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作者:道源法师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5 正宗分 46 正宗分 47 正宗分 48
正宗分 49 正宗分 50 正宗分 51 正宗分 52
正宗分 53 正宗分 54 正宗分 55 正宗分 56
正宗分 57 正宗分 58 正宗分 59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5
    正宗分45

    丙十四、上品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在开讲经文之前,有一个问题先行作答,有一位居士来问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或许有别的人会想问,所以在此公开答覆。那位居士问的是:这十六妙观的第一观是落日观,观想那快欲落山的太阳。第二观是水观,观水结冰,再叫它变成琉璃。他说,我们观到第三观以后,每次修观时,是不是还要从头观起--先观个日,再观个水,再观结冰?要知道我们要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先观想依报,依报就是世界,观世界先观想地,地就是琉璃地,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想不来,何况凡夫没有看见过琉璃地像什么样子,佛有大智慧,权巧方便,告诉我们方便观想--第一先观想落日;第二观有三个次第:先观想水,再观想水结为冰,再观想冰变成琉璃,到能够观想出琉璃地时,那就是真实的观想,前面的日观、水观、冰观等三观就不要了。那三观是假设的方便观,因为我们众生的心粗,一下子观想琉璃地观不来,才观落日、观水、观冰,在琉璃地观想现前之时,那前面的落日观、水观、冰观通通不要了。到观想正报的时候,先观莲华座,莲华座观成功,再观想一尊佛的像坐在上面,这亦是个方便,是个假设的观想,因为我们所观想的佛像是人工造的,泥塑的或木雕的佛像。这种佛像,我们看见过,观想容易成功。到佛像观想成功后,再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坐在莲华座上。等到你把假想的佛菩萨像观想成功,再观真身的佛相,真身的菩萨相。你把真身的西方三圣观成功时,那个假像的佛菩萨像观亦不用观了。这是正报亦有假设的观想和真实的观想。等到观想到第十二个观想时,佛菩萨的观想都修成功,到第十三个观想,叫杂明佛菩萨观,就观想一尊丈六金身,或者是八尺的金身,那就是因为你观想那种真身佛相观不来,所以还是先观想小的佛像。由于有丈六、八尺的经文,于是我就说:你对丈六或八尺的佛相还观想不来,可再观想小一点的。现在我们志莲精舍供的西方三圣像,二、三尺高,你去观。你们家庭里面的佛像,比这更小,亦没有关系,你就把你家庭的佛像去作观想。怎么样观呢?你就对著你家里佛堂所供的佛像,先开著眼睛观,观过了再闭著眼睛想,等到你闭著眼睛能把佛的相貌想得出来之时,你就离开佛相去打坐。坐时,闭著眼睛观,观出来了再开著眼睛观,可是这个时候你的前面没有佛像,你还能看见佛相,这就是你的观想工夫进了步了,进了步后你再把那佛像放大,放高八尺或放高一丈六。至于那是真实的观想,那是假像的观想,你去看善导大师的四帖疏,那里面讲的很清楚。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6
    正宗分46

    现在讲到第十四观,这十四观讲的是上品众生往生西方;上品善根又再分上中下,名为上三品,第十五观,讲的中三品,十六观讲的下三品,总名叫九品往生观。这十六个观想,前面讲过十三个观了,大家要记著,前面那十三个观,叫做观想念佛,要求证入念佛三昧,是要入定观的。现在这十四、十五、十六等三个观,不求证念佛三昧;不是不求,而是求不来了。十四观上三品,和十五观中三品,用的什么功呢?他不是修念佛三昧,而是用的回向发愿的功,作其他的功德,不求人天福报,不求二乘小果,把它回转过来,对向著西方,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用回向发愿的功。第十六观下三品,用的是称名念佛的工夫;称名即是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经讲到此,大家对全经大义就可了解了,你一了解就知道后面这三个观--九品往生,都是我们做得到的。就是前面的观想念佛,求一个念佛三昧,想入个定、入不来,我们的根器不够。虽然根器不够,佛亦不舍弃我们,因为佛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所以佛再开方便,开出来九品往生的方便,这都是我们当下用得到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告诉这两个当机者。‘上品上生者,’上品往生的众生,再分成上、中、下,因为众生的根机不一,虽说都是上品的根机还不一样,须再分上中下。现在先讲上品上生。‘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假若有这种众生,愿生彼国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经上讲的三种资粮:信、愿、行。这十六观经上亦是处处讲信、愿、行,愿生彼国就是发愿,为什么一定要加个信字?因为要有了信才会发愿,他若是没有信心,他绝对不会发愿的。所以若有众生,有信有愿,愿生彼国,他就应该发三种心,这三种心只要发起来,一回向就往生。如何叫即便往生?即便往生者,当下就往生也。

    ‘何等为三’?佛自己问,自己答:‘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菩提心。记著!这上三品的人,都是大乘善根的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这里虽然没有文说发菩提心,就是把它分成三种心了。菩提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觉悟的觉,和佛道的道,就是求佛的觉道之心。这求佛的觉道,一定要下化众生,这不是求二乘的觉道可比拟的。所以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上三品的众生,统统都是发菩提心的众生。到下面中三品和下三品的众生,现在没有发,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去了,到了西方还是要发的。那就太急太忙了,你不如现在发,现在发的都是上三品往生。发菩提心最要紧,因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先发了菩提心,而修行成就的。一者至诚心,至者真挚,诚是诚实,合起来说,就是真实心。什么真实心?菩提真实心。我们大乘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不是用嘴说说就算发了,而是要从心里真实发出来,必须在佛前烧香顶礼,顶礼以后,至极虔诚,对佛发愿,而作是言:‘我弟子某某从今天起,发菩提心,我从今天起,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了。虽然发了菩提心,你要自己检讨,你是不是真实发了?这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不是马马虎虎发了个心,就算发了,必须发的至真,发的诚实,那就决定上品上生。去年我在这里讲过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要发三种心,和这十六观经的三种心相合的。大乘起信论上第一要发直心,第二发深心,第三发大悲心。直心的意义,大乘起信论自己有解释,直是正直,不弯不曲。正直心要怎么样才叫正直心?正念真如,能念到真如妙性,这个心就直了。若以配合此经的至诚心说,至诚心就是正直心,念佛要念到什么境界,才算至诚心?须念到真如妙性上,才算至诚心。第二深心,深心即是前面三种福中第三大乘福,深信因果之心,信因果要信到自己的最深地方,什么地方?信到自己的真如妙性上。一定要信到真如妙性上的信心才深,因为信因果要信成佛的因,要信成佛的果。成佛的因,是个什么因?成佛的因就是真如妙性。要相信我自己有个真如妙性,那就是成佛之因,将来一定可以证到成佛之果。这就是甚深甚深的一个信因果之心。这深心在起信论上亦叫深心,他有个解释:深心者,乐习一切诸善行--欢喜好乐修习一切诸善行。即是见到善事就做,大善事亦做,小善事亦做,叫做众善奉行。因为多多的修善,这个心就变成深广之心。前面讲到种福,其第三大乘福中,须深信因果。怎么样能求到大乘福?须深信因果,但是你必须实际去做求福的行门。