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藏》第83卷No.2646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 惠日。然則淨邦緣熟。調達 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 。世雄悲正欲惠逆傍闡提。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舍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回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舍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大無量壽經(真實之教淨土真宗)。
顯真實教一。
顯真實行二。
顯真實信三。
顯真實證四。
顯真佛土五。
顯化身土六。
顯淨土真實教文類一。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回向。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就往相回向。有真實教行信證。
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斯經大意者。彌陀超發于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釋迦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 惠以真實之利。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何以得知出世大事。
大無量壽經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里。威容顯曜超絕無量。未曾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邪。何故威神光光乃爾。于是世尊告阿難曰。諸天教汝來問佛邪。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欲拯群 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如來光瑞希有故發斯念。非因天等。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優曇華希有大士出現世間。故問斯義。又為哀愍利樂諸有情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已上)。
平等覺經言。佛告阿難。如世間有優曇缽樹。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值。今我作佛出于天下。若有大德。聰明善心。緣知佛意。若不妄在佛邊侍佛也。若今所問。普听諦听(已上)。
憬興師雲。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依神通輪所現之相。非唯異常。亦無等者故)。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住普等三昧能制眾魔雄健天故)。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五眼名導師行。引導眾生無過上故)。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佛住四智。獨秀無匹故)。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即第一義天。以佛性不空義故)。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即奇特之法)。慧見無礙(述最勝之道)。無能遏絕(即如來之德)(已上)。
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誠是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贊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應知。
顯淨土真實教文類一。
大無量壽經(真實之教淨土真宗)。
顯真實教一。
顯真實行二。
顯真實信三。
顯真實證四。
顯真佛土五。
顯化身土六。
顯淨土真實行文類二。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然斯行者出于大悲願。即是名諸佛稱揚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復名諸佛咨嗟之願。亦可名往相回向之願。亦可名選擇稱名之願也。諸佛稱名願。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已上)。又言。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為眾開寶藏。廣施功德寶。常于大眾中說法師子吼(抄要)。
願成就文經言。十方恆砂諸佛如來。
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已上)。又言。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于彼(已上)。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今對如來發弘誓。當證無上菩提因。若不滿足諸上願。不取十力無等尊。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乃至)最勝丈夫修行已。于彼貧窮為伏藏。圓滿善法無等倫。于大眾中師子吼(已上抄出)。又言。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已上)。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言。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于比丘僧大眾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 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已上)。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上言。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于弟子眾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阿 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踴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復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佛則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 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佛言。是阿 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是阿 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踴躍莫不歡喜者(乃至)。
如是人聞佛名快安穩得大利。
吾等類得是德諸此剎獲所好。
無量覺授其決我前世有本願。
一切人聞說法皆悉來生我國。
吾所願皆具足從眾國來生者。
皆悉來到此間一生得不退轉。
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供養于無數佛。
非有是功德人不得聞是經名。
唯有清淨戒者乃還聞斯正法。
惡x慢蔽懈怠難以信于此法。
宿世時見佛者樂听聞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佛在世甚難值。
有信慧不可致若聞見精進求。
聞是法而不忘便見敬得大慶。
則我之善親原以是故發道意。
設令滿世界火過此中得聞法。
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悲華經大施品之二卷言(曇無讖三藏譯)。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 余佛世界所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舍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已上)。
爾者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業則是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也。可知。
十住毗婆沙論曰。有人言。般舟三昧及大悲名諸佛家。從此二法生諸如來。此中般舟三昧為父。又大悲為母。復次般舟三昧是父。無生法忍是母。如助菩提中說。般舟三昧父。大悲無生母。一切諸如來。從是二法生。家無過咎者家清淨。故清淨者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方便般若波羅蜜。善慧。般舟三昧大悲諸忍。是諸法清淨無有過。故名家清淨。是菩薩以此諸法為家故無有過咎。轉于世間道入出世上道者。世間道名即是凡夫所行道。轉名休息。凡夫道者不能究竟至涅。常往來生死。是名凡夫道。出世間者。因是道得出三界故名出世間道。上者妙故名為上。入者正行道故名為入。以是心入初地名歡喜地。問曰。初地何故名為歡喜。答曰。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菩薩得是地。心常多歡善。自然得增長諸佛如來種。是故如此人。得名賢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須陀洹道。善閉三惡道門。見法入法。得法住堅牢法。不可傾動。究竟至涅。斷見諦所斷法故。心大歡喜。設使睡眠懶。不至二十九有。如以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毛分取大海水。若二三v苦已滅。如大海水余未滅者。如二三v心大歡喜。菩薩如是。得初地已。名生如來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聲聞闢支等。所共供養恭敬。何以故。是家無有過咎。故轉世間道入出世間道。但樂敬佛。得四功德處。得六波羅蜜果報。滋味不斷諸佛種故心大歡喜。是菩薩所有余苦如二三水v。雖百千億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無始生死苦如二三水v。所可滅苦如大海水。是故此地名為歡喜。問曰。初歡喜地菩薩。在此地中名多歡喜。為得諸功德故歡喜為地。法應歡喜。以何而歡喜。答曰。常念于諸佛及諸佛大法。必定希有行。是故多歡喜。如是等歡喜因緣故。菩薩在初地中心多歡喜。念諸佛者。念然燈等過去諸佛•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彌勒等將來諸佛。常念如是諸佛世尊如現在前。三界第一無能勝者。是故多歡喜。念諸佛大法者。略說諸佛四十不共法。一自在飛行隨意。二自在變化無邊。三自在所聞無閡。四自在以無量種門知一切眾生心(乃至)念必定諸菩薩者。若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入法位得無生忍。千萬億數魔之軍眾不能壞亂。得大悲心成大人法(乃至)是名念必定菩薩。念希有行者。念必定菩薩第一希有行。令心歡喜。一切凡夫所不能及。一切聲聞闢支佛所不能行。開示佛法無閡解脫及薩婆若智。又念十地諸所行法。名為心多歡喜。是故菩薩得入初地名為歡喜。問曰。有凡夫人未發無上道心。或有發心者未得歡喜地。是人念諸佛及諸佛大法。念必定菩薩及希有行亦得歡喜。得初地菩薩歡喜。與此人有何差別。答曰。菩薩得初地。其心多歡喜。諸佛無量德。我亦定當得。得初地必定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我當必得如是之事。何以故。我已得此初地入必定中。余者無有是心。是故初地菩薩多生歡喜。余者不爾。何以故。余者雖念諸佛。不能作是念。我必當作佛。譬如轉輪聖子生轉輪王家。成就轉輪王相。念過去轉輪王功德尊貴作是念。我今亦有是相。亦當得是豪富尊貴。心大歡喜。若無轉輪王相者無如是喜。必定菩薩若念諸佛及諸佛大功德威儀尊貴。我有是相。必當作佛。即大歡喜。余者無有是事。定心者深入佛法心不可動。又雲。信力增上者。何名有所聞見必受無疑增上名殊勝。問曰。有二種增上。一者多。二者勝。今說何者。答曰。此中二事俱說。菩薩入初地得諸功德味故。信力轉增。以是信力籌量諸佛功德無量深妙能信受。是故此心亦多亦勝。深行大悲者。愍念眾生徹入骨體故名為深。為一切眾生求佛道故名為大。慈心者常求利事安穩眾生。慈有三種(乃至)。又曰。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乃至)。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名號如寶月童子所問經阿惟越致品中說(乃至)。西方善世界佛號無量明。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其有聞名者。即得不退轉(乃至)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是諸現在佛。皆從彼發願。壽命無有量。光明照無極。國土甚清淨。聞名定作佛(乃至)。問曰。但聞是十佛名號執持在心。便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更有余佛余菩薩名得至阿惟越致邪。答曰。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如是。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今當具說無量壽佛。世自在王佛(乃至有其余佛)是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以偈稱贊。
無量光明慧身如真金山。
我今身口意合掌稽首禮(乃至)。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乃至)。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
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
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
來供養听法是故我稽首(乃至)。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
嘆彼佛功德我今歸命禮(乃至)。
乘彼八道船能度難度海。
自度亦度彼我禮自在人。
諸佛無量劫贊揚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歸命清淨人。
我今亦如是稱贊無量德。
以是福因緣願佛常念我(抄出)。
淨土論曰。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又曰。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抄出)。
論注曰。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修醬反)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蓋上衍之極致。不退之風航者也。無量壽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于大眾之中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即以佛名號為經體。後聖者婆藪頭菩薩。服膺(一升反)如來大悲之教。傍經作願生偈(已上)。又雲。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我一心者。天親菩薩自督之詞。言念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心心相續無他想間雜(乃至)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者。歸命即是禮拜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贊嘆門。何以知。歸命是禮拜。龍樹菩薩造阿彌陀如來贊中。或言稽首禮。或言我歸命。或言歸命禮。此論長行中。亦言修五念門。五念門中。禮拜是一。天親菩薩既願往生。豈容不禮。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偈申己心。宜言歸命。論解偈義泛談禮拜。彼此相成。于義彌顯。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贊嘆門。下長行中言。雲何贊嘆。謂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乃至)。天親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依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贊嘆。故知此句是贊嘆門。願生安樂國者。此一句是作願門。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乃至)。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雲何天親菩薩言願生邪。答曰。說眾生無生如虛空有二種。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如凡夫所見實生死。此所見事畢竟無所有。如龜毛如虛空。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即是不生。無所有如虛空。天親菩薩所願生者是因緣義。因緣義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問曰。依何義說往生。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五念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一則無因果。若異則非相續。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釋第一行三念門竟(乃至)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乃至)何所依。何故依。雲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羅。何故依者。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雲何依者。修五念門相應故(乃至)修多羅者。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謂四阿含三藏等外大乘諸經亦名修多羅。此中言依修多羅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非阿含等經也。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真實功德。雲何不顛倒。依法性順二諦故。雲何不虛偽。攝眾生入畢竟淨故。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者。持名不散不失。總名以少攝多(乃至)。願名欲樂往生(乃至)與佛教相應者。譬如函蓋相稱也(乃至)。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抄出)。
安樂集雲。觀佛三昧經雲。令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釤礎K漵懈 坑濤闖 痢F湟晾劑治 粑尷恪H粲朽え浠 7 穸 饋︰笫 釤錘 拷ЛЭ ァ龐 墑鰲O閆 K炷芨謀浯肆幀F戰韻忝饋V諫 囈隕 S行摹7鷥娓竿酢R磺兄諫 諫 樂心罘鷸 囊喔慈縭恰5 芟的畈恢埂6ㄉ 鵯啊R壞猛 <茨芨謀湟磺兄畽 紗蟠缺 H綾訟閌韝囊晾劑幀K 砸晾劑終摺S髦諫 砟諶 救 餃薇咧刈鎩Q 釤湊摺S髦諫 罘鷸 摹2龐 墑髡摺N揭磺兄諫 芑 畈歡稀R檔萊殺繅病N試弧<埔恢諫 罘鷸 σ嚶σ磺兄 ︰我蛞荒鈧 αδ芏弦磺兄鈁稀H繅幌閌韝乃氖 裳 晾劑窒ス瓜忝酪病4鷦弧R樂畈看蟪訟閱罘鶉 涼δ懿豢傷家橐病︰握摺H緇 暇 啤F┤纈腥擻檬ψ #16933;以為琴弦。音聲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構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將師子乳一v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又彼經雲。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游行。一切余行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諸處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念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又雲。如摩訶衍中說雲。諸余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 痴。或有三昧。但能除 不能除痴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痴不能除 。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皆除也。又雲。大經贊雲。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又雲。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勉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經教既爾。何不舍難依易行道矣(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又如文殊般若雲。欲明一行三昧。唯勸獨處空閑舍諸亂意。系心一佛不觀相貌。專稱名字。即于念中得見彼阿彌陀佛及一切佛等。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 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問曰。既遣專稱一佛。何故境現即多。此豈非邪正相交一多雜現也。答曰。佛佛齊證。形無二別。縱使念一見多。乖何大道理也。又如觀經雲。行勸座觀禮念等。皆須面向西方者最勝。如樹先傾倒必隨曲。故必有事礙不及向西方者。但作向西想亦得。問曰。一切諸佛三身同證。悲智果圓亦應無二。隨方禮念課稱一佛亦應得生。何故偏嘆西方勸專禮念等。有何義也。答曰。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取。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亦非是稱念余佛不能除障滅罪也。應知。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已上)。又雲。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已上)。又雲。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聞名歡喜贊。皆當得生彼。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抄要)。又雲。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善知識得聞彌陀本願名號。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本弘誓願。攝受弟子(已上)。又雲。問曰。稱念禮觀阿彌陀佛。現世有何功德利益。答曰。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經雲。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座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雲。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化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百重千重圍繞行者。不問行住座臥一切時處若晝若夜。常不離行者。今既有斯勝益。可憑。願諸行者各須至心求往。又如無量壽經雲。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又如彌陀經雲。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佛告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是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次下說雲。東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南西北方及上下。一一方如恆河沙等諸佛。各于本國出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雲何名護念。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一聲乃至十聲一念等。必得往生。證成此事故名護念經。次下文雲。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故名護念經。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智升法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者。善導和尚禮懺也。依之)。又雲。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又雲。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又雲。言攝生增上緣者。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說。佛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是願往生行人。命欲終時。願力攝得往生。故名攝生增上緣。又雲。欲使善惡凡夫回心起行盡得往生。此亦是證生增上緣(已上)。又雲。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得免娑婆長劫難。特蒙知識釋迦恩。種種思量巧方便。選得彌陀弘誓門(已上抄要)。
