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和尚嗣馬大師,在明州。師諱注常,襄陽人也,荊州玉泉寺受業。才具尸羅,學通眾典。講大小本經論。多聞雖益,辯注虛張。覺爽情〔精〕神,游方訪道。聞江西馬大師誨學,師乃直造法筵。
    因一日問︰“如何是佛?”馬師雲︰“即汝心是。”師進雲︰“如何保任?”師雲︰“汝善護持。”又問︰“如何是法?”師雲︰“亦汝心是。”又問︰“如何是祖意?”馬師雲︰“即汝心是。”師進雲︰“祖無意耶?”馬師雲︰“汝但識取汝心,無法不備。”師于言下頓領玄旨,遂杖錫而望雲山。
    因至大梅山下,便有棲心之意,乃求小許種糧。一入深幽,更不再出。後因鹽官和尚出世,有僧尋柱杖迷山,見其一人,草衣結發,居小皮舍,見僧先言不審,而言語謇澀。僧窮其由。師雲︰“見馬大師。”僧問︰“居此多少年也?”師雲︰“亦不知多少年。只見四山青了又黃,青了又黃。如是可計三十余度。”僧問︰“師于馬祖處,得何意旨?”師雲︰“即心是佛。”其僧問出山路,師指隨流而去。
    其僧歸到鹽官處,具陳上事。鹽官雲︰“吾憶在江西時,曾見一僧問馬大師佛法祖意,馬大師皆言‘即汝心是。’自三十余年,更不知其僧所在。莫是此人不?”遂令數人教依舊路,斫山尋覓。如見,雲︰“馬師近日道︰‘非心非佛。’”其數人依鹽官教問。師雲︰“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鹽官聞而嘆曰︰“西山梅子熟也。汝曹可往彼,隨意采摘去。”如是,不足二三年間,眾上數百,凡應機接物,對答如流。
    因夾山與定山去大梅山,路上行次。定山雲︰“生死中無佛,則非生死。”夾山不肯,自雲︰“生死中有佛,則不迷生死。”二人相不肯,去到大梅山。夾山自問︰“此二人道,阿那個最親?”師雲︰“一親一疏。”夾山雲︰“阿那個是親?”師見苦問,乃雲︰“且去,明日來。”夾山明日來問︰“昨日未蒙和尚垂慈,未審阿那個是親?”師雲︰“問者不親,親者不問。”
    有人問鹽官︰“如何是西來意?”官雲︰“西來無意。”僧舉似師,師雲︰“不可一個棺里著兩個死尸。”
    師臨順世時,鼯鼠叫,師告眾曰︰“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護持,吾今逝矣。”師言已掩室,來辰化矣。括州刺史江拮  摹  /div>
    永泰和尚嗣馬大師,師諱靈瑞。姓黃,衡陽人也。
    年十一,出家于南岳。年十八,為沙彌。問津于大寂,默領心要。年二十四,進具于雙峰寺,卻歸大寂法會。貞元一年丙寅歲,游青州。州牧張胤請止龍興寺。
    元和中,青州人大饑,人多殍僕。師脅不不至席,視人如傷,乃率富屋,俾行檀度。繇是淨名給孤,競垂乘下。
    師左臂有肉環,臥常右脅。佔者曰︰“溶人天師也。”後尚書薩平侍以為師,凡二十三年。大化青社,故號青州和尚焉。
    及游襄陽,廉使牛元翼禮重曰︰“人中師子王也。”請止感通寺。又至荊渚,僕射王潛請住永泰寺。布金闡道,大展化度。
    大和三年戊子歲六月三日順世,春秋六十九,荼毗得舍利五千余粒,塔于郭東。劉軻制碑文,敕謚道鏡禪師寶真之塔。
    東寺和尚嗣馬大師,在潭州。師諱如會,韶州始興曲江縣人也。
    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後歸大寂,眾皆仰德,臻湊如林。榻為之折,時稱折床會也。
    後止長沙東寺,大播洪規。每曰自大寂禪師去世,常病好事者錄其語本,不能遺筌領意,認即心即佛,外無別說,曾不師于先匠。只徇影跡,且佛于何住,而曰即心,心如畫師,貶佛甚矣,遂唱于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劍去遠矣,爾方刻舟。”時號東寺為“禪窟”。
