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号·籍贯·年龄·眷属
    一名号
    大师之名号,有俗名,有法名,有笔名,今就所知者条理而叙述之。
    (一)淦森
    (1)阿淦
    (二)沛林
    大师乳名淦森,亲邻辄呼为阿淦;沛林为大师学名,均以五行缺金木水立名
    (自传一)。大师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旧历民国二十三年,大师于
    汉口正信会,值四十六初度。时有占卜为业而新近皈依者,询以诞生时刻,拟私
    为推算。大师告以丑时,卜者叹为难得。盖大师之生辰,为己丑年、丁丑月、己
    丑日、乙丑时(钟益亭为编者说)。四丑之生辰,于五行缺金木水,故取名如
    是。
    (三)唯心
    唯心,为大师出家之法名(自传二)。所依临济法派偈云:‘心源广续,本
    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弘,唯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纪祖宗’。
    唯心之唯,即第十七字。
    (四)太虚
    大师以太虚行,乃出家之表字,取名于镇海县团桥镇之玉皇殿(自传二)。
    以今观之,确唯太虚二字,始足以表达大师广大深远之高致!宣统三年,大师度
    夏于普陀。印(光)老来访,阅其诗文而心许之,因和易哭庵掩字韵以相勉:
    ‘太虚大无边,何物能相掩!白云偶尔栖,当处便黮闇。吹以浩荡风,毕
    竟了无点。庶可见近者,莫由骋驳贬。
    ‘太虚无形段,何处能著染?红尘蓦地起,直下亡清湛。洒以滂沱雨,彻
    底尽收敛。方知从本来,原自无增减’。
    大师进而和之:
    ‘日月回互照,虚空映还掩,有时风浪浪,有时云黯黯。万象恣妍丑,当
    处绝尘埃。虽有春秋笔,亦难施褒贬。
    ‘余霞散成绮,虚空忽渲染,恰恰红尘漠,恰恰青天湛。悠然出岫云,无
    心自舒卷。泰山未尝增,秋毫未尝减’(自传六)。
    二老同以太虚(诸法本真)为本来清净,在尘不染,而印老主超脱泯寂,大师主
    融冶无碍。故印老必“吹以浩荡风”,“洒以滂沱雨”,方得本来无染;而大师
    则“万象恣妍丑,当处绝尘埃”。且日月回互,余霞成绮,弥显太虚之庄严。大
    师心境中之太虚,异乎印老之所见。
    (2)泰羲(3)太
    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大师有“太戈尔哲学的简择”之作,署名泰羲,盖太
    虚之谐音。
    海刊十四、十一,有补白小评──“万有文库”,但署一太字,即太虚之略
    称。上二,由太虚一名演化而来。
    (五)悲华
    大师答王弘愿书,自认悲华为其笔名。署名悲华者,已集得十七篇,如“论
    陈独秀自杀论”等,大抵为批评之作。
    悲华,乃悲悯中华之义;亦可释为慈悲引生之莲华行。宣统三年夏,戴霭天
    有“送悲华室主回浙”诗;民国六年秋,圆映有“赠悲华室主之扶桑”诗,知由
    “悲华室”得名。宣统三年初夏,汪莘伯有“积雨闷坐睹悲华诗有感和韵答之”
    诗;民国三年冬,冰弦有“读普陀志寄怀悲华子”诗。悲华与悲华子早见于诗友
    之相称,固不始于(七年创刊)海刊也。
    (4)华子(5)非心(6)芬陀
    昧盦诗录,附有“书镜月梦”,自称华子,殆悲华子之略称。
    以非心为笔名者,如“评大乘起信论考证”。署名芬陀者,有“任孤儿教育
    者应具性格之商榷”等。芬陀,梵语芬陀利之略,即白莲华。是故非心为悲之形
    离,芬陀乃华之音译。上三者,由悲华一名演化而来。
    (六)昧盦