爾者南無之言歸命。歸言(至也)。又歸說也。說字(悅音)。又歸說也。說字(稅音。悅稅二音。告也。述也。宣述人意也)。命言(業也。招引也。使也。教也。道也。信也。計也。召也)。是以歸命者本願。招喚之敕命也。言發願回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之心也。言即是其行者。即選擇本願是也。言必得往生者。彰獲至不退位也。經言即得。釋雲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克之極促也。必言(審也。然也。分極也)。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雲。夫如來設教。廣略隨根。終歸乎實相。得真無生者。孰能與于此哉。然念佛三昧是真無上深妙門矣。以彌陀法王四十八願名號。焉佛事願力度眾生(乃至)。如來常于三昧海中舉細綿乎。謂父王曰。王今座禪但當念佛。豈同離念求乎無念。離生求于無生乎。離相好求乎法身。離文求解脫(乃至)。爾大哉。至理真法。一如化物利人。弘誓各別故。我釋迦應生于濁世。阿彌陀出現于淨土。方雖穢淨兩殊。利益齊一。若易修易證。真唯淨土教門。然彼西方殊妙難比其國土。也嚴以百寶蓮。敷九品以收人其佛名號也(乃至)。
依稱贊淨土經。釋法照。
如來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彌陀本願特起殊慈悲方便引凡夫。
一切眾生皆度脫稱名即得罪消除。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依佛本行經(法照)。
何者名之為正法若個道理是真宗。
好惡今時須決擇一一子細莫朦朧。
正法能超出世間持戒座禪名正法。
念佛成佛是真宗不取佛言名外道。
撥無因果見為空正法能超出世間。
禪律如何是正法念佛三昧是真宗。
見性了心便是佛如何道理不相應(略抄)。
依阿彌陀經。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座念彌陀。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界作津梁。
萬行之中為急要迅速無過淨土門。
不但本師金口說十方諸佛共傳證。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略抄)。
依般舟三昧經慈愍和尚。
今日道場諸眾等恆沙曠劫總經來。
度此人身難值遇喻若優曇華始開。
正值希聞淨土教正值念佛法門開。
正值彌陀弘誓喚正值大眾信心回。
正值今日依經贊正值結契上華台。
正值道場無魔事正值無病總能來。
正值七日功成就四十八願要相攜。
普勸道場同行者努力回心歸去來。
借問家鄉何處在極樂池中七寶台。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寄語現前大眾等同緣去者早相尋。
借問相尋何處去報道彌陀淨土中。
借問何緣得生彼報道念佛自成功。
借問今生多罪障如何淨土肯相容。
報道稱名罪消滅喻若明燈入 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 中明。
報道除疑多念佛彌陀決定自親近(要抄)。
依新無量壽觀經法照。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已上)。
憬興師雲。如來廣說有二。初廣說如來淨土果即所行所成也。後廣顯眾生往生因果即所攝所益也。又雲。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雲。爾時寶藏如來贊轉輪王言。善哉善哉(乃至)。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世界。名尊善無垢。彼界有佛。名尊音王如來(乃至)。今現在為諸菩薩說于正法(乃至)。純一大乘清淨無雜。其中眾生等一化生。亦無女人及其名字。彼佛世界所有功德清淨莊嚴。悉如大王所願無異(乃至)。今改汝字為無量清淨(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雲。廣發如是大弘誓願。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已上)。又雲。福智二嚴成就故。備施等眾生行也。以己所修利眾生故。令功德成。又雲。籍久遠因值佛。聞法可慶喜故。又雲。人聖國妙。誰不盡力。作善願生。因善既成。不自獲果故雲自然。不簡貴賤皆得往生。故雲箸無上下。又雲。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修因即往。無修生鮮。修因來生。終不違逆。即易往也。又雲。本願力故(即往誓願之力)。滿足願故(願無缺故)。明了願故(求之不虛故)。堅固願故(緣不能壞故)。究竟願故(必果遂故)。又雲。總而言之。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須顯彼土勝。又雲。既言于此土修菩薩行。即知。無諍王在于此方。寶海亦然。又雲。聞佛威德廣大故。得不退轉也(已上)。
樂邦文類雲。總官張掄雲。佛號甚易持。淨土甚易往。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是之捷徑。但能輟清晨俯仰之暇。遂可為永劫不壞之資。是則用力甚微。而收功乃無有盡。眾生亦何苦自棄而不為乎。噫夢幻非真。壽夭難保。呼吸之頃即是來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時不悟。佛如眾生。何願。深念于無常。勿徒貽于後悔。淨樂居士張掄勸緣(已上)。
台教祖師山陰(慶文法師)雲。良由佛名從真應身而建立故。從慈悲海而建立故。從誓願海而建立故。從智慧海而建立故。從法門海而建立故。若但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已上)。
律宗祖師元照雲。況我佛大慈開示淨土。殷勤勸囑遍諸大乘。目見耳聞特生疑謗。自甘沉溺不慕超升。如來說為可憐憫者。良由不知此法特異常途。不擇賢愚不簡緇素。不論修行久近不問造罪重輕。但令決定信心即是往生因種(已上)。又雲。今淨土諸經並不言魔。即知。此法無魔明矣。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辯之甚詳。今為具引彼問曰。或有人雲。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台。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答曰。有依首楞嚴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邪。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復何在邪。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邪。經雲。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邪。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境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已上彼文)。又雲。一乘極唱終歸。咸指于樂邦。萬行圓修最勝。獨推于果號。良以從因建願。秉志躬行。歷塵點劫懷濟眾之仁。無芥子地非舍身之處。悲智六度攝化以無遺。內外兩財隨求而必應。機與緣熟。行滿功成。一時圓證于三身。萬德總彰于四字(已上)。又雲。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已上)。又雲。正念中。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系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因。前誦佛罪滅障除。淨業內薰。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下文勸生。其利在此(已上)。
慈雲法師雲。唯安養淨業捷真可修。若有四眾。欲復速破無明。永滅五逆十惡重輕等罪。當修此法。欲得大小戒體遠復清淨。得念佛三昧成就菩薩諸波羅蜜。當學此法。欲得臨終離諸怖畏身心安快。眾聖現前授子接引。初離塵勞便至不退。不歷長劫即得無生。當學此法等。古賢法語能無從乎。已上五門略標綱要。自余不盡。委在釋文。按開元藏錄。此經凡有兩譯。前本已亡。今本乃疆良邪舍譯。僧傳雲。疆良邪舍此雲時稱。宋元嘉初。建于京邑。文帝慈雲贊雲。了義中了義。圓頓中圓頓(已上)。
大智唱雲。圓頓一乘純一無雜(已上)。
律宗戒度雲。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已上)。
律宗用欽雲。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已上)。
又雲。一切諸佛歷微塵劫。了悟實相不得一切故。發無相大願。修無住妙行。證無得菩提。住非莊嚴國土。現無神通之神通故。舌相遍于大千。示無說之說。故勸信是經。豈容心思口議邪。私謂。諸佛不思議功德。須臾收彌陀二報莊嚴。持名行法。彼諸佛中亦須收于彌陀也(已上)。
三論祖師嘉祥雲。問。念佛三昧何因能得滅如此多罪邪。解雲。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已上)。
法相祖師法位雲。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滅惡。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已上)。
禪宗飛錫雲。念佛三昧善之最上萬行元首。故曰三昧王焉(已上)。
往生要集雲。雙卷經三輩之業雖有淺深。然通皆雲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三。四十八願中于念佛門別發一願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觀經。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已上)。又雲。應依心地觀經六種功德。一無上大功德田。二無上大恩德。三無足二足及以多足眾生中尊。四極難值遇如優曇華。五獨出三千大千界。六世出世間功德圓滿。義依具如此等六種功德。常能利益一切眾生(已上)。
依此六種功德。信和尚雲。一應念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故我歸命禮無上功德田。二應念慈眼視眾生平等如一子。故我歸命禮極大慈悲母。三應念十方諸大士恭敬彌陀尊。故我歸命禮無上兩足尊。四應念一得聞佛名過于優曇華。故我歸命禮極難值遇者。五應念一百俱胝界二尊不並出。故我歸命禮希有大法王。六應念佛法眾德海三世同一體。故我歸命禮圓融萬德尊(已上)。又雲。波利質多樹華一日薰衣。瞻卜華•波師迦華雖千歲薰所不能及(已上)。又雲。如一斤石汁能變千斤銅為金。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月利沙見昴星則出果實(已上)。
選擇本願念佛集(源空集)雲。南無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又雲。夫速欲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閣聖道門。選入淨土門。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欲修于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于助業。選應專正定。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已上)。
明知。是非凡聖自力之行。故名不回向之行也。大小聖人•重輕惡人。皆同齊應歸選擇大寶海念佛成佛。是以。
論注曰。彼安樂國土。莫非阿彌陀如來正覺淨華之所化生。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
爾者獲真實行信者。心多歡喜故。是名歡喜地。是喻初果者。初果聖者尚睡眠懶墮。不至二十九有。何況十方群生海歸命斯行信者。攝取不舍。故名阿彌陀佛。是曰他力。是以龍樹大士曰即時入必定。曇鸞大師雲入正定聚之數。仰可憑斯。專可行斯也。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真實信業識。斯則為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故宗師言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又雲念佛成佛是真宗。又雲真宗叵遇也。可知。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言行之一念者。謂就稱名遍數顯開選擇易行至極。故。
大本言。佛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下至一念。又雲一聲一念。又雲專心專念(已上)。
智升師集諸經禮懺儀下卷雲。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已上)。
經言乃至。釋曰下至。乃下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也。復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言大利者對小利之言。言無上者對有上之言也。信知。大利無上者一乘真實之利益也。小利有上者則是八萬四千假門也。釋雲專心者即一心。形無二心也。雲專念者即一行。形無二行也。今彌勒付囑之一念即是一聲。一聲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行。一行即是正行。正行即是正業。正業即是正念。正念即是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也。爾者乘大悲願船浮光明廣海。至德風靜眾禍波轉。即破無明 。速到無量光明土。證大般涅。遵普賢之德也。可知。
安樂集雲。十念相續者。是聖者一數之名耳。即能積念凝思不緣他事。使業道成辨便罷。亦不勞記之頭數也。又雲。若久行人念多應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記數亦好。此亦依聖教(已上)。
斯乃顯真實行明證。誠知。選擇攝取之本願。超世希有之勝行。圓融真妙之正法。至極無礙之大行也。可知。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論曰。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乃至)。菩薩入四種門自利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自利滿足也。應知者。謂應知由自利故則能利他。非是不能自利而能利他也。菩薩出第五門回向利益他行成就。應知成就者謂以回向因證教化地果。若因若果無有一事不能利他也。應知者。謂應知由利他故則能自利。非是不能利他而能自利也。菩薩如是修五門行自利利他。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此菩提故名為佛。今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得早作佛也。阿名無。耨多羅名上。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道。 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無上者。言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何以言之。以正故。正者聖智也。如法相而知故稱為正智。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也。遍有二種。一者聖心遍知一切法。二者法身遍滿法界。若身若心無不遍也。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他利之與利他。談有左右。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眾生而言。宜言他利。今將談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當知此意也。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勉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願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伏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砂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故。所以得速。三證也。以斯而推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當復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涂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禪定。以修禪定故修習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為自力。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已上)。
元照律師雲。或于此方破惑證真。則運自力故談大小諸經。或往他方聞法悟道須憑他力故說往生淨土。彼此雖異。莫非方便。令悟自心(已上)。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界。涅界者即是究竟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究竟一乘者即是無邊不斷。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涅經言。善男子。實諦者名曰大乘。非大乘者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是佛所說。非魔所說。若是魔說非佛說。不名實諦。善男子。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已上)。又言。雲何菩薩信順一實。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一道者謂大乘也。諸佛菩薩為眾生故分之為三。是故菩薩信順不逆(已上)。又言。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已上)。又言。雲何為一。一切眾生悉一乘故。雲何非一。說三乘故。雲何非一非非一。無數法故(已上)。
華嚴經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已上)。
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剎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恆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恆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良知。如經說言煩惱冰解成功德水(已上)。願海者。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尸骸。何況宿人天虛假邪偽善業•雜毒雜心尸骸乎。故。
大本言。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惻。唯佛獨明了(已上)。
淨土論曰。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今當略示虛空之相不能住持。用顯彼不虛作住持之義(乃至)。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曰。海者。言佛一切種智深廣無涯。不宿二乘雜善中下尸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不動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傾動也(已上)。
光明師雲。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又雲。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提藏(已上)。
樂邦文類雲。宗釋禪師雲。 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已上)。
然就教念佛諸善比對論。有難易對•頓漸對•橫豎對•超涉對•順逆對•大小對•多少對•勝劣對•親疏對•近遠對•深淺對•強弱對•重輕對•廣狹對•純雜對•\迂對•捷遲對•通別對•不退退對•直辯因明對•名號定散對•理盡非理盡對•勸無勸對•無間間對•斷不斷對•相續不續對•無上有上對•上上下下對•思不思議對•因行果德對•自說他說對•回不回向對•護不護對•證不證對•贊不贊對•付囑不囑對•了不了教對•機堪不堪對•選不選對•真假對•佛滅不滅對•法滅•利不利對•自力他力對•有願無願對•攝不攝對•入定聚不入對•報化對。斯義如斯。然按本願一乘海。圓融滿足極速無礙絕對不二之教也。亦就機對論。有信疑對•善惡對•正邪對•是非對•實虛對•真偽對•淨穢對•利鈍對•奢促對•豪賤對•明 對。斯義如斯。然按一乘海之機。金剛信心絕對不二之機也。可知。敬白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x慢鎧故。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猶如涌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猶如磁石。吸本願因故。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痴 出生信樂故。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真實因故。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能出三有系縛城。能閉二十五有門。能得真實報土。能辯邪正道路。能竭愚痴海。能流入願海。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凡就誓願。有真實行信。亦有方便行信。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後。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已上)爾者。歸大聖真言。閱大祖解釋。信知佛恩深遠。作正信念佛偈曰
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
法藏菩薩因位時在世自在王佛所。
睹見諸佛淨土因國土人天之善惡。
建立無上殊勝願超發希有大弘誓。
五劫思惟之攝受重誓名聲聞十方。
普放無量無邊光無礙無對光炎王。
清淨歡喜智慧光不斷難思無稱光。
超日月光照塵剎一切群生蒙光照。
本願名號正定業至心信樂願為因。
成等覺證大涅必至滅度願成就。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五濁惡時群生海應信如來如實言。
能發一念喜愛心不斷煩惱得涅。
凡聖逆謗齊回入如眾水入海一味。
攝取心光常照護已能雖破無明 。
貪愛 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 。
獲信見敬大慶喜即橫超截五惡趣。
一切善惡凡夫人聞信如來弘誓願。
佛言廣大勝解者是人名分陀利華。