    承相崔公胤高其風韻,躬問師曰︰“師何以得?”師曰︰“見性為得。”公雲︰“師見性不?”師曰︰“見性。”師當時方病眼,相公譏曰︰“既言見性,其眼奈何?”師雲︰“見性非眼,眼病何害?”相公喜而禮拜。更與師到佛殿,見雀涸詵鶩飛戲歐啵 喙 剩骸罷吒鋈  海 褂蟹鸚砸參蓿俊筆υ疲骸壩小!畢喙 疲骸凹扔校  材ο蚍鶩飛襄恚俊筆υ疲骸八  粑蓿 蚴材Σ幌蝠巫油飛襄恚俊畢喙 蟠死癜菸 Α  br />
    自後長慶聞雲︰“掎。”師問南泉︰“近離什摩處?”對曰︰“近離江西。”師雲︰“還將得馬大師真來不?”對雲︰“將得來。”師雲︰“將來,則呈似老僧看。”對雲︰“只這個是。”師雲︰“背後底。”南泉登時休。後長慶雲︰“和尚大似不知。”保福代雲︰“洎不到和尚此間。”
    師問仰山︰“離什摩處?”對曰︰“離廣南。”師曰︰“見說廣南有鎮海明珠,還是也無?”對曰︰“是也。”師雲︰“此珠作摩生?”對曰︰“白月則隱,黑月則現。”師曰︰“還將得此珠來也無?”對雲︰“將得來。”師雲︰“若將得來,則呈似老僧看。”對雲︰“昨日到溈山,溈山和尚就某甲索此珠,直得無言可對。”師一跳撫背雲︰“真師子海 媸ψ  骸!庇衷疲骸安牙  鴉保±仙 蝗玢砩劍 甌閌傾砩降蘢右病!  br />
    仰山受戒後,再到相見。才入法堂,師便雲︰“已相見了也,不用更上來。”對雲︰“與摩相見莫不當摩?”師便入法堂,閉卻門。仰山後舉似溈山,溈山雲︰“子是什摩心行?”
    師長慶癸卯歲終,春秋八十。時井泉個,異香馥郁。塔于城南,故廉使李公翱盡毀近城塔,唯留師塔,筆書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劉軻撰碑文矣。
    鄧隱峰和尚嗣馬大師,建州邵武縣人也。
    因南泉示眾曰︰“銅瓶是境,瓶中有水。我要水,不得動境。將水來!”師便將瓶到南泉前,寫出水。
    師因行至五台山,金剛窟前倒立而逝。眾妨聖窟,擬易處荼毗,竟莫能動。先有親妹,出家為尼在彼,及諳其兄行跡,遂近前呵雲︰“師兄平生為人,不依法律,死後亦不能徇于世情。”以手推倒,眾獲  維。塔于北台之頂。平生在世,唯留一偈曰︰
    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怕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歸宗和尚嗣馬大師,在江州廬山。師諱智常,未詳姓氏。
    師久與南泉同道,神彩奇異,時人猜之,合有一人之分。師遂以藥燻其眼令赤,時人號為赤眼歸宗和尚焉。
    白舍人為江州刺史,頗甚殷敬。舍人參師,師泥壁次。師回首雲︰“君子儒?小人儒?”白舍人雲︰“君子儒。”師以泥  敲泥板,侍郎以泥挑挑泥,送與師。師便接了雲︰“莫是俊機白侍郎以不?”對雲︰“不敢。”師雲︰“只有送泥之分。”
    有李萬卷,白侍郎相引,禮謁大師。李萬卷問師︰“教中有言︰‘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時人不疑;芥子納須彌,莫成妄語不?”師卻問︰“于國家何藝出身?”抗聲對雲︰“和尚豈不知弟子萬卷出身?”師雲︰“公因何誑敕?”公雲︰“雲何誑敕?”師三︰“公四大身若子長大,萬卷何處安著?”李公言下禮謝,而事師焉。萬卷贊曰︰
    出廓送錢嫌不要,手提棕笠向廬山。
    昔日曾聞青霄鶴,更有青霄鶴不如。
    師偈曰︰
    歸宗事理絕,日輪正當午。
    自在如師子,不與物依怙。
    獨步四山頂,優游三大路。
    吹噓飛禽墮,顰呻眾獸怖。
