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九〕為什麼拜佛,手按地,下跪前,邊曲膝—邊鞠躬—宜保持小腿垂直?
    ●目的︰整個連續動作中,身雖動,而重心不動(重心是自然物理重心)不耗力于平衡。直至‘指尖’能按地,方便跪下。
    膝、腿先退,腳跟載力,腳趾松。
    曲膝如向後下方坐椅子般,(小腿如貼靠椅腳)手指松柔整齊。
    只是臍沿中線直下,趨近‘足跟中點’而已,全身放松不吃力。小腿、手皆垂直。
    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腕關節松柔。    分手按地。手按地之前,重心一直在後跟,腳趾毫不載力。
    很多人,一時不能體會,在曲膝中,‘小腿直,重心定在腳後跟’的感覺(會感覺很穩固,猶如桌椅的腳,釘得很直,就很平穩;腳跟有“木樁插入地”的穩立感)。
    一般而言,曲膝常有以下狀況︰(請參照圖文)
    (1)一曲膝,小腿就向前斜了,大家可以試試,腿越斜越酸,表示不平衡,很耗力,甚至有人腰會前塌,很吃力。
    (2)或小腿不但向前斜,而且還向外斜。(注︰所謂小腿直,是前看、側看都直)
    (3)或手伸遠,未能按地,腳跟就離地,腳趾載力,重心不穩故腿很酸。
    (4)也有人小腿雖直,重心放在足跟,卻蹲不下去,無法彎腰。這是腰下部脊椎太僵緊,(腰薦關節)一時拉不開。(多練則慢慢開)
    *大家試以如上面(1)(2)(3)的姿勢,停住一下就會酸疲難持久,表示要很吃力去平衡。雖然拜佛動作中不必‘停住’持久,但‘過程’吃力,就必累積酸痛。
    ●如何能曲膝小腿直?
    *練習方法︰
    •針對此提供二方法以便練習,只要確實做幾次,把握到要領,就很容易體會小腿直,腳跟載力的‘省力、穩固、得力’之利益。
    [1]由前方頂住(用一椅靠牆,如圖,在前面頂住膝)(腳跟不動)稍熟悉這感覺。初學者練習時也可用下垂的‘手肘’,頂住膝使不向前斜,手也垂直,小腿也垂直。(如圖)
    [2]後方靠穩(用一椅靠著牆,或用一矮櫃在後方作靠山)。
    小腿及膝向後貼,靠穩必然能直,注視中線,上身松垂,‘臍’沿中線,直下降,趨近足跟。
    體會這曲膝,重心不動的感覺(後腳跟載力,如插樁入地)。腰部下方(腰薦關節)都拉開。
    直到手觸地,小腿依然直,力在後跟。(不用櫃子也能做到了!)小腹貼在大腿上休息。
    ★初學者一時做不到別氣餒。70多歲白發老菩薩,如此勤練也能順利做到!
