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存的上座部佛教
    (1)禪修傳統的實踐

    (2)古典經院傳統的實踐

    2.世俗層面的實踐

    (四)現存上座部佛教的現在

    (五)注釋部分

    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現存于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老撾、南越、中國雲南邊境等地區。本世紀初開始進入西方社會,八十年代開始進入中文世界。

    (一)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史略和簡況

    公元前三世紀前後的阿育王贊助了佛教的第三次結集,在這次結集後以長老目建連帝須為首的僧團向印度各地和印度之外的地區派出傳教僧團。當時有兩個僧團和現存的上座部佛教相關注1,即前往金地(說為緬甸和泰國北部)及前往斯里蘭卡的僧團。前往金地的僧團由于缺少活動的詳細文字記載,所以到底對現存的上座部佛教影響有多大很難說。而由阿育王之子摩曬西尊者帶領前往斯里蘭卡的僧團活動則在《大史》、《島史》等著作中有著明確的記載。所以現存的上座部佛教一般認為起源于前往斯里蘭卡的那支僧團。

    摩曬西尊者到達斯里蘭卡島後,在山中遇見出游的斯里蘭卡國王帝須。在一系列關于芒果樹的有趣問答後注2。國王歸依了佛教,隨後在國王帶動下,幾乎所有斯里蘭卡國人都歸依了佛教。國王把皇家御花園改建為寺院送給摩曬西僧團,以作為僧團駐地。這座寺院就是著名的大寺。

    在公元前1世紀,由于斯里蘭卡的戰亂和饑荒,僧團受到很大的損失。許多口傳的佛教經典近乎失傳。僧團在此之後,經過商議,于公元前29年在蘭卡島馬塔勒的阿盧石窟舉行了佛教第四次結集。同時也是佛教史上用文字記錄全部三藏經典的第一次。這部經典至今還被現存的上座部僧團使用。注3

    公元1世紀,大乘佛教在印度興起。斯里蘭卡由于地近南印度,因此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的部分派別在以後一千年里曾有很多次沖突,在上座部佛教的藏外經典《大史》、《島史》等著作中可以看見這些沖突存在的痕跡。其時,國家行政力量也卷入這一沖突,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大乘佛教晚期的異端分支黑衣見者密法幾乎毀滅性的打擊了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幸運的是早些時候受到斯里蘭卡大寺影響的緬甸上座部僧團當時已經發展成為很有影響的力量。于是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反傳斯里蘭卡。到公元十一世紀後,在斯里蘭卡國王的協調下整個斯里蘭卡佛教重新統一為上座部佛教注4,當然一些大乘儀式和少些教義也被積澱了下來,並成為蘭卡佛教的一部分。但在後來歐洲的殖民侵略中,斯里蘭卡佛教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情況嚴重到僧團傳戒人數不足的程度(僧團傳出家戒要五個出家十年以上的比丘)。比丘僧團的重建要到近代泰國和緬甸佛教的重新傳入才得以完成。而近年來,泰米爾猛虎組織的活動也給斯里蘭卡佛教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緬甸的上座部僧團在公元四世紀已經成為強有力的一支,中國法顯的《佛國記》記載了緬甸一部佛教之興盛;從其書所說的緬甸僧團情況和緬甸佛教自己的歷史記載來看,那時候上座部佛教已經在緬甸佛教各支中佔有優勢。緬甸的上座部僧團在中世紀時最終在國家的支持下全部統一到斯里蘭卡大寺的戒律傳統中,本來自己的戒律傳統也消融在大寺傳統中注5。

    在斯里蘭卡上座部佛教受到外來打擊後,緬甸的上座部佛教成為整個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最重要基地。續五世紀覺音論師在斯里蘭卡大寺完成《清淨道論》這樣的杰作後,緬甸的長老阿那律陀完成了經典著作《攝阿毗達磨義論》,這本著作是上座部佛教中可以和《清淨道論》作齊量觀的作品。

    緬甸的上座部佛教在緬王阿那律陀統一全國後受到國家扶持,此後至今幾乎沒有受到過嚴重的破壞。即使在被英國殖民時期,由于英國對于宗教一般持不干涉態度,所以也還是能很好的發展。

