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站立時(1)要收下巴(2)後頸貼衣領?
    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五〕為什麼站立時(1)要收下巴(2)後頸貼衣領?

    (平日起居生活,亦當如此,並非拜佛站立才須要)

    ┌(1)‘收下巴’是為了使‘頭部’和‘頸椎’之角度正確,合乎

    目的︱解剖生理之原則。(即調整‘枕寰關節’之角度)

    └(2)‘後頸貼衣領’,使頸椎和胸椎,能對正、對直,氣血通暢。

    一、佛法方面的意義︰

    •人往外看(向外攀緣)時,下巴必不自覺地抬起,而看不見自己。(失去自覺觀照)(如圖)

    •須收下巴,方能看見自己,返照自心,都攝六根。否則終日都在忙著反應外來的刺激,追逐外境,毫不自覺,迷不知返,如狗盲目追外面扔來的石頭,但追了半天,精疲力盡,卻是一塊不能吃、沒用的石頭。

    •佛有‘七處隆滿’之相,即頸項之肉,及兩手、兩肩、兩足肉皆隆滿。依佛說造像量度經解,佛有‘重頦’之相,即是收下巴之相,不向外馳逐,返求諸己。

    二、解剖生理方面的意義︰

    ┌直而暢的水管,最流暢。

    •大家都知道︰︱

    └彎曲、甚至壓折的管子,必有阻礙。

    •當我們收下巴,後頸貼衣領時—(如下方圖(二))

    脊椎最正直,使‘腦—頸椎—胸椎’之間,交通順利,功能優秀。(頭的‘枕骨’,和第一頸椎(寰椎)之間叫做‘枕寰關節’,這個關節,在收下巴時,角度最好,最利于頭頸之‘交通’。)

    ☆比較(一)┌未收下巴(二)┌收下巴之狀況

    └咬牙切齒和└放松下頜

    •而下巴抬起(往外看)時—(如上方圖(一))

    (1)頸椎較曲折(向前塌入),甚至後頸部,可見皮膚折痕(橫紋),(如吸管之折痕)。(如圖1)

    (2)頭頸之角度不正。

    (3)‘頸椎、胸椎’排列也拐彎抹角。如此拐彎抹角之‘管子’,流液必難通暢。(參考下圖)

    注︰〔體內管子—包括血管、淋巴管、氣管、食道、脊髓腔洞等等,易有廢物、毒素、沉積于拐彎抹角處。而且迂回曲折,阻力大,壓力必大(此乃自取的‘壓力’),不但進入腦之血流會受阻,且血流須‘加壓’來突破阻力,很耗能量(冤枉耗力)。〕據說體內管子—血管、淋巴管大大小小,加起來總長度,可繞地球好幾圈呢!

    ●長時間抬下巴,最少有四種不良影響(收下巴拜佛可改善)

    一、肌肉方面︰‘後頸肌肉’變僵硬,甚至縮短(使垂頭時下巴不能貼胸),(‘韌帶’亦然)。肌肉緊縮,壓迫血流,影響腦部循環。

    二、血流方面︰我們人體供應腦部的血管,只有兩對︰

    ┌前面一對,叫頸動脈。

    └後面一對,叫椎動脈。

    後面這對‘椎動脈’,穿過頸椎的‘孔’(橫突孔)進入腦,供應後半腦部。

    觀察此椎動脈,既穿在頸椎‘孔’中,就隨頸椎變形。頸椎曲折,它也曲折。且它在入腦之前,先天上有一迂回曲折。(如圖)

    ●圖示供應腦部二對血管(只表出右邊)

    •收下巴時,這‘回路’比較通暢。

    •假如不收下巴,甚至仰頭角度太大時,就會使此彎曲更曲折,甚至被壓阻,腦血流就不足,腦功能變差,甚至退化(老年失智癥)。而很不幸,人常忽略此‘極重要’之事,而去追逐外境‘不重要’之事。(如圖)

    如果整天往外看,必持續仰下巴,為此老病鋪路。若不知自我調節、自覺返視調整,收下巴,攝心念佛,待衰病時,無人能替,財亦不能買健康,不亦苦哉!