彌陀佛本願念佛邪見x慢惡眾生。
信樂受持甚以難難中之難無過斯。
印度西天之論家中夏日域之高僧。
顯大聖興世正意明如來本誓應機。
釋迦如來楞伽山為眾告命南天竺。
龍樹大士出于世悉能摧破有無見。
宣說大乘無上法證歡喜地生安樂。
顯示難行陸路苦信樂易行水道樂。
憶念彌陀佛本願自然即時入必定。
唯能常稱如來號應報大悲弘誓恩。
天親菩薩造論說歸命無礙光如來。
依修多羅顯真實光闡橫超大誓願。
廣由本願力回向為度群生彰一心。
歸入功德大寶海必獲入大會眾數。
得至蓮華藏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
游煩惱林現神通入生死園示應化。
本師曇鸞梁天子常向鸞處菩薩禮。
三藏流支授淨教焚燒仙經歸樂邦。
天親菩薩論注解報土因果顯誓願。
往還回向由他力正定之因唯信心。
惑染凡夫信心發證知生死即涅。
必至無量光明土諸有眾生皆普化。
道綽決聖道難證唯明淨土可通入。
萬善自力貶勤修圓滿德號勸專稱。
三不三信誨殷勤像末法滅同悲引。
一生造惡值弘誓至安養界證妙果。
善導獨明佛正意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法性之常樂。
源信廣開一代教偏歸安養勸一切。
專雜執心判淺深報化二土正辯立。
極重惡人唯稱佛我亦在彼攝取中。
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本師源空明佛教憐愍善惡凡夫人。
真宗教證興片州選擇本願弘惡世。
還來生死輪轉家決以疑情為所止。
速入寂靜無為樂必以信心為能入。
弘經大士宗師等拯濟無邊極濁惡。
道俗時眾共同心唯可信斯高僧說。
六十行已畢。一百二十句。
顯淨土真實行文類二。
顯淨土真實信文類序。
愚禿釋親鸞集。
夫以。獲得信樂。發起自如來選擇願心。開闡真心。顯彰從大聖矜哀善巧。然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真信。爰愚禿釋親鸞。信順諸佛如來真說。披閱論家釋家宗義。廣蒙三經光澤。特開一心華文。且至疑問遂出明證。誠念佛恩深重。不恥人倫U言。忻淨邦徒眾•厭穢域庶類。雖加取舍莫生毀謗矣。
顯淨土真實信文類三。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往相回向有大信。大信心者。則是長生不死之神方。忻淨厭穢之妙術。選擇回向之直心。利他深廣之信樂。金剛不壞之真心。易往無人之淨信。心光攝護之一心。希有最勝之大信。世間難信之捷徑。證大涅之真因。極速圓融之白道。真如一實之信海也。斯心即是出于念佛往生之願。斯大願名選擇本願。亦名本願三心之願。復名至心信樂之願。亦可名往相信心之願也。然常沒凡愚•流轉群生。無上妙果不難成。真實信樂實難獲。何以故。乃由如來加威力故。博因大悲廣慧力故。遇獲淨信者。是心不顛倒。是心不虛偽。是以極惡深重眾生。得大慶喜心。獲諸聖尊重愛也。至心信樂本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證得無上覺時。余佛剎中諸有情類聞我名。己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已上)。
本願成就文。經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菩提流支譯)他方佛國所有有情。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已上)。又言。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門(已上)。又言。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天龍夜叉所不及。二乘自絕于名言。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敷演一佛之功德時。逾多劫不思議。于是中間身滅度。佛之勝慧莫能量。是故具足于信聞及諸善友之攝受。得聞如是深妙法。當獲重愛諸聖尊。如來勝智遍虛空所說義言。唯佛悟。是故博聞諸智土。應信我教如實言。人趣之身得甚難。如來出世遇亦難。信慧多時方乃獲。是故修者應精進。如是妙法已听聞。常令諸佛而生喜(抄出)。
論注曰。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 。非如日月珠光但破室穴中 也。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者。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由存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雲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余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
贊阿彌陀佛偈曰(曇巒和尚造也)。諸聞阿彌陀德號信心歡喜。慶所聞乃暨一念。至心者回向。願生皆得往。唯除五逆謗正法。故我頂禮願往生(已上)。
光明寺觀經義雲。言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已上)。又雲。此五濁五苦等。通六道受未有無者。常逼惱之。若不受此苦者。即非凡數攝也(抄出)。又雲。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辯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蜜難知。非佛自問自征。無由得解。二明如來還自答前三心之數。經雲。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 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灸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 。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已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慕。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乃至)。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舍命已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釋迦贊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雲。十方各有恆河砂等諸佛。同贊釋迦能于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乃至)。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乃至)。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若回向發願心(乃至)。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想。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問曰。若有解行不同邪雜人等來相惑亂。或說種種疑難道不得往生。或雲。汝等眾生曠劫已來。及以今生身口意業。于一切凡聖身上。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破戒破見等罪。未能除盡。然此等之罪系屬三界惡道。雲何一生修福念佛。即入彼無漏無生之國。永得證悟不退位也。答曰。諸佛教行數越塵砂。稟識機緣隨情非一。譬如世間人眼可見可信者。如明能破 。空能含有。地能載養。水能生潤。火能成壞。如此等事悉名待對之法。即目可見。千差萬別。何況佛法不思議之力。豈無種種益也。隨出一門者。即出一煩惱門也。隨入一門者。即入一解脫智慧門也。為此隨緣起行。各求解脫。汝何以乃將非有緣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愛即是我有緣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愛即是汝有緣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隨所樂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脫也。行者當知。若欲學解。從凡至聖乃至佛果。一切無礙皆得學也。若欲學行者。必籍有緣之法。少用功勞多得益也。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無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少。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勉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于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無人空迥澤者。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 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 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 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 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淪回迷倒。自纏無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籍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舍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又一切行者行住座臥三業所修。無問晝夜時節。常作此解常作此想。故名回向發願心。又言回向者。生彼國已還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眾生。亦名回向也。三心既具無行不成。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又此三心亦通攝定善之義。應知(已上)。又雲。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已上)。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十一雲。集諸經禮懺儀(上下)。大唐西崇福寺沙門智升撰也。準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勘編入雲雲。懺儀上卷智升依諸經造懺儀。中依觀經引善導禮懺日中時禮。下卷者比丘善導集記雲雲。依彼懺儀鈔要文雲。二者深心。即是真實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聞等定得往生。及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乃至)。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心。皆當得生彼(抄出)。
往生要集雲。入法界品言。譬如有人得不可壞藥。一切怨敵不得其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菩提心不可壞法藥。一切煩惱諸魔怨敵所不能壞。譬如有人得住水寶珠瓔珞其身。入深水中而不沒溺。得菩提心住水寶珠。入生死海而不沉沒。譬如金剛于百千劫處于水中。而爛壞亦無異變。菩提之心亦復如是。于無量劫處生死中諸煩惱業。不能斷滅亦無損減(已上)。又雲。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吵U瘴疑恚ㄒ焉希 br />
爾者。若行若信。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非無因他因有也。可知。
問。如來本願已發至心信樂欲生誓。何以故論主言一心也。答。愚鈍眾生解了為令易。彌陀如來雖發三心。涅真因唯以信心。是故論主合三為一歟。私窺三心字訓。三即合一。其意何者。言至心者。至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心者即是種也•實也。言信樂者。信者即是真也•實也•誠也•滿也•極也•成也•用也•重也•審也•驗也•宣也•忠也。樂者即是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言欲生者。欲者即是願也•樂也•覺也•知也。生者即是成也•作也•為也•興也。明知。至心即是真實誠種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信樂即是真實誠滿之心。極成用重之心。審驗宣忠之心。欲願愛悅之心。歡喜賀慶之心。故疑蓋無雜也。欲生即是願樂覺知之心。成作為興之心。大悲回向之心。故疑蓋無雜也。今按三心字訓。真實心而虛假無雜。正直心而邪偽無雜。真知疑蓋無間雜故。是名信樂。信樂即是一心。一心即是真實信心。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應知。
又問。如字訓論主意以三為一義。其理雖可然。為愚惡眾生阿彌陀如來已發三心願。雲何思念也。答。佛意難惻。雖然竊推斯心。一切群生海。自從無始已來。乃至今日至今時。穢惡污染無清淨心。虛假諂偽無真實心。是以如來悲憫一切苦惱眾生海。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一念一剎那。無不清淨。無不真心。如來以清淨真心成就圓融無礙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至德。以如來至心回施諸有一切煩惱惡業邪智群生海。則是彰利他真心。故疑蓋無雜。斯至心則是至德尊號為其體也。是以。
大經言。不生欲覺 覺害覺。不起欲想 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之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場Wㄇ笄灝字 R曰堇 荷 9Q慈 Ψ釷率ΤゃR源笞 暇咦闃諦小A鈧鈧諫 Φ魯刪停ㄒ焉希 br />
無量壽如來會言。佛告阿難。彼法處比丘。于世間自在王如來及諸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前。廣發如是大弘誓。皆已成就。世間希有。發是願已。如實安住。種種功德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修習如是菩薩行時。經于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億那由他百千劫內。初未曾起貪 及痴欲害恚想。不起色聲香味觸想。于諸眾生常樂愛敬。猶如親屬(乃至)。其性調順無有暴惡。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心。不詐諂亦無懈怠。善言策進求諸白法。普為群生勇猛無退。利益世間大願圓滿(略出)。
光明寺和尚雲。欲回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乃至)。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舍。又若起善三業者。必須真實心中作。不簡內外明 。皆須真實故。名至誠心(抄要)。
爾者。大聖真言•宗師釋義。信知。斯心則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一乘大智願海回向利益他之真實心。是名至心。既言真實。言真實者。
涅經言。實諦者一道清淨無有二也。言真實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虛空。虛空者即是真實。真實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真實(已上)。
釋雲不簡內外明 。內外者。內者即是出世。外者即是世間。明 者。明者即是出世。 者即是世間。又復明者即智明。 者即無明也。
涅經言。 即世間。明即出世。 即無明。明即智明(已上)。
次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是故疑蓋無有間雜。故名信樂。即以利他回向之至心為信樂體也。然從無始已來。一切群生海。流轉無明海。沉迷諸有輪。系縛眾苦輪。無清淨信樂。法爾無真實信樂。是以無上功德難叵值遇。最勝淨信難叵獲得。一切凡小一切時中。貪愛之心常能污善心。 憎之心常能燒法財。急作急修如灸頭燃。眾名雜毒雜修之善。亦名虛假諂偽之行。不名真實業也。以此虛假雜毒之善。欲生無量光明土。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如來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疑蓋無雜。斯心者即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如來悲憐苦惱群生海。以無礙廣大淨信回施諸有海。是名利他真實信心。本願信心願成就文。
經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已上)。又言。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已上)。
涅經言。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大喜大舍名為佛性。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不能二十五有。則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諸眾生畢當得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太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以菩薩摩訶薩則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信心故。是故說言一切畢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佛性者名一子地。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緣故。菩薩則于一切眾生得平等心。一切眾生畢定當得一子地故。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已上)。又言。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已上)。又言。信復有二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為信不具足(已上抄出)。華嚴經言。聞此法歡喜信心無疑者。速成無上道。與諸如來等。又言。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滿足。又言。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x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能惠施心無吝。信能歡喜入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于境界無所著。遠離諸難得無難。信能超出眾魔路。示現無上解脫道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是故依行說次第。信樂最勝甚難得(乃至)。若常信奉于諸佛。則能興集大供養。若能興集大供養。彼人信佛不思議。若常信奉于尊法。則聞佛法無厭足。若聞佛法無厭足。彼人信法不思議。若常信奉清淨僧。則得信心不退轉。若得信心不退轉。彼人信力無能動。若得信力無能動。則得諸根淨明利。若得諸根淨明利。則得親近善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若能修集廣大善。彼人成就大因力。若人成就大因力。則得殊勝決定解。若得殊勝決定解。則為諸佛所護念。若為諸佛所護念。則能發起菩提心。若能發起菩提心。則能勤修佛功德。若能勤修佛功德。則能生在如來家。若得生在如來家。則善修行巧方便。若善修行巧方便。則得信樂心清淨。若得信樂心清淨。則得增上最勝心。若得增上最勝心。則常修習波羅蜜。若常修習波羅蜜。則能具足摩訶衍。若能具足摩訶衍。則能如法供養佛。若能如法供養佛。則能念佛心不動。若能念佛心不動。則常睹見無量佛。若常睹見無量佛。則見如來體常住。若見如來體常住。則能知法永不滅。若能知法永不滅。得得辯才無障礙。若得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若能開演無邊法。則能慈愍度眾生。若能慈愍度眾生。則得堅固大悲心。若得堅固大悲心。則能愛樂甚深法。若能愛樂甚深法。則能舍離有為過。若能舍離有為過。則離x慢及放逸。若離x慢及放逸。則能兼利一切眾。若能兼利一切眾。則處生死無疲厭(略抄)。
論注曰。名如實修行相應。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已上)。又言。經始稱如是。彰信為能入(已上)。
次言欲生者。則是如來招喚諸有群生之敕命。即以真實信樂為欲生體也。誠是非大小凡聖定散自力之回向。故名不回向也。然微塵界有情。流轉煩惱海。㵱沒生死海。無真實回向心。無清淨回向心。是故如來矜哀一切苦惱群生海。行菩薩行時。三業所修。乃至一念一剎那。回向心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以利他真實欲生心回施諸有海。欲生即是回向心。斯則大悲心。故疑蓋無雜。是以本願欲生心成就文。
經言。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已上)。又言。愛樂所有善根回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謗正法及謗聖者(已上)。
淨土論曰。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已上)。又雲。淨入願心者。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已上)。又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又回向發願生者。必須決定真實心中回向。願作得生相。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唯是決定一心捉正直進。不得聞彼人語。即有進退心生怯弱回顧。落道即失往生之大益也(已上)。
真知。二河譬喻中言白道四五寸者。白道者。白之言對黑也。白者即是選擇攝取之白業•往相回向之淨業也。黑者即是無明煩惱之黑業•二乘人天之雜善也。道之言對路。道者則是本願一實之直道•大般涅無上之大道也。路者則是二乘三乘萬善諸行之小路也。言四五寸者。喻眾生四大•五陰也。言能生清淨願心者。獲得金剛真心也。本願力回向大信心海故不可破壞。喻之如金剛也。
觀經義雲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忻。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果得涅者(抄要)。又雲。真心徹到厭苦娑婆。忻樂無為永歸常樂。但無為之境不可輕爾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勉斯長嘆。又雲。言金剛者即是無漏之體也(已上)。
信知。至心•信樂•欲生。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蓋無雜。故真實一心。是名金剛真心。金剛真心是名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凡按大信海者。不簡貴賤緇素。不謂男女老少。不問造罪多少。不論修行久近。非行非善。非頓非漸。非定非散。非正觀非邪觀。非有念非無念。非尋常非臨終。非多念非一念。唯是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喻如阿伽陀藥能滅一切毒。如來誓願藥能滅智愚毒也。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豎。二者橫。又就豎復有二種。一者豎超。二者豎出。豎超•豎出明權實顯蜜大小之教。歷劫迂回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亦就橫復有二種。一者橫超。二者橫出。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橫超者斯乃願力回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橫豎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雖異。入真為正要。真心為根本。邪雜為錯。疑情為失也。忻求淨剎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應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論注曰。按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抄出)。