    1956年,緬甸為了紀念佛陀涅磐2500年,邀請了柬埔寨、斯里蘭卡、泰國等國的比丘2500人,在仰光舉行了佛教史上的第六次結集注6,根據各種版本和1871年緬甸曼德勒的佛教第五次結集注7的校勘本,對巴利語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巴利語系大藏經。

    緬甸的佛教以佛教經典配合阿毗達摩的嚴謹研究為主流的情況注8是在上座部文化圈出了名的。即使那些以禪修實踐著名的僧人,許多同時又是著名的三藏注釋大師,如近現代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十分著名的尼耶西亞多、雷迪西亞多、瑪哈希西亞多、明貢西亞多、莫哥西亞多等。其中如明貢西亞多等甚至能流暢地背誦全部的三藏經典注9。中國雲南德宏地區的佛教多受緬甸影響。

    泰國上座部佛教在早些時候只在受緬甸影響的泰國北部流傳。其它區域都流行大乘密宗佛教和印度教,一直要到十四、十五世紀才開始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在此之後泰國的國王也多加入佛教的推廣活動,近代拉瑪王朝的蒙谷王在登基前曾出家二十多年。因此在他在位時,他對泰國佛教作了淨化,泰國因此建立了持戒嚴謹的法相應派系注10,而獨立于原來戒律較松散的大部派。

    柬埔寨、老撾、南越、中國雲南版納地區的佛教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的關系一般都受到來自泰國上座部佛教的影響。這些地區的佛教流傳一般多開始于公元十世紀以後。發展和泰國的佛教基本是同一步調的。而現在,其中的柬埔寨、南越由于近幾十年的戰爭等原因,佛教被破壞的情況嚴重。

    (二)現存上座部佛教的教義

    現存上座部佛教有大小數十個派系,如緬甸的善法派、瑞琴派、門派,泰國、柬埔寨、老撾的法相應部和大部派,斯里蘭卡的泰國派和緬甸派,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潤、擺莊、多列、左抵等等。但它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于戒律遵守的嚴謹與否上。而在所依三藏經典和根本教義上的表現則是完全相同的。還有的不同就是緬甸、斯里蘭卡的佛教學術性強一些,泰、寮等國佛教的口語化傾向要多一些注11。

    1。根本教義

    上座部佛教所探索的主題是人類內心煩惱的呈現\構成原因及其內心煩惱的解脫之道。

    舉人類因失去親人而難過的例子可以知道,人類抱有希望世間的存在應該具有永恆性的觀念。這種希望世間存在呈現永恆性的心理認知,構成人類對此事難受的原因。因為永恆的不是存在本身,而是存在的普遍特性(即無常、苦、無我)。

    生爾在世,心靈就要面對存在及與存在的無常無我的特性,無法回避。

    于是佛陀發現這個真理後就教導人類應該客觀認識真正的具體存在和存在的普遍特性,即身心和身心呈現的無常本質。理解這一客觀事實後,整個心理的錯誤認知就會自動消失,這一消失本身是錯覺的結束。錯覺的結束帶來人類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他不再拒絕世間存在的呈現,也不拒絕存在之普遍特性的呈現。用如實的心去看世界。于是他不再為這世界的變化而悲傷,不再為這世界的呈現而得意忘形。絕對超脫及寧靜的處世在心中被建立。這也就是佛教意義上的永恆--涅磐。人從此不會再進入過去的錯覺。即以為世間存在是永恆的。他如實的生活,但不再迷惑于世界的干擾中。因為那干擾本是來自于人類的錯誤認知,而現在錯誤的認知已經結束了。實現了這一心理轉變的人則稱為“阿羅漢”。

    但這一成就的實現在整個傳統中被認為必須依靠以戒律、禪定為基礎的內觀禪訓練。因為在佛教中,概念理解的結果和對事實明見的結果被認為是不同的,這正如想象被火燙傷和真的被火燙傷是不同的。

