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書、略言淨土法要
信願與念佛之關連
如何得佛法實益
懺悔與淨土法門
佛怨
念佛十句法
晨朝十念
掐珠念佛時宜
外道論佛之過
專雜二修淨土法門得失
修淨業者反成無禪無淨土
證道者之他心通
扶乩與他心通
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念佛回向時宜
閱經
誦經與听經
閱經之態度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念佛與世緣
真信願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論臂香
念佛與效驗
教子之方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無信願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
寫經之字體
淨土與大通家
理與事
中陰身
神識代受胎
楞嚴經與實相念佛
今人之學佛態度
男有分,女有歸
教女比教子關系更大
自利利他時宜
追薦先亡,不得謂已解脫而中止
評一行居集—禪宗秘密了義經跋
持咒、禮佛
女權
臨終蒙佛接引
愚夫愚婦大通家、參禪、念佛比較
秘訣
如面佛天
功德
叢林念佛
念而無念
觀想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禮佛
求子
第一大關
勝境與魔境分辨
儒佛本體
祈求鬼神
參禪,淨土
陰境
十念往生
宗教不宜混濫
根基
評淨土三經
感應之別
窒欲之最簡便法
藥王
一念心性
弘法
如來三事
心經樞紐
焚化
修行之要
念佛三昧摸象
末法眾生如何了生死
念佛方法
大功德
禪家參究
念佛禁忌
念佛用功妙法
佛力與自力
求生西方淨土,第一勝妙方法
臨終示要
不二法門
念佛人
生產念佛
通家
枉死鬼
禮佛、繞佛
千穩萬當之無上第一法則
一心不亂與往生
淨土法門—自力與佛力
飲食與節欲保身
舍邪皈正
閉目念佛
南無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與六字洪名
參禪與念佛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真學佛人與扶乩
啟教童蒙
焚化經灰及往生錢
淨土法門與通宗通教
女子經期亦可念佛
佛菩薩與怨家對頭顯相
薦亡之法
祭祖
故鄉風月
念佛解怨
在家人念蒙山
禪淨雙修
外道
扶乩與佛法
煉丹運氣
大醫王
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榮親之道
家庭教育
決定往生
朝暮功課
教育子女
濟顛和尚
佛果
乘願示生
聖境現前
淨土法門與其它法門
買物放生
四十八願中,唯除五逆之句,而觀經又許五逆往生,相互沖突,恐生疑惑
蓮宗四祖親見文殊示以念佛
文殊示諸佛皆從念佛而生
趙州和尚念佛
總持法門
觀心念佛與攝心念佛
自力與佛力
日誦經咒選錄
淨土之妙
學佛淺說
挽回世道人心
保胎
大無畏施
人道大綱
百工技藝與聖賢大綱
菩薩現身
殺生不異殺佛
祭祖用素
華嚴大綱
八功德水
世尊于方等會上特說淨土三經
放生
對癥下藥
火化
善財參彌勒
臨終三要
淨土指要
家庭教育發隱
學醫發隱
病中法語
因果
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看經念佛妙法
求子三要
念佛攝心偈
茶毗
四土
佛法問答八則
佛法要義
閉關
盲聾暗啞
求子之道
替死鬼
受戒與打七
受戒
十念法
著魔發狂
境界
評玉峰法師—念佛四大要訣
弄巧成拙
境界
臨終人—如何令其神識清明
煉丹運氣
扶乩
蒙山
蛋
境界
搭衣
念佛
保養
佛像
宗門以開悟為事、淨宗以往生為事
評無量壽經
靜坐
山門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相士最易勸人念佛
決定往生
寂照不二真俗圓融
密宗
放生
舍利
靜鬧一如
專一念佛
古者喪禮
印光大師簡述自傳
念佛之法
錫箔
學佛之道
受戒
如來之道
除妄想
五台山人皮鼓
鬼神
不能讀不能供經像處理方法
凡夫二病
求生西方比來生做人容易
仗自力了生死
一念
念佛兩示
示念佛人
回向
念觀音
禪宗明心見性尚是凡夫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婦老念佛
白鵝往生
情愛一起正念即失
華嚴大意
護教
論禪淨之權實頓漸
禪與淨土
四料簡
淨土法門大要
臘八粥因緣
偷心
持戒
修行第一大忌
臨終
佛化兒童讀本
序
印光大師乘願再來,單提正令,嘉惠後學。而機薪即盡,後人逐匯其嘉言,以使萬流蒙益。其中尤以佛教出版社所編‘印光大師全集’堪稱完備。然世事倥傯,時人或難一窺全貌,故李淨通大德,擇其精要,匯而刊之曰,‘文抄菁華錄’理顯真常至精極粹,故被化者廣,得度者眾,契機利生,功莫大焉!
