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卷下)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卷下)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受佛教已。即時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

    已起神通力。現于如上所說神變之事。顯然明著皆悉現前。如佛所言不

    增不減。預斯會者靡不咸見。是時大眾 此神力。嘆未曾有。同聲唱言。善哉善哉。諸佛如來。為眾生故出現世間。復有如是善權大士。同出

    于世。而能現此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文殊菩薩受佛教已,便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起神通力,如如來所說,現

    神變之事。參預法會大眾皆見神變事,嘆未曾有……

    【爾時惡魔見此種種神變事已。歡喜踴躍禮文殊師利菩薩足。合掌恭敬而

    向如來。作如是言。文殊師利童子甚為希有。乃能現是不可思議神通變

    化。諸有聞者孰不驚疑。若有眾生得聞此事。能生信受。假使惡魔如恆

    河沙。欲為惱害終不能也。】

    爾時波旬見此神變,歡喜踴躍,頂禮文殊菩薩,合掌向佛。先贊神變,後言魔

    不能害。

    【世尊。我是惡魔。常于佛所。伺求其便。心 惱害一切眾生。若見有人

    精勤習善。必以威力為其障礙。】

    【世尊。我從今日深發誓心。但此法門弘宣之處。所在國土城邑聚落。百

    由旬內我在其中。譬如盲者無有所作。不于眾生而生侵惱。若見有受持

    讀誦思惟解釋是經者。必生尊重供給供養。世尊我之儔黨。樂于佛法而

    生留難。若見有人修行于善。要加逼沮令其退失。我今為斷如是惡事說

    陀羅尼。即說咒曰

    怛佷他阿麼黎(一)毗麼黎(二)恥(音天以反)哆答(三)阿羯波

     是多設咄 (四)誓曳(五)誓耶末底(六)輸(去聲)婆末底(七)

    迷(去聲下兩字同)扇底(八)阿普迷(九)普普迷(十)地 (十

    一)阿契(十二)莫契(十三)移 ㄊ 模┼袈穆蓿ㄊ 澹┌ヾゅㄈbr />
    聲)迷(十六)普羅(十七)普羅普羅(十八)輸(上聲下同)迷輸輸

    迷(十九)地 地 (二十)阿那跋底(二十一)恥哆答(二十二)

    訖里多遏梯(二十三)訖里多毗(入聲)提(二十四)毗盧折(音之熱

    反)擔(音丁合反二十五)薩達摩婆(上聲)拘(二十六)曷寫甦

    怛羅寫陀路迦(二十七)阿(入聲)跋羅自多伊婆甦履耶(二十八)】

    魔波旬繼發誓言,有此法門弘宣之處,百由旬內,我在其中猶如盲者,不于眾

    生而生侵惱。若有受持讀誦思惟解釋此經者,必生尊重供給供養。我等魔黨,樂于

    佛法而生留難,我今誓斷如是惡事。並說陀羅尼如文

    【世尊。此陀羅尼擁護法師。能令其人勇猛精進辯才無斷。一切惡魔無能

    得便。更令其魔心生歡喜。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諸有所須而為供養。

    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咒日夜不絕。則為一切天龍乾闥婆阿

    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等常所守護。一切怨憎不能為害。佛

    語魔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此陀羅尼。令恆河沙等無量世界六種震動。

    魔王當知。汝此辯才。皆是文殊師利。童子神力所作。文殊師利菩薩。

    以神通力令魔波旬。說此咒時。眾中三萬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世尊!此咒功德力,能擁護法師,令其勇猛精進辯才無斷,一切惡魔不能得便

    侵害。且能令魔心生歡喜,以四事及余供養。若有人受持此咒日夜不絕,則為天龍

    八部之所守護,一切怨憎不能為害。

    世尊贊言善哉,謂波旬曰,汝說此咒,令無量世界六種震動。當知汝此辯才,

    皆是文殊師利,神力所作。

    文殊菩薩以神力令波旬說此咒時,眾中三萬人皆發無上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作是變已。攝其神力。即告善勝天子言。天子我今

    欲詣兜率陀天。汝可先往令其眾集。】

    文殊菩薩,允往兜率天說法。

    【時善勝天子。聞是語已與其眷屬。右繞于佛及文殊師利等菩薩大眾。于

    會中沒須臾之間到彼天宮。至天宮已。普告眾言。汝等當知文殊師利菩

    薩摩訶薩。愍我等故欲來至此。汝等諸天皆應舍離放逸諸樂而共來集。

    為听法故。】

    時善勝天子,先返兜率天,約束天眾。須臾之間,為時極短。一日一夜,有三

    十須臾。

    【時善勝天子。作是語已。于天宮中建立道場。其場廣博清淨嚴好。以天

    如意眾寶所成。東西三萬二千由旬。南北一萬六千由旬。又于其中置無

    量百千師子之座。其座高廣種種莊嚴。以天寶衣而覆其上。時善勝天子。嚴辦道場及師子座已。曲躬合掌。遙向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我

    至天宮所為事畢。唯仁降止今正是時。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一

    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余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從坐

    而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于如來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至兜率陀天。

    詣道場中如其敷擬各坐其座。】

    善勝天子建立道場,安置師子座,遙請文殊師利菩薩蒞臨說法。爾時文殊菩薩

    與諸菩薩一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余無量百千天龍八部等,禮佛後往兜

    率天。于極短時間即至兜率天,到已各坐其師子座。

    【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諸梵天

    眾。遞相傳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師利菩薩。在兜率陀天欲說大法。我等

    應共往詣其所。為欲听聞所未聞法。及見種種希有事故。作是語已。欲

    色界中無量阿僧。諸天子眾。于須臾頃。各從所住。而來共集兜率天

    宮。以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四王天是欲界六天之第一,居須彌山半腹,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半腹有一山

    ,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天王各居其一。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

    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東方天王領乾闥婆及毗舍遮,護東勝身洲。南方天王領

    鳩荼及薜荔多,護南閻浮洲。西方天王領諸龍及富單那,護西牛貨洲。北方天王

    領夜叉及羅叉,護北拘盧洲。

    梵語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系欲界第二重天,居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