你既然相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最浅的道理,讲到最深的道理,修行成佛,还是需要福。是故必须乐习一切诸善行,若是不修善行,不培大乘福报,自己成佛不了,度众生亦度不了。为什么?没有福报,所以一定要广培一切福报。打那里去培福呢?见善事就做,这叫做深广之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回者回转,向是趋向,把所做的功德,回转过来,趋向西方。趋向西方,即是发愿往生。若是不知道回向发愿的道理,光知道乐习一切诸善行,见善事就做,那么你做的这些功德,都变成福德。变成什么福呢?变成人天福报,来生来世转人,成个大富大贵的人;来生来世升天,升到天上享天福。这都是有漏的享福,把福报都给倒了。你今生今世好不容易修来的福,没有生到西方。既没有生到西方,应该有如是因,得如是果,你修的善因,一定得善果。可是你没有出三界,你的善果,在那里报?在人天道报,福报享尽,就没有了。这叫有漏--给漏失了。所以佛开示我们,不要求人天福报,就是这个道理。你好不容易修到点福报,被它漏的没有了。有漏无漏,这是佛经上的专门名词,漏是譬喻,有漏落和漏失二义。怎么叫漏失?等于做菜的锅,本来做了一锅的好汤,因为这个锅有漏洞,遂把菜汤都漏失了。漏落的意义,就好比房子有个洞,天下雨时会漏水,这就叫漏落。修行人没有回向发愿,把功德回向到西方,那么你修行的功德,就都成了人天福报,来生来世享人间福,大富大贵;享天上福,受五欲妙乐,这好是好,但是只第二生好,第三生决定不如意。为什么?他把福报一享受即漏失了,等于做了一锅好汤,因为锅子有漏给漏失了。漏失了福报,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大啦!他要漏落。因为六道轮回,有四恶道,人天福报享受完了,就要落下去,落到四恶道去(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他是一定要堕落下去的。若是将所修的功德,都回向到西方,就变成无漏功德,它不会再漏失,亦不会再漏落了。所以你无论做了什么功德,都要回向到西方,例如我们讲经讲完了,要念个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我讲经有讲经的功德,你们听经有听经的功德,我们把这个讲经和听经的功德,故说愿以此功德。通通回向到西方净土去,故说庄严佛净土--庄严阿弥陀佛的净土。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庄严出来的,我们要生西方,我们亦得给它庄严庄严。我们拿什么庄严呢?我们拿现在所修的功德,庄严佛净土。将来要享清福,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那是无漏的福。这回向发愿心,和大乘起信论比配起来,就是起信论的大悲心,大悲心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心。这十六观经名之为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为大乘的行门,不是求小乘的偏空涅槃。我们求生西方干什么?要生到西方亲近阿弥陀佛,见佛闻法,证到无生法忍,有了智慧,有了神通,有了辩才,那时候还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叫乘愿再来。所以本经的回向发愿心,就配合那个大悲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具是完全具有之义,这三种心,不是三个人发的,而是一个人,一个人一定要发这三种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三种心合起来,就叫做菩提心。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你欲上求佛道,就要发至诚真实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深信因果的心,发乐习一切诸善行的心;你欲上求佛道,一定要发愿回向,要发起大悲心,拔一切众生苦。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分开说有这三种心。合起来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两个心。再合起来,就是发菩提心。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7
    正宗分47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更复有三种的众生,应当往生西方,‘何等为三,’是那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前面三种心,是一齐发的,叫做具发。发心就是立志发愿,既发了愿,就得修行,以大愿立大行。行是行门,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没有修行,纵然发了再大的愿,尽是些空愿。所以说:以愿立行,以行填愿。这下面的三种众生,都是修的行门,就是足踏实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个行门,包括前面三种福的第一第二两种福,慈心不杀者即前面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这里只单说一句慈心不杀,因为你欲想生西方,必须先修行门,行门第一种就是慈心不杀。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护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众生没有乐,我要给他乐,这叫慈;众生有苦,我给他拔苦,这叫悲。众生的苦,我尚且欲给他拔除,我还能杀他吗?你杀害众生,还能叫做慈心吗?对于这一点,为什么自从前面三种净福以来,一再的多费解释呢?因为大家对杀生戒,还不大认识,学佛都是冤枉学了。你天天听经,若是不愿意学佛,根本不会来,学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们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赶忙回家,回家吃晚饭,台湾天气热,还得洗澡,时间多么紧张!因为要来听经,急急忙忙的赶车,有的要转车,有的还要转两道车或三道车,赶得来听经,听了经你不真实的立个行门,什么行门?不要杀生。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诚心,我真实要做,你如果真实要做,就慈心不杀,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这里念作ㄏㄣˋ音,即持戒的行门,行门就是工夫。具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五戒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斋。就是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以上是八条戒,再加一个非时不食,这叫斋,合称八关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因为杀生,断了众生的生命,这是个最大的恶业。众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没有两条,这唯一无二最宝贵的生命,你给他断了,所以你这个恶业最重,一定要落地狱,地狱罪受完了,你若是杀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报,还他的命债。叫做‘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看那羊,人杀它,它没有抵抗力,这叫弱肉强食,只讲势力,不讲道理。羊的力量弱,我们人的力量强,我就应该杀它,应该吃它的肉。那应该两字,不是道理上的应该。因为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里遇见老虎,你杀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杀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亦是弱肉强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强,所以人给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杀了人,来生来世亦要还命债。我们人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来世,你得一报还一报,还它的命债。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8
