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代祖師傳燈法本
作者︰釋淨慧敬編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六祖慧能大師傳記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一 慧能大師六組壇經二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三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四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序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上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下一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下二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後序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六祖慧能大師傳記
    六祖慧能,俗姓盧,祖籍範陽(今河北涿州),父親名行,武德年間遭貶官,徙居到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初八,慧能就出生在新州。慧能三歲喪父,由母親撫養成人。成人後,家境愈發貧寒,只能靠上山打柴和幫人做零活維持生計。

    有一天,慧能上街賣柴,有位顧客買了他的柴,令他把柴送到旅店。在旅店的門口,有一客人在誦經,慧能听了,似有所悟,久久不肯離去。他上前向客人打听讀誦的是什麼經。從客人的介紹中,他得知五祖弘忍禪師在蘄州黃梅馮茂山傳法,並經常勸告道俗信眾讀誦《金剛經》。慧能听了,心中遂產生北上求法的念頭。但因為母親尚在,不能立即前往。

    慧能三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去世。安葬了母親之後,慧能便取道韶州曹溪(今韶關)北上求法(此說與《六祖壇經》所記不同)。在韶州,他結識了德行之士劉志略,因為情投意和,結拜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姑,是位比丘尼,名無盡藏,住在當地的山澗寺,經常讀誦《涅經》。慧能白天與劉志略一起參加勞動,晚上則听無盡藏比丘尼讀誦《涅經》。慧能雖然不識字,但他的悟性極好,經常在听完經之後,給無盡藏比丘尼解說經文的大義。有一次無盡藏比丘尼手捧經卷,向慧能請教一個字的讀法和意義。慧能回答說︰“字即不識,義即請問。”無盡藏比丘尼說道︰“字尚不識,曷能會義?”慧能回答道︰“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盡藏比丘尼听了,非常驚異,知道慧能是個有道之人,心生敬意。這樣一來,慧能的名聲很快傳遍鄉里。雖然當時慧能還沒有出家,但是當地的信眾都爭相前來瞻禮和供養,並且在附近的寶林古寺舊址上,為慧能建了一座道場。慧能在這個地方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慧能突然想起求法的事來,私自念言︰“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于是第二天便離開了寶林寺,繼續向北行進。經過樂昌縣西山石室間的時候,慧能遇見了智遠禪師,並向智遠禪師請教有關坐禪的一些事情。智遠禪師告訴他說︰“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于黃梅,汝當往彼參決(我看你神姿清朗超拔,恐怕不是一般的人。我听說菩提達磨從西域來到中土,傳佛心印,展轉至于黃梅五祖,你不要再耽誤時間了,速往忍和尚處參學,以決生死之疑)。”

    于是慧能一路風塵僕僕,直造黃梅五祖道場。

    慧能自幼生活在嶺南,目不識丁,生得瘦小,一副山野樵夫的模樣。所以五祖初見他的時候,便戲稱他“獠(g _l o)”。《五燈會元》、《祖堂集》和《壇經》等書,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這次見面的情景——

    五祖問︰“你從哪兒來?”

    慧能道︰“從嶺南來。”

    五祖問︰“你到這里想干什麼?”

    慧能道︰“不求別事,只求作佛。”

    五祖道︰“你這個獠,又是嶺南人,你怎麼能夠成佛呢?”

    慧能道︰“人雖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別。我這個獠,形象上雖然與和尚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

    五祖听了,知道慧能的根基很好,不是常人,本想繼續跟他多交談幾句,但因為徒眾都在左右,擔心慧能日後會遭到眾人的嫉妒和排斥,于是便把他打發到碓坊舂米。

    舂米是一件苦差事,慧能生得矮小,體重不夠,為了踏碓,他不得不在腰間栓上一塊石頭。就這樣,慧能晝夜不停,勤勤懇懇地舂了八個月的米。

    有一天,五祖把大眾召集到一起,告訴大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已經老了,當選一名接法人,以確保祖師的法脈不斷。佛法不可思議,貴在實證,你們千萬不要以為記住了我所說的法語,就算了事了。你們且下去,各自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寫一首偈子給我看看,如果有人契悟了佛意,我就把法衣傳付給他,立他為六祖。”

    當時,五祖會下,有七百多名僧人。其中,以神秀上座最為出色。秀上座是教授師,兼通內外之學,經常為大眾講經說法,並且得到了五祖的器重和眾人的敬仰。因此,大眾退下來之後,共相議論道︰“六祖之稱號,除了秀上座之外,還有誰能夠擔當得起呢?我們不用勞心費力寫什麼偈子了,等秀上座得了法衣成為六祖,我們都依止他就完事了。”

    听到大眾的議論,神秀想,大眾之所以不敢寫偈子,是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該向大和尚呈上偈子。當然,我呈偈子是為了求法,而不是為了奪取祖位。如果我不向大和尚呈偈子,大和尚怎麼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我又如何能得到五祖的傳法呢?翻來覆去,左思右想,折騰了兩三天,終于作出了一個偈子,並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地寫在廊壁上,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天早晨,五祖經過的時候,忽然看見此偈,知道是神秀所作。這首偈子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後人如果依此偈修行,還是可以得到大利益、免墮惡道的,因此,五祖還是當著眾人的面對這首偈子大加贊嘆,並且要求大眾焚香讀誦此偈,依偈而修。但是,私下里,五祖還是告訴神秀說︰“你的這首偈子,還沒有明心見性,見地還不到位,還在門外。如此見解,欲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于當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中薦取。”說完,五祖吩咐神秀再作一偈。但是,幾天過去了,神秀再沒有作出新的偈子來。

    後來有一天,慧能在碓坊舂米,听到外邊有一個童子在誦神秀的偈子,就上前打听,于是童子就把五祖吩咐大眾作偈以及讓大眾焚香禮拜神秀之偈的事一一告訴了慧能。慧能听了,就央求童子道︰“上人,我也要誦此偈,與秀上座結來生緣。自從我來到這里,我就一直舂米,八個多月,沒有到過堂前。請上人引我到寫有神秀偈子的廊壁前禮拜。”

    于是,童子引慧能來到偈子前。慧能說︰“我不識字,還請上人念給我听。”當時,江州別駕張日用正好在旁,便高聲為慧能念誦那首偈子。

    慧能听了,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請別駕給我寫上。”別駕听了,非常驚訝︰“你這個舂米的,也能作偈子,真是希有!”慧能正色道︰“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听了,連忙謝罪道︰“汝念偈子,我給你寫。如果你將來得法了,不要忘了要先度我。”于是慧能念偈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子剛寫完,大眾無不驚愕。五祖見眾人如此,擔心有人傷害慧能,于是用鞋掌把慧能的偈子抹掉了,並且說“亦未見性”。眾人見五祖這麼說,也就不以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來到碓坊,見慧能腰間掛著石頭舂米,說道︰“求道之人,為法忘軀,就應當象你這個樣子”,並問道,“米舂熟了嗎?”慧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頭上敲了三下便離開了。慧能領會了五祖的意思,便于當天晚上三更的時候,偷偷地來到五祖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慧能圍起來,以免他人發現,並且給他講解《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慧能豁然大悟。原來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慧能一連說了五個何期,以表達自己悟道時的驚喜和見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五祖知道慧能已經大悟,便將頓教法門以及祖師衣缽傳付給慧能,說道︰“諸佛出世為一大事,故隨機大小而引導之,遂有十地、三乘、頓漸等旨,以為教門。然以無上微妙、秘密圓明、真實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葉尊者,展轉傳授二十八世。至達磨屆于此土,得可大師承襲,以至于今,今以法寶及所傳袈裟用付于汝。善自保護,無令斷絕。听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慧能禪師跪受衣法之後,問道︰“法則既受,衣付何人(法我已經受了,將來這祖衣該交付給誰呢)?”