元照律師雲。他不能為故甚難。舉世未見故希有。又雲。念佛法門不簡愚智豪賤。不論久近善惡。唯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十念往生。此乃具縛凡愚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世間甚難信也。又雲。于此惡世修行成佛為難也。為諸眾生說此法門為二難也。承前二難則彰諸佛所贊不虛意。使眾生聞而信受(已上)。
律宗用欽雲。說法難中。良以此法轉凡成聖。猶反掌乎。大為容易故。凡淺眾生多生疑惑。即大本雲易往而無人。故知難信矣。
聞持記雲。不簡愚智(性有利鈍)。不擇豪賤(報有強弱)。不論久近(功有淺深)。不選善惡(行有好丑)。取決誓猛信臨終惡相(即觀經下品中生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等)。具縛凡愚(二惑全在故)。屠沽下類剎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謂一切世間甚難信也(屠謂宰殺。沽即醞賣。如此惡人。止由十念便得超往。豈非難信)。
阿彌陀如來號真實明•平等覺•難思議•畢竟依•大應供•大安慰•無等等•不可思議光(已上)。樂邦文類後序曰。修淨土者常多。得其門而徑造者無幾。論淨土者常多。得其要而直指者或寡矣。曾未聞有以自障自蔽為說者。因得以言之。夫自障莫若愛。自蔽莫若疑。但使疑愛二心了無障礙。則淨土一門。未始間隔。彌陀洪願常自攝持。必然之理也(已上)。
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是以。
大經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又言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能發一念淨信歡喜。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又言聞佛聖德名(已上)。
涅經言。雲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一心專念。又雲專心專念(已上)。
然經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言信心者。則本願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歡喜者。形身心悅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攝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獲得金剛真心者。橫超五趣八難道。必獲現生十種益。何者為十。一者冥眾護持益。二者至德具足益。三者轉惡成善益。四者諸佛護念益。五者諸佛稱贊益。六者心光常護益。七者心多歡喜益。八者知恩報德益。九者常行大悲益。十者入正定聚益也。宗師雲專念即是一行。雲專心即是一心也。然者願成就一念即是專心。專心即是深心。深心即是深信。深信即是堅固深信。堅固深信即是決定心。決定心即是無上上心。無上上心即是真心。真心即是相續心。相續心即是淳心。淳心即是憶念。憶念即是真實一心。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金剛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安樂淨土心。是心即是大菩提心。是心即是大慈悲心。是心即是由無量光明慧生故。願海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者是佛道正因故。
論注曰。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又雲。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火不得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光明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外無異佛(已上)。
故知。一心是名如實修行相應。即是正教•是正義•是正行•是正解•是正業•是正智也。三心即一心。一心即金剛真心之義答竟。可知。
止觀一雲。菩提者天竺語。此稱道。質多者天竺音。此方雲心。心者即慮知也(已上)。
言橫超斷四流者。橫超者。橫者對豎超•豎出。超者對迂對回之言。豎超者。大乘真實之教也。豎出者。大乘權方便之教。二乘三乘迂回之教也。橫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亦復有橫出。即三輩九品定散之教。化土懈慢迂回之善也。大願清淨報土不雲品位階次。一念須臾傾速疾超證無上正真道。故曰橫超也。
大本言。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又言。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又言。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已上)。
大阿彌陀經(友謙三藏譯)言。可得超絕去。往生阿彌陀佛國。橫截于五惡道。自然閉塞。升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自然之隨牽(已上)。
言斷者。發起往相一心故。無生而當受生。無趣而更應到趣。已六趣四生因亡果滅。故即頓斷絕三有生死。故曰斷也。四流者。則四暴流。又生老病死也。
大本言。會當成佛道廣度生死流。又言。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已上)。
涅經言。又涅者。名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見暴。四無明暴。是故涅名為洲渚(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白諸行者。凡夫生死不可貪而不厭。彌陀淨土不可輕而不忻。厭則娑婆永隔。忻則淨土常居。隔則六道因亡。淪回之果自滅。因果既亡。則形名頓絕也。
又雲。仰願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己能。今身願生彼國者。行住座臥。必須勵心克己晝夜莫廢。畢命為期。上在一形似如少苦。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長時永劫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不逕生死。豈非快哉。應知(已上)。
言真佛弟子者。真言對偽對假也。弟子者。釋迦諸佛之弟子。金剛心行人也。由斯信行必可超證大涅故。曰真佛弟子。
大本言。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 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周遍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等界有情之輩。蒙佛威光所照觸者。身心安樂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菩提(已上)。又言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又言。其有至心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又言廣大勝解者。又言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異門。又言。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已上)。
安樂集雲。據諸部大乘明說听方軌者。大集經雲。于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听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乃至)。依涅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諸佛恆見此人如現在前。是故涅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座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恆與此人而作受施(乃至)。依大智度論有三番解釋。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第二有諸菩薩自雲。我從曠劫已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王。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于因地遇惡知識。誹謗波若墮于惡道。逕無量劫雖修余行未能出。後于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並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乃至)。大經雲。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為源。雲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若能一發心。傾無始生死有輪(乃至)。大悲經雲。雲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已上抄出)。
光明師雲。唯恨眾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乃至)。或道。從今至佛果。長劫贊佛報慈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乃至)。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雲何入。又雲。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法。斯復最為難。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普化。真成報佛恩。又雲。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十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台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又雲。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舍。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已上)。
又雲。言心歡喜得忍者。此明阿彌陀佛國清淨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又雲。從若念佛者下至生諸佛家已來。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即有其五。一明專念彌陀佛名。二明指贊能念之人。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希有。更無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為喻。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華。亦名希有華。亦名人中上上華。亦名人中妙好華。此華相傳名蔡華是。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四明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五明今生既蒙此益。舍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到彼長時聞法。歷事供養。因圓果滿。道場之座豈賒(已上)。
王日休雲。我聞無量壽經。眾生聞是佛名信心歡喜乃至一念。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退轉者。梵語謂之阿惟越致。法華經謂彌勒菩薩所得報地也。一念往生便同彌勒。佛語不虛。此經往生之徑術•脫苦之神方。應皆信受(已上)。
大經言。佛告彌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又言。佛告彌勒。此佛土中有七十二億菩薩。彼于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所。種諸善根。成不退轉。當生彼國(抄出)。
律宗用欽師雲。至如華嚴極唱法華妙談。且未見有普授。眾生一生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誠所謂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已上)。
真知。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眾生窮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故曰便同也。加之獲金剛心者。則與韋提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是則往相回向之真心徹到故。籍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禪宗智覺贊念佛行者雲。奇哉。佛力難思。古今未有。
律宗元照師雲。鳴呼明教觀孰如智者乎。臨終舉觀經。贊淨土而長逝矣。達法界孰如杜順乎。勸四眾念佛陀。感勝相而西邁矣。參禪見性孰如高玉智覺乎。皆結社念佛而俱登上品矣。業儒有才孰如劉雷•柳子厚•白樂天乎。然皆秉筆書誠而願生彼土矣(已上)。
言假者。即是聖道諸機•淨土定散機也。故。
光明師雲。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為眾生機不同。又雲。方便假門等無殊。又雲。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已上)。
言偽者。則六十二見•九十五種之邪道是也。
涅經言。世尊常說。一切外學九十五種皆趣惡道(已上)。
光明師雲。九十五種皆污世。唯佛一道獨清閑(已上)。
誠知。悲哉愚禿鸞。沉沒于愛欲廣海。迷惑于名利太山。不喜入定聚之數。不快近真證之證。可恥可傷矣。夫佛說難治機。
涅經言。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無治。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知是人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治已。即便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有聲聞•緣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上)。又言。爾時王舍大城阿 世王。其性弊惡。善行殺戮。具口四惡貪恚愚痴。其心熾盛(乃至)。而為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橫加逆害。因害父己心生悔熱(乃至)。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華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其母韋提希後。以種種藥而為涂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時有大臣。名日月稱。往至王所。在一面立白言。大王何故愁悴顏容不悅。為身痛邪。為心痛乎。王答臣言。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無辜橫加逆害。我從智者曾聞是義。世有五人不脫地獄。謂五逆罪。我今已有無量無邊阿僧 罪。雲何身心而得不痛。又無良醫治我身心。臣言大王。莫大愁苦。即說偈言。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如王所言。世有五人不脫地獄。誰往見之來語王邪。言地獄者。直是世間多智者說。如王所言。世無良醫治身心者。今有大醫名富闌那。一切智見得自在。定畢竟修習清淨梵行。常為無量無邊眾生。演說無上涅之道。為諸弟子說如是法。無有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是師今在王舍城中。惟願大王屈駕往彼。可令是師療治身心。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除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藏德。復往王所而作是言。大王何故面貌憔悴。屑口干饕羯 福 酥粒 ︰嗡 轡 磽蔥拔 耐春酢M跫創鷓浴N醫襠 腦坪尾煌礎N抑 彰ソ抻謝に戰 畽裼選6 撲嫣崞糯鋃嘍袢酥 浴U ㄖ 鹺峒幽婧ΑN椅粼 胖僑速仕怠H粲詬改阜鵂暗蘢印I 簧菩鈉鷯詼褚怠H縭槍 ㄔ詘 怯 R允鞘鹿柿釵倚牟郎 罌嗄鍘S治蘗家蕉 攘啤4蟪幾囪浴N┬復笸跚夷 畈饋7ㄓ卸 幀R徽叱黽搖6 咄醴 M醴ㄕ摺N膠ζ涓浮T蟯豕 了湓剖悄媸滴抻凶鎩H玨嚷蘼蕹嬉 的父谷緩竽松 I ㄈ縭恰K淦頗干硎狄轡拮鎩B飧夠橙訓紉喔慈縭恰V喂 7ㄓθ縭恰K瀋備感質滴抻凶鎩3黽曳ㄕ摺D酥廖靡仙幣嚶凶錚 酥粒 H繽跛 浴J牢蘗家街紊 惱摺=裼寫笫γ ┴ク #149053;賒梨子。一切知見。憐愍眾生猶如赤子。已離煩惱能拔眾生三毒利箭(乃至)。是師今在王舍大城惟願大王。往至其所。王若見者。眾罪消滅。時王答言。審能如是滅除我罪。我當歸依。復有一臣名曰實德。復到王所即說偈言。大王何故身脫瓔珞。首發蓬亂乃至如是(乃至)。為是心痛邪為身痛邪。王即答言。我今身心豈得不痛。我父先王慈愛仁惻。特見矜念。實無辜咎。往問相師。相師答言。是兒生已。定當害父。雖聞是語。猶見瞻養。曾聞智者作如是言。若人通母。及污比丘尼。偷僧 物。殺發無上菩提心人。及殺其父。如是之人必定當墮阿鼻地獄。我今身心豈得不痛。大臣復言。惟願大王且莫愁苦(乃至)。一切眾生皆有余業。以業緣故數數受生死。若使先生有余業者。王今殺之。竟有何罪。惟願大王寬意莫愁。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乃至)。刪 邪毗羅肱。子復有一臣名悉知義。即至王所作如是言(乃至)。王即答言。我今身心豈得無痛(乃至)。先王無辜。橫興逆害。我亦曾聞智者說言。若有害父。當于無量阿僧 劫受大苦惱。我今不久必墮地獄。又無良醫救療我罪。大臣即言。惟願大王放舍愁苦。王不聞邪。昔者有王名曰羅摩。害其父已得紹王位。跋提大王•毗樓真王•那 沙王•迦帝迦王•毗舍彝酢ッ鹿餉魍酢シ展餉魍酢を 酢ア佷噯送酢H縭塹韌踅院ζ涓傅蒙芡蹺弧H晃摶煌躒氳賾 摺S誚襝衷諗 鵒 酢ヂ磐有巴酢ゥ襉醞酢ス笸酢グ 酢H縭塹韌踅院ζ涓浮Oソ摶煌跎 金照摺K溲緣賾 齬硤 小K 屑 摺4笸蹺ㄓ卸 小R徽呷說饋6 笊 K漵惺嵌 7且蛟瞪 且蛟鄧饋H舴且蛟怠︰握哂猩貧瘛N┬復笸蹺鴰吵畈饋︰我怨省H舫3羈唷3釧煸齔ゃH縟訟裁咼 蜃潭唷L耙 染埔喔慈縭牽 酥粒 0 榷喑嶠鵯掌怕蓿 酥粒 8從寫蟪濟 患 攏 酥粒 Q緣賾 摺N 瀉我濉3嫉彼抵 5卣咼 亍S 咼 啤F樸詰賾 抻凶銼 J敲 賾 S指吹卣咼 恕S 咼 R院ζ涓腹實餃頌 R允且騫省F潘障扇順 浴I毖虻萌頌炖幀J敲 賾 S指吹卣咼 S 咼 ゃR隕筆倜 斯拭 賾 4笸跏槍實敝 滴薜賾 4笸躒韁致蟺寐蟆V值鏡玫盡I鋇賾 溝玫賾 I焙τ諶擻 溝萌恕4笸踅竦碧 妓 凳滴奚焙ΑH粲形藝摺J狄轡蘚ΑH粑尬藝摺8次匏 Α︰我怨省H粲形藝摺3N薇湟住R猿W」什豢繕焙Α2黃啤ァ換怠ァ幌怠ァ桓俊ァ徊_•不喜猶如虛空。雲何當有殺害之罪。若無我者。諸法無常。以無常故念念壞滅。念念滅故殺者•死者皆念念滅。若念念滅。誰當有罪。大王如火燒木。火則無罪。如斧斫樹。斧亦無罪。如鐮刈草。鐮實無罪。如刀殺人。刀實非人。刀既無罪。人雲何罪。如毒殺人。毒實非人。毒藥非罪人。雲何罪。一切萬物皆亦如是。實無殺害。雲何有罪惟願大王莫生愁苦。何以故。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如人喜眠眠則滋多。貪淫嗜酒亦復如是。今有大師名迦羅鳩馱迦旃延(乃至)。復有一臣名無所畏(乃至)。今有大師名尼乾陀若b子(乃至)。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不。王以偈答言(乃至)。耆婆我今病重。于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咒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實無辜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乃至)。我昔曾聞智者說言。身口意業若不清淨。當知是人必墮地獄。我亦如是。雲何當得安穩眠邪。今我又無無上大醫。演說法藥除我病苦。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慚愧(乃至)。如王所言。無能治者。大王當知。迦毗羅城淨飯王子。姓瞿曇氏。字悉達多。無師覺悟。自然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是佛世尊。有金剛智能破眾生一切惡罪。若言不能。無有是處(乃至)。大王。如來有弟提婆達多。破壞眾僧。出佛身血。害蓮華比丘尼。作三逆罪。如來為說種種法要。令其重罪尋得微薄。是故如來為大良醫。非六師也(乃至)。大王。作一逆者則便具受如是一罪。若造二逆罪則二倍。五逆具者罪亦五倍。大王。今定知。王之惡業必不得勉。惟願大王。速往佛所。除佛世尊余無能救。我今愍汝故相勸導。爾時大王聞是語已。心懷怖懼。舉身戰剽。五體[*辛]動如芭蕉樹。仰而答曰。天為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大王吾是汝父頻婆沙羅。汝今當隨耆婆所說。莫隨邪見六臣之言。時聞已悶絕 地。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涂治療瘡。瘡蒸毒熱但增無損(已上略出)。
(一)大臣名日月稱。
(一)名富闌那。
(二)藏德。
(二)名末伽梨𤘽賒梨子。
(三)有一臣名曰實德。
(三)名那闡邪毗羅肱子。
(四)有一臣名悉知義。
(四)名阿嗜多 金欽婆羅。
(五)大臣名曰吉德。
(五)婆甦仙。
(六)名尼乾陀若b子。
(六)加羅鳩馱迦旃延。