    正宗分48

    第一不杀戒的这条戒律,是不许杀人,杀人不通忏悔,杀畜生可以求忏悔。国家的法律,只不许杀人,不禁止杀畜生,所以国家的法律没有佛的戒律那么完善。第二不偷盗,偷盗他人财物,国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这条不一样,出家戒这条要全断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与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这在国家的法律来说,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国家法律不许。第四不妄语,佛教说妄语,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以凡夫滥称圣人,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圣人法,自己说得到了;没有证得圣人果,自己说已证到了。这都是大妄语,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没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总是说:我用功得个什么感应,拜佛得个什么感应,打坐见了个什么境界,乱说一起,说著,说著,就犯了大妄语。你见的境界,得的感应,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你没有得,在那里乱说,未得谓得;你没有证得圣人果,你说你证得圣人果,未证谓证;这都叫大妄语,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的意义,即是心口相违,口里所说的话,和心意相违,你心里想的这个样子,口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子,口与心相违,就叫小妄语。这小妄语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语骗财,在国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骗财又夹著犯盗戒,绝不可作。第五不饮酒,饮酒这是国家不禁止的,可是这世界上,有的国家是禁酒的。像我们台湾,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记著,五戒里头,没有吃素这条戒,可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都主张吃素,由于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萨戒。菩萨戒里头,尤其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有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之语,所以要吃长素。若单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杀,不许自己动手去杀畜生来吃。若想吃肉,应到菜市场去买肉来吃,那叫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那八关斋戒的意义,前天讲三种净福时,已详细解释过,今不重述。‘具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弥戒,女的出家受沙弥尼戒,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们中国,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萨戒,这就是要吃长素的戒。虽说出家在家都要吃长素,可是在家吃长素,因为环境关系,全家人只你一个人吃长素,大家都不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个吃素的环境,一进寺院山门,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荤亦不可以了。此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两种福。
分卷阅读 正宗分 49
    正宗分49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种福,那个大乘福上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地方就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等两个字,就是大乘经典内所说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典。对本曰读,背本曰诵,你若是能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已发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种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读诵大乘,才劝进行者。所以这就是前面的第三种福。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说,你要发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后,不要忘记,常常在念,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余还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弥戒、比丘戒。这是说,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过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这念天按事相说,要求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若是往深处讲,这念天是念第一义天,大乘第一义的道理,叫第一义天。把修行六念行门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三种众生,不是一种众生,是各修一种,或者根机大,可兼修两种,若是根机更大的,三种通通修。至于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个总结,无论是修一种,修二种,或者修三种,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机,他若是具足这个功德,只要他发愿往生,或者一天一夜报尽命终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愿往生,生到彼国。修净土的行人,命终往生,临死之时,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们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现瑞相,这是一个凭据。往生不往生,但看临终有没有瑞相。‘生彼国时’,就是报终命尽往生西方的时候,因为‘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还有‘无数化佛,’还有‘百千比丘,’还有‘声闻大众,’还有‘无量诸天’的天人,带著「七宝宫殿,’统统来接你。‘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金刚宝的莲华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发愿生西方的人,这叫行者。到了这个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弥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授手就是伸著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著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0