    五祖回答說︰“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若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禪師又問︰“當隱何所?”

    五祖答道︰“逢懷即止,遇會且藏。”

    說完,五祖便親自把慧能連夜送到九江驛。臨行前,五祖又囑咐慧能︰“以後佛法將通過你而大興。你離開黃梅後三年,我將入寂。你趕快往南方走,好自為之。不要急于出來弘法。這當中你會有劫難。”

    慧能禪師再一次頂禮五祖,然後發足南行,不到兩個月就到了大庾嶺。

    五祖送走慧能後,連續好幾天沒有上堂。眾人都很疑惑,老和尚是不是生病了,于是紛紛前去問安。五祖告訴他們說︰“我沒有病,祖師的衣缽和法脈已經傳到南方去了!”眾人大驚,問道︰“誰得到了衣缽?”五祖回答說︰“能者得之。”

    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此後便有了數百人前往南方追殺慧能禪師欲奪取衣缽的一連串驚心動魄的故事。為了避免不測,慧能禪師一度在獵人隊混了長達十五年之久。此後,因緣成熟了,慧能禪師才來到了廣州法性寺,在印宗法師的坐下剃度,開始了他輝煌的弘法生涯。

    在慧能禪師之前,禪宗一直是單傳。自慧能禪師以後,禪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傳開來。慧能禪師的弟子很多,據《壇經》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岳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慧能禪師的法嗣。

    慧能禪師入寂于先天元年(712),春秋七十六。他生前的主要講法,由弟子法海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讀到的《壇經》。在佛教史上,中土人的著述,被稱之為經的,唯慧能禪師一人。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一
    行由品第一

    時,祖師至寶林2,韶州3韋刺史(名璩4)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5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嚴父,本貫範陽6,左降7流于嶺南,作新州8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9,艱辛貧乏。于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蘄州10黃梅縣東禪寺11來。其寺有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听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12。不經13三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獠14,若為堪15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雲︰“這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16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17!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18,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19,必是他得。我輩謾20作偈頌,枉用心力。”余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後依止秀師,何須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夫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21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22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于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23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嘆︰“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于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

    童子曰︰“爾這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

    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24,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25。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26多時使27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28,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何期29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听吾偈曰︰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既30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

    祖雲︰“逢懷31則止,遇會32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33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34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

    祖雲︰“合是吾渡汝。”

    惠能曰︰“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35,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雲︰“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

    (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

    逐後36數百人來,欲奪衣缽。

    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V37,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38。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

    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39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反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

    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

    明禮辭。(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于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40。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經》。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眾駭然41!

    印宗延42至上席,征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雲︰“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

    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

    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師講《涅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43白佛言︰犯四重禁44,作五逆罪45,及一闡提46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于是為惠能剃發,願事為師。惠能遂于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47。

    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注解】

    1.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又稱《法寶壇經》、《壇經》。六祖惠能述,法海集,元代宗寶編。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為禪宗六祖惠能于韶州大梵寺之說法內容,由其弟子法海集錄而成,共分十門。

    本書初系法海奉韶州刺史韋璩之命集錄而成,然在流布過程中,後人多有節略,而未能見祖意之大全。元代德異乃探求諸方,得其全文,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于吳中休休庵上梓。翌年,宗寶更校三種異本,正其訛誤,詳其節略,並新增入弟子請益機緣,而予以印行。卷首並附德異之序、宋代契嵩之贊,卷尾附法海等所集之六祖大師緣起外紀、歷朝崇奉事跡、柳宗元之賜謚大鑒禪師碑、劉禹錫之大鑒禪師碑、佛衣銘及編者後跋。

    經學者考證,《壇經》之版本主要有四種︰(1)敦煌本︰不分卷,原本是晚近在敦煌石室所發現的寫本(現藏英國倫敦博物館),大概是五代時所寫,題作《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一卷。被學界認為是目前最古老的本子。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2)惠昕本︰此本原為宋邕州羅秀山惠進禪院沙門惠昕于乾德五年(967)所改訂,分二卷,十一門,紹興二十三年(1153)晁子健于蘄州刊行,後流傳到日本,由興聖寺翻刻,題作《六祖壇經》。(3)德異本︰即曹溪原本,不分卷,但開為十門,題作《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此本是元德異所刻古本(至元二十七年,即1290年刻于吳中休休禪庵,高麗有大德四年即1300年萬恆翻刻本)。明成化七年(1471)此本又于曹溪重刻,萬歷元年(1573)李材再刻,萬歷四十四年(1616)德清于廬山法雲寺復刻,清順治九年(1652)秀水王起隆等又據李材本校刻。(4)宗寶本︰至元二十八年由宗寶改編,全一卷,十品,品目與德異本不盡相同,然文字大致相同,或即出于德異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此為教內常見之流行本。

    本書之《壇經》法本,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所傳宗寶本為底本,參照《禪宗全書》所收之《曹溪本》、《明版正統本》、《清代真樸重梓本》校勘。各品之品目則采用《清代真樸重梓本》和坊間流布本。

    2.寶林︰即寶林寺,今廣東曲江南華禪寺。

    3.韶州︰今廣東韶關一帶,治所在今曲江縣。

    4.璩︰音j 。

    5.大梵寺,在曲江縣境內,後歷改開元寺、崇寧寺、光孝寺等名。

    6.範陽︰今河北涿州。

    7.左降︰官職降遷。

    8.新州︰今廣東新興縣。

    9.南海︰今廣東佛山一帶。

    10.蘄州︰今湖北蘄春。黃梅在蘄春之東。

    11.東禪寺︰今黃梅五祖寺。

    12.辭違︰辭別、離開。

    13.不經︰猶言不到。

    14.獠,音g _l o,古書上對我國西南部少數民族——仡佬族的蔑稱。

    15.若為堪︰如何能。若為,怎樣,如何。堪,能。

    16.槽廠︰猶言“碓(du )屋”,除了安放碓磨之外,還兼養牛養馬、堆放劈柴之用。

    17.遲滯︰拖延、停留。

    18.處分︰吩咐。

    19.教授師︰專門教授弟子威儀作法的軌範師,為五阿梨中的第三位。

    20.謾︰亦作“漫”、“慢”,枉,徒然。

    21.供奉︰官名,擅長文學美術,事奉于內庭。

    22.從︰猶言听、任、由。

    23.炷香︰焚香。

    24.別駕︰即州刺史的佐使,宋以後稱通判。

    25.沒意智︰猶言沒有智慧。沒,無,舊讀m ,今讀m i。

    26.何得︰怎麼能。

    27.使︰役使。因為惠能當時為常住大眾做苦役,故雲。

    28.腰石舂米︰惠能生得身材瘦小,踏碓舂(ch ng)米的時候,為了增加重量,不得不腰間掛著石頭。

    29.何期︰猶言想不到,不料,不想。

    30.既,坊間流通本一作“亦”,但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均作“既”,故從之。

    31.懷︰指懷集縣,曾屬梧州府,今廣西賀縣東南。

    32.會︰指四會,曾屬廣東肇慶府。

    33.南中︰泛指嶺南一帶。

    34.,同“櫓”。

    35.邊方︰未開化的荒蠻之地。

    36.逐後︰猶言緊接著。

    37.粗V︰粗魯、性急。V,音z o。

    38.坊間流通本一作“盤坐石上”,但曹溪本、宗寶本、明版正統本及清真樸重梓本均作“坐盤石上”,故從之。

    39.那︰哪。

    40.,同“遁”。

    41.駭然︰詫異、驚詫。

    42.延︰請。

    43.全稱“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見《涅經》南本第十九至二十四卷。

    44.四重禁︰殺、盜、淫、大妄語等四戒,稱為四重禁,犯之得極重罪。

    45.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種逆惡之罪。

    46.一闡提︰不信諸佛所說教戒,斷滅一切善根的人。

    47.東山法門︰四祖、五祖均在黃梅雙峰山之東峰營宇傳法,故名。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六組壇經二
    般若品第二

