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靜、筠二禪僧編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羅伐城人也。剎利姓,父名寶莊嚴,母名芬陀利。才生解語,分明曉了,為母說法。既得羅侯羅法,行化至摩竭國。見一童子,年當十二,手執銅鏡,而來師所。師問曰︰“子年幾耶?”于曰︰“我當百歲。”師曰︰“汝當無智,看汝幼少。”答曰︰“我年百歲,非其理也。”子曰︰“我不會理,正當百歲。”師曰︰“子善機也。”子曰︰“佛偈雲︰‘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尊者敬之,深知是聖。
    問曰︰“汝執此鏡,其意雲何?”子曰︰“諸佛大圓鏡,內好無瑕翳。兩人同得見,心眼皆相似。”
    其舍父母,見子言異,則令出家。師為度脫,領詣古寺而為受戒,名曰伽耶舍多。于彼殿角,有一銅鈴被風搖響。師曰︰“彼風鳴耶,銅鈴鳴耶?’子曰︰“我心鳴耶,非風銅鈴。”師曰︰“非風銅鈴,我心誰耶也?”子曰︰“俱寂靜故,豈非三昧?”師曰︰“善哉,真比丘!善會諸佛理,善說真法要,善識諸佛義。”乃命付法,以偈告曰︰
    心地本無生,因種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花果亦復然。
    伽耶舍多聞師說揭,及受法藏,心生敬重,頂戴受持。師付法已,即離本座。至樹下立。而舉左手攀其樹枝,尋則滅度。焚其舍利,則在樹側,不可移動。則就本處豎塔供養,諸天散花而雨寶衣,用散塔處。時當此土前漢第七主昭帝十年辛酉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僧伽難提,莊嚴王子。
    逾城九重,入山千里。
    定俞井金,義班始終。
    理屈于師,忽案自己。
    第十八祖伽耶合多尊者,摩竭國人。姓郁頭藍,父名天蓋,母名方聖。年至十二,得僧伽難提法。行化至月氏國,大作佛事。有一波羅門,名曰鳩摩羅多,心信外道,不愛佛法。師至波羅門家,為說大因緣,又為說父病因緣。于時波羅門聞師所說而生歡喜,欲求出家。師與出家,受具足戒,令證道果。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萌。
    于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
    時鳩摩羅多聞師說偈,心生歡喜,當自安樂。師付法已,即從座起,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化火三昧,自焚其身。眾拾舍利,起塔供養。時當此土前漢第十五主成帝十四年戊申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伽耶舍多,幼會佛機。
    手執寶鏡,面難提師。
    內外絕翳,眉目無虧。
    風飄鐸韻,非我是誰?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月氏國人也。初遇伽耶舍多,得法行化,時至北天。有一大士名  夜多,而用油涂足。巡游諸國,遙見伽耶含多,作禮問︰“我家父母心常供養,亦求佛道,未省是何因緣,長縈疾苦。又觀鄰舍常行凶殺,不樂修行,而無所患。此二事實未曉之,唯願慈悲,為我解說!”尊者雲︰“業通三世,如影隨形。積善余慶,積惡余殃。”聞說歡喜,志願出家,乞師納受。既攝受已,便獲道果。師乃命付法,而說偈曰︰
    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于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師付法已,于座上以爪蛺面,各分兩向。當此處分,有大光明。照大眾已,寂然滅度。時當此土王莽則位十八年壬午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鳩摩羅多,大常止檐。
    蒙師為訣,委父無厭。
    本非鍛練,肯藉槌鉗。
    一榻孤坐,人天禮瞻。
    第二十祖庠夜多尊者,北天竺國人也。得鳩摩羅多法已,行化至羅閱城,遇一頭陀,名婆修盤頭。六時禮佛,少欲知足;長坐不臥,一食而已。
    爾時尊者問大眾曰︰“此頭陀者,汝見如何?”眾曰︰“不可思議。常修梵行。長坐不臥,一食而已。”師曰︰“此是道耶?”眾曰︰“誠如尊說。”師曰︰“今此頭陀不久當墮,與道懸遠;心有所求,不名為道。”眾曰︰“師如何?”師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六禮,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
    爾時頭陀聞師所說,心生歡喜。說偈贊曰︰
    稽首三昧尊,不求于佛道。
    不禮亦不慢,心不生顛倒。
    不坐不懈怠,但食無所好。
    雖慢而不遲,雖急而不燥。
    我今遇寶尊,和南依師教。
    師見說偈已,師告曰︰“如來以正法眼付囑迦葉,如是展轉,乃至于我。我今囑汝,汝善護持,勿令斷絕。听吾偈曰︰
    言下合無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師入滅時,當此土後漢第二主明帝十六年甲申歲矣。淨修禪師贊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