    2.基礎道德的教義

    上座部佛教中,道德被認為是以上根本教義實行成功的保證。所以其戒律道德是值得注意的。

    研究上座部佛教的道德觀是會發現一件很奇妙的事情,雖然整個上座部佛教僧團和在家居士所表現的戒律道德在各類社會形態和宗教道德中是相當清教徒式的嚴謹。但他們的道德觀卻是相對主義的注12。也就是說上座部佛教承認道德規範來自于其生活的社會、歷史、環境等的觀點,而否認道德的絕對性和永恆性。佛教認為道德等是相對的和約定俗成的。但如此,是否存在一個可以否定戒律道德遵守的必要性問題呢?這卻是不必擔心的。上座部佛教雖然承認戒律是相對的,但又經典性的說相對的並不等于沒有作用的。上座部佛教認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脫。如果一個人否認戒之作用,去作與四惡趣相應的言行,這個人的心也必成為四惡趣眾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脫之可能;並會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趨向四惡趣,去領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慘果報。

    于是,上座部佛教的出家(持十戒或二百二十七戒)、在家(持五戒或八戒)兩眾十分重視和保守傳統的戒律道德。在許多道德方面相當人數的僧團甚至還堅持佛陀時代的古制,如乞食、每日一食、林居等十三種頭陀行、不觸金銀貨幣制度、布薩制度、結界制度等等注13。

    (三)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實踐

    現存上座部佛教的實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理解︰核心層面和世俗層面。

    在核心層面中是作為佛教精華的禪修傳統和古典經院傳統;而在世俗層面中有佛教一般的道德修養行為和隨順東南亞印度教文化、各種本土文化的信仰活動。雖然這些傳統或形式有時是混合在一起表現的,但只要認真觀察還是能適當區分的。

    1.核心層面的實踐

    (1)禪修傳統的實踐

    上座部佛教的禪修傳統在東南亞人群中是倍受尊敬的。這一傳統大部分運用的方法都是相當古老的精神訓練體系。這和上座部佛教僧團幾千年來堅持自己精神內涵的傳統是有關的。

    在現今的上座部佛教禪修訓練體系中,我們可以看見原始佛經律藏及五世紀時尊者覺音據古經疏編撰的偉大論道書《清淨道論》中講解的“十種隨念禪、十種遍處禪、十種不淨觀、四種慈悲心的梵住禪、四種無色界禪、四界分別禪、食厭想禪“等四十種禪法注14還在被卓有成效的傳授著,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古疏中傳授的禪定方法。但上座部佛教最重要的禪修方法還不是以上這些,而是“內觀禪”,也就是中國古譯佛經中記載的“毗婆舍那”。“內觀禪”的核心是圍繞佛教根本教義進行的,方法就是對于自己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進行如實地觀察,以從中獲得身心無常、苦、無我的直觀認識,證達涅磐注15。

    這一“內觀禪”的訓練是當今上座部佛教圈中最受推崇的禪修方法。也是上座部佛教認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的關鍵點。因為上座部佛教認為這就是佛陀發現的唯一解脫方法,有時候這種方法也叫“四念處禪”。在佛教這一核心的修法中由于個人根性天賦或傳統的差異,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道路。就是從禪定入手後內觀的方法(定解脫);從內觀直接入手的方法(慧解脫)。但都是在定慧雙運的基礎上如實次第產生見清淨直到行道智見清淨智慧後,由行舍智慧後直證四種解脫果。

    當今上座部佛教禪修道場中最著名的有緬甸的瑪哈希道場、緬甸的莫哥道場、緬甸的莫印道場、緬甸的帕奧道場、泰國阿姜曼傳統的帕邦塔寺、泰國阿姜查傳統的道場等。這些禪修地在禪修方式上各有所長,如瑪哈希道場在開始階段就訓練純內觀禪;莫印道場則在適當學習基本理論後開始內觀禪;帕奧道場則要作相當的色、無色界禪定準備後才修習內觀禪;帕邦塔寺在開始階段修行身隨念不淨觀的初禪然後修行內觀禪;阿姜查傳統的道場則比較重視生活中的體悟和阿那波那禪的修行注16。但最終歸結都是一個--內觀禪。彼此之間的區別只是入手方法的不同。