    四方各有八天,合為三十三天。夜摩天系欲界第三天,四王忉利系地居天,自此天

    以上為空居天。化樂天系欲界第五天。他化自在天系欲界第六天。欲界諸天,皆悉

    傳告文殊菩薩將于兜率天說法。色界諸梵天眾,亦遞相傳告,文殊菩薩將于兜率天

    說法。于是欲界色界諸天,共集兜率天宮,听文殊菩薩說法。以文殊菩薩威神力故

    ,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今此大眾悉已來集。願以辯

    才闡明法教。時文殊師利菩薩普告眾言。諸仁者。若諸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禪。三者神通。四

    者調伏。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若能修禪則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則成就

    勝智。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諸菩薩住于四行則能成

    就一切善法。諸仁者。當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身

    行端直。二者諸業淳淨。三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恆不忘失菩提之心。是

    名持戒八種清淨。】

    爾時善勝天子,請文殊菩薩說法。文殊菩薩告大眾言,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

    就一切善法。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禪,三者神通,四者調伏。接著便作分

    別解說。

    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當知不持戒人,則有三過,三過者不信、難教、懈怠。信為道元功德母,若人不信,則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戒。若人難教,

    則無善根違逆佛教,無善根違逆法教,無善根違逆師僧之教,無善根違逆律儀教。

    若人懈怠,則一切善法不能成就。有如是過,則障其多聞智慧。若能持戒,則成就

    多聞智慧。不過多聞須是不取相,多聞而不取相,方能成就智慧。如果取著于相,

    便反增進我見障乎智慧了。

    若能修禪,則成就般若。禪者禪定也,般若者智慧也。散亂心不生智慧,定心

    始生智慧。故持戒能生定,修定能發慧,以戒定慧功德,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若得神通,則成就勝智。定能發通,神通即勝智。例如佛于一說無量,于無量

    說一;于有說無,于無說有;說法無量劫而無一法可說,于不可說法而宣說無量劫

    ;萬法森羅而畢竟空寂,于畢竟空中而萬法森羅;不動一塵而恆遍十方,恆遍十方

    而不動一塵;于一念中見無量劫,攝無量劫入于一念。如是種種,即佛大神通智慧

    也。

    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調伏者,律儀戒也。若不違律儀者,則有慚有

    愧。若有慚有愧,則心不放逸。心無放逸,則能恭敬三寶,生一切善法。不過此處

    所謂調伏者,有調伏眾生之意。是故文殊菩薩言,若菩薩住于持戒修禪神通調伏等

    四法,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以下更作進一步解釋。諸仁者!當知持戒應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身行端直。此是身業清淨。雲何身業清淨?身無犯殺盜淫(在家不犯邪淫),則身業清淨。

    身行端直者,無殺盜淫行也。二者諸業淳淨。業有其三,即身業語業意業。身無殺

    盜淫,則身業淳淨。語無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則語業淳淨。意無貪嗔痴,則意業淳

    淨。三者心無瑕垢。煩惱為瑕垢,心無煩惱,即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心之所

    向曰志,堅貞者不污染于塵也。志向要堅貞,不為塵所污染。五者正命自資。正命

    自資者,如法求資生也,不邪命自活也。六者頭陀知足。頭陀行有十二,一、著納

    衣。亦曰糞掃衣。二、但三衣。除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等三衣外,不畜長衣。三、乞食。但行乞食,不受他請。四、不作余食法。戒制比丘午前正食後,欲更

    食者,應作余食法。即請一尚食比丘先少食,然後方食,此名余食法。頭陀行者,

    不作此法。五、一坐食。午前一坐食,若已起坐,即不更坐食。六、一摶食。頭陀

    乞食時,若一摶落缽中(一搏即一丸飯也)即不更乞,示節量知足。七、阿蘭若。

    即空閑處,身離憒鬧,心離欲蓋。八、冢間坐。住于墳墓之間。九、樹下坐。有樹

    為蔭,即坐而宿。十、露地坐。樹下猶有蔭覆,露地無覆,即坐而宿也。十一、隨

    處坐。有草地即坐,不計樹下露地也。十二、常坐不臥。頭陀行者,常坐不臥,即

    俗所謂不倒單也。行以上十二法,故曰頭陀知足。

    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離巧言令色也。八者恆不忘失菩提之心。菩提心者,

    成佛心也,成佛心者,度一切眾生心也。以上八種,是名持戒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敬順師長。

    二者摧伏x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

    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多聞亦有八法而得清淨,一者敬順師長。敬順師長,應對師長至誠恭敬,對師

    長無有違戾之語,應不習近惡知識,不可求師長之短。

    二者摧伏x慢。x慢者,不孝順父母,不恭敬師長,我慢貢高,以致如此。如

    是之人,邪惡燻心,多聞不增智慧,反生自舉陵他之過。

    三者精進記持。多聞者應精進于記憶與行持。隨聞隨忘,多聞何益?雖多聞而

    無益于行持,空聞何用?

    四者正念不錯。正念不錯者,不失正念也。正念不失,則有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如是正念現前矣。此言多聞者,有助于正道也。

    五者說釋無倦。多聞非止于自我行持,應為人解說釋義,無有疲倦。

    六者不自矜伐。矜伐者,自夸多聞,以陵他人也。若自夸陵他,多聞反成其惡。

    七者如理觀察。如理觀察者,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以無住心,契無相法也。

    八者依教修行。多聞之旨,在于修行也。

    以上八種,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禪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常居蘭若宴

    寂思惟。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三者于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

    心舍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

    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樂。】

    禪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常居蘭若宴靜思惟。蘭若即阿蘭若,寺院之總名。譯為無諍聲,空寂處。宴靜者,安靜思惟,修習禪定也。

    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遠離憒鬧也。佛言比丘相處,行于二事,一者聖說法

    ,二者聖默然。聖默然即修禪定也。

    三者于外境界無所貪著。心不隨境轉,善心一處住不動也。

    四者若身若心,舍諸榮好。身貪榮好成五欲,心貪榮好成五蓋。修習禪定,應

    棄五欲訶五蓋,所以若身若心舍諸榮好。

    五者飲食少欲。修習禪定,應知量節食,少欲知足。

    六者無攀緣處。修習禪定,須無攀緣心,多攀緣多煩惱,害諸禪定。

    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不樂修飾音聲文字者,不取相也。

    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樂。聖樂者,禪樂也。以此禪樂,自利利人。

    以上八法,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善知諸蘊。二者善知諸界。三者善知諸處。四者善知諸根。五者善知三解脫門。