又言。善男子。如我所言。為阿 世王不入涅。如是蜜義。汝未能解。何以故。我言為者。一切凡夫。阿 世王者。普及一切造五逆者。又復為者。即是一切有為眾生。我終不為無為眾生而住于世。何以故。夫無為者非眾生也。阿 世者即是具足煩惱等者。又復為者。即是不見佛性眾生。若見佛性。我終不為久住于世。何以故。見佛性者非眾生也。阿 世者即是一切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乃至)。又復為者。名為佛性。阿 者名為不生。世者名怨。以不生佛性故則煩惱怨生。煩惱怨生故不見佛性。以不生煩惱故則見佛性。以見佛性故則得安住大般涅。是名不生。是故名為阿 世。善男子。阿 者名不生。不生者名涅。世名世法。為者名不污。以世八法所不污故。無量無邊阿僧 劫不入涅。是故我言為阿 世無量億劫不入涅。善男子。如來蜜語不可思議。佛•法•眾僧亦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亦不可思議。大涅經亦不可思議。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 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涼。往照王身。身瘡即愈(乃至)。白王言。耆婆。彼天中天。以何因緣放斯光明。大王。今是瑞相相似為及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此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見念邪。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遇病。火母之心非不平等。然于病子心則偏重。大王。如來亦爾。于諸眾生非不平等。然于罪者心則偏重。于放逸者佛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放舍。何等名為不放逸者。謂六住菩薩。大王。諸佛世尊于諸眾生不觀種姓老少中年貧富時節日月星宿工巧下賤僮僕婢使。唯觀眾生有善心者。若有善心則便慈念。大王當知。如是瑞相即是如來入月愛三昧所放光明。王即問言。何等名為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缽羅華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大王。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歡喜。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修習涅道者心生歡喜。是故復名月愛三昧(乃至)。諸善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是故復名月愛三味(乃至)。爾時佛告諸大眾言。一切眾生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無先善友。何以故。阿 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日。莫若善友。阿 世王復于前路聞。舍婆提毗琉璃王。乘船入海邊。遇火而死。瞿伽離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獄。須那剎多作種種惡。到于佛所眾罪消滅。聞是語已。語耆婆言。吾今雖聞如是二語。猶未審。定汝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阿鼻地獄。冀汝投持不令我墮。何以故。吾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乃至)。雲何說言定入地獄。大王。一切眾生所作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為輕。身口心作則名為重。大王。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敕殺。但言削足。大王若敕侍臣。立斬王首。坐時乃斬。猶不得罪。況王不敕。雲何得罪。王若得罪。諸佛世尊亦應得罪。何以故。汝父先王頻婆沙羅。常于諸佛種諸善根。是故今日得居王位。諸佛若不受其供養。則不為王。若不為王。汝則不得為國生害。若汝殺父當有罪者。我等諸佛亦應有罪。若諸佛世尊無得罪者。汝獨雲何而得罪邪。大王。頻婆沙羅往有惡心。于毗富羅山游行。射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唯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即生 恚惡心。我今游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人驅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殺之。其人臨終生 。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戮害。我于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于汝。時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死尸。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果報邪。先王自作還自受之。雲何令王而得殺罪。如王所言父王無辜者。大王雲何言無失。有罪者則有罪報。無惡業者則無罪報。汝父先王若無辜罪。雲何有報。頻婆沙羅于現世中亦得善果及以惡果。是故先王亦復不定。以不定故殺亦不定。殺不定雲何而言定入地獄。大王。眾生狂惑凡有四種。一者貪狂。二者藥狂。三者咒狂。四者本業緣狂。大王。我弟子中有是四狂。雖多作惡。我終不記是人犯戒。是人所作不至三惡。若還得心亦不言犯。王本貪國。此逆害父王貪狂心與作。雲何得罪。大王。如人耽醉逆害其母。既醒悟已心生悔恨。當知是業亦不得報。王今貪醉。非本心作。若非本心。雲何得罪。大王譬如幻師于四衢道頭。幻作種種男女象馬瓔珞衣服。愚痴之人謂為真實。有智之人知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譬如山谷響聲。愚痴之人謂之實聲。有智之人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有怨詐來親附。愚痴之人謂為實親。智者了達乃知其虛詐。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人執鏡自見面像。愚痴之人謂為真面。智者了達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熱時炎。愚痴之人謂之是水。智者了達知其非水。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如乾闥婆城。愚痴之人謂為真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了知其非真。大王。如人夢中受五欲樂。愚痴之人謂之為實。智者了達知其非真。殺亦如是。凡夫謂實。諸佛世尊知其非真。大王。殺法•殺業•殺者•殺果。及以解脫。我皆了之。則無有罪。王雖知殺。雲何有罪。大王。譬如有人主知典酒。如其不飲則亦不醉。雖復知火不燒燃。王亦如是。雖復知殺。雲何有罪。大王。有諸眾生。于日出時作種種罪。于月出時復行劫盜。日月不出則不作罪。雖因日月令其作罪。然此日月實不得罪。殺亦如是(乃至)。大王。譬如涅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殺亦如是。雖非有非無而亦是有。慚愧之人則為非有。無慚愧者則為非無。受果報者名之為有。空見之人則為非有。有見之人則為非無。有有見者亦名為有。何以故。有有見者得果報故。無有見者則無果報。常見之人則為非有。無常見者則為非無。常常見者不得為無。何以故。常常見者有惡業果故。是故常常見者不得為無。以是義故。雖非有非無而亦是有。大王。夫眾生者名出入息。斷出入息故名為殺。諸佛隨俗亦說為殺(乃至)。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釤詞髡摺N醫袷技 右晾甲由 釤詞鰲R晾甲誘摺N疑硎且病 釤詞髡摺<詞俏倚奈薷 乓病N薷 摺N頁醪恢 Q慈繢礎2恍歐ㄉ J敲 薷 J雷稹N胰舨揮鋈繢詞雷稹5庇諼蘗堪か o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眾生煩惱惡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必能破壞眾生惡心。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阿鼻地獄。無量劫中為諸眾生受苦惱。不以為苦。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心故。阿 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王及夫人•後宮•辨女。悉皆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阿 世王語耆婆言。耆婆。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長命。舍無常身而得常身。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諸佛弟子說是語已。即以種種寶幢(乃至)。復以偈頌而贊嘆言。
實語甚微妙善巧于句義。
甚深秘蜜藏為眾故顯示。
所有廣博言為眾故略說。
具足如是語善能療眾生。
若有諸眾生得聞是語者。
若信及不信定知是佛說。
諸佛常軟語為眾故說粗。
粗語及軟語皆歸第一義。
是故我今者歸依于世尊。
如來語一味猶如大海水。
是名第一諦故無無義語。
如來今所說種種無量法。
男女大小聞同獲第一義。
無因亦無果無生亦無滅。
是名大涅聞者破諸結。
如來為一切常作慈父母。
當知諸眾生皆是如來子。
世尊大慈悲為眾修苦行。
如人著鬼魅狂亂多所為。
我今得見佛所得三業善。
願以此功德回向無上道。
我今所供養佛法及眾僧。
願以此功德三寶常在世。
我今所當獲種種諸功德。
願以此破壞眾生四種魔。
我遇惡知識造作三世罪。
今于佛前悔願後更莫造。
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
系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
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
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
爾時世尊贊阿 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為莊嚴諸佛大眾。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于其中間。未曾復墮于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從今已往。常當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緣當得消滅無量惡故。爾時阿 世王及摩伽陀國舉人民。從座而起。繞佛三匝。辭退還宮(已上抄出)。
又言。善男子。羅閱 王頻婆沙羅。其王太子名曰善見。業因緣故。生惡逆心欲害其父。而不得便。爾時惡人提婆達多。亦因過去業因緣故。復于我所生不善心欲害于我。即修五通。不久獲得與善見太子共為親原。為太子故現作種種神通之事。從非門出從門而入。從門而出非門而入。或時示現象馬牛羊男子之身。善見太子見已。即生愛心喜心敬信之心。為是本故嚴說種種供養之具而供養之。又復白言。大師聖人。我今欲見曼陀羅華。時提婆達多即便法至三十三天。從彼天人而求索之。其福盡故都無與者。既不得華作是思惟。曼陀羅樹無我我所。若自取當有何罪。即前欲取。便失神通。還見己身在王舍城。心生慚愧不能復見。善見太子復作是念。我今當往至如來所求索大眾。佛若听者。我當隨意教詔敕便舍利弗等爾時提婆達多。便來我所作如是言。唯願如來。以此大眾付囑于我。我當種種說法教化令其調伏。我言痴人。舍利弗等听聞大智。世所信伏。我猶不以大眾付囑。況汝痴人食唾者乎。時提婆達多復于我所倍生惡心。作如是言。瞿曇。汝今雖復調伏大眾。勢亦不久。當見磨滅。作是語已。大地即時六反震動。提婆達多尋時 地。于其身邊出大暴風。吹諸塵土而污坌之。提婆達多見惡相已。復作是言。若我此身現世必入阿鼻地獄。我惡當報如是大惡。時提婆達多尋起。往至善見太子所。善見見已即問聖人。何故顏容憔悴有憂色邪。提婆達多言。我常如是。汝不知乎。善見答言。領說其意。何因緣爾。提婆達多言。我今與汝極成親愛。外人罵汝以為非理。我聞是事。豈得不憂。善見太子復作是言。國人雲何罵辱于我。提婆達言。國人罵汝為未生怨。善見復言。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提婆達言。汝未生時。一切相師皆作是言。是兒生已。當殺其父。是故外人皆悉號汝為未生怨。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為善見。毗提夫人聞是語已。既生。汝身于高樓上棄之于地。壤汝一指。以是因緣人復號汝為婆羅怨枝。我聞是已。心生愁憒。而復不能向汝說之。提婆達多以如是等種種惡事教令殺父。若汝父死。我亦能殺瞿曇沙門。善見太子問一大臣。名曰雨行。大王何故為我立字作未生怨。大臣即為說其本末。如提婆達所說無異。善見聞已。即與大臣收其父王閉之城外。以四種兵而守衛之。毗提夫人聞是事已。即至王所。時守王人遮不听入。爾時夫人生 恚心。便呵罵之。時諸守人即告太子。大王夫人欲見父王。不審听不。善見聞已復生 嫌。即往母所。前牽母發拔刀欲斫。爾時耆婆白言。大王。有國已來。罪雖極重不及女人。況所生母。善見太子聞是語已。為耆婆故即便放舍。遮斷大王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過七日已王命便終。善見太子見父喪已。方生悔心。雨行大臣復以種種惡邪之法而為說之。大王。一切業行都無有罪。何故今者而生悔心。耆婆復言。大王當知。如是業者罪業二重。一者殺父王。二者殺須陀洹。如是罪者。除佛更無能除滅者。善見王言。如來清淨無有穢濁。我等罪人雲何得見。善男子。我知是事告阿難。過三月已。吾當涅。故善見聞已即來我所。我為說法。重罪得薄。獲無根信。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故作是言。如來定說畢竟涅。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實義。二者假名。假名菩薩聞我三月當入涅。皆生退心而作是言。如其如來無常不住。我等何為為是事故無量世中受大苦惱。如來世尊成就具足無量功德。尚不能壞如是死魔。況我等輩當能壞邪。善男子。是故我為如是菩薩而作是言。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定言。如來終不畢竟入于涅(已上抄出)。
是以。今據大聖真說。難化三機•難治三病者。憑大悲弘誓歸利他信海。矜哀斯治。憐憫斯療。喻如醍醐妙藥療一切病。濁世庶類。穢惡群生。應求念金剛不壞真心。可執持本願醍醐妙藥也。應知。
夫據諸大乘說難化機。今大經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或言唯除造無間惡業誹謗正法及諸聖人。觀經明五逆往生不說謗法。涅經說難治機與病。斯等真教雲何思量邪。報道。
論注曰。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雲何會。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以不。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逕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于眾生有何苦惱逾于五逆重罪邪。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邪。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逕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涂諸苦永隔。先牽之義于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系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系業之義復欲雲何。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系在三界者。今當以義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 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 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邪。是名在心。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斗戰時用以涂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邪。是名在緣。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問曰。幾時名為一念。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辯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問曰。如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觀經下品下生中。簡誹謗攝五逆者。有何意也。答曰。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章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于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听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諸苦。經雲。猶如比丘入三禪之樂也。應知。雖在華中多劫不開。可不勝阿鼻地獄之中長時永劫受諸苦痛也。此義就抑止門解竟(已上)。又雲。永絕譏嫌等無憂惱。人天善惡皆得往。到彼無殊齊同不退。何意然者。乃由彌陀因地。世饒王佛所。舍位出家。即起悲智之心。廣弘四十八願。以佛願力五逆之與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抄出)。
言五逆者。若依淄州。五逆有二。一者三乘五逆。謂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羅漢。四者倒見破和合僧。五者惡心出佛身血。以背恩田違福田故。名之為逆。執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定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名無間業。又俱舍論中有五無間同類業。彼頌雲。污母無學尼(殺母罪同類)。殺住定菩薩(殺父罪同類)。及有學無學(殺羅漢同類)。奪僧和合緣(破僧罪同類)。破壞率都婆(出佛身血)。二者大乘五逆。如薩遮尼乾子經說。一者破壞塔焚燒經藏。及以盜用三寶財物。二者謗三乘法言非聖教。障破留難隱蔽落藏。三者一切出家人若戒•無戒•破戒。打罵呵責。說過禁閉。還俗驅使。債調斷命。四者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阿羅漢。五者謗無因果。長夜常行十不善業(已上)。彼經雲。一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二淫羅漢尼。是雲邪行也。三侵損所施三寶物。是不與取。四倒見破和合僧眾。是虛誑語也(略出)。
顯淨土真實證文類四。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真實證者。則是利他圓滿之妙位。無上涅之極果也。即是出于必至滅度之願。亦名證大涅之願也。然煩惱成就凡夫。生死罪濁群 。獲往相回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必至滅度即是常樂。常樂即是畢竟寂滅。寂滅即是無上涅。無上涅即是無為法身。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必至滅度願文。
大經言。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國中有情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者。不取菩提(已上)。
願成就文。經言。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又言。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政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又言。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已上抄要)。
淨土論曰。莊嚴妙聲功德成就者。偈言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故。此雲何不思議。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莊嚴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故。此雲何不思議。正覺阿彌陀不可思議。彼安樂淨土為正覺阿彌陀善力住持。雲何可得思議邪。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涂種子。在水不蘭。在火不鰲5靡蛟導瓷 ︰我怨省2恍嘁├ 省H羧艘簧 怖志煌痢︰笫幣庠干 緗袒 諫 I峋煌撩 K嬖傅蒙 K瀋 繚由 鷸小N奚掀刑嶂腫穎暇共恍唷︰我怨省R藻燒 醢 滯由譜﹞止省W 暇焓艄Φ魯刪駝摺Y恃勻繢淳換 謖 躉 省4嗽坪尾凰家欏7彩竊由 瀾紜H秈Ь袈訝羰 艋 >焓羧 傘? 滯蚱貳R栽右倒省1稅怖止 聊 鞘前 滯尤繢湊 蹙換 M 荒罘鷂薇鸕攔省T鍛 蛩暮V 誚暈 值芤病>焓粑蘗俊Q煽傷家欏S盅浴T竿 摺1駒蛉 貳=裎摶歡 狻R噯繾彎牛ㄊ沉蹁驒s晃丁Q煽傷家欏S致墼弧W 杴寰還Φ魯刪駝摺Y恃怨郾聳瀾縵嗍エ 緄攔省4嗽坪尾凰家欏S蟹卜蛉朔襯粘刪汀R嗟蒙 司煌痢H 縵狄當暇共磺!T蚴遣歡戲襯盞媚 分。焉可思議(已上抄要)。
安樂集雲。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嘆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奉贊曰。安樂聲聞菩薩眾。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政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已上)。
光明寺疏雲。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又佛蜜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弗惻所窺。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奉法畢命為期。舍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又雲。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燻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或現神通而說法。或現相好入無余。變現莊嚴隨意出。群生見者罪皆除。又贊雲。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逕。到處無余樂。唯聞生死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城(已上)。
夫案真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回向之利益。故若因若果。無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回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二言還相回向者。則是利他教化地益也。則是出于必至補處之願。亦名一生補處之願。亦可名還相回向之願也。顯注論。故不出願文。可披論注。
淨土論曰。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已上)。
論注曰。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為拔眾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又言。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于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已上七地以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證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勛。逕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邪。答曰。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得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答曰。菩薩于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舍佛道證于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砂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按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邪。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日。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听。制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可其宜也。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于何處座。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佛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知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劫。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也。觀菩薩者。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察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 之。何者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八地已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法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法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上言不動而至。容或至有前後。是故復言一念一時無前無後也。三者彼于一切世界無余照諸佛會。大眾無余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贊嘆諸佛如來功德。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故。無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諸佛大會。無有一世界一佛會不至也。肇公言。法身無像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蓋斯意也。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上三句雖言遍至。皆是有佛國土。