    現在東南亞除僧團外,一般信眾也經常到禪修中心修行各種傳統的禪法。這要歸功于本世紀著名的緬甸長老瑪哈希(第六結集時的質詢長老)、長老雷迪、泰國的長老阿姜曼等人的推動。而在這之前這一方法一般是在僧團內部或只對極少在家人傳授。

    (2)古典經院傳統的實踐

    當今上座部佛教圈的理論學經制度基本是在繼承古制的。現今在緬甸有許多佛教三藏學院,有全國範圍的佛教三藏四級考試制度注17;在泰國則設佛教法士等級考試制度注18;斯里蘭卡設有佛教三藏培訓中心及巴利語佛教大學注19。

    佛教理論是在上座部國家的佛教徒中掌握得很有分寸的。即專心于禪修實踐的人在修行之前也多少能正確的了解一些應知的佛教理論。在緬甸佛教中這一情況更為突出。

    上座部佛教所研習的佛教典籍是公元前29年在馬塔勒第四結集時留下的經典。分為律、經、論和藏外四大部分注20︰

    律藏是分別部、犍度、附篇;

    經藏分為長部經、中部經、相應部經、增支部經(以上相當于漢譯《四阿含經》)和小部經;

    論藏包括《法集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事論》;

    藏外經典分為注疏和其他兩類。注疏系5世紀後由覺音、法護、近軍、佛授、大名等編譯的諸種三藏注釋。其他部分包括《島史》、《大史》、《彌蘭王問經》、《清淨道論》等。另外緬甸阿那律陀所著的《攝阿毗達磨義論》等也作為最重要的入門課本之一注21。

    2.世俗層面的實踐

    上座部佛教在現代世俗生活層面的實踐包括很廣泛的內容。有經典中記載的一般的佛教道德修養行為,如持在家五種戒、布薩日持八戒、早上布施僧人食物、為僧人作義務勞動、關心家庭、尊敬父母長輩等。也有隨順東南亞印度教文化、各種本土民族文化的信仰活動,如精靈的崇拜、佔卜、星相、撒聖水、信仰經典的非理性力量、儀式迷信、通靈媒介等注22。這在上座部佛教歷史上雖然多次被信仰佛教的國王禁止,但收效甚微。這里面有著很深的社會學、人類學和心理學原因。在此不作詳論。

    (四)現存上座部佛教的現在

    近現代上座部佛教可以說正在復興之中,這一復興起始是和東南亞反對殖民主義的民族復興運動、淨化佛教僧團運動結合在一起的。在這一運動中,上座部僧團對南亞和西方進行了有組織的傳教。有不少白人知識分子因此在東南亞出家為僧,受訓成為佛教經典和禪修的教師注23。同時在一些西方學者的協助下,上座部佛教還英譯了全部巴利語三藏。應該說這是在西方社會的知識分子中扎根的東方信仰之一。

    近年來上座部佛教在台灣、香港等中文地區也開始慢慢流行起來,相當部分的典籍開始被翻譯成中文對于中文社會來說一種古典風格的、務實和經驗主義的佛教正在開始影響中文佛教世界。這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現代部分北傳佛教人士正在反思佛教本身,而這一反思開始引起了一種或許有益的後果。

    上座部佛教在現今的社會變化中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東南亞現代化的建設中,經濟開放帶來的森林大面積的砍伐破壞\旅游業的開發,使叢林僧團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逐漸結束。泰國的情況很有代表性,在曼谷的佛教僧團已經部分修改了傳統的生活方式,而在東北泰由于還保留相當的原始森林,傳統的情況就要好一些。這方面也有一部分佛教社會主義者帶來的影響,如泰國的佛使比丘,傳統僧團不同意他的許多主張,以為這屬于不符合傳統的佛教世俗化觀點,而他的觀點在東南亞卻有不小的影響注24。