    機豎箭易及,影沒手難覆。
    施張如工伎,剪截成尺度。
    巧鏤萬盤名,歸宗還似土。
    語密音聲絕,理妙言難措。
    棄個耳還聾,取個眼還瞽。
    一鏃破三關,分明箭後路。
    可憐個丈夫,先天為心祖。
    師有時拈起帽子,問︰“會摩?”對曰︰“不會。”師曰︰“莫怪。老僧頭風,不下帽子。”問︰“如何是諸佛玄旨?”師雲︰“無人能會。”僧雲︰“向者如何?”師雲︰“有向則乖。”僧雲︰“無向者如何?”師雲︰“誰求玄旨?”其僧于時無語。師雲︰“去,無子用功處。”僧雲︰“豈無方便門,令學人得入?”師曰︰“有。”僧雲︰“如何是方便門?”師雲︰“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僧雲︰“如何是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師敲鼎蓋三下,卻問︰“子還聞摩?”雲︰“聞。”“我為什摩不聞?”僧無對,師打之。
    李萬卷問︰“大藏教明得個什摩邊事?”師豎起拳,卻問︰“汝還會摩?”李公對雲︰“不會。”師雲︰“者李公,拳頭也不識。”李公雲︰“某甲不會,請和尚指示。”師雲︰“遇人則途中授與,不遇人則世諦流布。”
    師為眾曰︰“吾今合說禪,諸子總近前來。”大眾盡近前,師雲︰
    汝听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師又問︰“阿那個是觀音行?”師卻彈指一下問︰“諸人還聞摩?”眾皆雲︰“聞。”師雲︰“者一隊漢,向這里覓什摩?”趁出了,呵呵大笑。
    師入園中,見一株菜,畫圓相裹卻,謂眾曰︰“輒不得損著者個。”眾僧更不敢動著。師于時卻來,見菜株猶在,便把杖趁打,呵雲︰“者一隊漢,無一個有智慧。”
    師問僧︰“從什摩處來?”對雲︰“某處來。”師雲︰“還將得那個來不?”對雲︰“將得來。”師雲︰“在什摩處?”僧以手從頂上擎出,呈似師。師舉手拋向後,僧無對。師去︰“者野孤骸!  br />
    師鏟草次,有一座主來相看。忽見一條蛇,師便酴斷。座主雲︰“久向歸宗,元來只是粗行沙門。”
    後有人舉問長慶︰“歸宗酴蛇意作摩生?”長慶雲︰“錯。”明真舉似  庵主,庵主雲︰“把將性命來。”明真不肯。石門代雲︰“專甲在庵中,只是劈柴種菜。”
    時有江州東林寺,長講維摩經並學論。座主神建問︰“如何是觸目菩提?”師乃蹺起一腳示他。座主雲︰“莫無禮。”師雲︰“不無禮。三個現在,座主一任揀取。”座主不會,遂置狀於江州,陳論刺史李萬卷李公判雲︰
    伏以三乘至教,一藏嚴持。所載文詞,唯窮佛性。事能幽現,理實通玄。統三教之根源,作群迷之依仰。既有辭親棄俗,被褐講經。經有明文,疏無不盡。自是智辯不到,謬判三身。體解不圓,濫轉八識。將智辯智,枉用功夫。將文執文,豈非大錯?況師乃深窮肇論,洞達維摩。肇有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大士有菩提是障,能障諸願。此之兩教,既非謬詞,且師辯菩提之路,尚未分明;郁郁黃花,爭能見性?如斯之見,何用講經?高座宣揚,欺他中下,何不自玄究竟?擅騁愚聰,抱垢問禪,發言不諦,尊宿垂念。觸目相呈,理既共通,何不自會?只如三個,何異法身?師鑒了能略無般若,何不頓惺?便見無生,假相菩提,空有名字。信有法身,只共一源。改換形儀,凡心自亂,真心了了,無字無名。見性惺惺,何言何說?如師只問菩提之處,將言對敵,埋沒達摩來蹤。若須寂嘿為宗,維摩一生受屈。師豈不見,肇有四不遷之義,生有六不空之談?乃知觸目之義不?千智慧不遷之理,永在a沙,體似琉璃,色如啐啄,隨其大小,好丑何安?即色即空,將何言對?
