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提倡素食?
    很想念在台灣自由飲食的日子。多年前,我受邀到政治大學做學術交流,在台灣呆了兩個月,可以經常享受素食的美味。

    記得政治大學門口一條街,有好幾家價廉物美的素食店,而且都是自助的,非常方便。因此,天天都可以吃素食,可以吃到各種素食。後來每次去台灣,都是參加學術會議之類,由接待機構招待,主人熱情,都是很精致的素食,反而想念那價廉物美的普通素食。象台灣這種隨處可見的素食店,在大陸和香港、澳門都很難找,這是台灣人的福氣,相信與台灣佛教的幾十年來的快速發展與繁榮有很大的關系,可以說是佛、菩薩們護佑了台灣人。在大陸,數十年來的科學主義教育,加上佛教的不發達,素食也很不發達,像在北京這樣的城市,要想吃素食,就得有些奢侈的想法,因為素食店只有很少的幾有,而且一家比一家豪華,一家比一家貴,吃一次素食,比上一次普通的葷菜館要貴許多。這不是我輩工薪族所能奢望的。只有來了佛門的大法師,偶爾才去一次。大陸地區素食的不發達,彰顯出與佛、菩薩的因緣還不深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有人會說,既然有高檔的素食店,怎麼還說素食不發達呢?這是因為我覺得最主要的是素食不素,加工太多,吃起來味同嚼臘,離大自然造物的本來風味太遠,讓人感受不到那是在吃素食,而是在吃贗食。

    “贗食”這個名稱,是我杜撰的。贗就是假、偽裝、仿冒的意思。說現在的一些素食是贗食,是因為,首先,它不是真正的素食,而是經過許多復雜加工的假素食,感受不到素食的自然風味;其次,它很像葷食,什麼牛肉、火腿、雞、鴨、魚、海鮮,甚至鮑魚、魚翅和烏龜王八蛋,等等,幾乎葷食有什麼,它就有什麼,應有盡有,可又不是真正的葷食,都是仿冒的。

    贗食是一種文化,一種仿制文化,經常讓人叫絕。但是,我覺得,贗食不能等同于素食,素食不能變成贗食。

    太虛大師在民初主編出版的《覺社叢書》上曾發表了《佛教不食肉之真理》一文,其中根據佛教本來的經典與現代科學,談到佛教之所以提倡素食的主要原因,一是,動物物污穢,含毒質多,不符合科學之衛生;二是,肉食是殘殺動物而來,人亦動物,食肉易生殘忍之心;三是,護生之德不只護衛己生,亦當護衛其他動物之生,不食肉能減損獸性而增進仁愛之人格。在此,我們不妨來進一步分析一下佛教提倡素食的特點。

    首先,素食是健康無害的食品,有益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長。這也就是說,素食應當是單純的自然食品,經過簡單的烹飪,不含毒素,風味天然。可是,我們經常所看到和吃到的所謂素食,大都是經過復雜加工了的,尤其是所謂牛肉、火腿、雞、鴨、魚、海鮮,甚至鮑魚、魚翅和烏龜王八蛋等等之類的素食品,那更是經過好多次的反復深細加工,加進了各種防腐劑、添加劑、色素、凝固劑等等有毒性的工業材料的。而且,誰都知道,蔬菜瓜果豆類等自然食物,營養在于它們的天然性,多次深加工,不僅使其營養喪失,反而增加許多的毒素。因此,經過深加工的素食,其實是有毒的素食,而不是真正的素食,是名符其實的贗食。

    其次,素食是環保素樸的食品,有益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素食的主要原料是蔬菜瓜果之類的可再生、可推廣、適應性強的植物,不僅不會影響自然生態,反而有益于自然生態的改善,具有鮮明的環保特點。它的環保特點還表現為,只是經過必要的簡單加工的素食,消耗的非再生能源非常少,而且人體消化後的排泄物最容易被空氣和水份所分解,並被土壤所吸收。相比較而言,經過復雜加工的所謂素食,在加工中消耗大量的非再生能源。每一次深加工,都是一次能源消耗。這是非常不環保的。因此,不應將多次加工的非葷食品稱之為素食,而應稱之為贗食。

    第三,素食培植慈悲心的食品,有益于人類愛心的成長和個體人格的提升。提倡素食的《大乘楞伽經》雲︰“飲食生放逸,放逸生邪覺,從覺生于貪,是故不應食。邪覺生貪故,心為貪所醉,心醉長愛欲,生死不解脫。”太虛大師等古往今來的許多佛門高僧大德和素食主義者們都指出,素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植了人們的慈悲之心。佛教並不是一概地反對葷食,但是只能吃淨物,而不能吃不淨物,即不能吃自己所求、所教或所殺之動物肉。《大乘楞伽經》雲︰“不想、不教、(不)求,此三種名淨。”該經還;“未來世眾生,于肉愚痴說︰言此淨無罪,佛听我等食。淨食尚如藥,猶如子肉想,是故修行者,知量而行乞。”這也就是說,食淨肉,如同吃藥,並非完全無害,只是在不得已之情況下而食之。而且,即使是淨肉,也不能多食,因為食淨肉,仍如同食己肉。因此,真正的素食,最低限度是應當避免使人產生食肉之心的。可是,所謂牛肉、火腿、雞、鴨、魚、海鮮,甚至鮑魚、魚翅和烏龜王八蛋等等之類的素食品,原來只是接引沉淪之中眾生的一種方便,引導他們從食肉逐漸過度到食素,現在卻成為素食中較普遍、甚至是較高檔的重要標志。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常食仿制得越來越像模像樣的所謂牛肉、火腿、雞、鴨、魚、海鮮,甚至鮑魚、魚翅和烏龜王八蛋等等之類,不僅不能消除食肉之心,恐怕會增長、甚至加強了吃肉之心。尤其是對那些有錢有權有地位的人來說,他們最應當培植慈悲之心,可是他們最經常去較高檔的素食館就餐,這樣不僅不能培植他們的慈悲之心,反而使他們將食肉看得理所當然。君不聞常有人說︰“誰說出家人不想吃肉,只是他們不敢吃而已。”因此,仿制動物肉食之類食品,不能稱為真正的素食,而可稱之為贗食。

    因此,我們對于現在流行的素食,應當有必要的重新認識與區別。真正的素食,應當是健康的、環保的和培植慈悲之心的。而那些仿效肉食的非葷食品,其實只是贗食,而非素食。贗食當然可以存在,但它不能代替素食。素食店應當經營素食,而不是贗食。

    飲食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文明程度。從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來講,素食的推廣與大眾化,是現代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表征。從佛教文化的發展角度來講,素食群體的擴大,是佛教文明發達的標志,反之亦然。而從現在越來越多的大陸人患有脂肪肝、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癥等等“富貴病”的現實狀況來講,發展健康、環保的素食文化和素食產業,無疑是全體中國人的福音。這不僅需要人們正確認識素食文化,或許還需要佛教文化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