本會鑒于工商時代,初機淺識,無暇研閱,故另以問答方式,將文鈔精華,分條列述,提綱掣領,俾讀者于短短數語中,或有心神領會之處,其中一字一句,皆保留文鈔原貌,不敢妄測師意,庶免蠡測之過,並祈暗合道妙,令諸閱者,深知淨土法斗為一切諸法之歸宿也。是為序。
民國第二丙子年小滿前二日般若念佛會謹識
如何以一言、一句、一偈、一書、略言淨土法要
一言統攝者,所謂淨也。淨極則光通,非至妙覺,此一言豈易承當。于六即佛頌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願行也。非信不足以啟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淨土一切經論皆發明此旨也。一偈者,贊佛偈也。舉正報以攝依果,言化主以包徒眾。雖只八句,淨土三經之大綱舉也。一書者,淨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
信願與念佛之關連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如無信願,但念佛名,乃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 益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
如何得佛法實益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懺悔與淨土法門
發露懺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懺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懺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
佛怨
今之口談大乘,自命悟道,謂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煩惱即是菩提,何必斷煩惱。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斷淫怒痴,由是之故,出言則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則卑入九地之下,如斯之流,名為佛怨。
念佛十句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唯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
掐珠念佛時宜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
外道論佛之過
乩壇所說,多屬靈鬼依托當人之智識而作。若說世間道理,則是者尚多,若說佛法,則非已所知,妄造謠言。如金剛直解後,所附之先天古佛寶號,乃滅人慧命,瞎人正眼,極惡無比之魔話。以此施人,罪過無量矣。
專雜二修淨土法門得失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作正行。
修淨業者反成無禪無淨土
今之修淨業者,多皆不知宗旨,但依事相。而凡夫往生全在信願真切,與彌陀宏誓大願,感應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則法法頭頭皆不思議,隨修何法,皆無不可,便成無禪無淨土。淨土中人,實百有九十九皆屬無禪無淨土。
證道者之他心通
他心通有種種不同,且約證道者說,以業盡情空,心如明鏡,當無人問時,心中一字亦不可得。及至問者將自己先所閱過者見問,彼雖久而不記,其八識田中,已存納此諸言句之影子。其人以無明錮蔽,了不知覺,而此有他心通,即于彼心識影子中,明明朗朗見之。故能隨問隨誦,一無差錯。即彼問者未見此書,亦能于余人見者之心識中,為彼誦之。
扶乩與他心通
扶乩多是靈鬼假冒仙佛神聖。鬼之劣者,或無此他心通力。其優者則能知人心,故能借人之聰明智識而為之。然此鬼之靈,但能于人現知之心,借而為用。于識田中有,現知中無者,或此義非已所知者,便不能引以示人。其去業盡情空之他心通,實有天淵之遠。
佛弟子對乩壇之看法
乩壇所開示改過遷善,小輪回,小因果等,皆與世道人心有大裨益。至于說天說佛法,直是胡說。吾等為佛弟子,不可排斥此法,以其有阻人遷善之過。亦不可附贊此法,以其所說佛法,皆屬臆撰,恐致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愆。
念佛回向時宜
念佛回向,不可偏廢,然回向只宜于夜課畢,及日中念佛誦經畢後行之。念佛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其心中但具願生之念,即是常時回向。若夫依儀誦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
閱經
至于閱經,當先閱經文,次看注疏。若欲隨分親得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三業。或先端坐少頃,疑定身心,然後拜佛朗誦,或止默閱。或拜佛後端坐少頃,然後開經。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六祖謂但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即指如此看耳。
誦經與听經
古人專重听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于旁,攝心諦听,字字句句,務期分明,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听者惟聲是托,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誦者能至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者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听者相比矣。
閱經之態度
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蕩,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贊嘆,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
閱經與研究義理之分別與時宜
閱經時,斷斷不可起分別。自然妄念潛伏,天真發現。若欲研究義理,或翻閱注疏,當另立一時,唯事研究。當研究之時,雖不如閱時之嚴肅,亦不可全無恭敬。不過比閱時稍舒泰些。未能業消智朗,須以閱為主,研究但略帶。否則終日窮年,但事研究,縱令研得能撥雲見月,開門見山一樣,亦只是口頭活計。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無干涉。臘月三十日到來,決定一毫也用不著。
念佛與世緣
一心念佛,改惡修善,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尚勸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
真信願
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已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既生信己,必須發願,願離娑婆,如獄囚之冀出牢獄。願生極樂,如窮子之思歸故鄉。未生淨土以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轉女為男,童真出家,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亦當視作紆曲修途,了無一念希望之心。以故修淨土人,斷斷不可求來生人天福樂及來生出家為僧等。若有絲毫求來生心,便非真信願,便與彌陀誓願間隔,不能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矣。
四種念佛方法持名為最
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論臂香
如來于法華、楞嚴、梵綱等大乘經中,稱贊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養諸佛,對治貪心及愛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屬布施度攝。以布施有內外不同,外則國城妻子,內則頭目髓腦,然香然身,皆所謂舍,必須至心懇切,仰祈三寶加被。唯欲自他業消慧朗,罪滅福增,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若心慕虛名,徒以執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說然臂香,即將全身通然,亦是無益行。
念佛與效驗
修行淨土,有決定不疑之理,何必要問他人效驗。縱舉世之人,皆無效驗,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誠言可憑故。若問他人效驗,便是信佛言未極,而以人言為定,便是偷心,便不濟事。英烈漢子,斷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無主,專欲以效驗人言為前途導師,可不哀哉。
教子之方
成就子弟,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于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于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
未一心不亂前不求見佛
未得一心前,斷斷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師父拜證道弟子,以重法故
昔古靈贊禪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其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逐于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語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無信願念佛至一心不亂,不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