若無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觀行體相竟。已下是解義中第四重。名為淨入願心。淨入願心者。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略說入一法句故。上國土莊嚴十七句•如來莊嚴八句•菩薩莊嚴四句為廣。入一法句者為略。何故示現廣略相入。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 以法名。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如種智即真實智慧也。以真實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無為而樹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非于非者。豈非非之能是乎。蓋無非之曰是也。自是無待復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上轉入句中通一法入清淨。通清淨入法身。今將別清淨出二種故。故言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十七種莊嚴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種莊嚴佛功德成就•四種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種清淨義。應知。夫眾生為別報之體。國土為共報之用。體用不一。所以應知。然諸法心成無余境界。眾生及器復不得異不一。則義分不異同清淨。器者用也。謂彼淨土是彼清淨眾生之所受用故名為器。如淨食用不淨器。以器不淨故食亦不淨。不淨食用淨器。食不淨故器亦不淨。要二俱潔乃得稱淨。是以一清淨名必攝二種。問曰。言眾生清淨。則是佛與菩薩。彼諸人天得入此清淨數不。答曰。得名清淨非實清淨。譬如出家聖人以殺煩惱賊故名為比丘。凡夫出家者亦名比丘。又如灌頂王子初生之時具三十二相。即為七寶所屬。雖未能為轉輪王事亦名轉輪王。以其必為轉輪王故。彼諸人天亦復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當得清淨法身。以當得故得名清淨。善巧攝化者。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濡心。柔濡心者。謂廣略止觀相順修行成不二心也。譬如以水取影。清靜相資而成就也。如實知廣略諸法。如實知者。如實相而知也。廣中二十九句•略中一句。莫非實相也。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如是者。如前後廣略皆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則知三界眾生虛妄相也。知眾生虛妄則生真實慈悲也。知真實法身則起真實歸依也。慈悲之與歸依巧方便在下。何者菩薩巧方便回向。菩薩巧方便回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是名菩薩巧方便回向成就。案王舍城所說無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發皆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無間也。凡釋回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眾生。共向佛道。巧方便者。謂菩薩願。以己智慧火燒一切眾生煩惱草木。若有一眾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眾生未盡成佛。菩薩已自成佛。譬如火`(听念反)欲`(听歷反)一切草木燒令使盡。草木未盡火`已盡。以後其身而身先故名方便。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障菩提門者。菩薩如是善知回向成就。即能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何等三種。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知進守退曰智。知空無我曰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我心貪著自身。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拔苦曰慈。與樂曰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正直曰方。外己曰便。依正直故生憐愍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身求樂。即違菩提。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則違菩提。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土是也。是故又言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應知。名義攝對者。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般若者達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權之智稱。達如則心行寂滅。通權則備省眾機之智。備應而無知。寂滅之慧亦無知而備省。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向說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諸法各有障礙相。如風能障靜。土能障水。濕能障火。五黑十惡障人天。四顛倒障聲聞果。此中三種不遠離障菩提心。應知者。若欲得無障。當遠離此三種障礙也。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知。樂有三種。一者外樂。謂五識所生樂。二者內樂。謂初禪二禪三禪意識所生樂。三者法樂(五角反)樂(魯各反)謂智慧所生樂。此智慧所生樂從愛佛功德起。是遠離我心•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自供養心。是三種心清淨增進。略為妙樂勝真心。妙言其好。以此樂緣佛生故。勝言勝出三界中樂。真言不虛偽不顛倒。願事成就者。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應知者。謂應知此四種清淨功德能得生彼清淨佛國土。非是他緣而生也。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隨意自在者。言此五種功德力能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也。身業者禮拜也。口業者贊嘆也。意業者作願也。智業者觀察也。方便智業者回向也。言此五種業和合。則是隨順往生淨土法門。自在業成就。利行滿足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游戲地門。此五種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初至淨土是近相。謂入大乘正定聚。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淨土已。便入如來大會眾數。入眾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入宅已。當至修行所居屋宇(尤舉反)修行成就已。當至教化地。教化地即是菩薩自娛樂地。是故出門稱園林游戲地門。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此入出功德何者是。釋言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第一門。禮佛願生佛國。是初功德相。入第二門者。以贊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故。得入大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依如來名義贊嘆。是第二功德相。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是名入第三門。為修寂靜止故一心願生彼國。是第三功德相。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所受用種種法味樂。是名入第四門。種種法味樂者。毗婆舍那中。有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有如是等無量莊嚴佛道味故言種種。是第四功德相。出第五門者。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示應化身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游戲神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門。示應化身者。如法華經普門示現之類也。游戲有二義。一者自在義。菩薩度眾生。譬如師子搏鹿所為不難如似游戲。二者度無所度義。菩薩觀眾生。畢竟無所有。雖度無量眾生。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示度眾生如似游戲。言本願力者。示大菩薩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皆以本願力起。譬如阿修羅琴雖無鼓者。而音曲自然。是名教化地第五功德相(已上抄出)。
爾者大聖真言。誠知。證大涅藉願力回向。還相利益顯利他正意。是以。論主宣布廣大無礙一心。普遍開化雜染堪忍群萌。宗師顯示大悲往還回向。殷勤弘宣他利利他深義。仰可奉持。特可頂戴矣。
顯淨土真實證文類四。
顯淨土真佛土文類五。
愚禿釋親鸞集。
謹按真佛土者。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真報佛土。既而有願。即光明壽命之願是也。
大經言。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又願言。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願成就文言。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乃至)。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濡。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涂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耀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嘆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大眾所共嘆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嘆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佛語阿難。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勝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之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抄出)。
無量壽如來會言。阿難以是義故。無量壽佛復有異名。謂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無礙光•光照王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可思議光•無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掩奪日月光。彼之光明清淨廣大。普令眾生身心悅樂。復令一切余佛剎中天龍夜叉阿修羅等。皆得歡悅(已上)。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言。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至無量光明土供養于無數佛(已上)。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友謙譯)言。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光明照七丈。有佛頂中光明照一里(乃至)。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佛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炎照皆如是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炎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照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其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殊好。勝于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杰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炎照諸無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有人民 飛蠕動之類。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淫u 怒愚痴者。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諸在泥梨𤢌狩闢荔考掠勤苦之處。見阿彌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得復治。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阿彌陀佛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闢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皆如是。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稱譽光明。朝暮常稱譽其光好。至心不斷絕。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已上)。
不空 索神變真言經言。汝當生處。是阿彌陀佛清淨報土。蓮華化生。常見諸佛。證諸法忍。壽命無量百千劫數。直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常 護(已上)。
涅經言。又解脫者名曰虛無。虛無即是解脫。解脫即是如來。如來即是虛無。非作所作(乃至)。真解脫者不生不滅。是故解脫即是如來。如來亦爾。不生不滅不老不死不破不壞。非有為法。以是義故。名曰如來入大涅(乃至)。又解脫者名無上上(乃至)。無上上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乃至)。若得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愛無疑。無愛無疑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乃至)。如來者即是涅。涅者即是無盡。無盡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決定。決定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涅•佛性•決定•如來。是一義名。雲何說言有三歸依。佛告迦葉。善男子。一切眾生怖畏生死故求三歸。以三歸故則知佛性。決定•涅。善男子。有法名一義異。有法名義俱異。名一義異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虛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義異。名義俱異者。佛名為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涅名解脫。虛空名非善亦名無礙是為名義俱異。善男子。三歸依者亦復如是(略出)。又言。光明者名不羸劣。不羸劣者名曰如來。又光明者名為智慧(已上)。又言。善男子。一切有為皆是無常。虛空無為。是故為常。佛性無為。是故為常。虛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如來者即是無為。無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者即是常(乃至)。善男子。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甦。從生甦出熟甦。從熟甦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從佛出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善男子。如是義故。說言如來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抄出)又言。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薩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亦爾。外道道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是名菩薩得道菩提涅。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投持(乃至)。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乃至)。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見。法而亦是有(抄出)。又言。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涅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何等為四。一者斷諸樂故。不斷樂者則名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之性無苦無樂。是故涅名為大樂。以是義故名大涅。復次善男子。樂有二種。一者凡夫。二者諸佛。凡夫之樂無常敗壞。是故無樂。諸佛常樂。無有變易。故名大樂。復次善男子。有三種受。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受。不苦不樂是亦為苦。涅雖同不苦不樂。然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二者大寂靜故名為大樂。涅之性是大寂靜。何以故。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故名大涅。三者一切智故名為大樂。非一切智不名大樂。諸佛如來一切智故名為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四者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已上)。又言。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得名為大般涅。以純淨故名大涅。雲何純淨。淨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二十五有名為不淨。能永斷故得名為淨。淨即涅。如是涅亦得名有而是涅。實非是有。諸佛如來隨世俗故說涅有。譬如世人非父言父。非母言母。實非父母而言父母。涅亦爾。隨世俗故說言諸佛有大涅。二者業清淨故。一切凡夫業不清淨故無涅。諸佛如來業清淨故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三者身清淨故。身若無常則名不淨。如來身常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四者心清淨故。心若有漏名曰不淨。佛心無漏故名大淨。以大淨故名大涅。善男子。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抄出)。又言。善男子。諸佛如來煩惱不起。是名涅。所有智慧于法無礙。是為如來。如來非是凡夫聲聞緣覺菩薩。是名佛性。如來身心智慧遍滿無量無邊阿僧 土無所障礙。是名虛空。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名曰實相。以是義故。如來實不畢竟涅。是名菩薩(已上)。又言。迦葉菩薩言。世尊。佛性者常。猶如虛空。何故如來說言未來。如來。若言。闡提輩無善法者。一闡提輩于其同學同師父母親族妻子豈當不生愛念心邪。如其生者。非是善乎。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發斯問。佛性者猶如虛空。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眾生有三種身。所謂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是故我言佛性未來。善男子。或為眾生。或時說因為果。或時說果為因。是故經中。說命為食。見色名觸。未來身淨故說佛性。世尊。如佛所說義。如是者。何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眾生佛性雖現在無。不可言無。如虛空。性雖無。現在不得言無。一切眾生雖復無常。而是佛性常住無變。是故我于此經中。說眾生佛性非內非外猶如虛空。非內非外如其虛空有。內外者虛空。不名為一為常。亦不得言一切處有。虛空雖復非內非外。而諸眾生悉皆有之。眾生佛性亦復如是。如汝所言一闡提輩。若有身業•口業•意業•取業•求業•後業•解業如是等業。悉是邪業。何以故。不求因果故。善男子。如訶梨勒果根睫枝葉華實悉苦。一闡提業亦復如是(已上)。又言。善男子。如來具足知諸根力。是故善解分別眾生上中下根。能知是人轉下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上。能知是人轉上作中。能知是人轉中作下。是故當知。眾生根性無有決定。以無定故。或斷善根。斷已還生。若諸眾生根性定者。終不先斷斷已復生。亦不應說一闡提輩墮于地獄壽命一劫。善男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無有定相。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知諸根力。定知善星當斷善根。以何因緣听其出家。佛言。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出家時。吾吾弟難陀•從弟阿難•提婆達多•子羅 羅。如是等輩皆悉隨我出家修道。我若不听善星出家。其人次當得紹王位。其力自在當壞佛法。以是因緣我便听其出家修道。善男子。善星比丘若不出家。亦斷善根。于無量世都無利益。今出家已雖斷善根。能受持戒供養恭敬耆舊長宿有德之人。修習初禪乃至四禪。是名善因。如是善因能生善法。善法既生。能修習道。既修習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听善星出家。善男子。若我不听善星比丘出家受戒。則不得稱我為如來具足十力(乃至)。善男子。如來善知眾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稱佛具知根力。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具足是知根力。是故能知一切眾生上中下根利鈍差別。隨人隨意隨時故。名如來知諸根力(乃至)。或有說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一闡提等皆有佛性(乃至)。如來世尊。為國土故。為時節故。為他語故。為人故。為眾根故。于一法中作二種說。于一名法說無量名。于一義中說無量名。于無量義說無量名。雲何一名說無量名。猶如涅。亦名涅。亦名無生。亦名無出。亦名無作。亦名無為。亦名歸依。亦名窟宅。亦名解脫。亦名光明。亦名燈明。亦名彼岸。亦名無畏。亦名無退。亦名安處。亦名寂靜。亦名無相。亦名無二。亦名一行。亦名清涼。亦名無 。亦名無礙。亦名無靜。亦名無濁。亦名廣大。亦名甘露。亦名吉祥。是名一名作無量名。雲何一義說無量名。猶如帝釋(乃至)。雲何于無量義說無量名。如佛如來名。為如來義異名異。亦名阿羅呵。義異名異。亦名三藐三佛陀。義異名異。亦名船師。亦名導師。亦名正覺。亦名明行足。亦名大師子王。亦名沙門。亦名婆羅門。亦名寂靜。亦名施主。亦名到彼岸。亦名大醫王。亦名大象王。亦名大龍王。亦名施眼。亦名大力士。亦名大無畏。亦名寶聚。亦名商主。亦名得解脫。亦名大丈夫。亦名天人師。亦名大分陀利。亦名獨無等侶。亦名大福田。亦名大智海。亦名無相。亦名具足八智。如是一切義異名異。善男子。是名無量義中說無量名。復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亦名為陰。亦名顛倒。亦名為諦。亦名為四念處。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為有。亦名為道。