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代祖師傳燈法本
作者︰釋淨慧敬編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燈法本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記 道信大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道信大師開示牛頭法融禪師法語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燈法本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記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沁陽縣),生而超異,自幼即對大乘空宗諸解脫法門非常感興趣,宛如宿習。道信禪師七歲出家。其剃度師戒行不清淨,道信禪師曾多次勸諫,但是對方卻听不進。沒有辦法,道信禪師只好潔身自好,私下地持守齋戒,時間長達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師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

    後來,道信禪師听說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皈依。這二僧原來就是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和他的同學定禪師。

    在皖公山,道信禪師跟隨三祖僧璨大師學習禪法。道信禪師開悟見性,當在這期間。《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謁三祖僧璨大師。

    初禮三祖,道信禪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干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原來,吾人所感到的束縛不在外面,而在我們的內心。束縛完全來自于我們自心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分別、計度、執著,如果看破了這些妄想,知道它們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當體即空,不再被它們所轉,那我們當下就解脫了。內心不解脫,到哪兒都不會自在的。因此,解脫在心,不在外。

    道信禪師開悟之後,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繼續留在祖師的身邊,一方面侍奉祖師,以報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師的加持,做好悟後保任的工夫。這樣有八九年的時間(亦說十年)。

    在這期間,三祖不時地點撥道信禪師,並不斷地加以鉗錘,直到因緣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給他。付法的時候,三祖說了一首偈子︰

    “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

    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

    並說道︰“昔可大師付吾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吾得汝,何滯此乎(當年慧可大師傳法給我之後,尋即前往鄴都,行游教化,時間長達三十年,一直到入滅。如今,我已經找到了你這個繼承祖業的人,為什麼不去廣行教化而要滯留在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師便離開了皖公山,準備南下羅浮山弘法。道信禪師當然非常希望能隨師前往,繼續侍奉祖師,但是沒有得到祖師的同意。祖師告訴他︰“汝住,當大弘益(你就住在這里,不要跟我走了,將來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師走後,道信禪師繼續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緣成熟了,道信禪師便離開此地,四處游化。隋大業年間(605-617),道信禪師正式得到官方的許可出家,編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區)的某座寺院。

    《續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道信禪師听說此事,心生憐憫,于是來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禪師入城之後,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何時散?”道信禪師回答說︰“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隋末天下大亂,道信禪師應道俗信眾的邀請,離開了吉州,來到江州(九江),住在廬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應蘄州道俗信眾的邀請,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黃梅縣西的雙峰山(又稱破頭山)造寺駐錫傳禪。後稱四祖寺。在這里,道信禪師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場興盛,法音遠布,“諸州學道,無遠不至”,門徒最盛時多達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為著名。蘄州刺史崔義玄,聞道信禪師之名亦前來瞻禮。

    唐貞觀年間,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禪師的道味,想一睹禪師的風彩,于是詔令祖師赴京。但是,祖師以年邁多疾為由,上表婉言謝絕了。這樣前後反復了三次。第四次下詔的時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說︰“如果不起,即取首來(這次他如果再不來,就提他的首級來見聯)。”使者來到山門宣讀了聖旨,祖師居然引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非常驚異,不敢動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報告了實情。太宗皇帝听了,對祖師愈加欽慕,並賜以珍繒,以遂其志。

    道信禪師寂于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臨終前,將法衣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謚“大醫禪師”。

    道信禪師的開示,現存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載于《欏伽師資記》。另外,四祖開示牛頭法融禪師的那段資料也非常珍貴。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燈法本 道信大師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唐朝蘄州雙峰山道信禪師,承璨禪師後。其信禪師,再敞禪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有緣根熟者說。

    一

    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二

    1、《文殊說般若經》雲︰“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2,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3

    2、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3、《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4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5是名第一懺悔。

    4、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6,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大品經》雲︰“無所念者,是名念佛。”7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識無形,佛無形,佛無相貌。若也知此道理,即是安心。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征8,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覺等,亦名涅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淨,常現在前,一切諸緣,不能干9亂。何以故?一切諸事,皆是如來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諸結煩惱,自然除滅。于一塵中,具無量世界;無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礙。《華嚴經》雲︰有一經卷,在微塵中,見三千大千世界事10。

    三

    1、略舉安心,不可具盡。其中善巧,出自方寸。略為後生疑者,假為一問︰如來法身若此者,何故復有相好之身,現世說法?