    正宗分50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ㄒㄧㄥˊ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ㄏㄥˋ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著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著。‘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著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1
    正宗分51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著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夜,这里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尽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以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2
    正宗分52

    丙十五、中品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本经十六个观想,上来已讲了十四个观想,今当第十五个观想,讲的是中品生观,这中品往生亦有上中下三种的分段,昨天已经料简过一次。这十六观的前面十三观,通通是观想念佛,而十四、十五、十六等最后三观,不修观想念佛了,另有念佛方法,就是十四观上品生观,和十五中品生观,用的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工夫,无论是做什么功德,只要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最后一个观想,就是第十六观下品生观,用的是持名念佛的工夫。这三辈九品往生的众生,即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第十四上三品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机,发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修行念佛,回向西方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些作恶业的凡夫,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些都要把它记清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这中品众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讲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都是小乘声闻的戒律。先讲在家弟子受持五戒,这五戒前天已讲过了,八戒斋,就是八关戒斋,昨天亦已经详细讲过了。‘修行诸戒’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内。‘不造五逆,’后面下品下生,讲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这个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个重罪,在无量寿经上,不许这种人往生的。这十六观经许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讲。这个地方是讲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圣人,弑者杀也,以下杀上就叫弑。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这是两个逆。杀圣人,或者是杀小乘圣人阿罗汉,或者杀大乘圣人菩萨,这是第三个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转法轮僧,把大众僧的团体破坏,使僧不团结,这是第四个逆罪。第五个逆罪,就是恶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时,提婆达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钵经过的地方,预先安置千钧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经过那里时,他从上面推石下来,欲杀害佛,幸而当大石滚下将欲到佛前时,被护法金刚,用降魔杵挡住,所以没有害到佛。因为大石的下滚来势太凶,遭金刚杵一挡,石被冲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负伤出血,这就叫出佛身血。这个罪案一定,那提婆达多就堕活地狱了。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时有,释迦佛涅槃之后,有没有呢?按戒律上说,佛圆寂后,以恶心破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惟无心误坏佛像者,不犯。这里说中品上生的众生,他持戒持得清净,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无众过患’。其他的罪恶亦没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净。‘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无诸过患,及持戒清净等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净,发愿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他了。‘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来接这个人时,只是阿弥陀佛来了,菩萨没有来,来的是比丘眷属。昨天讲上三品往生时,阿弥陀佛来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的菩萨,亦有比丘,亦有声闻都来了。我解释了一个理由,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那里来的比丘?那儿来的声闻呢?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来是个修小乘行门的人,回小向大生到西方,他还是顺他过去修行用功的习惯,先证小乘果。那只是一种理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人,怎么会有阿罗汉。还有一种理由,昨天没有讲,今天才讲出来。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一个菩萨呢?就是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认得菩萨僧。佛法僧的僧宝,有大乘僧宝,有小乘僧宝,大乘僧宝就是菩萨,菩萨僧宝小乘界的人他不认识。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僧宝,因为大乘菩萨僧,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有如天人一般庄严。在小乘人看来不像出家人,他认识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这就是应机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小乘比丘,为接引修小乘戒的众生,那些菩萨们,都隐起他的相好,示现比丘相,这就叫应机示现,来接引小乘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到这个临命终人之前,先给他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前面讲过,这苦、空、无常、无我四法,三乘共学,大乘菩萨以它为基础,再修六度万行。