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選自《種蓮集》 (清)陳本仁
    邵媼

    邵媼常熟邵子寅茂才之母也。素奉佛。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微疾。忽謂子寅曰。爾于明日。迎妹歸。子寅從之。而莫測其所謂。

    次日妹歸。媼曰。吾今日欲逝。以了母女因緣耳。女聞而哭。媼笑曰。死生一幻相也。遂與言他事。至午曰。時至矣。子寅問何往。媼以手指空曰。佛來。遂逝。

    邵媼是常熟人邵子寅的母親,平常就念佛。在道光十八年十二月,生小病。有一天,她告訴兒子說︰「你明天去接妹妹回家一趟。」子寅說好,可是卻不知為什麼要接妹妹回家。

    第二天,子寅把妹妹接回家里。母親就說︰「我今天要走了,我已經了了我們母女之間的因緣了。」女兒听後就哭了起來,母親笑著說︰「生死只不過是虛幻的形相而已。」于是就和家人談論其他的事。

    到了中午的時候,母親說︰「時間到了。」子寅就問母親要去那里?母親用手指著空中說︰「佛來了。」于是就往生了。

    張氏

    張氏金山縣人。自幼即信淨土。為人淡樸。素善病。而念佛不輟。受三皈五戒。不願有家緣。然幼已許字王生。遂于嘉慶二十年于歸。

    年余歸寧母氏。適病劇。延道俗行人同聲念佛。亡何。喘急。囑扶起。面西坐。誦彌陀經及佛名。目熒熒上矚。面含笑容。頃之乃瞑。

    金山縣人張氏,從小就修淨土。個性很淡泊樸素,雖然經常生病,但一直念佛不停。她受過三皈依及五戒,不願意嫁人生子。但由于從小就許配給王生,所以只得在嘉慶二十年時出嫁。

    嫁了一年多之後,她回家探望母親。結果在娘家病得很重,家人就為她請了出家人及在家的修行人,為她助念。不久之後,她喘得很厲害。隨後,她叫人把她扶起來面向西方坐著,在大家誦《阿彌陀經》及稱佛名號聲中,她眼楮發亮的向上看,而且面帶笑容,後來才閉目而逝。

    丁氏

    丁氏金山人。其伯姑王氏。勸之念佛。同日秉受皈戒。王先逝。丁氏見其臨終正念。愈自感奮。克時課誦。回向西方。居常作諸功德。並戒殺放生。一師王氏遺法。

    有女適太原。病瘋。教之念佛。安然化去。逾年。丁氏病中滿。轉側維艱。臨終力疾起。面西坐。呼家人誦彌陀經及佛號。甫百余聲。觀其若有注視。問見佛菩薩否。首微頷之。頃之聲息俱滅。時在道光八年五月九日。

    丁氏是金山人,她的伯姑王氏,勸她念佛,于是兩人一同去皈依受戒。後來王氏先往生,丁氏看到王氏臨終時能正念往生。受此鼓勵,她自己就更加精進。每日定時念經誦佛,回向西方。平常就做功德,並且戒殺放生,完全依循王氏的修行方法去做。

    後來,她嫁到太原的女兒得了肺癆,她就教女兒念佛,結果女兒死時很安詳。過了一年,她自己得了肝硬化,末期產生腹水,連轉動身軀都很艱辛。臨終時她拼命抱病起身,面向西方坐著,叫家人誦《阿彌陀經》及佛號。佛號念了一百多聲之後,家人見她似乎在注視什麼東西,于是就問她說︰「見到佛菩薩了嗎?」她微微點頭。不久,她的念佛聲和呼吸都停止了。那時是道光八年五月九日。

    陸孺人

    陸孺人甦州人。歸太學生包心愚。事姑孝。嘗侍疾不解帶著累月。心愚故勇于為善。凡造橋修路施衣放生諸事。恆戚然于心。孺人必盡力贊成。

    幼嘗浮海參普陀。中年後足不逾閾。晨起誦經咒及佛號。四十年中無一日閑。道光二十七年四月初感微疾。告子婦曰。夜夢古衣冠三人相招。謂我念佛至誠。即日令我見佛矣。

    初八日凌晨。西向念佛而逝。年八十五。

    陸孺人是甦州人,嫁給太學生包心愚。她對婆婆很孝順,曾經一個多月衣不解帶的侍候婆婆的病。她的丈夫很能做善事,凡是造橋、修路、施衣、放生等種種善事,經常記掛心上,而她也都盡力協助完成。