    信曰︰正以如來法性之身清淨圓滿,一切像11類悉于中現,而法性身無心起作,如頗梨12鏡懸在高堂,一切像悉于中現,鏡亦無心,能現種種。經雲︰如來現世說法者,眾生妄想故;今行者若修心盡淨,則知如來常不說法,是乃為具足多聞。聞者,一無相也。是以經雲︰眾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名無量義。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則泯然清淨是也。斯之誠言,則為證也。

    坐時當覺,識心初動,運運流注,隨其來去,皆令知之,以金剛慧征13責,猶如草木,無所別知。知所無知14,乃名一切智。此是菩薩一相法門。

    2、問︰何者是禪師?

    信曰︰不為靜亂所惱者,即是好禪師15。用心人常住于止,心則沉沒;久住于觀,心則散亂。《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16

    3、雲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淨?

    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計心17,亦不思惟,亦不觀行,亦不散亂,直任運;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獨一清淨究竟處,心自明淨。或可諦看,心即得明淨,心如明鏡;或可一年,心更明淨;或可三五年,心更明淨;或可因人為說,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須說得解。經道︰眾生心性,比如寶珠沒水,水濁珠隱;水清珠現。為謗三寶、破和合僧、諸見煩惱所污,貪嗔顛倒所染,眾生不悟心性本來常清淨。故為學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別。今略出根緣不同,為人師者,善須識別。《華嚴經》雲︰“普賢身相,猶如虛空,依于如如,不依于佛國。”18解時佛國皆亦如,即如、國皆不依。《涅經》雲︰“有無邊身菩薩,身量如虛空。”又雲︰“有善光故,猶如夏日。”又雲︰“身無邊故,名大涅。”又雲︰“大般涅,其性廣博。”故知學者有四種人︰有行有解有證,上上人;無行有解有證,中上人;有行有解無證,中下人;有行無解無證,下下人也。

    4、問︰臨時作若為19觀行?

    信曰︰直須任運。

    又曰︰用向西方不?

    信曰︰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華嚴經》雲︰“無量劫一念,一念無量劫。”須知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佛為鈍根眾生,今向西方,不為利根人說也。

    5、深行菩薩入生死,化度眾生,而無愛見。若見眾生有生死,我是能度,眾生是所度,不名菩薩。度眾生如度空,何曾有來去。《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眾生,實無有眾生得滅度者。”所以20初地菩薩初證一切空,後證得一切不空,即是無分別智。亦是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是空。所以21菩薩修學空為證。新學之人,直見空者,此是見空,非真空也。修道得真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無有諸見也。善須解色空義。學用心者,要須心路明淨,悟解法相,了了分明,然後乃當為人師耳。復須內外相稱,理行不相違,決須斷絕文字語言、有為聖道,獨一淨處,自證道果也。

    6、或復有人,未了究竟法,為于名聞利養,教導眾生,不識根緣利鈍,似如有異,即皆印可。極為苦哉!苦哉!大禍!或見心路似如明淨,即便印可。此人大壞佛法,自誑誑他。用心人有如此同異,並是22相貌耳,未為得心。真得心者,自識分明,久後法眼自開,善別虛之與偽。或有人計身空無,心性亦滅,此是斷見人,與外道同,非佛弟子。或有人計心是有、不滅,此是常見人,亦與外道同。今明佛弟子。亦不計心性是滅,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智慧,愚智平等;常作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形;無有見聞,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7、又古時智敏23禪師訓曰︰“學道之法,必須解行相扶,先知心之根源及諸體用,見理明淨,了了分明無惑,然後功業可成。一解千從,一迷萬惑。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此非虛言。

    四

    1、《觀無量壽經》雲︰“諸佛法身,入一切眾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略而言之,凡有五種︰一者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恆寂,萬惑皆如;三者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四者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礙;五者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2、諸經觀法,備有多種。傅大師24所說,獨舉守一不移。先當修身審觀,以身為本。又此身是四大、五陰之所合,終歸無常,不得自在。雖未壞滅,畢竟是空。《維摩經》雲︰“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又常觀自身空淨如影,可見不可得。智從影中生,畢竟無處所。不動而應物,變化無有窮。空中生六根,六根亦空寂。所對六塵境,了知是夢幻。如眼見物時,眼中無有物。如鏡照面像,了了極分明。空中現形影,鏡中亦無物。當知人面不來入鏡中,鏡亦不往入人面。如此委曲,知鏡之與面,從本以來,不出不入,不來不去,即是如來之義。如此細分判,眼中與鏡中,本來常空寂,鏡照眼照同,是故將為比,鼻舌諸根等,其義亦復然。知眼本來空,凡所見色者,須知是他色。耳聞聲時,知是他聲。鼻聞香時,知是他香。舌別味時,知是他味。意對法時,知是他法。身受觸時,知是他觸。如此觀察知,是為觀空寂。見色,知是不受;不受色,色即是空。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此是解脫門,學者得解脫,諸根例如此。