小乘人不修六度万行,就修这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但是这个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闻法很少,连这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亦少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他说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个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这个持小乘戒,回向愿求生于西方的出家众生说,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远离一切众苦。这中品上生包括四众弟子:那修行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斋的是在家弟子,他没有出家,受持八关斋戒,是临时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临命终时,亦就出家了。阿弥陀佛赞叹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么好呢?出家得离众苦。阿弥陀佛赞叹他完了,亦给他说法,这个‘行者见已,心大欢喜。’既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了,又听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说法,佛还赞叹他了不得,于是心里生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这心里一生大欢喜,便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华台上,于是就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快得来还没抬起头来,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莲华寻开的寻字,作即字讲,莲华即时就开了。当华敷时的敷字,同开字一样解释。当莲华开敷的时候,就听见有说法的声音,赞叹四谛,赞叹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什么不说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为对机说法,所以说的四谛法,他听到了‘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当下就得到了阿罗汉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当下就得到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莲华寻开,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样,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还来得快。上品中生要经过一夜才开,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这中品上生怎么超过了上品呢?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还持得清净,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没有犯戒破戒,一切过患都没有,而是以持清净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样,生到西方,莲华就开。但是有个不一样,他是小乘根性,莲华开虽是很快,他听的法音,是听的小乘法,是四谛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闻法就证果,应时即得阿罗汉果。证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者,就是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过去的事;第二、漏尽明,知道现在,现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来之事;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尽通。须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三明来呢?就是证得六通不见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过去,但是详细因缘不知道,若是证得宿命明,那就详细因缘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尽通知道现在,但知道得不详细,若是漏尽明,他就能够知道得详细。天眼通它可以观未来,亦是观得不详细,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观得详详细细。明与通的分别,就是只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详细因缘的,就叫做通,详细因缘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脱就是具足八种解脱,这是小乘圣人修的八种禅定。八禅定的最后一个定,叫做灭尽定,这是超出三界,了脱生死的一个定。他在没有得到灭尽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禅八定,作一种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声闻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禅定,再修二禅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禅定,证得三禅定之后,就赶快升四禅,利用四禅。再上面的四个空定,他还是有用的。算起来,四禅八定,他有七个,证得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时他就入灭尽定。这就是他的八解脱。入了灭尽定,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须知道,四禅八定,这八个定,小乘圣人为什么只利用七个呢?这是三禅定,他不能利用。经过是要经过的,证了二禅,应升三禅嘛!证到三禅他就赶快加工升四禅。因为他听释迦佛说过,三界以内,三禅天最乐,再没有乐过三禅天的。若是证得三禅,一执著,就留著不能上进了。释迦佛他经历过,特别警告小乘人,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这个道理,他证得三禅,就赶快升四禅,他不利用三禅定。这八个定,他只用七个,再加上超出三界的灭尽定,他就解脱了。是故阿罗汉为具八解脱。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净,发愿回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顺他的根性,先给他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于是他一生欢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听见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一听到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当时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当时又得了灭尽定,即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3