    奇哉空門,弟子不會色空,卻置狀詞。投公斷理,只如儒教,尚有不出戶而知一切事,不窺窗而知天下。明知之為知,知之不知為知,俱歸智也。辯智之義,尚以如斯,學佛之人,何迷佛性?見師之貌,舉意昂藏,將為業蘊無生,道弘大覺。及乎動用,全是凡情。詞狀但有誹謗之言,出口全乖聲聞之行。再三奉勸,旦自思惟。知識不屈於學徒,真如豈隨於言句?真見無像,其像分明。實听無聲,其聲不絕。洞達如之,莫非一切。師之不肯,再把狀來。忽以公窮,必無好事。聊申一判,略表玄猷。不出詞鋒,安能辯正?但執此判,將歸寺中,集眾聲鍾,詮諦真實。汝若不信,再將狀來,若也定實,便自禮佛一百拜。仍更具威儀,往彼禮問知識。造罪懺侮,眾罪如霜露。慧日忽頓,消前罪去。
    報慈拈問僧︰“作摩生道,則得不屈得古人?”僧對雲︰“這個僧將狀出去。”報慈雲︰“據個什摩道理?”對雲︰“若是別人,大家吃飯。”
    汾州和尚嗣馬大師,師諱無業。姓杜,商州上洛人也。
    初,母李氏,忽聞空中有言曰︰“寄住得不?”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及至成童,不為合貳P斜}筆櫻   蝓術謾I討 煌劍   蘊駒唬骸按宋奚戲ㄆ饕病K倭畛黽遙 藶∪  Α!  br />
    九歲,啟父母,依商州開元寺志本禪師。禪師授以《金剛》、《法華》、《維摩》、《涅盤》等經,一覽無遺。年十二,剃落,具戒於襄州幽律師。稟四分律疏,一夏肆習,便能敷演。長講《花嚴》、《涅盤》等經。時謂生肇不泯,琳遠再興。
    後聞洪州馬大師禪門上首,持往瞻禮。師身逾六尺,屹若立山。馬大師一見,異之曰︰“魏魏佛堂,其中無佛。”師禮而問曰︰“三乘至教,粗亦研窮。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伏願指示。”馬大師曰︰“即汝所不了心即是,更無別物。不了時即是迷,了時即是悟。迷即是眾生,悟即是佛道。不離眾生別更有佛也,亦如手作拳、拳作手也。”師言下豁然大悟,涕淚悲泣,白馬大師言︰“本將謂佛道長遠,勤苦曠劫,方始得成。今日始知,法身實相,本自具足。一切萬法,從心化生。但有名字,無有實者。”馬大師雲︰“如是,如是。一切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本自空寂。是故經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雲︰‘畢竟空寂舍。’又雲︰‘諸法空為坐。’此則諸佛如來,住無所住處。若如是知,即是住空寂舍,坐法空座。舉足下足,不離道場。言下便了,更無漸次。所謂不動足而登涅盤山。”
    大師直造寶所,不棲化城,於元和皇帝御宇三年,兩度詔請,師辭病不赴。至穆宗即位,重降旨。使日︰‘此度聖恩,不並常時。”師笑雲︰“貧道有何德,累煩聖主?行則行矣,道途恐殊。”乃作行次,剃發沐浴,至中夜,告徒弟等雲︰“女等見聞覺知之性,與虛空同壽,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是故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言已,跏趺,奄然而化。
    長慶三年癸丑歲,十二月二十一日,荼毗塔于城西。敕謚大達禪師澄源之塔。汾州刺史楊W  摹  /div>
    大同和尚嗣馬大師,師諱廣澄。未睹行錄,不決化緣終始。
    問︰“如何是玄?”師雲︰“返去。”“如何是玄中又玄?”師雲︰“不返去。”
    金牛和尚嗣馬大師。
    師尋常自作飯,供養眾僧。將飯來堂前了,乃撫掌作舞,大笑雲︰“菩薩子吃飯來!”後有僧舉問長慶︰“古人撫掌大笑,意作摩生?”長慶雲︰“太似因齋慶贊。”僧問洞山︰“撫掌大笑是奴烘咀硬唬俊倍瓷皆疲骸笆恰!鄙 疲骸跋蟶鮮攏 朧χ敝浮!倍瓷皆疲骸白 叢    鬮試 !鄙 疲骸爸喚襝治省!倍瓷皆疲骸斑停 餘  烘咀櫻   /div>
    龜洋和尚嗣馬大師,師諱無了。俗姓沈,莆田縣壺公宏塘人也。七歲出家。〔?*家〕君挈白之〔之*白〕重院,遽視院之如家。十八落發,清源靈泉寺受具。
    好游山水,院之北樵采而無徑,師乃振錫而行。遇六眸巨龜,須臾而失,乃結庵居。有一麈被虎逐來,師以杖約住其虎,後號龜洋也。
    續有一僧,近從鍾陵至,舉馬大師意旨。師曰︰“吾得馬大師之旨。”臨遷化時,垂訓有偈曰︰