    次日,韋使君請益。師升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復雲︰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听,吾為汝說。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于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于智人,智者為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雲︰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方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于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1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2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听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3,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4。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余5。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6。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7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生不見道。

    波波8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9。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于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

    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嘆︰“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決疑品第三

    一日,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升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

    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

    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

    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

    師曰︰“是。”

    公曰︰“弟子聞,達磨初化梁武帝,帝問雲︰‘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

    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

    師言︰“使君!善听!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10。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

    眾皆頂禮雲︰“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11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鰲,貪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嘆︰“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

    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

    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發出家,于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12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听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時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

    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定慧各別13。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14。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雲︰“善知識,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15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16,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雲︰“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無念者,于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于相,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于自念上,常離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誤17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雲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18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雲︰“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雲︰我本性元自清淨19。善知識!于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注解】

    1.匿︰隱藏。

    2.別法︰指禪宗以外的其他宗派或法門。

    3.說通及心通︰說通指通教,能善應眾生根機而方便說法;心通指通宗,遠離一切語言妄想,契悟自己之本性。

    4.悉︰知道、領會。

    5.無余︰即“無余涅”,煩惱完全窮盡、一無殘余。

    6.三障︰三種障正道、害善心之法︰一、煩惱障,指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二、業障,指五逆十惡之業;三、報障,指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

    7.色類︰泛指有色身的一切有情眾生。

    8.波波︰辛苦奔波。

    9.左︰差錯、過錯。

    10.愆︰音qi n,罪過、過失。

    11.邪心︰原為“貪欲”,據曹溪、明版正統本改。

    12.坊間流通本一作“取”,今從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作“出”。

    13.各別︰坊間本作“定慧各別”。

    14.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15.宴坐︰靜坐。

    16.顛︰顛狂。

    17.曹溪、明版正統本均作“勸”。

    18.著︰坊間流通本一作“看”,今從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作“著”。下同。

    19.原本作“我本元自性清淨”,據曹溪本改。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三
    懺悔品第六

    時,大師見廣韶洎1四方士庶駢集2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于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3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4。既從遠來,一會于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

    眾胡跪。

    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5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燻6,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7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x誑8染;從前所有惡業x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

    “善知識!已9上是為無相懺悔。雲何名懺?雲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x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x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听︰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

    “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10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

    “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

    “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

    “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

    “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說,令汝等于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于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11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于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于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河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性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于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于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

    一眾聞法,靡12不開悟,歡喜奉行。

    機緣品第七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經》。師暫听,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雲︰“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

    師住九月余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于前山,被其縱火焚草木,師隱身挨入13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14。”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15。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16?”

    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17不知過。听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18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

    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于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19,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于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嗔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20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21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听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

    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22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于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23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

    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24誦經。

    僧智通,壽州25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

    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26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27。”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非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28貴溪人。髫年29出家,志求見性。

    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

    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

    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30,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

    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

    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經》十載有余,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

    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于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

    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听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听更生,則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听吾偈曰︰

    無上大涅,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31本。

    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解,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32。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

    師曰︰“汝曾作什麼來?”

    曰︰“聖諦亦不為。”

    師曰︰“落何階級?”

    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師深器之,令思首眾33。

    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

    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謚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34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35,安發之曹溪參叩。

    讓至,禮拜。

    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恁麼36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37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

    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臻38玄奧。後往南岳,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39,出言暗合諸祖。

    策雲︰“仁者得法師誰?”

    曰︰“我听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于《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

    策雲︰“威音王40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41”

    策雲︰“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

    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

    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師曰︰“誰知非動?”

    曰︰“仁者自生分別。”

    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曰︰“無生豈有意耶?”

    師曰︰“無意誰當分別?”

    曰︰“分別亦非意。”

    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于世。謚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42。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43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

    隍曰︰“入定。”

    策雲︰“汝雲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

    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

    策雲︰“我師曹溪六祖。”

    隍雲︰“六祖以何為禪定?”

    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

    師問雲︰“仁者何來?”

    隍具述前緣。

    師雲︰“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

    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雲︰“隍禪師今日得道。”

    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雲︰“黃梅意旨,甚麼人得?”

    師雲︰“會佛法人得。”

    僧雲︰“和尚還得否?”

    師雲︰“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郁茂,瑞氣盤旋44。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

    忽有一僧來禮拜,雲︰“方辯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國,見達磨大師,囑方辨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45傳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46何事業?”

    曰︰“善塑。”

    師正色曰︰“汝試塑看。”

    辯罔措。

    過數日,塑就真相,可47高七寸,曲盡其妙。

    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48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八年49,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祝禱輒應。)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雲︰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注解】

    1.洎,同“暨”。

    2.駢集︰聚集在一起。駢,音pi n,並列。

    3.自,坊間流通本一作“其”,今從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作“自”。

    4.不假到此︰猶言不必到這里來。

    5.矜恤︰憐憫、救濟。矜,音j n,憐憫。恤,音x ,救濟。

    6.燻︰曹溪本作“薰”。

    7.原作“銷”,據曹溪本改作“消”,後同。

    8.x誑︰性情驕傲,心懷詭詐。x,音ji o,驕傲。誑,音ku ng,欺騙。

    9.已,同“以”。

    10.恁麼︰這樣,如此。恁,音n n。

    11.貢高︰傲慢。

    12.靡︰音m ,無,沒有。

    13.挨入︰緊貼著進入。

    14.指諭︰指點開示。

    15.自屈︰自我委屈。

    16.蘊習何事耶︰猶言平時是如何做功夫的?蘊,積聚。

    17.都︰全然。

    18.奚︰音x ,如何,為何。

    19.寢息︰止息。寢,止息。

    20.勞勞︰辛苦,疲勞。

    21.︰音m o。牛,長毛牛。

    22.饒伊︰任憑他。

    23.寧︰安能、豈能。

    24.輟︰音chu ,停止。

    25.壽州︰今安徽壽縣。

    26.諦信︰真誠地相信。諦,真實。

    27.繁興永處那伽定︰意思是在復雜紛呈的事物面前,常處在大定之中,無有不定時。那伽定,就是“常在定”。那伽,意譯龍、象、無罪、不來。稱佛或阿羅漢為摩訶那伽,喻其有大力用。《大智度論》卷三雲︰“摩訶言大,那名無,伽名罪。阿羅漢諸煩惱斷,以是故名大無罪。”又佛之禪定,稱為那伽定,或那伽大定。《俱舍論》卷十三雲︰“有余部說,諸佛世尊常在定故,心唯是善,無無記心,故契經說︰‘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臥在定。’”