    正宗分53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在家弟子,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即是受持八关斋戒,当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这是真正出了家,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弥、沙弥尼戒,这里说持沙弥戒,应包括沙弥尼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威仪无缺’就是不但不犯戒律,而且行住坐卧四威仪都不犯。‘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谓功德,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戒香熏修’因为他虽然只持了一日一夜,可是持得干净,清净戒行有一种戒香来薰修他。‘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他到临命终时,看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里没有说随从来的眷属是些什么人,只说了个诸眷属,就还是那些比丘众。‘放金色光’照到那个行者身上。‘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净戒,回向愿求生西方的这个人,叫做行者。‘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个行者,他听见空中有人说话,善男子!这句话包括善女人。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就是赞叹他,你持一天一夜的清净戒,你这个善根了不得。怎么样了不得?你随顺了三世诸佛的教导。无论那一尊佛出世都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得有个法门;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度众生的最好法门。第一得持戒,若不持戒,就是不随顺诸佛的教导。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持得很清净,这亦是随顺诸佛的教导,三世诸佛都这样讲。这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赞叹之后,便说:所以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行者自见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了。‘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敷就是开,经过七天,莲华才开。‘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莲华开了以后,行者的眼睛亦睁开来了,就合著掌赞叹阿弥陀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的初果,这是梵语,若是译成中国话,叫做预流果,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了。本来是个凡夫生去的,这个时候,已经转成小乘初果圣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经过半劫的时间,成四果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4
    正宗分54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这是人世间的孝子孝女。‘行世仁慈’做些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这就是社会上的慈善家。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只是个世间的善人,他有善根,而是前生前世种了善根。‘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这就证明他有善根,他若是没有善根,临命终时,怎么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就给他‘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给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怎么样的快乐,又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尊阿弥陀佛,他的因地叫做法藏比丘,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了四十八愿,把这些都讲给他听。我们做课诵时,唱诵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就是根据这一句。‘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这个社会上的孝子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念佛法门,他一听到,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壮士就是会武艺的人,他的手臂一屈一伸,比寻常人来得快。这即是说很短的时间,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里经文上有个疑问,这中品下生的人,怎么阿弥陀佛没有来接他呢?这是一定有来接的。怎么知道呢?因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都是来接的,不过随从眷属只是比丘来接,菩萨没有来。再一个理由,怎么知道中品下生佛有来接呢?因为下三品还要遣化佛化菩萨来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有佛来接,不接他自己不会去的。若是自己会生去的,那就是前面修观想念佛的行人,他自己观想成功,莲华开了,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莲华再合起来,即生西方。自己有这种工夫可以去,那是修观想念佛三昧的人,三昧修成功才可以去,不来迎亦可以去,其他的众生,都得要佛来接。那么,这个地方没有佛来接引,乃是经文略掉了。依著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还是来接的。‘经七日已’他生到西方极乐去了,经过七天以后,莲华才开。这个地方没有说坐莲华来,亦没有说莲华开,这都是经文略掉了。‘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莲华开了以后,他的根性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还差,他没有看见阿弥陀佛,只遇到观世音和大势至,给他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闻法即生欢喜心,证得须陀洹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经过了一个小劫,成阿罗汉,这得果的时间,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是名中品下生者。’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5
    正宗分55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中辈往生的三品中,前二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全是持戒,不过上中品之持戒,少有不同而已。中品下生为世间善人,这三种人,通通都是不作恶,须记住这个大要。