    3、復重言說︰常念六根空,寂而無聞見。《遺教經》雲︰“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當知如來說法,以空寂為本。常念六根空寂,恆如中夜時。晝日所見聞,皆是身外事,身中常空淨。

    4、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注意看一物,無問25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馳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維摩經》雲︰“攝心是道場,此是攝心法。”《法華經》雲︰“從無數劫來,除睡常攝心,以此諸功德,能生諸禪定。”《遺教經》雲︰“五根者,心為其主,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此是也。

    5、前所說五事,並是大乘正理,皆依經文所陳,非是理外妄說。此是無漏業,亦是究竟義。超過聲聞地,真趣菩薩道。聞者宜修行,不須致疑惑。如人學射,初射大準26,次中小準,次中大的27,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毛之一分,次後箭射前箭,28相拄29,不令箭落。喻人習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續,無暫間念,正念不斷,正念現前。又經雲︰“以智慧30箭,射三解脫門,相拄,勿令落地。”又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又如家有如意珠,所求無不得,忽然而遺失,憶念無忘時,又如毒箭入肉,竿出鏃猶在,如此受苦痛,亦無暫忘時。念念常在心,其狀當如是。

    6、此法秘要,不得傳非其人。非是惜法不傳,但恐前人不信,陷其謗法之罪。必須擇人,不得造次31輒說。慎之!慎之!法海雖無量,行之在一言。得意即亡32言,一言亦不用。如此了了知,是為得佛意。

    五

    1、若初學坐禪時,于一靜處,直觀身心、四大五陰、眼耳鼻舌身意,及貪嗔痴,若善若惡,若怨若親,若凡若聖,及至一切諸法,應當觀察︰從本以來空寂,不生不滅,平等無二;從本以來無所有,究竟寂滅;從本以來清淨解脫。不問晝夜,行住坐臥,常作此觀,即知自身猶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空谷響。若言是有,處處求之不可見;若言是無,了了恆在眼前。諸佛法身皆亦如是。即知自身從無量劫來,畢竟未曾生;從今已去,亦畢竟無人死。若能常作如是觀者,即是真實懺悔。千劫萬劫,極重惡業,即自消滅;唯除疑惑不能生信,此人不能悟入。若生信,依此行者,無不得入無生正理。

    2、復次,若心緣異境,覺起時,即觀起處畢竟不起。此心緣生時,不從十方來,去亦無所至。常觀攀緣,覺觀妄識、思想、雜念,亂心不起,即得粗住。若得住心,更無緣慮,隨分寂定,亦得隨分息諸煩惱畢,故不造新,名為解脫33。若心結34煩熱,悶亂昏沉,亦即且自散適,徐徐安置,令其得便,心自安淨。唯須猛利,如救頭然35,不得懈怠。努力!努力!

    3、初學坐禪看心,獨坐一處,先端身正坐,寬衣解帶,放身縱體,自按摩七八番,令腹中嗌氣出盡,即滔然得性,清虛恬淨,身心調適然36。能安心神,則窈窈冥冥,氣息清冷,徐徐斂心,神道清利,心地明淨。觀察分明,內外空淨,即心性寂滅;如其寂滅,則聖心顯矣。性雖無形,志節恆在。然幽靈不竭,常存朗然,是名佛性。見佛性者,永離生死,名出世人。是故《維摩經》雲︰“豁然還得本心。”信其言37也。悟佛性者,是名菩薩人,亦名悟道人,亦名識理人,亦名達士,亦名得性人。是故經雲︰“一句染神38,歷劫不朽。”

    4、初學者前方便也。故知修道有方便,此即聖心之所會。

    5、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淨,鑄想玄寂,令心不移。心性寂定,即斷攀緣,窈窈冥冥,凝淨心虛,則夷泊恬平39,泯然氣盡,住清淨法身,不受後有。若起心失念,不免受生也。此是前定心境,法應如是。此是作法。法本無法;無法之法,始名為法。法則無作40;夫無作之法,真實法也。是以經雲︰“空、無作、無願、無相,則真解脫。”以是義故,實法無作。舍身法者,即假想身橫41,看心境明地,即用神明推策。

    六

    大師雲︰莊子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42。”《法句經》雲︰“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淺智之所聞,謂一以為一。故莊子猶滯一也。老子雲︰“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外雖亡相,內尚存心。《華嚴經》雲︰“不著二法,以無一二故。”《維摩經》雲︰“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即是證。”故知老子滯于精識也。《涅經》雲︰“一切眾生有佛性。”容可43說牆壁瓦石而非佛性,雲何能說法?又,《天親論》雲︰“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