    八十年來辯東西,如今不要白頭公。
    非長非短非大小,還與諸人性相同。
    無來無去兼無住,了知本來自性空。
    偈畢,儼然而寂,塔于正堂。
    後二十載,塔下有水淹[*侵],乃發看。見師全身水中而浮。閩王聞之,將輦取于府庭供善,擬造塔安圖,士庶瞻敬。師放氣,闔府皆聞。閩王乃焚香啟告︰“如若卻復故山,乞收氣。”師乃放香氣,闔廓皆瞻禮。當時厚宣什物,仍安存現在本塔。
    陳禪師同住,師諱慧忠,仙游縣人也。俗姓陳。九歲詣龜洋庵,出家,剃度後便游方。
    遇庵和尚,問︰“離自何方?”師雲︰“六眸峰庵。”“還具六通不?”師雲︰“患非重瞳。”便復故山。
    遇會昌沙汰,避而幾乎五六年。後宣宗中興,師曰︰“古之有言︰‘上升道士不受襝,成佛沙彌不具戒。’”遂午而不粒,不宇而禪,終此山,門人葬于沈禪師塔之東隅二百步。
    士庶皆雲︰“龜洋二真,至今香燈不絕。祈禱靈應不少。”亦是黃  先輩制碑文。
    黑澗和尚嗣馬大師,在洛京。
    問︰“如何是密室?”師雲︰“截耳臥街。”“如何是密室中人?”師以手惜胸。
    秘魔岩和尚嗣馬大師。
    師常提杈子,每見僧參,驀項便杈雲︰“那個魔魅教你出家?那個魔魅教你受戒?那個魔魅教你行腳?道得亦杈下死,道不得亦杈下死。速道速道。”其無對。師便打趁出。
    龐居士嗣馬大師。居士生自衡陽。
    因問馬大師︰“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摩人?”馬師雲︰“待居士一口吸盡西江水,我則為你說。”居士便大悟,便去庫頭,借筆硯,造偈曰︰
    十方同一會,各各學無為。
    此是選佛處,心空及第歸。
    而乃駐留參承,一二載間,遂不變儒形,心游像外。曠情而行符真趣,渾跡而卓越人間。溶玄學之儒流,乃在家之菩薩。
    初住襄陽東岩,後居郭西小舍。唯將一女扶侍,制造竹漉籬。每令女市貨,以遣日給。平生樂道偈頌,可近三百余首,廣行于世,皆以言符至理,句闡玄猷,為儒彥之珠金,乃緇流之篋寶。略陳一二,余不盡書。偈曰︰
    心如鏡亦如,無實亦無虛。
    有亦不管,無亦不居。
    不是賢聖,了事凡夫。
    又偈曰︰
    看經須解義,解義始修行。
    若依了義教,即入涅盤城。
    如其不解義,多見不如盲。
    緣文廣佔地,心牛不肯耕。
    田田皆是草,稻從何處生?
    又偈曰︰
    易復易,即此五蘊有真智。
    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
    若舍煩惱覓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又偈曰︰
    無貪勝布施,無痴勝坐禪。
    無嗔勝持戒,無念勝求緣。
    盡現凡夫事,夜來安樂眠。
    寒時向火坐,火溶本無煙。
    不怕黑暗女,不求功德天。
    任運生方便,皆同般若船。
    若能如是學,功德實無邊。
    又偈曰︰
    世人嫌龐老,龐老不嫌他。
    開門待知識,知識不來過。
    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
    又偈曰︰
    心若如,神自虛。
    不服藥,病自除。
    病既除,自見蓮華如意珠
    無勞事,莫驅驅。
    智者觀財色,了知如幻虛。
    衣食支身命,相勸學如如。
    時至移庵去,無物可盈余。
    又偈曰︰
    貪嗔不肯舍,徒勞讀釋經。
    看方不服藥,病從何處除?
    取空空是色,取色色無常。
    色空非我有,端坐見家鄉。
    又偈曰︰
    人有一卷經,無相復無名。
    無人解轉讀,有我不能听。
    如能轉讀得,入理契無生。
    非論菩薩道,佛亦不要成。
    居士臨遷化時,令女備湯水,沐浴著衣。于床端然趺坐,付囑女已,告曰︰“你看日午則報來。”女依言,看已,報雲︰“日當已午,而日蝕陽精。”居士雲︰“豈有任摩事?”遂起來自看。其女尋,則據床端然而化。父回見之,雲︰“俊哉,吾說之在前,行之在後。”因此居士隔七日而終矣。
佛教書籍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