    丙十六、下品生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下品亦分三种,先讲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是说下品往生的众生,都是凡夫,而且是些作恶业的凡夫。这里下品上生的人,尚且作众恶业,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这个愚痴的人,他虽然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只是没有造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恶业,造得很多,所以说他多造恶业。他造了恶业,还没有惭愧心,不知道羞耻。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恶业,还不知道惭愧,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经修行过,所以他有善根,若不然怎么在临命终时,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给他‘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因为他快要命终了,给他详细一部经一部经的讲,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只说经的首题名字。例如说:你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佛说过净土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只讲了这些大乘经的题目给他听。‘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到临命终的这个时候,听得善知识为他讲诸经的名题之故,就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今生造了一辈子的恶业,都给他消了,他那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千劫以来所作的极重恶业,亦都通通消了。‘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智者就是那个善知识,给他说了大乘经的题目,还再教他修行,平常时他连合掌都没有合过,这个时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念佛的名号。注意这个称字,前面所讲的是观想念佛,回向发愿念佛,没有持名念佛,到了这下三品才讲持名念佛。称就是用口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那叫持名。念是从心,称是从口。‘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因为到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称念佛名之故,念一句佛的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前面说听得佛经的题目,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千劫很长,比较这五十亿劫却很短了。叫他称一声佛的名,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若是有信心,听到什么地方,就信到什么地方;若是心里有疑,说我们不但听了经的题目,而且一部一部的经,听过好几部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但念一句,而且念了几千几万几十万句,那里来的这么多业,消不完呢?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要知道,我们自从无始劫来,就当凡夫,从无始劫来,就造恶业;那恶业是个无形无相之法,假若有形有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虽说消了很多,乃是赞叹佛经题目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实实在在,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弥陀佛。因为西方三圣,他感应不来,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变化的西方三圣来。他虽在临命终时发心念佛,亦是个行者,所以还得赞叹他‘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口称佛名,诸罪消灭了,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6
    正宗分56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化佛说过那话之后,这行者即见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光明充满,见了就生欢喜心,就立即死了。他的神识,就‘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生到七宝莲池,因为他造的恶业太多,念佛的时间很短,所以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华开之时,那阿弥陀佛,他还是看不见,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照著他。‘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前面说他活著的时候,只听到十二部经的题目,这个时候才给他说十二部经里面甚深的道理。‘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讲的大乘经典最深之理,他听见就生了信心,了解那个甚深的大乘道理,当时就发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经讲到此,我们得注意,欲想成佛,非发无上道心不可,要发应在这个地方发,若是在这个地方不发,到了西方还得发,可是到了西方才发,就太迟了。在娑婆世界发了菩提心,回向西方,无论功行多少,往生总是在上三品,所以大家要注意:那个下品上生的行者,生到西方去,发了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他要在西方经过十个小劫之久,才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下品中生的众生,和中品的众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们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这就叫做愚痴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五戒里面有盗戒,具足戒里面亦有盗戒,这里单独提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来,是因为这两个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属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财物,那个盗戒罪犯的最重。现前僧物是现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于十方人。例如今天打斋供众,供的是现前的僧众,不通于十方。或者有人买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来供众,这都是分送给现前的僧众,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财物,罪过最重。‘不净说法’即是说法的法师,说法说得不干净,贪名贪利。说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贪名贪利的心来说法,这种说法就给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总指上面那些犯戒破斋,偷僧祇物的,盗现前僧物的,还有不净说法的人,没有惭愧心,造了一生的恶业,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人家菩萨庄严身体,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他却造些恶业庄严其身。‘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了恶业,因果报应,自应当堕地狱。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7