    和北傳佛教的交流也存在很多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的友好往來已經成為現代各宗教派系的慣例。但實質上的不和諧還是存在。僧團內部就存在對于大乘佛教的看法不同。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大乘佛教對于早期佛教派系帶有污蔑性的經典還在被使用,這是上座部佛教對北傳佛教體系不認同的關鍵之一;其二是兩者之間某些教義的明顯差異使分歧還是很嚴重注25。這也是有待于思考和解決的。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新的問題產生,如比丘尼僧團的重建注26等,這里因篇幅問題不在一一列舉。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上座部佛教在歷史中是一種文化的化石。或許是這樣的,這其實是現存上座部佛教引以為榮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因此保持了佛陀言教遺產的純潔。但全球性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也要一向傳統的上座部佛教思考怎麼去重新面對新的世界。

    注釋

    注1︰《印度佛教史概說》第33頁、第106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佐佐木教悟等著,楊曾文、姚長壽譯)

    《緬甸概覽》第245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楊長清等主編)

    注2︰《南傳佛教史簡編》第8頁(中國佛教協會出版社,1991年版,鄧殿臣著)

    注3︰同注2著作,第25頁。

    注4︰同注2著作,第38頁。

    注5︰同注2著作,第98頁。

    注6︰同注2著作,第109頁。

    《當代佛教》第99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注7︰《緬甸概覽》第249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楊長清等主編)

    注8︰同注7著作,第259頁。

    注9︰《南傳菩薩道》作者簡介第i頁。(中國台灣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明昆三藏持者大長老著,敬法比丘譯)

    注10︰同注2著作,第140頁。

    注11︰這比較的部分是有緬甸帕奧禪修中心的淨法比丘和泰國阿姜查叢林的雄覺比丘所提供的,他們出家生涯中曾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尼泊爾多處作雨季安居。

    注12︰《經集》第125頁,第839偈等。(中國社科出版社,1990年版,巴利語佛教經藏小部經典,郭良湟耄?br>注13︰泰國大藏經律藏*戒律綱要(泰王國曼谷皇朝第十世僧皇*公拍耶跋折羅禪那婆羅裟親王編撰黃謹良譯僧團內部讀物)紀錄片《正念之道》(英國b1C廣播公司在泰國東北部的有代表性的著名寺院-巴蓬寺等處攝制)

    注14︰《清淨道論》第三說取業處品至第十一說定品(中國佛教協會出版,巴利語佛教藏外經典,葉均譯)

    注15︰《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146頁、第330頁、第336頁等。(中國台灣圓明出版社,1998年版,杰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

    注16︰參見《當代南傳佛教大師》、《內觀基礎》之“緬甸內觀禪修道場簡介”(中國台灣嘉義新雨圖書館,佛教內部資料)

    注17︰同注7著作,第261頁。

    注18︰同注2著作,第144頁。

    注19︰《斯里蘭卡的僧伽教育》第25頁至第27頁(登載于中國佛教協會《法音》雜志1990年第二期,作者法光比丘,僧廣興、原慈譯)

    注20︰《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200頁至第267頁。

    藏外作品由帕奧禪修中心的尋法比丘等提供。

    注2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i頁。(中國台灣派色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菩提比丘編,尋法比丘譯)

    同時可參見注17之頁。

    注22︰同注15著作,第480頁。

    《宗教史》第339頁。(中國社科出版社,1984年版,約*阿*克雷維列夫著,王先睿等譯)

    紀錄片《佛國緬甸》(浙江電視台譯制)

    注23︰《當代佛教》第318頁至第328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同時,當今健在的西方人所成為的著名佛教教師還有阿姜甦美多比丘、塔尼沙羅比丘、漢提帕羅比丘、約瑟夫、杰克*康菲爾德等。

    注24︰《當代佛教》第138頁。(東方出版社,1993年版,楊曾文著)

    同時泰國阿姜查叢林的雄覺比丘也提供傳統僧團存在的對于佛使比丘批評。

    注25︰這些情況可以通過中國佛教界許多信徒談話中充分了解到,在他們的觀念中,上座部佛教實際就是所謂的“小乘佛教”認識。這說明了解的真正缺乏。

    注26︰同注2著作,第108頁和《法音》雜志1990年中署名法光比丘的有關比丘尼出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