    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

    行。是名般若八種清淨。】

    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善知諸蘊。諸蘊者,色受想行識五蘊也。善知五

    蘊如幻,其性皆空。

    二者善知諸界。諸界者,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善知諸法空相,無十八界之分

    別。

    三者善知諸處。六根六塵是生識之處,名十二處。善知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

    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四者善知諸根。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善知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

    五者善知諸解脫門。以上蘊界處是世間法,三解脫門是出世間法。諸解脫門者

    ,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以般若無生智觀照,世間法出世間法,有

    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等一切法,乃至諸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皆無性不

    可得。故善知諸解脫門者,善知諸解脫門無性不可得也。

    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一切煩惱根本者,無明也。般若智慧,能破住地無明

    ,故曰永拔一切煩惱根本。

    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蓋纏者,是總諸一切煩惱,非止于五蓋十纏。般若智

    慧,最極明利,猶若金剛,能破四住地煩惱。四住地煩惱,即見一處住地,欲愛住

    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簡稱為見思惑。四住地煩惱,由無明住地生,無明住地

    最為有力。如果單說五蓋十纏,五蓋為貪欲蓋,嗔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

    十纏者,無慚,無愧,睡,悔,慳,嫉,掉,眠,忿,覆。此十種法,縛著行人不

    得出離,故名為纏。

    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行。諸見者,略說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此五見為五利使,對境即起故。廣說有六十二見,大般若經開十四難為六十二見。其所開六十二見者,于過去計五蘊為常、為無常、為亦常亦無常、為非常非無常。此四句歷五蘊成二十句。于現在五蘊計為有邊、為無邊、為亦有邊亦無邊、為非

    有邊非無邊。此四句歷五蘊成二十句。于未來五蘊計為如去、為不如去、為亦如去

    亦不如去、為非如去非不如去。此四句歷五蘊成二十句。三世共成六十句,再加身

    與神我為一為異二句,成六十二種邪見。如是一切諸見所行,皆悉永離,于是見惑

    破執見破,則般若智慧現前。般若智慧現前,則不見一法有,不見一法無,不分別

    于法,不取著于法,不行于法,是名般若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見一切色

    無有障礙。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三者遍知眾生心之所行。四者憶念

    前際無礙無著。五者神足游行遍諸佛國。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七者

    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八者如初發誓願恆為善友廣濟眾生。是名神通八

    種清淨。】

    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見一切色無有障礙。此天眼通也。

    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此天耳通也。

    三者遍知眾生心之所行。此他心通也。

    四者憶念前際無礙無著。此宿命通也。

    五者神足游行遍諸佛國。此神足通也。

    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此漏盡通也。

    七者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此善心一處住不動,定也。

    八者如初發誓願,恆為善友,廣濟眾生。初發誓願即初發菩提心。菩薩發菩提

    心,乃為成佛度眾生也。故菩薩不忘初心,恆為眾生之善知識而濟度之。以上八法

    ,是名神通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當知于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苦智遍知

    五蘊。二者集智永斷諸愛。三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四者道智能證

    有為無為功德。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

    眾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別三世輪轉。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

    于一切處無不證入。是名為智八種清淨。】

    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苦智,遍知五蘊。苦即五受蘊也,有此五蘊身心乃

    有諸苦。不過成實宗雲,三界為苦諦。那是約依報說,所以出三界便是離苦。

    一般說來,有二苦三苦八苦等。二苦者身苦心苦,身即是色,心即是受想行識。三苦者,苦苦壞苦行苦。苦緣逼惱身心為苦苦,五蘊變壞為壞苦,五蘊身心念念

    遷流為行苦。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

    ,五盛蘊苦。綜觀八苦,無一非五受蘊苦。故苦者,五受蘊也。今苦智遍知五蘊者

    ,知五蘊皆空也。

    二者集智永斷諸愛。所謂集為苦因,而集者即十二因緣中無明行愛取有五支。

    無明為過去世之煩惱,行為過去世之業。愛取為現在世煩惱,有支為現在世業。故

    集者,煩惱業是。無明是十二因緣的根本,無明滅則十二因緣次第滅。而現在世愛

    ,即過去世無明。故集智者,永斷諸愛。

    三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緣起無性,無性則無生。如是知者,是為滅智。

    四者道智,能證有為無為功德。修道未證滅前,是有為功德。既證滅後,是無

    為功德。

    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業者因也,事者果報也。造善業因,必得樂

    果報,造惡業因,必得苦果報,因果不爽,如是知者,是為因果智。

    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眾生等。決定知諸法緣生,性畢竟空也。于畢竟空中

    ,我人眾生壽者相,皆如幻化,是為決定智。

    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別三世輪轉。善能分別三世輪轉智者,善能分別十二因緣

    智也。過去世無明行為因,有現在世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世愛取有為因,有未來

    世生老死,是為三世輪轉。若無明行愛取有滅,則余七支滅,是名三世智。

    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于一切處無不證入。般若波羅蜜者,實智也無

    分別智也根本智也。故一切智智者,根本智也。根本智出生一切智,所以于一切處

    無不證入,故名一切智智。以上是名智八種清淨。

    大般若經有十智,茲錄出供讀者參考。大般若經五十三雲︰若智以無所得而為

    方便,知五蘊等差別相轉,是為法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蘊界處及諸緣起,若總若別,是無常等,是為類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一切法假設名字,是為世俗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及修行證滅,是為他心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貪嗔痴盡,是為盡智。

    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有趣不復生,是為無生智。

    以上十智,出大般若經,可與此八法參考了解。

    【復次。諸仁者。應知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內恆寂靜。二者外護所行。三者不舍三界。四者隨順緣起。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

    生。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八者畢竟不起一

    切煩惱。是名調伏八種清淨。】

    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內恆寂靜。內恆寂靜者,意無貪嗔痴。此所謂防

    心。

    二者外護所行。外護所行者,身離殺盜淫,口離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此所謂離

    諸過惡。以上二項,即調伏身心,防心離過也。

    三者不舍三界。不舍眾生,入三界度眾生也。

    四者隨順緣起。法不孤起,因緣而起。凡事遇順緣不生貪著,遇逆緣不生嗔恚

    ,謂之隨順緣起。

    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生。一切法無性,無性故無生,無生是無其法。故無我受

    人恭敬,無我受人迫害。無人恭敬于我,無人迫害于我。無恭敬之法,無迫害之法。如是觀察諸法三輪體空,是知諸法其性無生。

    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身口二業造作,謂之作者。然五蘊皆空,故觀察諸法

    無有作者。

    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諸法無性為性,以無性故,所以無我。無性能隨緣,

    隨緣生諸法。諸法隨緣生,故無有自性。若能知諸法無我,則能隨緣不變,不變隨

    緣,而調伏其心也。

    八者畢竟不起一切煩惱。若知諸法隨緣起,緣起無自性,則不起一切煩惱矣。

    何以故?菩提即無性,煩惱隨緣起。無性隨緣起煩惱,煩惱無性即菩提。此所謂煩

    惱即菩提也。以上八法,是名調伏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不污尸

    羅。二者恆淨多聞。三者成就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

    者不自貢高。七者滅諸諍論。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一者不污尸羅。尸羅即戒也,此有四義,曰清涼,