    三、腦脊髓液方面︰很多人苦于頭痛、頭脹、頭暈、全身疲乏健忘,腦功能減退,卻不知起因乃是自己姿勢不宜(身業不良)造成腦脊髓液之循環受阻所導致。‘腦脊髓液’這名詞,對一般人而言,相當陌生,于此稍作簡介︰‘腦脊髓液’是循環在‘腦脊髓外圍’及腦內部‘腦室’、‘導水管’和‘脊髓中央管’的液體系統。

    ●腦室透視立體圖

    圖中綠色■部份代表‘腦室’是個立體的腔室,夾在腦中其中充滿了液體,液體是由腦室中的‘脈絡叢’(見左頁圖)滲出,如箭頭↑↓方向流動,由‘正中孔’流出,又包圍循行于整個腦及脊髓‘外圍’和中央管,如下圖所示(綠色部份),然後回收入‘靜脈竇’(位于頭頂正中線),回收入血液。

    因我們的腦脊髓,質料像豆腐,為了‘保護’及‘運送營養和垃圾’,所以有‘腦脊髓液’之構造(襯于腦中,也包于腦外)。

    *如下圖,以縱剖面看腦部,可見藏在其中的‘腦室’構造及‘脊髓中央管’,以及由‘腦室’之開口,循行到整個腦脊髓外層的‘腦脊髓液’。

    (圖中以草綠色表示腦脊髓液)

    (紅色箭頭表示其流動方向)

    •‘腦脊髓液’是流動的液體系統,夾在二層膜之間,它的功能︰

    (1)避免震蕩,保護腦脊髓(如豆腐泡于水中)。

    (2)供應營養。(3)運送廢物。(4)調節腦壓。

    •若頭頸角度不正,姿勢不對——很容易阻礙此液體之流動,(因為此液層很薄,角度若太曲折時,必如吸管受折而不通)。

    •而且‘下巴抬起不收’的角度,有時會正好在腦室之‘開口’(正中孔)附近曲折,造成極大壓力,使流液受阻;也使極細的‘脊髓中央管’不暢。

    當‘腦脊髓液’流動受阻時,則如溝水淤塞,易發臭,不但營養送不到腦,垃圾也送不走。

    (本來此液由‘腦室’制出(每天約450C.C.)→循行至外層→又回收入血液及淋巴,約需一天或6、7小時,即可回收更新。若中途不暢,則不新鮮之水堆積,而且整個腦泡在不新鮮水中,必然昏沉渾沌,不可能開智慧,情緒亦必不佳,要安心修定慧,就有困難。)(注︰腦脊髓液總約150C.C.)

    •一旦腦室制造出來的液體,不能順利由小孔外送去循環,則會逆流,積滯在腦室內,腦室就會像‘水袋子’灌得脹滿,壓迫腦子,而腦殼又是不能伸縮的硬殼子,故一時之間,腦子,外受限、內加壓—(腦壓加大)就會產生頭痛、頭暈、想吐、全身功能變差之癥狀。若長期腦室(水袋子)擴大壓迫腦,腦會萎縮。此種阻礙與壓力,當姿勢改變時,即可漸漸解除,所以尚不致于像長腫瘤等器質性之阻塞,引起‘水腦癥’(即持續性惡化之腦室水脹滿),但只要連續抬下巴、仰頭,阻礙一段時間不解除,便有癥狀發生。

    四、神經方面︰頭、頸部神經密布,非常復雜,以應付日常生活種種需要。(若受壓迫則有病變,請參考下頁附表一)而神經之營養,仰賴‘血流’供應,而脊髓血流又和‘椎動脈’之供應有關,當血流供應受阻,神經即使不直接受壓,亦間接失去營養滋潤。加上肌肉緊繃(壓力大),神經傳導亦受影響。此在輕微的抬下巴,影響較小,若仰頭(尤其長期僵持性仰頭太甚)則有較嚴重之直接壓迫。(容後再述)

    ●以上是說明,抬下巴之各種不良影響。故,非但拜佛、站立須如此收下巴,調正頭頸角度及脊椎,平日生活亦須覺照,把此拜佛之鍛煉帶出去。

    附圖表一

    頸椎各節神經之供應部位及頸椎各節有壓迫時之現象、癥狀。

    頸椎共七節

    頸椎神經共八對

    脊椎

    神經

    控制部位

    神經被壓迫產生之病變(癥狀)