    28.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饒。

    29.髫年︰即幼年。

    30.明版正統本作“見知”。

    31.六十二見︰指古代印度外道所執之六十二種錯誤見解。以五蘊為起見的對象,依色法和心法為根本。此六十二見是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法為對象,起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見,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邊際、無邊際、亦有邊際亦無邊際、非有邊際非無邊際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四十見;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為對象,起有去來、無去來、亦有去來亦無去來、非有去來非無去來等見,如是二十見,連上面共成六十見;此六十見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見,共成六十二見。

    32.曹溪、明版正統本均作“姓劉氏,吉州安城人也”。

    33.首眾︰作僧眾之首領,統領僧眾。

    34.金州︰今陝西安康一帶。

    35.安國師︰即慧安禪師,荊州枝江人。姓衛氏。唐貞觀中,謁黃梅五祖,遂得心旨。于是遍歷名跡,至嵩岳,雲是“吾終焉之地”。自爾禪者輻輳。神龍二年,中宗賜紫衣磨衲,尊以師禮。延入宮中,供養三載。辭歸嵩岳。是年三月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有八。

    36.恁麼︰這樣,如此。恁,音r n。

    37.讖︰以啞謎的方式預言。

    38.臻︰到,至。

    39.據談︰暢談。

    40.威音王︰又作寂趣音王佛,乃過去莊嚴劫最初之佛名。

    41.證據︰證明、印證。

    42.正受︰音譯作三摩缽底、三摩拔提,意譯等至、正定現前。遠離邪想而領受正所緣之境的狀態。亦即入定之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

    43.造︰至。

    44.盤旋︰繚繞。

    45.見︰同“現”

    46.攻︰從事,善于。

    47.可︰大約。

    48.瘞︰音y ,埋葬。

    49.嘉八年︰西元1063。嘉,北宋仁宗年號。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六祖壇經四
    頓漸品第八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于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1,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勿滯于此,可往曹溪參決2。”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

    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

    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

    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3。”

    對曰︰“不是。”

    師曰︰“何得不是?”

    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4示眾?”

    對曰︰“常指誨5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

    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

    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听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疑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還不淨。”

    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6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

    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

    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7。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于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8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

    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9汝金,不負汝命。”

    行昌驚僕,久而方甦,求哀悔過,即願出家。

    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10。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

    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11。

    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

    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

    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

    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于佛經?”

    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

    師曰︰“《涅經》,吾昔听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

    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佛比為凡夫外道執于邪常,諸二乘人于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于涅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

    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

    徹禮謝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

    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師曰︰“這沙彌爭合12取次13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師以柱杖打三下,雲︰“吾打汝,是痛不痛?”

    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

    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雲︰“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14。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

    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茅蓋頭15,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盛行于世(是謂“荷澤禪師”)。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于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于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

    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護法品第九16

    神龍元年17上元日,則天、中宗詔雲︰“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18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雲︰‘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

    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雲,‘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

    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雲︰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19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

    師雲︰“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雲︰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20,表奏師語。

    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余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智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走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對,舍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21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于相離相,內于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礙。若听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余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雲︰‘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則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余問悉皆如此。汝等于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于太極元年壬子22、延和23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

    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眾僧作禮,請師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于真;

    若見于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于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于大梵寺說法,以至于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磨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听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24,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其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25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26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好去。”

    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

    大眾哀留甚堅。

    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

    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

    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

    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

    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听吾記27曰︰

    頭上養親,口里須餐;

    遇滿之難,楊柳為官28。”

    又雲︰“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

    師雲︰“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29,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今賢劫30,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1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毗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32。”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于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听!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33,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34。”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吊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

    “兀兀35不修善,騰騰36不造惡,

    寂寂37斷見聞,蕩蕩38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于時,異香滿室,白虹屬39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

    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40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

    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41,固護師頸入塔。忽于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42立碑,紀43師道行。

    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發44,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等,主塔侍者尸45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注解】

    1.無師之智︰非藉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與“自然智”為同義語。

    2.參決︰參學決疑。

    3.細作︰間諜,密探。

    4.若為︰如何,怎樣。

    5.指悔︰指導教誨。

    6.見,同“現”。

    7.任俠︰好勇武,負氣仗義,好抱不平。

    8.舒︰伸展。

    9.負︰虧欠。

    10.宵遁︰連夜逃離。

    11.禮覲︰拜會。覲,音j n,會見。

    12.爭合︰豈可、怎敢。

    13.取次︰隨便,輕率,草草。

    14.悔謝︰懺悔謝罪。

    15.汝向去有把茅蓋頭︰你以後住庵傳法。有把茅蓋頭,卓個茅庵住著。

    16.宗寶本作“宣詔第九”,曹溪本、明版正統本均作“唐朝征詔第八”,據清代真樸重梓本改。

    17.神龍元年︰西元705年。神龍,唐中宗李顯之年號。

    18.萬機︰指繁雜的國家事務。

    19.然︰同“燃”。

    20.闕︰皇宮。

    21.道,坊間本有作“通”字,今從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作“道”。

    22、23.太極,唐睿宗李旦之年號;太極元年壬子,即西元712年。同年改元,稱延和。

    24.種智︰為一切種智之略稱。即佛有了知一切種種法之智慧。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七載,唯佛有一切種智,聲聞、緣覺等僅有一切智。

    25.︰音zh n,潤澤。

    26.靜,坊間流通本有作“淨”,今從宗寶、曹溪、明版正統本,作“靜”。

    27.記︰懸記,預言未來之事。

    28.據《傳法正宗記》記載,開元十年壬戌(722)八月三日子夜,新羅國僧金大悲,欲取六祖之首回新羅供養(正應“頭上養親”),遂以二十千錢雇用汝州梁縣人張淨滿(張淨滿因為口腹之累才受雇做偷取之事,正應“口里須餐”、“遇滿之難”),潛來取六祖之首級,因六祖生前有懸記,徒眾早有防備,故未成功。當時,參與查處此事的韶州刺史柳無忝,曲江縣令名楊侃(正應“楊柳為官”)。張淨滿雖遭捕,後被釋放不究。

    29、30.莊嚴劫、賢劫︰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之三大劫中,過去之住劫,稱莊嚴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在現在賢劫之前,由一大劫所成,一大劫中總有成、住、壞、空之八十增減小劫,于其“住劫”中,以華光佛為首,至毗舍浮佛,共有千佛出世,莊嚴其劫,故稱莊嚴劫。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故稱贊之為賢劫,亦名善劫。

    31.疲閡 。

    32.乖誤︰謬誤,錯誤。

    33.險曲︰邪惡不正。險,邪惡。

    34.大悠悠︰無所事事,虛度光陰。大,同“太”。

    35.兀兀︰靜止貌。

    36.騰騰︰剛健奮進貌。

    37.寂寂︰安靜的樣子。

    38.蕩蕩︰動蕩不止的樣子。

    39.屬︰音zh ,連接。

    40.洎︰同“暨”,及。

    41.原作“仍以鐵葉漆布”,據曹溪本改。

    42.奉敕︰奉皇帝之詔令。

    43.紀︰通“記”,記載。

    44.祝發︰落發、剃發。祝,斷。

    45.尸︰主管,負責保管。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序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自從達磨西來,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只為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若無宿慧2,讀誦雖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若于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為除凡夫不善之心。經是聖人之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3,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于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煉,礦去金存。