    昧盦诗录,编集于民五之夏。昧有深潜、浑朴、芒昧、愚蒙意。大师以“昧”为别署者,以大师青年时代,‘心情勇锐,目空一切’;‘在禅慧融彻中,侠
    情奔涌,不可一世’(自传四)。然才华卓越与热情奔放,限于时会,无以推进
    革新佛教之弘愿。由于不遂初衷,诸凡顿挫,反引发疏放之俗习。大师憬然于此
    ,乃欲求佛法之高深学养,庶能适应环境以改进乎佛教。从见理之深远言,态度
    之温和言,无不有需于昧。于是拈昧昧法门以自为陶冶,俾能与才能卓越、侠情
    奔放相协和,以实现觉世济群之素志。民三之掩关普陀,由是而法化普洽,即其
    明证。然大师特以昧为方便,深求其精神,则犹然为禅慧与侠情相激荡。覆黄健
    六书云:
    ‘吾自审舍身舍心,救僧救世,慧德无让古人,福缘乃逊时伧。每逢随俗
    浮沈,可括囊无咎无誉;才一发心拯拔,辄招致疑神疑鬼’。
    大师勉于自昧,而终不能不求有所拯拔,即求有所以建僧弘法而觉世。此大师真
    精神之所在,亦伟大之所在,亦受毁谤之所在!余遂莘赞大师曰:‘只为眉毛拖
    地,惹得一身肮脏’,是也。
    (7)昧昧(8)昧然
    此犹是一昧字。以昧昧为笔名者,如“论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署名
    昧然者,如“论甘地”等。
    (七)交芦子
    署名交芦子者,如“成大乘论”等,悉掩关普陀时作。交芦之名,取义于楞
    严经:‘因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中间无实性,是故若
    交芦’。时大师有“楞严摄论”之作,故撰文以交芦名焉。
    (八)觉(九)群
    大师晚年创觉群周报于上海,时写短评,即分此二字为笔名。
    (一0)雪山老僧
    “竹阴闲话”署此名,所以表示长老之身分者。有作“儒佛会勘”者,大师
    许其契机,书“阅儒佛会勘随笔”。惜对方为不懂事汉,竟起而上下其议论;乃
    不得不示现雪(窦)山老僧之风格,再为闲话一番,劝其吃茶养息去!
    (一一)缙云老人
    缙云山,为汉藏教理院所在地。抗战期中,大师多度夏于此,故晚年每自称
    缙云老人。以此署名者,如“议印度之佛教”。
    (9)老人()老朽()朽太
    大师晚年写示弟子之信札,辄署名老人,老朽,亦有作朽太(虚)者。然非
    以老自傲,实寓警策之意。衰老之自觉,面对欲革新而未能之佛教,内心之惆怅
    为何如!与月空书云:
    ‘余经数医诊治,病仍无起色。老僧不管兴亡事,后事如何付后人!老朽
    字’。
    大师念及学问与事业之继承无人,唯有不了了之。然悲心所至,又有不能以
    不了了之者,则唯自伤老朽,勉发后人之进趣耳!
    (一二)白平
    大师早年与党人相往还,外来信札每称大师曰白平(奘老及芝峰为编者说)。今存大师遗物,有党章一,有白平字样“奘老交亦幻,亦幻交与编者)。
    (一三)绿芜
    ()落凫
    此为大师民国初年,于一般刊物投稿之笔名(吕荫南“太虚大师早年生活之
    片段”)。
    (一四)密宗革兴会
    大师托名密宗革兴会,发表“王师愈诤潮中之闲话”(大醒为编者说)。
    (一五)宏空
    民国八年,有署名北京僧宏空,发布“佛教危言”。反对政府恢复民四制定
    而一度搁置之管理寺庙条例卅一条;于谛闲特多抨击。或以此出大师作,宏空即
    太虚之隐语耳。时大师确在北京,而自传(十二)亦谓:“谓我为反对谛闲者’。北京僧宏空,可能为大师托名。然亦有以为不然,该文有:‘吾老矣,无能为
    矣’之句,不类大师口吻。今未能决其是非,姑留以存疑。
    综上所说,主名凡十五,依于流衍来者凡十二。其用为笔名而发表文字者,
    有唯心、太虚、太、泰羲、悲华、非心、芬陀、昧盦、昧然、昧昧、交芦子、