    能令心離熱惱故。曰安隱,能為他世樂因故。曰安靜,尸羅能建立止觀,能致定慧

    故。曰寂滅,尸羅為得涅樂之因。

    二者恆淨多聞。淨多聞者,多聞而不取相也。多聞不取相是為智母,成就于智

    慧。

    三者成就諸定。以戒能生定故。

    四者修行般若。般若者智慧也,戒能生定,定能發慧,故曰修行般若。

    五者具足神通。戒能生定,定能發通也。

    六者不自貢高。持戒之人,無自舉陵他之行,離于八慢,故不自貢高。八慢者

    ,一慢,二大慢,三慢慢,四不如慢,五x慢,六我慢,七增上慢,八邪慢。慢者

    ,于下自高,于等計等。大慢者,于等自大。慢慢者,于勝己者反計己勝。不如慢

    者,他實勝己多多,僅謂己少劣。x慢者,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我慢者,于五蘊計

    我,執我自高。增上慢者,未證言證,未得謂得。邪慢者,無德自高,恃惡陵人。

    七者滅諸諍論。以持戒和合故。

    八者不退善法。持戒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故。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三種樂。何者為三。所謂諸天樂禪

    定樂涅樂。又則解脫三惡道。何者為三。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又則不為三種苦之所逼迫。何者為三。所謂生苦老苦死苦。又則永離三

    種畏。何者為三。所謂不活畏惡名畏大眾威德畏。又則超出三種有。何

    者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又則滌除三種垢。何者為三。所謂貪欲

    垢嗔恚垢愚痴垢。又則圓滿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戒學心學慧學。又

    則得三種清淨。何者為三。所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又則具足三種所

    成福。何者為三。所謂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又則能修三種解脫

    門。何者為三。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又則令三種種

    性永不斷絕。何者為三。所謂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諸仁者。不放逸行

    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三樂之天樂,住不放逸可生天受欲樂也。禪定樂者,入定之禪悅樂也。涅樂

    者,離生死苦,得究竟安隱也。

    三惡道即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

    三種苦即生苦老苦死苦。諸苦皆由生苦而有,故生苦最苦。老苦即含病苦。五

    蘊熟壞謂之死苦。

    三種畏者,不活畏,惡名畏,大眾威德畏。大眾威德畏者,處眾生畏也。

    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

    三垢者,貪嗔痴。

    三學者,戒定慧。心學即定學也。

    三種清淨者,身語意。

    三種所成福者,施所成福,所謂布施得大富;戒所成福,持戒生好處;修所成

    福,修行得解脫。

    三種解脫門,空解脫門,諸法緣生無性故;無相解脫門,諸法空故無相;無願

    解脫門,以諸法空、無相,故不可願求。

    令三種種性不斷,即令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不斷也。

    諸仁者!不放逸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

    能除斷。何等為三。謂自不布施。不欲他施。嗔能施者。自不持戒。不

    欲他持。嗔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嗔能忍者。自不精進。不欲

    他精進。嗔能精進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嗔能修者。自無智慧。不

    欲他有。嗔能有者。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見有三障差別。不放逸行之

    所除斷。】

    六波羅蜜者,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

    蜜,般若波羅蜜。于此六波羅蜜中,一一各有三種障,即自不行,不欲他行,嗔恚

    能行者。例如布施度,自不行施,不欲他行施,嗔恚能行施者;于持戒度中,自不

    持戒,不欲他持戒,嗔恚能持戒者;于忍辱度,自不忍辱,不欲他忍辱,嗔恚能忍

    辱者;于精進波羅蜜,自不精進,不欲他精進,嗔恚能精進者;于禪定度,自不修

    禪定,不欲他修禪定,嗔恚能修禪定者;于般若度,自無有智慧,不欲他有智慧,

    嗔恚有智慧者。于六度中,一一各有此三種障。修不放逸行,即能除此三障。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滿。此三皆從不放

    逸生。何等為三。布施三者。謂一切能舍不求果報回向菩提。持戒三者。謂重心敬授護持不缺回向菩提。忍辱三者。謂柔和寬恕自護護他回向

    菩提。精進三者。謂不舍善軛無來去想回向菩提。禪定三者。謂遍入諸

    定無所攀緣回向菩提。般若三者。謂智光明徹。滅諸戲論回向菩提。如

    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三種能成滿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長。】

    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滿,此三法皆從不放逸生。布施三者,謂

    一切能舍,于一切外財內財,國土城邑妻子,頭目腦髓皆能舍也。不求果報,雖施

    不望報也。回向菩提,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眾生也。

    持戒三者,謂重心敬授(似應為受字),以鄭重心,敬受戒法。護持不缺,既

    受戒已,應護持不犯。回向菩提,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眾生。

    忍辱三者,謂柔和寬恕,于己應柔和忍辱,于人應慈悲寬恕。自護護他,自護

    戒法,不犯過惡,亦護他人,不犯過惡。回向無上佛菩提,願度一切眾生。

    精進三者,不舍善軛,善法如車軛,限制其行不逾規矩,曰不舍善軛。否則逾

    于規矩,便成邪精進了。無來去想,于正精進堅定不移,無猶豫也。回向無上菩提

    ,願度一切眾生。

    禪定三者,遍入諸定,遍入四禪八定也。無所攀緣,離一切攀緣心,不隨境轉

    也。回向無上菩提,願度一切眾生。

    般若三者,智光明徹,智慧光明遍照一切,無有暗礙也。滅諸戲論,戲論即不

    實之論。何為不實之論?一切法真實性,離言語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以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言語文字皆是假名。若人執言語文字心緣相為實,便成遍計所

