛——貪財愛色,爭名奪利。然而過份擴張自己,就難免不影響別人。少數人快樂,多數人難免痛苦,痛苦的人為了求得快樂,又不兔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當然,人群中也有舍己為人的仁人志士,克己安份的善良人民。但人的行為不管是善是惡,起心動意,皆是業種。這業種印入藏識——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善者超升,惡者沉淪,一切皆自己造作,沒有什麼上帝和神支配。以上是十二緣起中現在三因的愛、取、有,三支。

    未來之果呢?則由現在之業因,再去受生,再去受報,再作業,再老死,依然在生命之流里,延續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