    觉、群、雪山老僧、缙云老人、绿芜、落凫、密宗革兴会之十八,或加宏空为十
    九。
    二籍贯
    大师为浙江崇德(石门)人。民国十六年,“呈内政部整理宗教文”,亦署
    :‘籍浙江崇德’。大师之籍贯崇德,似无可异议。然今考之,则应是海宁,非
    崇德也。人物志忆(九)云:
    ‘余原籍属石门,而生长于海宁州之长安镇,故与海宁汪莘伯有小同乡之
    谊’。
    考之自传(一),大师生父为石门(今改崇德)人。十余岁,即孑然一身,来海
    宁长安镇,从张其仁学泥水工。经十余年,入赘于张氏,以期继承其工业。翌年
    卒。大师生母,从未去崇德。大师十四岁冬,一度回崇德祭扫先茔,但未能取得
    处理祖遗产业之权,即遄返海宁。是可知大师生长于海宁张氏,故与海宁汪莘伯
    有小同乡之谊。然顺于中国之宗法风习,大师犹自称原籍崇德,原籍盖其祖籍,
    实则海宁人也。
    三年龄
    大师生于光绪十五年腊月,卒于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依自传所说,世寿得五
    十九岁。如云:
    ‘那时(受戒时)我才十六个年头,未满十五岁’(自传二)。
    ‘廿岁那年的夏天,在七塔寺听讲。……二十岁那年的冬天,我赴江苏僧
    教育会’(自传五)。
    ‘二十二岁的春初,到了广州’(自传五)。
    ‘民国初年,我二十四岁’(自传七)。
    以民元为二十四岁推之,则宣统二年──二十二岁至广州;光绪三十四年──二
    十岁在七塔寺听讲经;光绪三十年──十六岁在天童寺受戒;生于光绪十五年。
    核之事实无不合,此为中国一般之计年法。
    若据潮音草舍诗存及诗存续集,以“初度”论年,则大师去世时,五十八岁
    犹未满。如云:
    ‘此身四十六初度’(甲戌“腊月十八剃须汉皋”)。
    ‘人间四八今初度’(丙子“鼋渚四八初度”)。
    ‘度世年复年,忽满四十八’(丁丑“满四十八说偈”)。
    ‘身世今盈四十九’(戊寅“五十初度”)。
    “己卯腊月十七夜至十八晨,以余五十岁满,五十一初度”(己卯“菩提
    场谭院长访问团团员等祝生日书示并序)。
    以初度论年,故民国二十八年三月,大师驻锡云南碧鸡山,初写自传,而序谓:
    ‘五十岁的时候,尝试写过五十以前自传’。‘五十岁起,有了(己卯)
    日记’。
    若依一般计年法,则是五十一岁。今此年谱,依自传,即一般计年法。故论及初
    度,每有出入处。如阳历民国二十四年,大师四十七岁;而一月二十二日,始为
    大师四十六初度。若此之类,读者勿以为疑。
    民国二十九年夏,大师讲“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所论三期之年岁,多
    所未合,自相矛盾,进退难通。应是记者听之未审,推算致误,不应以此起疑。
    又吕荫南“太虚大师早年生活之片段”,自请亲闻大师所说,而实有一年之误。
    总之,大师之年龄,依自传及诗存,极明确而无所疑也。
    四眷属
    等觉大士,必先眷属圆满;妙觉佛陀,有近眷属、大眷属、内眷属之众。今
    准此意,略叙大师之眷属。
    先论世俗眷属:父系,崇德吕氏,世业农。或言出晚村后人,亦末由稽考。
    父名骏发,幼孤贫,习泥水工于海宁之长安。光绪十五年春,入赘于海宁张氏。
    冬,生大师。翌年病卒,年二十八。
    母系,海宁长安张氏。外祖父其仁,为泥水工巨擘,以工起家。光绪二十四
    年,以七十余高龄弃世。
    外祖母周氏,道名理修,本吴江富家女。幼读书,多识而明决。初嫁,生一
    子(子纲)。值洪杨乱离,挈儿避难来长安,因再嫁张氏。生女一,即大师生母。晚年居道庵,道佛兼奉,信行颇笃,游江南名山九华、普陀等殆遍。光绪十五