    執。依遍計執發而為論,便是虛妄不實之戲論。若人入般若智慧,便滅一切戲論。

    回向無上菩提,願度一切眾生。

    以上一一等三種法,即能成滿六度。此一一三種法,皆由不放逸行所。

    【復次諸仁者。一切菩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所有善

    法。證于諸佛無上菩提。】

    不放逸行,可速得成就三十七道品法。三十七道品,是諸佛無上菩提之因行,

    故曰證于諸佛無上菩提。以下便分述三十七道品。

    【雲何速成菩提分法。謂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處不經勤苦疾得圓滿。雲何修耶。謂觀身處無所有。觀察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

    無所有。于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名為修四念處。】

    雲何速成三十七菩提分法?菩薩若能以不放逸修四念處,不須經過多劫勤苦,

    便能疾得圓滿。何為不放逸?不放逸者,五根不染五欲,意根不染五蓋。五根不染

    五欲者,眼根不貪染于色塵,耳根不貪染于聲塵,鼻根不貪染于香塵,舌根不貪染

    于味塵,身根不貪染于觸塵。意根不染五蓋者,意根于法塵不起貪欲,不起嗔恚,

    不起掉悔,不著睡眠,不著于疑。如此便能疾得圓滿四念處。

    觀身處無所有,觀察(應為受字)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無所有。

    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是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

    我。小乘人作不淨、苦、無常、無我觀。大乘人如實知一切法無性,畢竟空寂,故

    一切法不可得。小乘人觀法無我,大乘人則知,不但法中無我,並法亦無,法既然

    無,雲何得言于法有我、無我?所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不淨、苦、無常、無我

    ,皆無所有不可得也。所以身念處無所有不可得,受念處無所有不可得,心念處無

    所有不可得,法念處無所有不可得。乃至于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如是觀者,名

    大乘人修四念處。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恆

    觀察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猶如虛空。而為未生諸惡不

    善法令不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觀一切法無業無果。而為諸眾生

    已生諸惡不善法欲令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而為未生諸善法欲令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知諸法本來寂靜。而

    為已生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是諸

    菩薩。雖恆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

    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舍。是則名為修正勤耳。】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第二科為四正勤。四正勤者,未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

    惡令斷,未生之善令生,已生之善令增長。

    菩薩以不放逸故,雖知一切法無性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然無性能隨緣,

    隨緣成萬法。若隨淨緣便成佛,若隨染緣便成眾生。故善緣應修行,惡緣應遮止。

    乃于未生惡法令不生,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雖觀一切法無性無生無業無果,然以無性隨緣,眾生隨于染緣,造諸惡業不善

    法,此惡業不善法應斷。為欲令眾生斷諸惡業不善法故,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

    ,謂之正勤。

    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無性隨緣,隨于善緣,成就善法,是故善法應生。為欲令眾生善法生故,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雖知諸法本來寂靜,然以無性隨緣,隨于善緣,成就善法,善法增長,成就佛

    道,是故已生善法,應令增長。菩薩攝心正住,勤行精進,謂之正勤。

    因為這種原因,菩薩雖恆觀察一切法無有所作,亦無能作,無能無所體相平等

    ,于中無有少法可得,無有少法若生若滅。但是以無性隨緣故,于是常行精進,修

    習不舍,是則名為修四正勤也。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

    貪。而恆不舍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為

    化眾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恆不舍具諸佛法成正覺心。

    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恆隨所聞如理思惟。如是名為修習神足。】

    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此四種行,修于禪定,用以攝心。定能生靈妙之德,故

    名四神足。四神足者,一、欲神足,二、勤神足,三、心神足,四、觀神足。

    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菩薩修欲神足時,永斷欲貪

    ,于一切法不生欲貪。一切欲貪,以淫欲為本,若能斷淫欲,一切欲貪便能得斷。

    雖于一切染法欲貪,恆修斷除,但恆不舍諸善法欲。因為法性無性,無性隨緣,隨

    染緣便入生死,故一切染法欲貪應斷。無性隨緣,隨善法緣可上成佛道,故應不舍

    諸善法欲。善法欲者,成就佛道之本也。所以若身若心,常修善行。身善行者,不

    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心善行者,不貪、不嗔、不

    痴。是名修欲神足。

    次修勤神足,菩薩雖觀諸法空無所得,然諸眾生以無智慧隨染緣故,以致落入

    生死不得出離。菩薩憐愍眾生愚痴,乃起大悲,欲度眾出離生死。為度化眾生故,

    所以勤行精進,上求下化無有休息。是為勤神足。

    次修心神足,菩薩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恆不舍具足一切佛法,成無上正等

    正覺之心。因為所謂心如幻,法如幻,非是說心、法皆歸斷滅。若斷滅者,即非無

    上菩提。而是說若心若法,皆依他緣成。既然依他緣成,便無自性,無性故空。無

    性空故,緣成所現之相如幻。如幻之相,即是無性之空。無性之空,即是如幻之相。此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所謂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一切法皆歸畢竟空。空非斷滅,而是真空,有非定性,而是妙有。若謂有外空,

    此空便是斷滅空。若謂空外有,此有便是定性有。斷滅空,定性有,皆乖無上菩提。今心不孤起,因法而起。法不自生,因心而生。無法則無心,故心無自性,心識

    如幻如化。無心則無法,故法無自性,諸法如幻如化。如幻之有,有而非有,非有

    而有。無性之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心識之空,即是幻有,幻有即是性空。如

    此之法,名諸佛無上菩提。故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恆不舍具諸佛法成正覺心。

    是為心精進。

    次說觀神足,前心神足,是約智說。今觀神足,是約理說。無性之理,雖然無

    依無作不可取著,然不歸斷滅,卻能圓滿成就一切諸法事相。無無理之事,亦無無

    事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在理。理不礙事,事不礙理,進一步乃至事事無礙。故菩

    薩雖知諸法無所有不可得,而恆隨所聞法,如理思惟。是名修習觀神足。觀神足者

    ,修習理事無礙觀也。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根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雖