    一、佛法方面的涵義
    •曲膝︰表折伏傲慢,降伏煩惱
    •鞠躬︰表謙卑恭敬,尊重聖道,身心柔軟,消除我執
    •整個連續動作中,保持重心穩固不動,表‘一心不亂’,鍛煉動中之‘定’,動中之‘觀照力’。柔軟又安定地準備跪下。
    •雙手下垂,並運按地,有相當深刻之涵義—
    右右觀慧實悲智慧
    佛法中分別以手代表
    左左止定權慈慈悲
    ┌定慧等持
    故雙手同時並運按地,代表├止觀雙運等涵義
    └悲智雙運
    雙手下垂,表放下煩惱得自在,一心向佛。
    雙手按地、下跪,表謙恭到底,慈悲到底。(另有‘先右後左’法,見後面說明)
    二、解剖、生理和物理方面意義︰
    ●此動作包含俯首、躬身(脊椎後拱)、松肩三章所說之利益(如上已述)。尤其能拉開腰椎、薦椎關節,有益‘下半身’疾病防治。
    ●小腿垂直,以足跟支力,身形如香菇,支柱在中正部位,重心穩固。依物理原則,任何重心穩固之物,皆可自然擺放得很妥當、穩固、不傾倒,也不必耗力去扶著。跪之前,任何連續動作,若保持重心穩固,則如重心穩固之物,自然放著而已,不須耗力于維持平衡。故肌肉不必緊張吃力,以免酸痛而難以持久。肌肉若吃力緊壓,血管阻力就大。若動作正確,即使停住于其中某一分解動作,都可以持久不累,輕松柔軟。
    注︰所謂小腿直,是正看側看都垂直,好像房子的支柱、桌椅的腳,正直了才穩固平衡。歪斜的柱子或歪斜的桌腳、椅腳也是支持不久的。騎腳踏車或玩陀螺就能體會—動中的正直安定。歪斜就倒了。像這樣的圓桌,支柱直就能穩,若支柱斜了就不穩,漸趨傾斜。
    *故此連續動作,雖只是手按地下跪前瞬間之動作,卻不宜草草忽過,須諦實自審做好(宜緊密觀照),應專注看好自己之動作,不宜瞬目眨眼就滑過!很多學習者都體會到,如果動作正確,下巴也切實貼胸骨,即使冬天很怕冷的人,也很快熱流灌身!但很多人把握不到以足跟載力的奧妙,或以足跟站不穩,其關鍵在︰心要專一,‘眼神’要收攝、專注視中軸,看足跟中點,勿眨勿閉,眼一閉,平衡之調節就變差,故不穩。其實只是上身沿中軸往下直降而已(肚臍直下趨‘足跟中點’而已),所以肌肉很放松,根本不吃力,而且能得力。好像上身放松擺在大腿上休息而已。心要定,重心才能不動,不晃不搖。善用足跟—丹田之力,即放松之自然重力。
    ●有些人是頭太往下栽,向前伸手按地。(如圖)
    如此忽然頭倒栽(比臀部低),頭部忽然充血,血壓變化大易頭暈。而且手前伸,腳尖載力腿易酸。
    ●•手下垂時,應松而整齊,手指並攏而柔軟。
    •臂—腕—指,呈柔軟之直線狀,血流才順暢,神經才能獲充分滋潤。宜避免肩手僵硬。(若腕關節緊張,呈‘曲折水管’之狀,則血流易受阻)。(如左圖)
    手未到地,不必預先曲折僵硬。(白費力,徒增阻力)
    手按地宜松柔,手指並齊,不宜張開擠折載力。(指易受傷)
    (注︰‘腕關節’處,有一‘陽池穴’,若‘腕’曲折甚,阻礙此穴道之氣脈,則陽氣受阻,易患手足冰冷。)
    很多人平日不覺中,常有‘腕關節’曲折90度之動作,(如上圖)無形中‘壓折血管’太甚,故平日宜放松腕關節。
    佛說造像量度經解,描述‘佛手’雲︰
    不露骨節,而柔和如意
    屈伸悠然,猶如象鼻之彎轉焉。
    ☆注意︰另有些道場,采用右手先按地于中,次而左手按地之法,(即兩步半拜法)此亦有深義—因印度,以右代表‘正道’,故右手先按地,乃代表尊重正法,願使眾生得正覺道。
    •故‘雙手並運’和‘先右後左’之法,各有深義,平等無優劣,大家勿妄生分別,自是非他,輕慢他人。(因自是非他,輕慢他人,即違‘禮敬諸佛’之意)。
    若自修,可隨個人根機,而采用適宜契機者。
    若共修,則須尊重團體規矩,方是禮敬諸佛,恆順眾生之真精神。
    ●附錄︰
    兩步半拜法(先右後左)之圖解(見下圖)
    注︰即使用兩步半拜法,亦要順解剖生理原則,如俯首、躬身、松肩、重心穩固等原則還是應當把握。不宜用違反生理、物理原則之姿態—如仰頭、塌腰、手僵硬緊張等
    兩步半拜法之正確示範︰
    兩步半拜法之錯誤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