    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故經雲︰“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4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經》雲︰“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只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

    何名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體,智是慧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只為愚痴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只緣世人性無堅固,于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也。亦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自5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

    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曹溪六祖大師慧能序6——

    【注解】

    1.《金剛經口訣》,又名《金剛經解義》、《金剛經注解》、《六祖解義》、《六祖口訣》,共兩卷,唐代曹溪六祖慧能大師述。本書是對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經》的簡易注釋。卷首題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本書所錄文本,以《d續藏經》本(第二十四冊)為底本,參照《禪宗全書》第二十三冊所收《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日本花園大學藏本)校勘。

    2.一本“宿慧”後有“者”字。

    3.訣,一作“經訣”。

    4.,一作“羚”。,音g ,黑色的公羊。

    5.自,一作“是”。

    6.序,一作“撰”。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

    東晉武帝時後秦沙門鳩摩羅什奉詔譯

    梁昭明太子嘉其1分目2

    唐六祖大鑒真空普覺禪師解義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所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于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佛者,是說法之主。在者,欲明處所。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國。者,太子名也。樹是陀太子所施,故言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也。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佛者,梵音,唐言覺也。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知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之過惡,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覺。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是梵語,唐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眾,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齋時欲至也。著衣持缽者,為顯教示跡故也。入者,為自城外而入也。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心于一切眾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余家也。還至本處者,佛立3制——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輒向白衣4舍,故雲爾。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為淨;蓋言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矣。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施檀座5,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

    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隨眾所坐,故雲即從座起。弟子請益,先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三義︰第一希有,能舍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界無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三身圓備。以具上三義,故雲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過三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護念者6,如硪園閎舨 廾鄯  コ鈧釔腥8噸穌擼 繢匆園閎舨 廾鄯  噸魴肫刑嶂畬篤腥Q隕隻コ鈁擼 鈧鈦 耍 園閎糝牽 コ鈄隕 模 渙鍆鷦靼  就飭荊 檣攬 #揮謐孕鬧校 金畛U 渙鐶捌稹W孕勻繢矗 隕隻コ睢Q隕聘噸穌擼 澳釙寰唬 噸齪竽睿 竽釙寰唬 抻屑潿希 烤菇饌選H繢次 迨局諫霸諢嶂 冢 背P寫耍 試粕聘噸 病F腥擼 笥鎩L蒲緣佬鬧諫  憑跤星欏5佬惱擼 P泄Q礎D酥鏈藍  椋 站窗   耷崧模 拭腥br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為、無為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的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眾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贊嘆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諦听,當為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7敕。令諸听者一心靜默,吾當為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獺薄!捌刑帷敝 浴爸 薄N拚擼 拗罟溉盡I險擼 縹弈鼙取U擼 病陶擼 磺兄且病V 擼  磺杏星櫸鸚裕  芐銈捸@〉貿煞稹7鷲擼 詞俏奚杴寰話閎舨 廾 病J且砸磺猩頗凶印か婆 耍 粲銈捸@χ 奚掀刑岬潰 χ 奚杴寰話閎舨 廾鄱嚳  源私搗湫囊病br />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願樂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樂者,樂聞深法。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為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訶薩。又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導8眾生,名為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訶薩。恭敬一切眾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雲外不假曰真,內不亂9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10。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為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為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為有想。迷人坐禪,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為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眾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余涅。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三界九地眾生,各有涅妙心,令自悟入無余。無余者,無習氣煩惱也。涅者,圓滿清淨義,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眾生,同入圓滿清淨無余涅,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為法我。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滅度者,大解脫也。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余,是名大解脫。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眾生?只為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著諸法相11,不達無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眾生。若離此病,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即菩提。生死涅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眾生佛性本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余涅。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眾生,悟即眾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于人,名眾生相。對境取舍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眾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三涂苦,願生諸天,是眾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眾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墮三涂。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如是相應,名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為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心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言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別,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故須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別,是名離相。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滅,終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12恭敬供養,是名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13,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佛以東方虛空為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為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為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為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為大。此虛空中,本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眾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眾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于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曷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別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量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法身14,不由色身15。法身16若作惡,色身17不生善處。法身18作善,色身19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眾生。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眾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眾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恆沙20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是虛妄。若見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其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雲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于我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于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21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所謂于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于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前處,常行恭敬供養,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貪苦眾生,起慈悲心,不生輕厭,有所須求22,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于六道眾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

    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23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污,與諸佛性24平等無二,信六道眾生本來無相,信一切眾生盡能成佛,是名清淨信心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來滅後,發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若有人聞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無我者,無色受想行識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也。無眾生者,無生滅心也。無壽者,我身本無,寧有壽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徹,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亦無非法相者,不得言無般若般羅蜜法;若言無般若波羅法,即是謗法。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此三相,並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眾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著!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我所25即是也。只緣對病設藥,隨宜為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為眾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眾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為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為化種種眾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也。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為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收26,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雲︰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27用布施,福德雖多,于性上一無利益。依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之中。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贊嘆,四句偈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以摩訶般若為諸佛母,三世諸佛,皆依此經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般若者,即智慧也。智28以方便為功,慧以決斷為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雲此經出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標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則誦經不成佛道。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已離粗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者,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舍三界結縛,三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死卻29,生天上竟,遂30出生死,三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一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31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不32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諍。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諍。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諍。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諍三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諍三昧。三昧,梵語,此雲正受,亦雲正見。遠離九十五33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諍,性中有邪正諍,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諍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諍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是梵語,唐言無諍行。無諍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諍;有諍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也。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為遺此疑34,故問之。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佛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照,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三︰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莊嚴心即佛土,心淨即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末35學,此非清淨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眾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若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則36煩惱不生,暗則37六塵競起。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縱如須彌山38,終不為大39。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于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三界中富貴報;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寶福德。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上終——

    【注解】

    1.嘉其,一作“簫統”。

    2.目,一作“章”。

    3.立,一作“意”。

    4.白衣︰指在家人。

    5.檀,原作“ 保 蕁段寮醫狻繁靖淖鰲疤礎薄br />
    6.在“護念者”之前,坊間流通本有“如來者,自真如來之本性也”數字。《d續藏經》本及日本花園大學《五家解》本均無。

    7.戒︰同‘“誡’。”。

    8.《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化導”,坊間流通本一作“化度”。

    9.原為“不虛”,據《五家解》本改作“不亂”。

    10.原作“多偏墜”,據《五家解》本,改為“多淪墜”。

    11.諸法相,《五家解》本作“諸相”。

    12.原作“天人”,據《五家解》本,改作“人天”。

    13.《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含生”,坊間流通本一作“蒼生“。

    14、15、16、17、18、19.此處數“法身”、“色身”,《d續藏經》本與《五家解》本均同。坊間流通本,“法身”、“色身”正好顛倒,誤。

    20.原本作“河”,據《五家解》本改作“沙”。

    21.原作“謂”,據《五家解》本改作“有”

    22.須求︰需求

    23.原作“此”,據《五家解》本均作“諸佛性”,坊間流通本一作“諸佛佛性”