    依自力而有覺悟。不從他聞然教化眾生。令其了知發生深信。雖無來想

    亦無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雖于境界無念無憶。而于其中不忘不

    愚。雖以智光開了諸法。而恆正定寂然不動。雖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斷

    眾翳障戲論分別。如是名為修習五根。】

    次修五根,五根者,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薩以不放逸故,修

    習五根,疾得圓滿。

    修習信根,菩薩雖以自力而有覺悟,不從他聞。菩薩所得智慧,乃無師智,故

    不從他聞。本來一切智慧,皆自性具足,非從他得也。然以眾生染習深久,不信正

    法。為教化眾生,令其了知正法深信正法故,修習信根。

    次修精進根,菩薩雖知法性湛然不動,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然無性隨緣,隨染

    緣則生,隨淨緣則佛。為令眾生離染修淨故,乃精勤遍修一切智行。

    次修念根,菩薩如實知一切境界本空,于中無取相無念想。無取相無念想者,

    乃一心清淨,清淨心即正念。故于其中,不忘失正念,不愚于法,是為念根。

    次修定根,菩薩雖以智慧光,開通了解諸法,但如實知諸法緣起性空,故能不

    隨法轉。所以能恆常正定,寂然不動,此所謂隨緣不變也。

    次修慧根,菩薩雖常安住平等法性,法性無性故平等,法性無有分別故平等,

    法性無有高下故平等,法性空故平等,法性無相故平等,法性無願故平等,法性無

    作故平等,法性無生無起無為故平等。雖然如此,眾生迷悶不知,妄起遍計所執,

    執平等無性之法為實有。為斷眾生此種翳障戲論分別故,如是名為修習五根也。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力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諸菩薩。修

    信力時。一切外論不能傾動。修精進力。一切惡魔無能沮壞。以修念力。不入聲聞闢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遠離五蓋煩惱。以智慧力。永不

    取于諸見境界。是則名為修習五力。】

    五根增長,能破煩惱,轉名五力。信根增長,能破邪信。精進根增長,能破懈

    怠。念根增長,能破邪念。定根增長,能破亂想。慧根增長,能破諸惑。于是五根

    轉名五力。菩薩若以不放逸,修習五力,便能疾得圓滿。

    若不放逸,便能信受師教,不近外道惡友,不為一切外道邪論傾動,便能圓滿

    信力。

    若不放逸,一切惡魔不得其便,無能沮壞者,便能圓滿精進力。

    若不放逸修于念力,便能不失度生之初心,不以畏苦厭生之心,而退墮聲聞闢

    支佛地。

    若以不放逸修于定力,便能不生貪欲嗔恚掉悔睡眠疑等,于是疾得遠離五蓋煩

    惱。

    若以不放逸修于慧力,便能無住生心,不取于相,遠離一切邪見。是名以不放

    逸修習五力也。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七覺分疾得圓滿。雲何修耶。謂諸菩薩。于

    一切善法恆不忘失。是修念覺分。于諸緣起常樂觀察。是修擇法覺分。

    行菩提道永不退轉。是修精進覺分。知法而足無所希求。是修喜覺分。

    遠離身心散動之失。是修猗覺分。入空無相無願解脫。是修定覺分。離

    于生起學習之心。是修舍覺分。是名為修七覺分法。】

    菩薩以不放逸,修七覺分,疾得圓滿。七覺分亦名七菩提分,于三十七道品中

    ,屬第六科。七覺分者,一擇法覺分,二精進覺分,三喜覺分,四猗覺分,五念覺

    分,六定覺分,七舍覺分。今經中先言念覺分。

    菩薩不放逸,于一切善法,不忘失。一切善法者,即無上菩提一切因地法,記

    憶不忘,是修念覺分。

    菩薩不放逸,于一切緣起諸法,常樂觀察,善于分別性相正邪,是修擇法覺分。

    菩薩不放逸,修行于菩提道,一心清淨,意不旁騖,永無退轉,是修精進覺分。

    菩薩不放逸,知法而足,無所希求。菩薩知一切法緣生無性,于是不取于相,

    心無所住,不被法轉。此所謂知法不住法,于法得自在,無所希求,是修喜覺分。

    菩薩不放逸,遠離身心散動之失。身無殺盜淫妄語惡口綺語兩舌,意無貪嗔痴。既無煩惱纏,復無業系苦,是修猗覺分。

    菩薩不放逸,不為一切如幻法所動,入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入三解脫門者,

    深入法性也,是修定覺分。

    菩薩不放逸,達于無功用道,任運而進,離于生起加功用行學習之心,是修舍

    覺分。是名修七覺分法。

    【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八聖道疾得圓滿。雲何修習。謂永離于斷常

    見故。名修習正見。離于欲覺恚覺害覺故。名修習正思惟。遠離自他不

    平等故。名修習正語。離于諂偽不實相故。名修習正命。離于怯弱身心

    事故。名修習正業。離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習正勤。離諸贛蕖Cbr />
    習正念。息諸分別。名修習正定。是名修習八聖道分。】

    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八聖道疾得圓滿。八聖道亦名八正道,此八為聖者修行

    之道,故名八聖道。其道離于偏邪,故又名八正道。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惟

    ,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一正見,正見者,八正道之主體也。永離斷常見,合乎中道,謂之正見。故菩

    薩正見者,無所執見也,因為中道者,離邊不住中,心無所住方合中道。大乘人修

    八正道以中道為主體。小乘人修八正道,以無漏慧為主體。

    二正思惟,修正思惟者,離于欲覺恚覺害覺。欲覺者,欲貪之心也。恚覺者,

    嗔恚之心也。害覺者,害人之心也。此三種心遠離,便是修正思惟。

    三正語,遠離自他不平等,平等者無有高下、強弱之別,名修習正語。

    四正命,正命者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五種邪命,故應離諂偽不實相法,是名

    修習正命。

    五正業,正語是清淨口業,正業是清淨身業,正命是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于怯

    弱身心事者,身心清淨,不被事業所役也。是名修習正業。(以上正語正業正命,

    似乎譯者錯置其詞)

    六正勤,即正精進。離于矜足慢他心者,始終保持清淨心,平等心,無分別心

    ,無住著心。不自矜持滿足,自高陵他,是名修習正勤。

    七正念,離于散亂妄想,賦劣廾粒 3終釹智埃 敲尷罷睢br />
    八正定,息諸分別者,息諸分別妄想也,是名修習正定。以上是名修習八聖道

    分。

    【諸仁者。我以如前所說之義。言諸菩薩住不放逸則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

    分等一切善法。證于諸佛無上菩提。諸仁者。此不放逸菩薩。入于如是

    菩提分法已。則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無所見。無

    所見故無所言說。無所言說故則得入于畢竟寂靜。雲何名為畢竟寂靜。

    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無有用。無有用故不可安

    立。以之為有不可安立。以為有故。應知即是畢竟寂靜。說是法時。會

    中有一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法眼清淨。】

    菩薩住不放逸,則得成就三十七菩提分法,證于諸佛無上菩提,成就佛果。諸

    仁者!此不放逸菩薩,得如是三十七菩提分法已,便出離一切生死淤泥。

    知一切法如幻,則出生死。知一切法空,則出生死。知一切法無生,則出生死。知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則出生死。知一切法本來寂滅,則出生死。知一切法一