    頸椎1

    頸1

    頭部血流循環,腦下垂體,頭皮、臉、眼、耳、鼻、喉。

    頭痛、頭暈、神志不清、記憶減退、頭皮炎(痛),失眠、高血壓、眼疾、耳鳴、鼻病。

    頸椎2

    頸2

    眼、耳、鼻竇、喉、舌、聲帶口。

    耳聾、鼻過敏、鼻竇炎、扁桃腺炎、失聲、耳鳴、眼疾(斜視)。

    頸椎3

    頸3

    咽、頰、肩、交感神經、橫膈膜神經。

    咽喉炎、頸二側(肩膀)酸痛麻、交感神經亢進、呼吸困難。

    頸椎4

    頸4

    頭部肌肉、肩。

    三叉神經、牙痛、臉部痤瘡、肩痛、(弱視)。

    頸椎5

    頸5

    食道、氣管、肘。

    氣管炎、手臂外側痛、肘痛。

    頸椎6

    頸6

    甲狀腺、副甲狀腺、腕。

    甲狀腺腫(包括突眼性)、甲狀腺癌、副甲狀腺炎、腕痛、拇指、食指外側痛、五十肩。

    頸椎7

    頸7

    甲狀腺、副甲狀腺、大拇指。

    甲狀腺腫、富貴手、手指炎、前臂內側、小指、無名指酸痛麻。

    頸椎8

    頸8

    心髒、氣管、食道、指尖。

    支氣管炎、心髒病、動脈硬化、灰指甲。

    •佛法是高度理性的法則,是高智慧的大學問,每個法則中,都含藏深刻的原理,不可等閑視之。學佛是合乎理則,來開發良知良能。拜佛是求諸覺性,返求諸己,非一般外求之迷信。

    •反之很多人不明正常解剖生理法則,整天向外奔波追逐名醫、秘方不知合理調身心。結果,追逐中,下巴必更抬,腦必更不通。

    其實,打折了的吸管,不通是必然,而只要將折處調直,通也是必然,(拜佛即是大調整)。

    姿勢若不自調正直通暢,卻一味向外求特效藥欲把吸管弄直通,才是‘迷信’啊!

    •若能端心、端身、合乎正常生理原則,身心功能必然改善。(此是佛性本能)。只要自己不歪斜曲折(加壓于自身),又善于放松,又有誰能給我們壓力呢?

    •很多人以為是別人給他壓力,殊不知最大的壓力,來自于自心、自身。

    如︰不收下巴,即是給腦脊髓壓力,(仰頭尤甚)。持續仰頭不收下巴,即慢性自殺(損腦功能)。收下巴就是解壓、自助、端心端身之善。

    ●日常生活運用

    所以日常生活,必須注意常調整姿勢,常收下巴,放松頸部,作垂頭等柔軟運動,或常按摩熱敷後頸部。不宜長時間抬下巴仰頭工作或睡眠。否則,多少會有腦脊髓液不通之現象。

    •若工作時,不得已須仰頭、抬下巴,則須定時反方向運動(垂首、放松、運動),且須經常拜佛,才能矯正,防止不良影響、惡化下去。(如下圖)

    ○自覺調整→收下巴

    ×抬下巴工作,姿勢不當-

    ←雙手交叉,輕松放在頭(枕骨)後方,垂頭、放松。以手之重量,載于枕部,調整拉開頭、頸之關節,(枕寰關節),及頸椎各節-

    ○自覺調整—收下巴

    ×

    •很多人,因長期‘頸向前塌’,已經不知如何是‘直’,也無法後頸貼衣領。

    練習︰可以躺在硬板床上(墊被、隔濕冷)收下巴,讓後頸盡量貼近床板,體會‘直’的感覺。(胸椎—頸椎對直)

    注意︰上下牙也要松開些,如此可自然改善很多頭頸疾病。

    (頸椎神經壓迫癥狀表,見前表列)

    平日仰頭太過者—簡易調整頸椎法︰

    ‘不收下巴’的孩子(仰頭看電視)(仰臥),頸椎太向前塌,容易感冒、咳嗽、腦力降低,且易患眼、耳、鼻、口,(如扁桃腺),咽喉之疾病。

    若仰頭更甚,則更嚴重。

    矯正法︰(矯正太前塌的頸椎)

    可在輕松愉快中,將枕頭(勿太軟)(外軟、內硬)放在頸部(枕骨)(較靠‘頭頂’)(收下巴),讓‘頸椎’完全放松,依自然重力(地心引力)頸椎可拉開,復位,恢復正常。

    亦可趁孩子仰睡時(完全放松、柔軟),為孩子如上述墊枕,使‘收下巴’,可調整已前塌之頸椎,改善血流、神經、免疫力,改善腦功能。

    每天能如此調整幾分鐘(十五分),就有改善,並非整夜如此睡。(睡眠宜右側臥)

    注意觀察︰

    仰臥睡眠時,太仰頭(抬下巴)頸部青筋(靜脈)鼓起,即是‘阻力大’,流動難,故‘加壓’鼓起—疲勞不適—血流循環不良。

    注意︰

    ‘下巴未收’青筋仍是鼓起。

    注意︰一收下巴(下巴貼胸)青筋就消失(不鼓出)(阻力變小)—流暢。

    仰頭工作者—

    ┌後頸、筋縮緊

    └頸椎太向前塌

    睡前應調整,

    ┌只枕靠頭頂之‘枕骨’。

    以枕頭︱

    └不枕頸椎。

    下巴自然收。

    睡前如此調整一下,並非一夜如此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