    小時候她曾經坐船到普陀山禮觀音,中年之後則足不出戶。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她就誦經、誦咒及念佛號,四十年來沒有一天間斷過。

    在道光二十七年的四月初,她生小病。幾天之後,她告訴兒子及媳婦說︰「我昨天晚上夢到三位穿著古時候衣冠的人,他們向我招手,告訴我說,由于我很誠心誠意的念佛,因此今天就要讓我見到佛。」

    到了初八日的凌晨,陸孺人就面向西方念佛而逝,她活了八十五歲。

    錢氏

    錢氏名蘭貞。甦州人。幼即居止端莊。適顧淦為妻。後因懷孕。遘疾甚危。半體皆冷。神識鍪亂。有至戚省之。勸其夫立誓戒殺。誦觀音聖號。從之。三日汗下。其疾若失。

    自是錢氏歸心淨業。每夜焚香誦大士號。雖嚴寒酷暑勿間也。道光二十八年冬染咯血疾。漸增劇。延至二十九年十月八日。忽曰。苦海茫茫。三日可出矣。

    初十日清晨。令設香案于床右曰。今日決定往矣。口中仍誦大士號。頃之忽稱阿彌陀佛。至申刻聲漸微。向西吉祥而逝。翌日天明,頂相猶溫。年二十九。

    錢蘭貞是甦州人,從小就舉止端莊。後來嫁給顧淦。她懷孕時病得很嚴重,半個身體都冷了,神識也陷入昏亂的狀態。這時有位近親來探病,就勸她丈夫要發誓戒殺,並且要誦觀世音大士的聖號。她丈夫就照著做,三天之後,錢氏出了一身大汗,病就好了。

    從此以後,錢氏就求往生淨土。每天晚上一定焚香念大士的聖號,大冷天大熱天都不間斷。在道光二十八年的冬天,她得了吐血的病,病情日漸轉劇。到了第二年的十月八日,她忽然說︰「這種苦海茫茫的日子,再過三天我就可以脫離了。」

    初十的清晨,她叫家人在床的右邊擺了燒香的桌子。她說︰「我今天決定會往生的。」于是口里稱念大士的聖號,不久之後,她忽然改念阿彌陀佛。她念佛念到下午三點時,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就面西而逝了。到了第二天凌晨,她的頭頂還是暖的,那年她二十九歲。

    易特墨太夫人

    易特墨太夫人。法名蓮如。滿洲正紅旗人。勤儉仁慈。睦族情殷。相夫教子。孜孜不倦。故依太守勒通阿札分轉拉芬阿。二公出仕。卓著政聲。秉母訓也。

    太夫人中年茹素。潛心淨業。每日定課誦佛號兩萬數。無間寒暑者二十余年。

    光緒元年。壽六十二歲。忽于冬月望後,神氣不爽。告家人曰。我見佛像數尊。並童男女。手執幡幢。均來接我。已自定期于二十七日午時。往生西土。

    因將存儲衣飾。分散媳女諸人。並囑持身處世。俱以方便為本。余無他言。屆期趣令闔宅眷屬。環跪誦佛。遂合掌趺坐。朗宣佛號而逝。

    易特墨的母親,法名叫蓮如,是滿洲正紅旗人,她很勤勞節儉,而且仁慈,對族人都很照顧。相夫教子,孜孜不倦。兩個當官的兒子,政績都很顯著,實在是從小母親教導有方的緣故。

    太夫人中年開始吃素,專心修淨土法門。每天固定要念兩萬聲佛號。二十年來不曾間斷。

    光緒元年,她六十二歲那年的冬天,過了十五號之後,覺得精神和力氣有點衰退。她告訴家人說︰「我見到好幾尊佛像,還有手里拿著幡幢的童男童女,都來迎接我。我已經自己定了二十七日中午時分,往生西方。」

    于是她就將自己的衣服及首飾等物,分贈給媳婦及女兒等人。並且囑咐她們待人處世的道理,告訴她們一切都要以方便權宜作為根本。除了這些話之外,她就不再多說其他的話。

    到了二十七日中午,她叫全部的眷屬,全都環繞著她跪地誦佛名。而她自己則合掌趺坐,朗聲念佛號而逝。

    六校清張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