    相所謂無相,則出生死。知一切法性無分別,則出生死。不見一切法,則出生死。

    不見一切法有,不見一切法無,則出生死。不見一切法常,不見一切法無常,則出

    生死。不見一切法相應不相應,則出生死……乃至不見一切法,即見般若波羅蜜,

    見般若波羅蜜,則出生死。

    故經雲,出生死已,于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則不見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

    故無所言說。無所言說故,則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無為,于是入于畢竟寂靜。

    雲何名為畢竟寂靜?以一切法非所作。一切法畢竟寂靜,無生無滅,非佛作亦

    非余作,方為畢竟寂靜不生不滅也。而此一切法本來寂靜,有佛無佛常自無生無滅

    也。

    以一切法本來寂靜,本來不生不滅非所作故,所以無所有不可取著。以不可取

    無有體故,無體則無用。以一切法無體無用故,所以一切法不可安立以之為有。何

    故一切法無體無用?以一切法體即性空,用即緣起故。性空即不可得,而緣起即是

    性空,所以亦不可得。體用不可得故,所以無體無用,不可安立以之為有也。

    不可安立以為有故,這便是畢竟靜了。是故當知,畢竟靜者,真如隨緣成萬法

    ,萬法無性是真如也。如此無上之法,由三十七道品而得成就,三十七道品由不放

    逸而得成就。文殊菩薩說是法時,會中一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法眼清淨。遠塵離

    垢法眼清淨者,見道也。

    【爾時善勝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雲何名修行菩薩道。文殊師

    利菩薩言。天子。若菩薩雖不舍生死。而不為生死諸惡所染。雖不住無

    為。而恆修無為功德。雖具修行六波羅蜜。而示現聲聞闢支佛行。是名

    修行菩薩道。】

    修菩薩道者,修菩薩乘也。聲聞乘以教為主,闢支佛乘以理為主,此二乘均止

    于自利。菩薩乘以行為貴,利益一切眾生。

    文殊菩薩言,行菩薩道者,雖入生死度眾生,而不為生死諸惡所染。雖不住無

    為,無為者涅也。菩薩雖不住涅,而恆修無為功德。無為功德者,無生無滅,

    無名無相,無取無舍,無有分別。雲何修無為功德?以無住心契無生無滅無名無相

    無取無舍無有分別法,即是修無為功德。雖具足行六波羅蜜,而示現二乘行。修行

    六波羅蜜,即行菩薩道也。此是說修菩薩行者,秘大而現小也。所以秘大現小者,

    為方便度眾生故。如是之行,名修菩薩道。

    【復次天子。若菩薩雖于空清淨。而善示諸境。亦不取于境。雖于無相清

    淨。而善入諸相。亦不執于相。雖于無願清淨。而善行三界。亦不著于

    界。雖于無生無滅清淨。而善說生滅。亦不受生滅。所以者何。此調伏

    心菩薩。雖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諸眾生于境界中而生見著。以見

    著故增長煩惱。菩薩欲令斷諸見著。而為說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

    說于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薩道。】

    所謂清淨者,究竟也。一切法究竟,即非一切法。以一切法究竟,即是性本清

    淨也。空三昧究竟,則非空相,非不空相。故于空清淨,而善示諸境而不取于境。

    無相三昧究竟,則非有相非無相。故無相清淨,善入諸相而不執于相。無願三昧究

    竟,則不取涅相不取生死相。故無願清淨,善行三界而不著于三界。無生無滅究

    竟,則非生滅相非不生滅相。故無生無滅清淨,善說生滅而不受生滅。

    所以者何?菩薩道雲何如此行呢?因為菩薩大悲心切不舍眾生故。此調伏心菩

    薩雖證諸法究竟,雖知一切法空無所有,然為憐愍眾生于境界中生有所得見,以有

    所得見故,增長煩惱,以煩惱而造業,以業系故落入生死。菩薩欲施救度令斷諸見

    著,而為其說法,令知一切境界皆空。于是為說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之法,是名修

    菩薩道。是知修菩薩道者,菩薩行如幻三昧也。

    【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雲何名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所

    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自入三昧名之為往。

    令諸眾生得于三昧。名之為復。】

    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此示二乘人修道無往復,二乘只顧自度不

    度人故。

    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眾生心所樂欲者,求無上佛道也。隨其所應而

    為說法,名之為復,為眾生說法者,下化眾生也。

    自入三昧名之為往,自度也。令諸眾生得于三昧,名之為復,此度人也。

    【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自得無生忍名之為

    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自以方便出于生死。名之為往。又

    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

    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自行也。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化他也。

    自得無生忍名之為往,自度也。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度人也。

    自以方便出于生死,名之為往,自以佛法方便出于生死名之為往。令眾生而得

    出離,名之為復,自既出生死,復入生死度眾生也。

    【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生。名之為復。自勤觀察往復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名之為復。修空無相無願解脫。名之

    為往。為令眾生斷于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堅發誓願。名

    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是名菩薩往復之道。說此法時。會中

    有菩薩五百人。皆得無生法忍。】

    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心樂寂靜者,心樂涅也。常在生死,以大悲心度化眾生

    ,名之為復。

    自己精勤觀察上求下化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上求下化之大乘法,名之

    為復。

    修習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名之為往。為令眾生斷于三種覺觀心而為說法,名

    之為復。覺觀亦名尋伺,粗的思想名覺,細的思想為觀,二者乃妨礙定心之心所法。三種覺觀者,有覺有觀,無覺唯觀,無覺無觀。此三種覺觀,均在色界。

    堅發誓願,誓斷一切惡,圓滿斷德。誓修一切善,圓滿智德,名之為往。隨其

    誓願拯濟眾生者,誓度一切眾生也,此名之為復。

    發菩提心修于因行,願成佛坐道場成其滿果,名之為往。具足修于六度,行菩

    薩行,名之為復。以上所說,是名菩薩往復之道。

    文殊菩薩說此法時,有五百菩薩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我曾聞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號何等。于中說法。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