    24.《d續藏經》本與《五家解》本均作“我所”,坊間流通本作“能所”。

    25.齊收︰一作“皎”,今從《d續藏經》本與《五家解》本,作“齊收”。

    26.《五家解》本作“持”。

    27.《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智”,而坊間流通本作“慧”。

    28.《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慧”,而坊間流通本作“智”。

    29.《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死卻”。坊間流通本無“死”字。

    30.《五家解》本作“遂”字。

    31、32.原本無“不”字,據《五家解》本補。

    33.《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九十五”,而坊間流通本作“九十六”。

    34.疑,一作“蔽”。

    35.末,《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作“未”,似應作“末”。

    36.《五家解》本作“即”。

    37.《五家解》本作“即”。

    38.《d續藏經》本作“須彌山”,《五家解》本作“須彌”。

    39.《d續藏經》本作“不為大也”,《五家解》本作“終不為大”。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下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下(一)

    東晉武帝時後秦沙門鳩摩羅什奉詔譯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大鑒真空普覺禪師解義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1,不作能所心說,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金2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听受。心若不清淨,但為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墮三途,有何利益?心若清淨,為說是經,令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3。”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眾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e有法,故雲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眾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雲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4塵剎,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淨行。三十二清淨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清淨行。常修此三十二清淨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淨行,終不成佛。但愛著如來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于身命。菩薩為法,于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眾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眾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意5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羅漢,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于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也?然或是須菩提于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諦念,謂之清淨;從清淨體中,流出般若波羅蜜多深法,當知決定成就諸佛功德也。

    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雖行清淨行,若見垢淨二相,當情並是垢心6,即非清淨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也。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蓋自見業盡垢除,慧眼明徹,信解受持,即無難也。世尊在世說法之時,亦有無量眾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獨言後五百歲?蓋佛在之日,雖有中下根不信及懷疑者,即往問佛,佛即隨宜為說,無不契悟。佛滅度後,後五百歲,漸至末法,去聖遙遠,但存言教,人若有疑,無處咨決,愚迷抱執,不悟無生,著相馳求,輪回諸有;于此時中,得聞深經,清心敬信,悟無生理者,甚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于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復有人,能于般若波羅蜜甚深經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無我人眾生壽者之相。無此四相,是名實相,即是佛心,故曰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聲聞久著法相,執有為解,不了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聞深經,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驚怖。唯是上根菩薩,得聞此理,歡喜受持,心無怖畏7退轉;如此之流,甚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口說心不行即非,口說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無能所即是。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見有辱境當情,即非;不見辱境當情,即是。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非;不見有身相當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恨。

    如來因中,在初地時,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無一念痛惱之心。若有痛惱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語,此雲無道極惡君也。一說如來因中,曾為國王,常行十善,利益蒼生,國人歌贊此王,故雲歌利王。求無上菩提,修忍辱行, 碧斕窞突 黛固綽蓿 蟯跎砣猓 錘釷   捺聊鍘=翊二說,于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來因中,于五百世修忍辱波羅蜜,以得四相不生。如來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羅蜜。行忍辱波羅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見一切人過惡,冤親平等,無是無非,被他打罵殘害,歡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羅蜜。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不應住色生心者,是都標也。聲香等,e立其名也。于此六塵起憎愛心,由是妄心,積集無量業結,覆蓋佛性9;雖種種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終無解脫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推諸法空,不生計較10,念念常自精進,一心守護,無令放逸。《淨名經》雲︰求一切智11,無非時求。《大般若經》雲︰菩薩摩訶薩晝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羅蜜多12,相應作意,無時暫舍。

    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若心住涅,非是菩薩住處;不住涅,不住諸法,一切處不住,方是菩薩住處。上文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菩薩不為求望自身快樂,而行布施,但為內破慳心,外利益一切眾生,而行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如者,不生;來者,不滅。不生者,我人13不生;不滅者,覺照不滅。下文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如來說我人等相,畢竟可破壞,非真實體也。一切眾生,盡是假名;若離妄心,即無眾生可得,故言即非眾生。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真語者,說一切有情無情,皆有佛性;實語者,說眾生造惡業,定受苦報;如語者,說眾生修善法,定有樂報;不誑語者,說般若波羅蜜法,出生三世佛,決定不虛;不異語者,如來所說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無有能超勝及破壞佛語者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無實者,以法體空寂,無相可得;然中有恆沙性德,用之不匱,故言無虛。欲言其實,無相可得;欲言其虛,用而無間,是故不得言無,不得言有。有而不有,無而不無,言譬不及者,其唯真智乎!若不離相修行,無由臻此。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于14一切法,心有住著,則不了三輪體空,如盲者處暗,無所曉了。《華嚴經》雲︰“聲聞在如來會中聞法,如盲如聾”,為住諸法相故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若菩薩常行般若波羅蜜多無著無相行,如人有目,處于皎日之中,何所不見也?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來之世者,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濁惡之世,邪法競起,正法難行。于此時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經,從師稟受,讀誦在心,精進不忘15,依義修行,悟入佛之知見,則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諸佛,無不知之。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佛說末法之時,得聞此經,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見;此人功德,勝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萬億不可譬喻。一念聞經,其福尚多,何況更能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當知此人,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種種方便,為說如是甚深經典,俾離諸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無有邊際;蓋緣多劫舍身,不了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離眾生之見。如能聞經悟道,我人頓盡,言下即佛,將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經無漏之慧,實不可及。故雖十方聚寶,三世舍身,不如持經四句偈16。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

    持經之人,心無我所;無我所故,即是17佛心。佛心功德,無有邊際,故言不可稱量。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廣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見垢法可厭,不見淨法可求,不見眾生可度,不見涅可證,不作度眾生心,亦不作不度眾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無生忍,亦名大般若。

    若有人發心求佛無上道,聞此無相無為甚深之法,即當信解受持,為人解說,令其深悟,不生毀謗,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流通此經也。上根之人,聞此經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經,見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為人解說,令諸學者,自悟無相之理,得見本性如來,成無上道。當知說法之人,所得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量。聞經解義,如教修行,復能廣為人說,令諸眾生,得悟修行無相無著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離塵勞,雖離塵勞,不作離塵勞之念,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擔如來。當知持經之人,自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于此經,不能听受讀誦,為人解說。

    何名樂小法者?為二乘聲聞人,樂小果,不發大心,故即于如來深法,不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若人口誦般若,心行般若,在在處處,常行無為無相之行,此人所在之處,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養,作禮恭敬,與佛無異。能受持經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雲如佛塔廟;當知所得福德,無量無邊。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經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18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到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雲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即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供養恆沙諸佛,施寶滿三千界,舍身如微塵數,種種福德,不及持經一念悟無生理,息希望心,遠離眾生顛倒知見,即到波羅19彼岸,永出三涂,證無余涅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眾生,德薄垢重,嫉妒彌深,邪見熾盛。于此時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圓成法相,了無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謙下柔和,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來正法常在20不滅,聞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人能成就無相心,行無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必心生驚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是經義者,即無著無相行也。雲不可思議者,贊嘆無著無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問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當發度脫一切眾生心,度脫一切眾生盡,得成佛已,不得見有一眾生是我滅度者。何以故?為除能所心也,除有眾生心,亦除我見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菩薩若見有眾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眾生心,即是人相;謂涅可求,即是眾生相;見有涅可證,即是壽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終不得菩提。若言我發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煩惱根本。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于師處,不除四相,得受21記不?須菩提深解無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即印可之辭22。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23︰‘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24,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言實無我人眾生壽者,始得受菩提記。我若有發菩提心,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25;以實無所得,然燈佛始與我授記26。此一段文27,總成須菩提無我義。佛言諸法如義者,諸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于此六塵中,善能分別,而本體湛然,不染不著,曾無變異,如空不動,圓通瑩澈,歷劫常存,是名諸法如義。《菩薩瓔珞經》雲︰“毀譽不動,是如來行。”《入佛境界經》雲︰“諸欲不染故,敬禮無所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