    正宗分57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平常不生惭愧,犯了戒,不怕堕地狱,到这临命终时,地狱火现前,把他烧得哇哇叫。可是这因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于是‘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识为他开示道:地狱相现前了,你看见猛火炽盛,你这口气一断,就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你赶快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他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亦赞叹三无漏学,要持戒修定开智慧,还赞叹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者解脱烦恼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实解脱的知见,谓之解脱知见;合起来叫五分法身,是说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变了,地狱猛火变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诸天华,’虚空之中,落天华下来。‘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就是来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是这个莲华不开,要‘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莲华开了,他看不见阿弥陀佛,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两位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恶透了,作不善业,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种恶业全犯了,具诸一切不善业。一切净土经论,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这十六观经。由此可见佛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一切众生,纵然造了五逆大罪,他还是要摄受你,只有这十六观经有这句经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还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种人他应当堕落到三恶道去,经过多少劫,受无穷的苦,才得出来。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8
    正宗分58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像这样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在这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注意这个念字,念是修观想、观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这个人,为苦所逼迫,到这时教他观想念佛,他为苦所逼,观想不来,故说不遑念佛,亦就是来不及修观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友即善知识,这个地方,对念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观念不来,就称名--称无量寿佛的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临命终人,经善知识开示他,教他观想念佛,他观想不来,于是再教他口称佛名,口称佛名即十念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气算一念,再换一口气,再念一口气,这样名为一念,如此念十口气,便叫十念,不是念十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就是至诚恳切,一口气接一口气的念,念个十念,中间不要间断。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人命终之时,便见金莲华,现在他前面,像个太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之中,可是这个时间很长,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莲华开后,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大乘实相妙理。‘除灭罪法’即教他作实相忏悔,若能观想实相,一切的罪业都消灭了。‘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发菩提之心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总合起下三品来,名下辈生想,依次序算来,这叫第十六观。

    此经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念,就生西方了。这就叫我们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为我们的恶,不会恶到这个样子,我们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够往生西方。

    以上正宗分第二科辨妙观讲完,再讲正宗分的第三科彰利益。

    乙三、彰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分卷阅读 正宗分 59
    正宗分59

    这段经文,判为正宗分第三科彰利益,即彰显佛说这卷十六观经的利益,故名彰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说是语时,是指上文佛说观无量寿佛法门,将十六种观行说完之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在会同闻,五百侍女者,因为韦提希夫人,本是皇后,今为国太夫人,所以她带了五百个侍女,亦同时在闻法。‘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的是释迦佛放光,因光见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弥陀佛放光,乃见到西方三圣,那都是他力,到这时才是她因闻佛说十六妙观,依法修观,这时以自己的观想力看到了极乐世界的广长之相,看见了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于是‘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从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里生大欢喜,便豁然大彻大悟,逮无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指的韦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五百侍女,都发大菩提心,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世尊当时就给他们授记:你们和韦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生到西方,会得到诸佛现前的念佛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随从佛来的护法诸天,无量无边,闻佛所说这十六观经,又见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记,因此都发无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讲竟,以下是第三大科流通分,这流通分亦分两段:一、王宫,二、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