亦名為時。亦名為眾生。亦名為世。亦名第一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闢支佛。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善男子。如來世尊。為眾生故。廣中說略。略中說廣。第一義諦說為世諦。說世諦法為第一義諦(略出)。又言。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乃至)。又言。善男子。我以經中說如來身。凡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言生身者。即是方便應化之身。如是身者。可得言是生老病死•長短黑白•是此是彼•是學無學。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有為法。法身即是常樂我淨。永離一切生老病死•非白非黑•非長非短•非此非彼•非學非無學。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不動無有變易。善男子。我諸弟子聞是說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說佛身是無為法。又言。如我所說十二部經。或隨自意說。或隨他意說。或隨自他意說(乃至)。善男子。如我所說。十住菩薩少見佛性。是名隨他意說。何以故名少見。十住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是故聲聞自知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見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不斷不滅。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隨自意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能得見。我說如是。汝說亦爾。是名隨自他意說。善男子。如來或時為一法故說無量法(抄出)。又言。一切覺者名為佛性。十住菩薩不得名為一切覺故。是故雖見而不明了。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于掌中觀阿摩勒果。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復有聞見。一切眾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菩薩若聞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聞見(乃至)。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世尊。一切眾生不能得知如來心相。當雲何觀能得知邪。善男子。一切眾生實不能知如來心相。若欲觀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緣。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若見如來所有身業。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所有口業。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色貌。一切眾生無與等者。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聞音聲微妙最勝。不同眾生所有音聲。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若見如來所作神通。為為眾生。為為利養。若為眾生不為利養。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眼見。若觀如來。以他心智觀眾生時。為利養說。為眾生說。若為眾生不為利養。當知是則為如來也。是名聞見(略出)。
淨土論曰。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已上)。
注論曰。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此雲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分。焉可思議。又雲。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乃至)。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又言。積習成性。指法藏菩薩。集諸波羅蜜積習所成。亦言性者是聖種性。序法藏菩薩于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忍。爾時位名聖種性。于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為性。又言性者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人如人身性不淨故。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為不淨。安樂淨土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正道大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諸法平等故發心等。發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大慈悲是佛道正因故。言正道大慈悲。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是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又雲。問曰。尋法藏菩薩本願力及龍樹菩薩所贊。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此有何義。答曰。聲聞以實際為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復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鴆鳥入水魚蚌咸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又雲。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說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眾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三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禪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又雲。示現自利利他者。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言略者。彰彼淨土功德無量非唯十七種也。夫須彌之入芥子。毛孔之納大海。豈山海之神乎。毛芥之力乎。能神者神之耳。又雲。何者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故。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者。蓋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也(乃至)。所言不虛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府。畢竟不差。故曰成就(抄出)。
贊阿彌陀佛偈曰(曇鸞和尚造)。南無阿彌陀佛(釋名無量壽傍經。奉贊亦曰安養)。成佛已來歷十劫。壽命方將無有量。法身光輪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頂禮。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號無對光。遇斯光者業系除。是故稽首畢竟依。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號光炎王。三涂黑 蒙光啟。是故頂禮大應供。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號清淨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號歡喜光。光所至處得法喜。稽首頂禮大安慰。佛光能破無明 。故佛又號智慧光。一切諸佛三乘眾。咸共嘆譽故稽首。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號不斷光。聞光力故心不斷。皆得往生故頂禮。其光除佛莫能惻。故佛又號難思光。十方諸佛嘆往生。稱其功德故稽首。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號無稱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嘆故頂禮。光明照曜過日月。故佛號超日月光。釋迦佛嘆尚不盡。故我稽首無等等(乃至)。本師龍樹摩訶薩。誕形像始理頹綱。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伏承尊語歡喜地。歸阿彌陀生安樂。我從無始循三界。為虛妄輪所回轉。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涂。唯願慈光護念我。令我不失菩提心。我贊佛惠功德音。願聞十方諸有緣。欲得往生安樂者。普皆如意無障礙。所有功德若大小。回施一切共往生。南無不可思議光。一心歸命稽首禮。十方三世無量慧。同乘一如號正覺。二智圓滿道平等。攝化隨緣故若干。我歸阿彌陀淨土。即是歸命諸佛國。我以一心贊一佛。願遍十方無礙人。如是十方無量佛。咸各至心頭面禮(已上抄出)。
光明寺和尚雲。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答曰。是報非化。雲何得知。知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又無量壽經雲。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以此文證故知是報。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又三大僧 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斯乃過現諸佛辯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克體而論。眾歸化攝。今彼彌陀現是報也。問曰。既言報者。報身常住永無生滅。何故觀音授記經說。阿彌陀佛亦有入涅時。此之一義若為通釋。答曰。入不入義者。唯是諸佛境界。尚非三乘淺智所窺。豈況小凡輒能知也。雖然必欲知者。敢引佛經以為明證。何者。如大品經涅非化品中說雲。佛告須菩提。于汝意雲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頗有實事不。空者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佛告須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識即是化。乃至一切種智即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間法是化。出世間法亦是化。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並諸法果•及賢聖人。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闢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佛告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聲聞法變化。有闢支佛法變化。有菩薩法變化。有諸佛法變化。有煩惱法變化。有業因緣法變化。以是因緣故須菩提。一切法皆是化。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諸煩惱斷。所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闢支佛道。斷諸煩惱習。皆是變化不。佛告須菩提。若有法生滅相者。皆是變化。須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變化。佛言。若法無生無滅。是非變化。須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滅非變化。佛言。無誑相涅。是法非變化。世尊。如佛自說。諸法平等。非聲聞作。非闢支佛作。非諸菩薩摩訶薩作。非諸佛作。有佛無佛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雲何涅一法非如化。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皆畢竟性空。乃至涅亦皆如化者。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邪。今既以斯聖教驗知。彌陀定是報也。縱使後入涅。其義無妨。諸有智者應知。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雲何得入。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忻趣。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又雲。從我今樂生彌陀已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依因起于勝行。依行感于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于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余經典勸處彌多。眾聖齊心皆同指贊。有此因緣致使如來蜜遣夫人別選也。又雲。西方寂靜無為樂。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薰心游法界。分身利物等無殊。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逕。到處無余樂。唯聞生死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城。又雲。極樂無為涅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又雲。從佛逍遙歸自然。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又雲。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已上抄出)。
憬興師雲。無量光佛(非算數故)。無邊光佛(無緣不照故)。無礙光佛(無有人法而能障故)。無對光佛(非諸菩薩之所及故)。光炎王佛(光明自在更無為上故)。清淨光佛(從無貪善根而現故。亦除眾生貪濁之心也。無貪濁之心故雲清淨)。歡喜光佛(從無 善根而生故。能除眾生 恚盛心故)。智慧光佛(從無痴善根心起。復除眾生無明品心故)。不斷光佛(佛之常光恆為照益故)。難思光佛(非諸二乘所惻度故)。無稱光佛(亦非余乘等所堪說故)。超日月光佛(日應恆照不周。娑婆一耀之光故)。皆是蒙光觸身者。身心柔濡願之所致也(已上抄要)。
爾者。如來真說•宗師釋義。明知。顯安養淨剎真報土。惑染眾生于此不能見性。所覆煩惱故。經言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故知。到安樂佛國即必顯佛性。由本願力回向故。亦經言眾生未來具足莊嚴清淨之身而得見佛性。
起信論曰。若知雖說無有能說可說。亦無能念可念名為隨順。若離于念名為得入。得入者真如三昧也。況乎無念之位在于妙覺。蓋以了心初生之相也。而言知初相者。所謂無念非菩薩十地所知。而今之人尚未階十信。即不依馬鳴大士。從說入無說。從念入于無念(略抄)。
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報也。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由選擇本願之正因成就真佛土。言真佛者。大經言無邊光佛無礙光佛。又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已上)。論曰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真土者。大經言無量光明土。或言諸智土(已上)。論曰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也。言往生者。大經言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已上)。論曰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又雲同一念佛無別道故(已上)。又雲難思議往生是也。假之佛土者。在下應知。既以真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因茲今顯真佛真土。斯乃真宗之正意也。經家論家之正說•淨土宗師之解義。仰可敬信。特可奉持也。可知。
顯淨土真佛土文類五。
顯淨土方便化身土文類六。
愚禿釋親鸞集。
謹顯化身土者。佛者如無量壽佛觀經說。真身觀佛是也。土者觀經淨土是也。復如菩薩處胎經等說。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無量壽經說。即疑城胎宮是也。然濁世群 穢惡含識。乃出九十五種之邪道。雖入半滿權實之法門。真者甚以難。實者甚以希。偽者甚以多。虛者甚以滋。是以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既而有悲願。名修諸功德之願。復名臨終現前之願。復名現前導生之願。復名來迎引接之願。亦可名至心發願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悲華經大施品言。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其余無量無邊阿僧 諸佛世界所有眾生。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諸善根欲生我界者。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于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舍身來生我界(已上)。
此願成就文者。即三輩文是也。觀經定散九品之文是也。
又大經言。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乃至)。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乃至)。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又言。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彼國土謂之胎生(乃至)。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皆無智慧(乃至)。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有七寶牢獄。種種莊嚴。張設床帳。懸諸繒幡。若諸小王子得罪于王。輒內彼獄中。系以金鎖(乃至)。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胎宮(乃至)。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乃至)。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已上抄出)。
如來會言。佛告彌勒。若有眾生。隨于疑悔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不思議智•無等智•威德智•廣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緣。于五百歲住宮殿中(乃至)。阿逸多。汝觀殊勝智者。彼因廣慧力故。受彼化生于導華中。結跏趺座。汝觀下劣之輩(乃至)。不能修習諸功德。故無因奉事無量壽佛。是諸人等皆為昔緣疑悔所致(乃至)。佛告彌勒。如是如是。若有隨于疑悔種諸善根希求佛智乃至廣大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由聞佛名起信心故。雖生彼國。于蓮華中不得出現。彼等眾生處華胎中。猶如園菀宮殿之想(抄要)。
大經言。諸少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又言。況余菩薩由少善根生彼國者。不可稱計(已上)。
光明寺釋雲。含華未出。或生邊界。或墮宮胎(已上)。
憬興師雲。由疑佛智。雖生彼國而在邊地。不被聖化事。若胎生宜之重舍(已上)。首楞嚴院要集引感禪師釋雲。問。菩薩處胎經第二說。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乃至)。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土。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雲雲)。以此經準難。可得生。答。群疑論引善導和尚前文而釋此難。又自助成雲。此經下文言。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是知。雜修之者為執心不牢之人。故生懈慢國也。若不雜修專行此業。此即執心牢固。定生極樂國(乃至)。又報淨土生者極少。化淨土中生者不少。故經別說實不相違也(已上略抄)。
爾者。夫按楞嚴和尚解義。念佛證據門中。第十八願者。顯開別願中之別願。觀經定散諸機者。勸勵極重惡人唯稱彌陀也。濁世道俗善自思量己能也。應知。
問。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雲何。答。依釋家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者。有顯彰•隱蜜義。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三心。然二善•三福非報土真因。諸機三心自利各別。而非利他一心。如來異方便•忻慕淨土善根。是此經之意。即是顯義也。言彰者。彰如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一心。緣達多• 世惡逆。彰釋迦微笑素懷。因韋提別選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斯乃此經隱彰義也。是以經言教我觀于清淨業處。言清淨業處者。則是本願成就報土也。言教我思惟者。即方便也。言教我正受者。即金剛真心也。言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應觀知本願成就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也。言廣說眾譬。則十三觀是也。言汝是凡夫心想羸劣。則是彰為惡人往生機也。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則是定散諸善顯為方便之教也。言以佛力故見彼國土。斯乃顯他力之意也。言若佛滅後諸眾生等。即是未來眾生顯為往生正機也。言若有合者名為粗想。是顯定觀難成也。言于現身中得念佛三昧。即是顯定觀成就之益以獲念佛三昧為觀益。即以觀門為方便之教也。言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又言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依此等文。就三輩有三種三心。復有二種往生。良知。此乃此經有顯彰•隱蜜之義。二經三心將談一異。應善思量也。大經•觀經依顯義異。依彰義一也。可知。爾者。
