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六代祖師傳燈法本
作者︰釋淨慧敬編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傳燈法本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傳記 僧璨大師信心銘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傳燈法本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傳記
    三祖僧璨禪師,姓氏及籍貫均不詳。史料只記載,他最初以白衣的身份拜謁了從北方前來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縣西南店前鎮)避難的二祖慧可祖師,並得到祖師的點撥、印可和傳法,成為禪宗的三祖。

    關于三祖悟道的因緣,燈錄中是這樣記載的︰

    初祖達摩傳法給二祖之後,自于少林托化西歸,二祖慧可于是一邊隨宜傳法,度化眾生,一邊尋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帝毀佛期間,二祖與林法師為伴,護持經像,隱藏民間,並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隱居(後人在此處建有二祖寺,元時被毀,現存有二祖石窟的遺跡)。在隱居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天平二年(535),二祖遇見了僧璨。僧璨當時是個居士。關于他的身世,《楞伽師資記》用了八個字來概括——“罔知姓位,不測所生”。當時僧璨已經四十多歲了,並且得了很厲害的風疾。

    僧璨前來禮拜三祖,可能跟他身染重病有關。病苦的折磨使他感覺到自己罪障深重,必須徹底懺悔。于是他問二祖︰“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二祖回答道︰“將罪來,與汝懺。”

    僧璨沉吟了很久,回答道︰“覓罪不可得。”

    二祖道︰“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既然如此,我已經把你的罪障懺悔淨盡了。從今以後,你當歸依三寶,過出家人的生活)。”

    僧璨又問︰“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你讓我依三寶而住,關于僧,我今天見到了和尚,已經明白了它的含義,不用問了,但是,我還不明白佛和法的含義)?”

    二祖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是心即佛,是心即法,佛與法一體不二,心外無法,心外無佛,僧寶亦復如此,佛、法、僧三寶,皆依一心而立,同體而異名,非內非外)。”

    僧璨听了祖師的開示,言下心意豁然,欣喜道︰“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今天我才明白罪性並不是一個實有,它既不在心內,又不在心外,又不在心的中間,它當體即是心的幻用,其性本空,覓之了不可得。就像吾人的心性本空能生萬法一樣,佛法原來是不二的,並非在心之外另有一個佛與法)。”

    二祖听了僧璨的回答,非常器重他,並當即為他剃發,收他為弟子,說道︰“是吾寶也。宜名僧璨。”

    三祖的法號“僧璨”就是這麼來的。

    僧璨禪師悟道的當年三月十八日,即前往光福寺受了具足戒,從此以後,他的風疾也漸漸地好了,並侍奉祖師兩年多的時間。

    有一天,二祖告訴僧璨禪師道︰“菩提達摩遠自竺乾(印度的別名),以正法眼藏並信衣(指金袈裟,釋迦佛傳下的用以表示正法法脈之所在的證信之物)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當守護,無令斷絕。听吾偈曰︰

    本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

    本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

    說完把祖衣交給了僧璨禪師,並叮囑︰“汝受吾教,宜處深山,未可行化,當有國難。”

    僧璨禪師道︰“師既預知,願垂示誨。”

    二祖道︰“非吾知也。斯乃達摩傳般若多羅懸記雲‘心中雖吉外頭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當諦思前言,勿罹世難。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時傳付(不是我預知有法難,而是達磨祖師傳下來的般若多羅尊者所說之懸記——‘心中雖吉外頭凶’——中所預言。我根據年代推算,當發生在你所處的時代,你要好好思維我前面所講的,不要陷入這場法難。我前世負有宿債,現在是該前往償還的時候了。你要好生保重,以待機緣成熟,好把祖師的禪法和信衣傳下去)。”

    二祖付法完畢,即離開司空山,前往鄴都酬債。僧璨禪師于是謹遵師旨,沒有急于出來大肆弘揚祖師禪法,而是韜光養晦,往來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潛山縣西部)之間,過著一種隱修的生活,長達十余年。在這期間,僧璨禪師只有道信禪師一個弟子。據《楞伽師資記》記載,“璨禪師隱思(司)空山,蕭然淨坐,不出文記,秘不傳法,唯僧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三祖僧璨大師寂于隋大業二年(606)。入寂前,僧璨禪師曾告訴大眾雲︰“余人皆貴坐終,嘆為奇異,余今立化,生死自由(別人都把坐著入滅看得很重,認為這樣的走法稀有難得,我則不然,我今天要站著走,以示生死自由)”,說完,便用手攀著樹枝,奄然而化。後謚“鑒智禪師”。

    三祖僧璨在世的時候,雖然沒有公開弘揚祖師禪法,但是他為後人留下的《信心銘》卻對後世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通過這篇短短的文字,我們既可以了解三祖當年的所悟所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樹立起修習祖師禪的正知正見。《信心銘》雖然文字不多,但可以說它字字珠璣,對禪修者來說,極富指導意義。如果我們能把它背誦下來,並時時任意拈取其中一句,細細品味,將會從中獲得極大的利益。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傳燈法本 僧璨大師信心銘
    信心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2。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3。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4。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5。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6。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7。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遣有沒有8,從空背空9。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10。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11。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莫12追尋。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13。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14。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必入邪路。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15。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16,悟無好惡。