    佛言,實無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離此心外,更無菩提可得,故言無實也。所得心寂滅,一切智本有,萬行悉圓備,恆沙德性,用無乏少,故言無虛也。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于諸法,心無取舍,亦無能所,熾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貪著一切法以為佛法,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無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齊行,體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者,以顯一切眾生,法身不二,無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無處所,故言則非大身。又以色身雖大,內無智慧,即非大身;色身雖小,內有智慧,得名大身。雖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諸佛無上智28見,心無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菩薩若言因我說法,除得彼人煩惱,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眾生,即有我所。雖度脫眾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為菩薩。熾然說種種方便,化度眾生,心無能所,即是菩薩也。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菩薩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薩。雖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薩。熾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薩。《最勝妙定經》雲︰“假使有人造得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禪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禪定。能所不生,是名禪定。禪定即是清淨心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于諸法相,無所滯礙,是名通達。不作解法心,是名無我法。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隨分行持,亦得名為菩薩,然未為真菩薩。解行圓滿,一切能所心盡,方得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一切人盡有五眼,為迷所覆,不能自見。故佛教除卻迷心,即五眼開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羅蜜法,初除迷心,名為第一肉眼。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起憐愍心,是名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為第三慧眼。著法心除,名為第四法眼。細惑永盡,圓明陶眨  諼宸鷓邸S衷疲  碇杏蟹ㄉ恚  煆邸<磺兄諫   閎糶裕  堊邸<悅 梗 芩萊 磺蟹鴟 糾醋員福  ㄑ邸<閎舨 廾郟 萇酪磺蟹   鷓邸br />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恆河者,西國祗洹29精舍側近河,如來說法,常指此河為喻。佛說此河中沙,一沙況一佛世界,以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舉此眾多國土30者。欲明其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許心數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一一眾生,皆有若干差別心數;心數雖多,總名妄心。識得妄心非心、是名為心,此心即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羅蜜心、清淨菩提涅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瞥爾31已過,追尋無有處所。現在心不可得者,真心無相,憑何得見?未來心不可得者,本無可得,習氣已盡,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七寶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無也。以其無量數限,故名曰多。如能超過,即不說多也。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眾生不見法身,但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輝,以為如來真身,為遣此迷,故問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32見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內具三十二淨行,是名具足色身。淨行者,即六波羅蜜是也。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定慧雙修,是名具足色身。徒愛如來三十二相,內不行三十二淨行,即非具足色身。不愛如來色相,能自持清淨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者,即無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觀三十二相為如來者,即不名為具足也。慧眼明徹,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見如來真身者,固無此理;縱能見者,只是化身,非真實無相之法身也。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凡夫說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來說法,心無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說,如來語默皆如,所發言辭,如響應聲,任用無心,不同凡夫作生滅心說。若言如來說法,心有生滅者,即為謗佛。《維摩經》雲︰“真說法者,無說無示,听法者,無聞無得”。了萬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空性中,熾然建立一切言辭,演說諸法無相無為,開導迷人,令見本性,修證無上菩提,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靈幽33法師加此“爾時慧命須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見34在濠州鐘離寺35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欲證解脫之心,無由可得36。若離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于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于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眾生,使之歡喜信服,為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37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六度萬行熾然俱作,心不望報,是名善法——

    【注解】

    1.《d續藏經》本原為“如有人即說是經者,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是經”後有“者”字,“念念常行”前無“若”字。今從《五家解》本改。

    2.《五家解》本作“全”。

    3.坊間流通本,“即非般若波羅蜜”後有“是名般若波羅蜜”。《大正藏》、《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此句。

    4.見,同“現”。

    5.意,一作“義”。

    6.《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心”,坊間流通本作“也”。

    7.原作“畏怖”,今從《五家解》本改作“怖畏”。

    8.原作“有”,今從《五家解》本改作“存”。

    9.《d續藏經》本原作“由是妄心積身,無能覺照,益遠佛行”,今從《五家解》本改定。

    10.《五家解》本作“記著”。

    11.原作“知”,據《五家解》本改作“智”

    12.原作“法”,據《五家解》本均作“多”。

    13.《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我人”後均無“等相”二字。

    14.原作“施”,據《五家解》本改。

    15.原作“妄”,據《五家解》本改為“忘”。

    16.坊間流通本後面有“法雲心有能所四字,一本雲,有能舍所舍心,有元來未離眾生之見。此解意又分明,故兩存之”數句。《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故從之。

    17.原本無“即”字,據《五家解》本改為“即是”。

    18.原作“彼”,據《五家解》本改正。

    19.《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蜜”字,而坊間本有“蜜”字。

    20.《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在”字,而坊間流通本作“住”。

    21.《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受記”,坊間流通本作“授記”。

    22.《五家解》本作“如是之言,是印可之辭”。

    23、24、25、26.此四處“授記”,《d續藏經》本均作“受記”,今據《五家解》本改定。

    27.“此一段文”的“文”字,原作“乃”字,據《五家解》本改。

    28.《五家解》本作“知”。

    29.洹,坊間流通本有作“園”,今從《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作“洹”,音hu n。

    30.土,原作“數”,據《五家解》本改作“土”。

    31.原作“潛然”,據《五家解》本改為“瞥爾”,一作“瞥然”。

    32.“色身”後原有“相”字,據《五家解》本,刪去“相”字。

    33.靈幽法師,一本作“幽冥禪師”。

    34.一本作“現”。

    35.寺︰原作“等”字,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五《唐上都溫國寺靈幽傳》,改作“寺”。

    36.得,一作“了”。

    37.此處原無“即”字,據《五家解》本補“即”字。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卷下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下(二)

    東晉武帝時後秦沙門鳩摩羅什奉詔譯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大鑒真空普覺禪師解義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里;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里;須彌山高廣三百三十六萬里,以此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爾許山盡如須彌,以況七寶數,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四句經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經之福,能令眾生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意謂如來有度眾生心,佛為遣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眾生本自是佛,若言如來度得眾生成佛,即為妄語;以妄語故,即是我人眾生壽者。此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諸佛說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說有我者,是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之我,不同凡夫貪嗔痴無明、虛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為說,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雖有三十二相,豈得同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徹。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故雲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後世眾生所見不謬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兩字,是發語之端。色者,相也;見者,識也。我者,是一切眾生身中自性清淨、無為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于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來矣。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聞說真身離相,便謂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佛語須菩提,莫言如來不修三十二淨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淨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斷佛種性,無有是處。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38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為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之福39。菩薩所作福德,不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眾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者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臥非不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在空寂,即是如來也。

    ○一合相理分40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41︰“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眾生性上微塵之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眾生性上妄念微塵,即非微塵。聞經悟道,覺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淨,如是清淨微塵,是名微塵眾。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約理而言,則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數也。心為善惡之樞42,能作凡作聖,其動靜不可測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過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說一合相者,心存43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壞44假名,而談實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說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如來說此經者,令一切眾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謂如來說我人等見,不知如來說甚深無相無為般若波羅蜜法。如來所說我人等見,不同凡夫我人等見。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眾生有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見。說一切眾生本自無煩惱,是眾生見。說一切眾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眾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45,應信一切眾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說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說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七寶之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為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隨宜,是名為人演說。所听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為法46。真實離名相,悟者無諸業。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下終——