    年,时年逾六旬矣。
    大舅祖纲,业商。光绪二十八年顷,病瘫卒。有子三。
    二舅子纲,本外祖母先夫所出。幼随母来长安,因从母以张为氏。聪明多才
    艺,曾赴童子试。惜以吐血染阿芙蓉癖,日以潦倒,以教蒙馆度生。有女二,后
    不知所终。
    母张氏,秀美而婉弱。年十六而婚,当年生大师。翌年,夫卒。后改适石门
    洲全镇之李姓,有子女三。居常多愁善病,光绪二十七年夏病卒,年二十八。
    次论僧伽眷属:师祖奘严(奘年),法名宽妙,湘人。光绪十四年,出家于
    湖南衡阳东洲罗汉寺。光绪二十九年,来参宁波之天童。以后往来天童,俨以宁
    属为第二故乡。奘老古道热肠,肝胆照人!清末,圆映以事触宁波县知事怒,被
    判驱放回原籍。奘老济之以旅资,且代为枷系,伴送至上虞;人以是称之!奘老
    护念大师甚切,外祖母以外,一人而已。民三十七年十一月,编者访之于天童,
    年七十五岁,犹康乐率真如昔。
    师士达,法名弘量,湘人。光绪十八年,投罗汉寺,从奘老出家。光绪二十
    二年,来江浙。二十九年,住持上海敬心寺。士老不拘小行,而持诵甚虔。民国
    三十三年,无病卒,年六十七。
    大师慨今佛门付法,徒存形式,故不以法系为重。其剃徒及徒孙中,其事有
    可记者,附见于年谱。略摄二表如下:
    一、剃徒:
    ┌───┬─────┬────┬────┬─────┬─────┐
    │法名│表字│俗名│籍贯│出家│生卒情形│
    ├───┼─────┼────┼────┼─────┼─────┤
    ││乘悲││安徽││返俗│
    ││乘智││安徽││返俗│
    ││乘戒││江西││返俗│
    ││大安││浙江│民国七年│十年顷卒│
    │传心│大慈│黄葆苍│湖北│民国八年│十一年秋卒│
    │传佛│大觉│董慕舒│四川│民国八年│十四年春卒│
    │传众│大勇│李锦章│四川│民国八年│十八年秋卒│
    ││大默│邓│湖北│民国九年│十年卒│
    │传慧│大严│王虚亭│安徽│民国十一年│十五年冬卒│
    │传忠│大敬│唐畏三│湖南│民国十二年│二十四年卒│
    │传信│大愚│李时谙│湖北│民国十二年│不明│
    │传震│大刚│王又农│湖北│民国十二年│三十四年卒│
    ││德瑛(尼)│李梅石│湖北│民国廿二年│卒│
    └───┴─────┴────┴────┴─────┴─────┘
    二、徒孙
    ┌───┬───┬───┬───┬────────┐
    │法名│表字│籍贯│师长│生卒情况│
    ├───┼───┼───┼───┼────────┤
    │法宗│恒演│湖北│大慈│留学拉萨得格西位│
    │法旭│恒照│湖北│大慈│二十四年卒│
    ││恒明│河北│大慈│二十二年返俗│
    │法光│密吽│湖南│大勇│二十四年返俗│
    │法净│密慧│湖北│大勇│拉萨学法│
    │法如│密严│四川│大勇│二十六年返俗│
    │法普│密悟│河北│大勇│留学拉萨得格西位│
    │法轮│密圆││大勇││
    │法雨│广润││││
    ││弘妙│湖北│大敬│杭州灵隐寺退居│
    │法喜││江西││湖南培元寺住持│
    │法常││江西││湖南罗汉寺僧职│
    └───┴───┴───┴───┴────────┘
    大师剃徒,以大慈、大觉、大勇,及大严、大敬、大愚、大刚为上。大勇西
    行求法,惜未竟入藏之志!大愚信愿深切,宜可大成;惜以求证心切,流入歧途!徒孙中,密悟、恒演,并深造得格西位,或足为师门之光!
    从大师学之缁素弟子,恕未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