    一切二邊,良由斟酌17。

    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18,諸夢自除。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19。

    萬法齊觀20,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21。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22。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究竟窮極,不23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24。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25。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宗26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27。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28。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注解】

    1.見《大正藏》第五十一冊《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此銘歷代有人提唱,其中最著名者當推天目中峰明本和尚的《信心銘闢義》以及真歇和尚的《拈古》。何謂信心?中峰和尚雲,“信其廣大之心體,與諸佛平等無間;必欲其自信而入,不假修證;一入信位,決定不退轉也。”禪宗當下承擔之特色于此可見一斑。故有人將“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立為一銘之宗旨,堪稱一語中的。“信心不二”講的是信什麼;“不二信心”講的是如何信到位。個中妙旨,讀者自看。

    2.欲得現前,莫存順逆︰欲得大道現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順之念就行了。境緣本無逆順,因心而有逆順,逆則生憎,順則生愛,皆是妄想,並非真實。

    3.不識玄旨,徒勞念靜︰不知大道非動非靜、動靜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厭動欣靜的工夫,象這樣用心,何有了脫之期。

    4.不如︰不自在,不解脫。

    5.空忍︰即無生法忍。“莫逐有緣,勿住空忍”的妙義,可參見梁山緣觀禪師的一段開示︰有僧問梁山緣觀禪師︰“家賊難防時如何?”緣觀禪師道︰“識得不為冤。”那僧又問︰“識得後如何?”緣觀禪師道︰“貶向無生國里。”那僧又問︰“莫是他安身立命處也無?”緣觀禪師道︰“死水不藏龍。”那僧進一步追問道︰“如何是活水龍?”緣觀禪師道︰“興波不作浪。”那僧又問︰“忽遇傾湫倒岳時如何?”緣觀禪師便從法座下來,抓住那僧,說道︰“莫教濕卻老僧袈裟角!”(參加《五燈會元》卷十四)。

    6.一種平懷,泯然自盡︰只要心無分別,平等一際,自然“違順相爭”之心病泯然而盡。

    7.一種︰指自性,又稱動靜一如之中道實相理體。昧卻自性,著空著有,著動著靜,都是徒勞用功。

    8.遣有沒有︰撥除萬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沒。這是一種斷滅空,不是真正的空理。

    9.從空背空︰執著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萬法當體即空的空理。從,追求。背,遠離。

    10.隨照失宗︰《壇經》中有“隨照枉遷流”一語,大意與此相當。意思是說,執著于假法,隨見聞覺知而轉,不能返照,就會迷失自性。

    11.前空︰據真歇和尚《拈古》所講,“前空”與“當體空”相對而言,指未起一念之空,背境觀空之空,亦即頑空、死空。當體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觀空,不待滅念而後空,萬法當體即空,所謂“見色即見心”,即有即空。

    12.莫︰一作“勿”。

    13.能與境︰即能與所,二者相對待而立,因妄想而生,其性本空。若能泯其二邊,能所雙亡,即當下歸于真性。

    14.偏黨︰偏私,阿附。

    15.系念、昏沉,是用功中經常出現的兩種差錯。系念,即過分執著于所觀之境,不知不覺落入二邊,產生掉舉,違于真性。昏沉,指用功不切,失于所觀之境,落于昏睡的狀態,亦是修行之大忌。“不好勞神”的“不好”指昏沉,“勞神”指系念。真正的用功是行平等觀,遠離好惡和選擇。

    16.迷生寂亂︰迷的時候,有靜有動之別。寂亂,指動與靜。

    17.意思是說,一切動靜好惡等二邊,都是由分別心所致。良由,一作“妄自”。

    18.睡,一作“眠”。

    19.兀而忘緣︰心靜如水,離絕攀緣。兀爾,靜止的樣子。

    20.齊觀︰平等觀照。

    21.方比︰比擬。

    22.止動無動,動止無止︰意思是無止可動,動而不動;無動可止,止而不止。所謂“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23.不,一作“莫”。

    24.要急相應,唯言不二︰欲與至道相應,唯有不二法門方可契入。

    25.不二皆同,無不包容︰不二之心,生佛平等,十方法界皆從此心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故雲。

    26.宗︰指真如自性,又稱法界心。此心非短非長,長短互即互入,故雲“宗非促延,一念萬年”;此心無內無外,遍一切處,無大無小,大小亦互即互入,故雲“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極大同小”。

    27.若不如是,必不須守︰意思是說,真如自性遠離二邊,有無互即,若不能如是信解,妄生分別取舍,即迷失了自性,想守也守不住。須知自性是不用守的;起個“守”的念頭便是多余,便是落入二邊,何曾體證到“一如”!

    28.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意思是,首先要相信吾人本具之真心遠離二邊,與諸佛之心等無差別;其次還要把這種信心通過平等不二觀,落實到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能如是信入,即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