    于此上方過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號普賢如來應

    正等覺。在此土中演說正法。】

    善勝天子請問一切功德光明世界,文殊菩薩答曰,于此娑婆世界上方,過十二

    恆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號普賢如來,于中演說正法。三乘法皆為

    正法也。

    【善勝天子言。大士。我心欲見彼之世界及彼如來。惟願仁慈示我令見。

    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入三昧。此三昧名離垢光明。從其身中放種種光。

    其光上徹十二恆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種種色光遍滿其國。

    彼諸菩薩見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賢如來言。世尊。今此光

    明從何所來。普賢佛言。善男子。于此下方。過十二恆河沙佛土。有世

    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住不退轉入離垢光明三昧。于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遠至

    十方無量阿僧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滿。是故今者有此光明。】

    善勝天子欲見一切功德光明世界,于是文殊菩薩放光照彼世界。彼國菩薩問普

    賢如來,世尊!今此光明從何所來?普賢如來言,于此下方,過十二恆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說法。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住不退轉。不

    退轉者,八地以上菩薩,其實唯佛一人住不退轉也。

    普賢如來言,彼文殊師利菩薩,放此光明,來照此土。

    【彼諸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皆願得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及

    文殊師利菩薩。爾時普賢如來。即于足下千輻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過彼下方十二恆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諸菩薩以佛光明。莫

    不見此娑婆世界及釋迦牟尼佛諸菩薩等。此土菩薩亦見彼國及普賢如來

    並菩薩眾。】

    彼諸菩薩,欲來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及文殊師利菩薩。普賢如來即于足下

    千輻相放大光明,其光朗曜過十二恆河沙佛國土,照娑婆世界。以佛光明故,彼諸

    菩薩莫不見此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菩薩,亦莫不見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佛及菩薩。

    【爾時普賢如來。告諸菩薩言。娑婆世界恆說大法。汝等誰能往彼听受。

    眾中有菩薩。名執智炬。從座而起。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承佛神力往娑

    婆世界。惟願如來垂哀見許。普賢如來言。善男子。今正是時當疾往詣。】

    普賢如來問言,誰能往娑婆世界听受大法?有執智炬菩薩言願往,佛即垂允。

    【爾時執智炬菩薩。與諸菩薩十億人俱。頭頂敬禮普賢如來。合掌恭敬右

    繞七匝。于彼國沒。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宮。善住樓

    觀中文殊師利菩薩眾會之前。曲躬合掌。禮文殊師利菩薩足。而作是言。大士。汝所舒光至于我國。我世尊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垂許我等來此

    世界。為見大士禮事瞻仰听聞法故。】

    爾時執智炬菩薩,與菩薩大眾十億人俱,禮普賢如來右繞七匝,于彼國沒,如

    壯士屈伸臂頃,即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宮。

    神通有多種,有的臨空飛行,有的縮遠為近,有的此沒彼出。此等菩薩于彼國

    沒,于娑婆世界兜率天宮出。

    到已禮文殊師利菩薩足,而作是言,汝光照我國,蒙普賢如來垂允,我等來此

    娑婆世界,禮見大士,並為听聞法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見彼國土諸來菩薩已。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不可

    思議。甚為希有。甚為希有。文殊師利善權大士。乃有如是神通變化。

    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諸菩薩疾來詣。此時文殊師

    利菩薩。復為大眾廣宣妙法。眾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諸天子眾。深生信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欲界色界諸天子,咸共贊嘆,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權大士,神通不可思

    議甚為希有。以三昧力,能放光照上方十二恆河沙世界,致彼一切功德光明世界菩

    薩,疾來于此。

    文殊菩薩本已成佛,倒駕慈航,善權示現菩薩身,故曰善權大士。

    文殊菩薩復為大眾宣說妙法,眾中有七十二億那由他諸天子眾,深生信解發菩

    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于兜率天宮所為事畢。與諸菩薩釋梵四天王等無量

    諸天。及一切功德光明國土諸來菩薩。不起于坐。于天宮沒。一念之間

    到于佛所。皆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右繞七匝。繞佛畢已。時執智

    炬菩薩。與其同類十億人。前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致問起居少病少

    惱安樂行不。于時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普觀一切諸來大眾。 令

    復坐。廣為說法莫不歡喜。】

    爾時文殊菩薩,于兜率天宮作佛事已畢,與諸大眾回至佛所。

    釋梵四王等無量諸天,釋是欲界天,梵是色界天,四天王是護世諸天。及一切

    功德光明世界諸菩薩等,于兜率天宮不起于座而沒,一念之間到于佛所。頂禮繞佛。

    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執智炬菩薩,與十億菩薩前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致問釋

    迦牟尼佛,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諸佛金剛不壞之體,雲何有病有惱?當知此是致問諸佛化眾行也,以眾生病惱

    故,諸佛病惱也。如此問訊,是諸佛常法。

    世尊安慰一切功德光明世界菩薩, 令復座,為說妙法,令眾歡喜。

    【爾時世尊。復告眾言。汝等當知。此文殊師利童子。執智炬菩薩。為欲

    成熟無量眾生。現此神通變化之事。此二丈夫。已能成就種種方便。獲

    于深理智慧辯才。已于無量阿僧劫施作佛事。為眾生故生于世間。若

    有眾生得見此二菩薩者。應知則得六根自在。永不入于眾魔境界。】

    世尊于大眾前,稱揚文殊菩薩及執智炬菩薩。

    【爾時執智炬菩薩。及所同來諸菩薩眾。入此國土得見世尊。听聞法故證

    無生忍。既得忍已右繞于佛。敬禮雙足。當爾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為

    之震動。是諸菩薩即于佛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還到本國。】

    執智炬菩薩及十億菩薩眷屬,聞法得無生忍。三千大千世界為之震動。執智炬

    菩薩等,于佛前沒,還至本國。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此法門汝當奉持。廣為人說阿難言。唯世尊。此法門當何名之。雲何奉持。佛言。此法門。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

    佛境界。如是奉持。佛說此經已。善勝天子長者阿難。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下流通分。阿難尊者請問經名。佛言此經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佛說此經已,法會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

    誦完這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我不禁要高呼,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

    薩摩訶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釋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