    【注解】

    38.原為“德”,據《五家解》本改為“得”。

    39《五家解》本作“福也”。

    40.一合相理分,坊間流通本有作“一合理相分”,誤。

    41.原本無“須菩提言”。

    42.《五家解》本作“本”。

    43.《五家解》本作“有”。

    44.原作“得”,據《五家解》本改為“壞”。

    45.坊間流通本,此句後有“應信一切眾生本無煩惱”,《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

    46.坊間流通本,此句後有“若無為法,則”數字,《d續藏經》本及《五家解》本,均無此數字。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傳燈法本 慧能大師金剛經口訣 後序
    金剛經之六祖口訣後序

    法性圓寂,本無生滅;因有生念,遂有生緣,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謂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轉而為意識,意識之用,散而為六根,六根各有分別,中有所總持者,是故謂之心。心者,念慮之所在也,神識之所舍1也,真妄之所共處者也,當凡夫聖賢幾會之地也。一切眾生自無始來,不能離生滅者,皆為此心所累。故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見自性;見自性則是菩提也。此在性時皆自空寂而湛然若無,緣有生念,而後有者也。有生則有形;形者地水火風之聚沫也,以血氣為體,有生者之所托也。血氣足則精足,精足則生神,神足則生妙用。然則妙用者,即是在吾圓寂時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見之于作為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聖賢明而應物。逐物者自彼,應物者自我。自彼者著于所見,故覓2輪回;自我者當體常空,萬劫如一3。合而觀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當其未生之時,所謂性者,圓滿具足,空然無物,湛乎自然,其廣大與虛空等,往來變化,一切自由。天雖欲命我以生,其可得乎?天猶不能命我以生,況于四大乎?況于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緣,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得以氣形我,五行得以教4約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滅也。

    然則生滅則一,在凡夫、聖賢之所以生滅則殊。凡夫之人,生緣念有,識隨業變,習氣薰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後,心著諸妄,妄認四大以為我身,妄認六親以為我有,妄認色聲以為快樂,妄認塵勞以為富貴。心自知見,無所不妄。諸妄既起,煩惱萬差。妄念奪真,真性遂隱。人我為主,真識為客。三業前引,百業後隨,流浪生死,無有涯際。生盡則滅,滅盡復生,生滅相尋5,至墮諸趣。在于諸趣,轉轉不知,愈恣無明,造諸業罟,遂至塵沙劫盡,不復人身。聖賢則不然。聖賢生不因念,應跡而生;欲生則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後,圓寂之性,依舊湛然,無體相,無6礙。其照萬法,如青天白日,無毫發隱滯。故建立一切善法,逃諫辰紓 患瀋 簧閌芤磺兄諫 W詡琶穡 灰暈 唷G 荒芾矗 鷸 荒莧ャK渫興拇笪 危 逍形  暈宜  闖く稀N以倒毒。 壹5泵穡  й  繢慈Е 諼液斡胊眨 槍史卜蠐猩蠐忻穡 鷲 荒懿簧皇г陀猩嚶忻穡 鷲 橛謖嬋鍘J槍史卜蟶穡 縞碇杏埃 鋈胂嗨媯 抻芯 保皇г蛻穡 緲罩欣祝 苑 災梗 煥塾諼鎩J廊瞬恢 鷸 鞜耍 隕鷂 襯沾蠡跡 遣蛔躍躋病>踉蚣鶉縞砩銑荊 幣徽穹芏 文茉我性哉!

    昔我如來以大慈悲心,閔8一切眾生,迷錯顛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見一切眾生,本有快樂自在性,皆可修證成佛,欲一切眾生,盡為聖賢生滅,不為凡夫生滅;猶慮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流浪日久,其種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為說八萬四千法門,法門9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說一法門,莫非丁寧實語,欲使一切眾生各隨所見法門,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見自佛性,證自身佛,即同如來。是故如來于諸經說有者,欲使一切眾生睹相生善;說無者,欲使一切眾生離相見性。所說色空,亦復如是。

    然而眾生執著,見有非真有,見無非真無;其見色見空,皆如是執著;復起斷常二見,轉為生死根蒂。不示以無二法門,又將迷錯顛倒,流浪生死,甚于前日。故如來又為說大般若法,破斷常二見,使一切眾生知真有真無,真色真空,本來無二,亦不遠人,湛然寂靜,只在自己性中,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諸妄,則曉然自見。是故《大般若經》六百卷,皆如來為菩薩果人說佛性,然而其間猶有為頓漸者說;惟《金剛經》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次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為真諦。故如來于此經,凡說涉有,即破之以非真,取實相以示眾生,蓋恐眾生不解所說,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是故六祖大師,于五祖傳衣付法之際,聞說此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是為第六祖。如來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其信乎哉!

    適少觀《壇經》10,聞六祖由此經見性,疑必有所演說,未之見也。及知曹州濟陰,于邢君固處,得《六祖口訣》一本,觀其言簡辭直,明白倒11斷,使人易曉而不惑,喜不自勝。又念京東河北陝西人,資性質樸信厚,遇事決裂,若使學佛性,必能勇猛精進,超越過人。然其為講師者,多傳《百法論》、《上生經》而已。其學者不知萬法隨緣生,緣盡法亦應滅,反以法為法,固守執著,遂為法所縛,死不知解;猶如陷沙之人,力與沙爭,愈用力而愈陷,不知勿與沙爭,即能出陷,良可惜也。適遂欲以《六祖金剛經口訣》,鏤板流傳,以開發此數方學者佛性。然以文多脫誤,因廣求別本勘校,十年間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陝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冤12句。董君遵13力勸成之,且卒14諸朝士以資募工。士大夫聞者,皆樂見助。四明樓君常願終求15其事。

    嗚呼!如來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夫可見于言語文字者,豈佛法之真諦耶?然非言語文字,則真諦不可得而傳也。學者因《六祖口訣》以求《金剛經》,因《金剛經》以求自佛性,見自佛性,然後知佛法不止于口訣而已。如此則六祖之于佛法,其功可思議乎哉!或者以六祖不識字,疑口訣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經,豈是世尊自作耶!亦听法者之所傳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傳之,吾不可得而知也。苟因口訣可以見經,何疑其不識字也!

    元豐16七年六月十日天台羅適謹序——

    【注解】

    1.舍,居處。

    2.覓,疑為“有”字。

    3.萬劫如一,一本作“故萬劫如一”。

    4.教,疑為“數”。

    5.尋,坊間流通本作“循”。

    6.罟,g 。網。

    7.緣,坊間流通本一作“累”。

    8.閔,同“憫”,伶憫。

    9.法門,坊間流通本一作“門門”。

    10.原作“檀經”,今該正。

    11.倒,坊間流通本一作“利”。

    12.冤,誤謬。坊間流通本一作“謬”。

    13.《d續藏經》本作“遵”。坊間流通本有作“道”。

    14.卒,坊間流通本一作“從”。

    15.求,坊間流通本一作“承”。

    16.原本作“允豐”,當為“元豐”。元豐七年,即1084年。元豐,北宋神宗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