光明寺和尚雲。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此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又雲。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亦以念佛三昧為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為體。言教之大小者。問曰。此經二藏之中何藏攝。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又雲。又言如是者。即此指法。定散兩門也。是即定辭。機行必益。此明如來所說言無錯謬。故名如是。又言如者。如眾生意也。隨心所樂佛即度之。機教相應復稱為是。故言如是。又言如是者。欲明如來所說。說漸如漸。說頓如頓。說相如相。說空如空。說人法如人法。說天法如天法。說小如小。說大如大。說凡如凡。說聖如聖。說因如因。說果如果。說苦如苦。說樂如樂。說遠如遠。說近如近。說同如同。說別如別。說淨如淨。說穢如穢。說一切法千差萬別。如來觀知歷歷了然。隨心起行各益不同。業果法然眾無錯失。又稱為是。故言如是。又雲。從欲生彼國者下至名為淨業已來。正明勸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眾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又雲。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利真實者。復有二種。一者真實心中制作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座臥想同一切菩薩制舍諸惡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真實心中口業贊嘆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亦贊嘆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若非善業者。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身業輕慢厭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又真實心中意業思想觀察憶念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如現目前。又真實心中意業輕賤厭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報(乃至)。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忻慕(乃至)。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乃至)。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嘆供養即一心專贊嘆供養。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座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故名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言回向發願心者。過去及以今生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及隨喜他一切凡聖身口意業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實深心。心中回向。願生彼國。故名回向發願心也。又雲。定散示觀緣。又雲。散善顯行緣。又雲。淨土之要難逢(文抄出)。又雲。如觀經說。先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嘆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凡起三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乃至)。三者回向發願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願往生故。名回向發願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如觀經具說。應知(乃至)。又菩薩已勉生死。所作善法回求佛果。即是自利。教化眾生盡未來際。即是利他。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系縛。未勉惡道生死等苦。隨緣起行。一切善根具速回。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應知。又雲。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 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懺悔有三品(乃至)。上中下。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汗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此等三品雖有差別。是久種解脫分善根人。致使今生敬法重人不惜身命。乃至小罪若懺。即能徹心髓。能如此懺者。不問久近。所有重障皆頓滅盡。若不如此。縱使日夜十二時急走。終是無益。差不作者。應知雖不能流淚流血等。但能真心徹到者。即與上同(已上)。又雲。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又雲。如來出現于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或教福惠雙除障。或教禪念座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又雲。萬劫修功實難續。一時煩惱百千間。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恆沙劫未期。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無生。畢命為期專念佛。須臾命斷佛迎將。一食之時尚有間。如何萬劫不貪 。貪 障受人天路。三惡四趣內安身(抄要)。又雲。定散俱回入寶國。即是如來異方便。韋提即是女人相。貪 具足凡夫位(已上)。
論注曰。有二種功德相。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故名不實功德(已上)。
安樂集雲。引大集經月藏分言。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又雲。未滿一萬劫已來。恆未勉火宅。顛倒墜墮。故各用功至重。獲報偽也(已上)。
然今據大本。超發真實方便之願。亦觀經顯彰方便真實之教。小本唯開真門無方便之善。是以三經真實。撰擇本願為宗也。復三經方便。即是修諸善根為要也。依此按方便之願。有假有真。亦有行有信。願者即是臨終現前之願也。行者即是修諸功德之善也。信者即是至心發願欲生之心也。依此願之行信。顯開淨土之要門方便權假。從此要門出正助雜三行。就此正助中。有專修有雜修。就機有二種。一者定機。二者散機也。又有二種三心。亦有二種往生。二種三心者。一者定三心。二者散三心。定散心者。即自利各別心也。二種往生者。一者即往生。二者便往生。便往生者。即是胎生邊地雙樹林下往生也。即往生者。即是報土化生也。亦此經有真實。斯乃開金剛真心。欲顯攝取不舍。然者。濁世能化釋迦善逝。宣說至心信樂之願心。報土真因。信樂為正故也。是以。大經言信樂。如來誓願。疑蓋無雜故言信也。觀經說深心。對諸機淺信故言深也。小本言一心。二行無雜故言一也。復就一心有深有淺。深者利他真實之心是也。淺者定散自利之心是也。依宗師意。雲依心起于勝行。門余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常沒凡愚。定心難修。息慮凝心故。散心難行。廢惡修善故。是以。立相住心尚難成。故言縱盡千年壽法眼未曾開。何況無相離念誠難獲。故言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言門余者。門者即八萬四千假門也。余者則本願一乘海也。凡就一代教。于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雲難行道。就此門中。有大小•漸頓•一乘•二乘•三乘•權實•顯蜜•豎出•豎超。則是自力利他教化地方便權門之道路也。于安養淨剎入聖證果。名淨土門。雲易行道。就此門中。有橫出•橫超•假真•漸頓•助正•雜行•雜修•專修也。正者五種正行也。助者除名號已外五種是也。雜行者。除正助已外悉名雜行。此乃橫出•漸教•定散•三福•三輩•九品•自力假門也。橫超者。憶念本願離自力之心。是名橫超他力也。斯即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乘中之一乘。斯乃真宗也。已顯真實行之中畢。夫雜行•雜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于雜之言攝入萬行。對五正行有五種雜行。雜言人天菩薩等解行雜故曰雜。自本非往生因種。回心回向之善。故曰淨土之雜行也。復就雜行。有專行有專心。復有雜行有雜心。專行者。專修一善故曰專行。專心者。專回向故曰專心。雜行雜心者。諸善兼行故曰雜行。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亦就正助。有專修有雜修。就此雜修。有。專心有雜心。就專修有二種。一者唯稱佛名。二者有五專。就此行業。有專心有雜心。五專者。一專禮。二專讀。三專觀。四專稱。五專贊嘆。是名五專修。專修其言一而其意惟異。即是定專修。復散專修也。專心者。專五正行而無二心故曰專心。即是定專心。復是散專心也。雜修者。助正兼行故曰雜修。雜心者。定散心雜故曰雜心也。應知。凡于淨土一切諸行。綽和尚雲萬行。導和尚稱雜行。感禪師雲諸行。信和尚依感師。空聖人依導和尚也。據經家披師釋。雜行之中雜行雜心•雜行專心•專行雜心。亦正行之中專修專心•專修雜心•雜修雜心。此皆邊地胎宮懈慢界業因。故雖生極樂。不見三寶。佛心光明不照攝余雜業行者也。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假門之教•忻慕之釋。是彌明也。二經之三心。依顯之義異也。依彰之義一也。三心一異之義答竟。
又問。大本•觀經三心與小本一心。一異雲何。答。今就方便真門誓願。有行有信。亦有真實有方便。願者即植諸德本之願是也。行者此有二種。一者善本。二者德本也。信者即至心回向欲生之心是也(二十願也)。就機有定有散。往生者此難思往生是也。佛者即化身。土者即疑城胎宮是也。準知觀經。此經亦應有顯彰隱蜜之義。言顯者。經家嫌貶一切諸行少善。開示善本德本真門。勵自利一心。勸難思往生。是以經說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因緣。釋雲九品俱回得不退。或雲無過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來迎。此是此經示顯義也。此乃真門中之方便也。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議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良勸既恆沙勸。信亦恆沙信。故言甚難也。釋雲。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斯是開隱彰義也。經言執持。亦言一心。執言彰心堅牢而不移轉也。持言名不散不失也。一之言者名無二之言也。心之言者名真實也。斯經大乘修多羅中之無問自說經也。爾者。如來所以興出于世。恆沙諸佛證護正意。唯在斯也。是以。四依弘經大士•三朝淨土宗師。開真宗念佛導濁世邪偽。三經大綱雖有顯彰隱蜜之義。彰信心為能入。故經始稱如是。如是之義則善信相也。今按三經。皆以金剛真心為最要。真心即是大信心。大信心希有最勝真妙清淨。何以故。大信心海甚以叵入。從佛力發起故。真實樂邦甚以易往。藉願力即生故。今將談一心一異義。當此意也。三經一心之義答竟。
夫濁世道俗。應速入圓修至德真門願難思往生。就真門之方便。有善本有德本。復有定專心。復有散專心。復有定散雜心。雜心者。大小凡聖一切善惡。各以助正間雜心稱念名號。良教者頓而根者漸機。行者專而心者間雜。故曰雜心也。定散之專心者。以信罪福心願求本願力。是名自力之專心也。善本者如來嘉名。此嘉名者。萬善圓備。一切善法之本。故曰善本也。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滿。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然則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德藏勸化十方濁世。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誓悲引諸有群生海。既而有悲願。名植諸德本之願。復名系念定生之願。復名不果遂者之願。亦可名至心回向之願也。是以。
大經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又言。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又言。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已上)。
無量壽如來會言。若我成佛。無量國中所有眾生。聞說我名。以己善根回向極樂。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已上)。
平等覺經言。非有是功德人。不得聞是經名。唯有清淨戒者。乃還聞斯正法。惡•x慢•蔽•懈怠。難以信于此法。宿世時見佛者。樂听聞世尊教。人之命希可得。佛在世甚難值。有信慧不可致。若聞見精進求(已上)。
觀經言。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已上)。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也。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又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此例非一也。廣顯念佛三昧竟。又雲。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乃至)。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舍命已後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說(乃至)。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雲。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于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是故一佛所說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此名就人立信也(抄要)。又雲。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嘆。勸令稱名將為要益也。應知。又雲。從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已下。正明付囑彌陀名號流通于遐代。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又雲。極樂無為涅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又雲。劫欲盡時五濁盛。眾生邪見甚難信。專專指授歸西路。為他破壞還如故。曠劫已來常如此。非是今生始自悟。正由不遇好強緣。致使輪回難得度。又雲。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又雲。一切如來設方便。亦同今日釋迦尊。隨機說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門(乃至)。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為眾生機不同。欲覓安身常住處。先求要行入真門。又雲。爾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修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已上)。
元照律師彌陀經義疏雲。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余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座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回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雲。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稱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已上)。
孤山疏雲。執持名號者。執謂執受。持謂住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住持不忘(已上)。
大本言。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已上)。
涅經言。如經中說。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已攝盡。如我所說。一切惡行邪見。一切惡行因雖無量。若說邪見則已攝盡。或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信心為因。是菩提因雖復無量。若說信心則已攝盡。又言。善男子。信有二種。一者信。二者求。如是之人雖復有信不能推求。是故名為信不具足。信復有二種。一從聞生。二從思生。是人信心從聞而生。不從思生。是故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信有道。二信得者。是人信心唯信有道。都不信有得道之人。是名為信不具足。復有二種。一者信正。二者信邪。言有因果有佛法僧。是名信正。言無因果三寶性異信諸邪語富闌那等。是名信邪。是人雖信佛法僧寶。不信三寶同一性相。雖信因果。不信得者。是故名為信不具足。是人成就不具足信(乃至)。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三者為他屬故而行布施。四者為非想非非想處故系念思惟。是四善事得惡果報。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以故還出沒。增長邪見生x慢故。是故我于經中說偈。若有眾生樂諸有。為有造作善惡業。是人迷失涅道。是名暫出還復沒。行于黑 生死海雖得解脫。雜煩惱。是人還受惡果報。是名暫出還復沒。如來則有二種涅。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涅無常。樂我淨無為涅。有常人深信是二種戒俱有因果。是故名為戒。戒不具足。是人不具信戒二事。所樂多聞亦不具足。雲何名為聞不具足。如來所說十二部經。唯信六部未信六部。是故名為聞不具足。雖復受持是六部經。不能讀誦為他解說。無所利益。是故名為聞不具足。又復受是六部經已。為論議故。為勝他故。為利養故。為諸有故。持讀誦說。是故名為聞不具足(略抄)。又言。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御故。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呵責。三者軟語呵責。以是義故。菩薩諸佛即是真實善知識也。復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何以故。知病知藥。應病授藥故。譬如良醫善八種術。先觀病相。相有三種。何等為三。謂風•熱•水。風病之人授之甦油。熱病之人授之石蜜。水病之人授之姜湯。以知病根授藥得差。故名良醫。佛及菩薩亦復如是。知諸凡夫病有三種。一者貪欲。二者 恚。三者愚痴。貪欲病者教觀骨相。 恚病者觀慈悲相。愚痴病者觀十二緣相。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善男子。譬如船師善度人故名大船師。諸佛菩薩亦復如是。度諸眾生生死大海。以是義故名善知識(抄出)。
華嚴經言。汝念善知識。生我如父母。養我如乳母。增長菩提分。如醫療眾疾。如天灑甘露。如日示正道。如月轉淨輪。又言。如來大慈悲。出現于世間。普為諸眾生。轉無上法輪。如來無數劫。勤苦為眾生。雲何諸世間。能報大師恩(已上)。
光明寺和尚雲。唯恨眾生疑不疑。淨土對面不相忤。莫論彌陀攝不攝。意在專心回不回。或道從今至佛果。長劫贊佛報慈恩。不蒙彌陀弘誓力。何時何劫出娑婆。何期今日至寶國。實是娑婆本師力。若非本師知識勸。彌陀淨土雲何入。得生淨土報慈恩。又雲。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希有法。此復最為難。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弘普化。真成報佛恩。又雲。歸去來。他鄉不可停。從佛歸本家。還本國。一切行願自然成。悲喜交流。深自度。不因釋迦佛開悟。彌陀名願何時聞。荷佛慈恩實難報。又雲。十方六道同此輪回無際。循循沈愛波而沈苦海。佛道人身難得今已得。淨土難聞今已聞。信心難發今已發(已上)。
真知。專修而雜心者。不獲大慶喜心。故宗師雲無念報彼佛恩。雖作業行心生輕慢。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悲哉垢障凡愚。自從無際已來。助正間雜。定散心雜故。出離無其期。自度流轉輪回。超過微塵劫。叵歸佛願力。叵入大信海。良可傷嗟。深可悲嘆。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無入報土也。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摭真宗簡要。恆常稱念不可思議德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信知。聖道諸教為在世正法。而全非像末法滅之時機。已失時乖機也。淨土真宗者。在世正法•像末法滅•濁惡群萌。齊悲引也。是以據經家披師釋辯說人差別者。凡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說。二者聖弟子說。三者天仙說。四者鬼神說。五者變化說。爾者。四種所說不足信用。斯三經者則大聖自說也。
大論釋四依雲。欲入涅時。語諸比丘。從今日應依法不依人。應依義不依語。應依智不依識。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依法者。法有十二部。應隨此法。不應隨人。依義者。義中無諍好惡罪福虛實。故語已得義。義非語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教我。看視指而不視月。人語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視月。此亦如是。語為義指。語非義也。以此故不應依語。依智者。智能籌量分別善惡。識常求樂不入正要。是故言不應依識。依了義經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諸經書中。佛法第一。一切眾中。比丘僧第一。無佛世眾生。佛為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已上)。
爾者。末代道俗善可知四依修法也。
然據正真教意披古德傳說。顯開聖道淨土真假教誡邪偽異執外教。勘決如來涅之時代開示正像末法旨際。是以。
玄忠寺綽和尚雲。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瓔珞經具辯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又雲。有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正法念經雲。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何者。如攢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干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大集月藏經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恆懺悔人也。又雲。辯經住滅者。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眾生減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眾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又雲。大集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已上)。
爾者。穢惡濁世群生。不知末代旨際。毀僧尼威儀。今時道俗思量己分。按三時教者。勘如來般涅時代。當周第五主穆王五十一年壬申。從其壬申至我元仁元年甲申。二千一百八十三歲也。又依賢劫經•仁王經•涅等說。已以入末法六百八十三歲也。披閱末法燈明記(最澄制作)曰。
夫範衛一如以流化者法王。光宅四海以乘風者仁王。然則仁王•法王互顯而開物。真諦•俗諦遞因而弘教。所以玄籍盈宇內。嘉猶溢天下。爰愚僧等率容天網。俯仰嚴科。未遑寧處。然法有三時。人亦三品。化制之旨依時興贊。毀贊之文遂人取舍。夫三石之運減衰不同。後五之機慧悟又異。豈據一途濟。就一理整乎。故詳正像末之旨際。試彰破持僧之事。于中有三。初決正像末。次定破持僧事。後舉教比例。初決正像末。出諸說不同。且述一說。大乘基引賢劫經言。佛涅後。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此千五百年後。釋迦法滅盡。不言末法。準余所說。尼不順八敬而懈怠故。法不更增。故不依彼。又涅經。于末法中有十二萬大菩薩眾。持法不滅。此據上位故亦不同。問。若爾者。千五百年之內行事雲何。答。依大術經。佛涅後初五百年。大迦葉等七賢聖僧。次第持正法不滅。五百年後。正法滅盡。至六百年後。九十五種外道競起。馬鳴出世伏諸外道。七百年中。龍樹出世摧邪見幢。于八百年。比丘縱逸。僅一二有得道果。至九百年。奴為比丘婢為尼。一千年中。開不淨觀。 恚不欲。千一百年。僧尼嫁娶。毀謗僧毗尼。千二百年。諸僧尼等俱有子息。千三百年。袈裟變白。千四百年。四部弟子皆如獵師。賣三寶物。爰曰。千五百年。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