    【注解】

    1.本文摘自《楞伽師資記》,見《大正藏》第八十五冊。

    2.一本無“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這一句。

    3.引文見《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

    4.妄想,原作“妄相”,據《普賢觀經》改。

    5.引文見《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卷一。

    6.此句一般句讀為“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亦可句讀為“摒除三毒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意思是,覺照自己的心在念佛,“覺觀”是謂語動詞,“心念佛”是“覺觀”的賓語,摒除,原本作“v除”。

    7.引文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三,原文為“無所念是為念佛”,沒有“者”字。

    8.征︰求,尋覓。

    9.干,一作“濉保 胺浮 扇牛 an。

    1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五載︰譬如有一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若二千世界等,悉記二千世界中事;小千世界等,悉記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悉記四天下事;須彌山王等,悉記須彌山王事;地天宮等,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悉記欲界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悉記色界天宮殿中事;若無色天宮等,悉記無色界天宮殿中事。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時有一人,出興于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雲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眾生耶?我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

    11.一本無“像“字。

    12.頗梨,同“玻璃”。

    13.征,一作“微”。

    14.原作“無所別知之無知”。“之無知”一作“知所無知”,故從之。坊間流通本“之無知”作“知無所知”。

    15.原無“師”字,據前文補。

    16.引文見《妙法蓮華經》卷一。

    17.心,一作“念”。

    18.引文見《華嚴經》卷三。

    19.若為︰如何,怎樣。

    20.所,原作“所”,據文意補“以”。

    21.所,原作“所”,據文意補“以”。

    22.並是,坊間流通本一作“並皆是”。

    23.敏,一作“愍”。

    24.師,一作“士”。

    25.無問︰不問、不管。

    26.準︰箭靶。

    27.的︰箭靶的中心。

    28.︰音kuo,箭的末端。

    29.拄,原作“柱”,一作“住”,據文意改。

    30.智慧,原作“智惠”,今改。

    31.造次︰倉促,匆急。

    32.亡,同“忘”。

    33.原本“解脫”後有“看”字,“心結”前無“若”字,故可句讀為“……名為解脫。看心結熾熱……”。

    34.結,坊間流通本一作“緒”。

    35.然,同“燃”。

    36.坊間流通本無“然”字。

    37.言,坊間流通本一作“然”。

    38.染神︰燻染于心,成為種子。神,指神識、第八識。坊間流通本作“深神”,誤。

    39.夷泊恬平︰原作“幾泊恬乎”,據金永久校刊本改,意謂心神和悅平靜。參見《法音》雜志2006年第2期楊曾文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一文。

    40.無作,坊間流通本一作“能作”,誤。

    41.橫,疑為“根”。

    42.原作“焉”,據《莊子•齊物論》改為“馬”。

    43.容可︰當,或許,也許。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傳燈法本 道信大師開示牛頭法融禪師法語
    開示牛頭法融禪師法語

    牛頭山法融禪師者,潤州延陵2人也。姓韋氏,年十九,學通經史。尋閱大部般若,曉達真空。忽一日嘆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遂隱茅山,投師落發。後入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鳥御3花之異。

    唐貞觀4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問寺僧︰“此間有道人否?”曰︰“出家兒那5個不是道人?”祖曰︰“阿那個是道人?”僧無對。別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麼?”

    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6無所顧。

    祖問曰︰“在此作甚麼?”

    師曰︰“觀心。”

    祖曰︰“觀是何人?心是何物?”

    師無對,便起作禮曰︰“大德高棲何所?”

    祖曰︰“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

    師曰︰“還識道信禪師否?”

    祖曰︰“何以問他?”

    師曰︰“向德滋久,冀一禮謁7。”

    祖曰︰“道信禪師,貧道是也。”

    師曰︰“因何降此?”

    祖曰︰“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

    師指後面曰︰“別有小庵。”

    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

    師曰︰“猶有這個在。”

    祖曰︰“這個是甚麼?”

    師無語。

    少選8,祖卻于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睹之竦然。

    祖曰︰“猶有這個在。”

    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嗔,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9。”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于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于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祖付法訖,遂返雙峰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

    【注解】

    1.本文錄自《五燈會元》卷二,題目為編者所加。

    2.潤州延陵︰今江甦鎮江市。

    3.御︰餃,啄。

    4.貞觀︰唐太宗年號(627-649)。

    5.那︰同“哪”。

    6.曾︰竟。

    7.向德滋久,冀一禮謁︰我仰慕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機會前往禮拜參訪。

    8.少選︰過了一會兒。

    9.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意思是,離開了心,不要談佛;談佛,不能離開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