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義今釋 卷第二 第三章
    心理狀態的分析

    這時,大慧大士又請佛講解諸法的緣和因的現象。佛回答說︰“諸法有二種緣相,就是外緣及內緣。所謂外緣︰例如,做陶器的人,用泥團、柱子、輪子、繩子、水、木等工具和人工,加上種種動作等緣,才制造出瓶子。依此類推,草席和絲織品等物,以及其他的植物種子的生長,和乳類加工生酪,酪又生酥,再制成醍醐,大兒物質的東兩,都是諸如此類。這些現象,都名為外緣,前物又生後物,心且是輾轉相生的。所謂內緣︰就是無明、愛、業力等等。由這些境象產生五陰、十八界、十二入等作用,所以才有緣起的因緣聚集所生的理論。如果一定執著這些事物,是有它的若干差別不同的關系存在,這便是凡夫愚痴的妄想觀念了。綜合這些現象,便名為內緣。所謂因呢?共有六種,就是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等。ヾ當有因者︰面對當前的內外境界,互相自作為因果。ゝ相續因者︰不斷的作攀緣內外諸法之因,造作五陰身心等的種子之果。ゞ相因者︰自能維持內外各種現象,不斷地作相生相續之果。々作因者︰在因果中,又造作增上的因果,猶如具有大威德的轉輪聖王,可以隨意增益自在。ぁ顯示因者︰對事物等發生妄想以後,明白照了,顯出境界,猶如明燈的照見色相,所以又名為顯示因。あ待因者︰前事滅了後,妄想的的念已經斷了,正當這虛妄心念相續未生時的情況。大慧啊!這些都是通常人們的心理妄想的形態。它們之間,並不按照一定的次序而個別地逐漸發生,也不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如果是同時之間一起發生的,能作與所作作因果關系,就無法思辨分別了。如果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發生的,它的每個成因,本身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究竟哪個是從哪一個生出的呢?譬如沒有兒于的誕生,又哪里有父母的稱呼呢?可見並非先有呼父母的因,才有生子的果啊!大慧啊!心理妄想狀態的內因和外界的外緣等,或有認為是循著次序而逐漸地個別連續發生的。其實不然,這種觀念,本身就是妄想;只是因為有攀緣、所緣緣(次第緣)、增上緣等的作用關系而發生的。因此認為是有次序地逐漸發生的心理狀態,根本沒有一個必然性的作用存在,只是由妄想自性的推測,主觀地執著自身的認識而已。但無論是漸次生,或一起發生,這兩種觀念都是沒有必然性的,也都是自心妄想所顯現的身心感受。所以個人內在的心理狀態,與群眾外緣的心理現象,那是沒有必然性的。除了自己心識不知不覺中,顯現妄想的現象外,還有什麼呢?所以為了了解因緣等心理行為的學說起見,必須拋棄所謂漸次發生或同時發生的觀念。”這時,佛就歸納他的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這是說︰真如自性,是本來雖生而無生的,所以亦無所謂有生有滅了。但人們在心理妄想的生滅現象當中,卻執普生滅的作用,而生起因緣等的漸生和同時俱生等的錯誤觀念。)

    非遮滅復生。相續團緣起。唯為斷凡愚。痴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

    (這是說︰妄想的生滅作用,並非前念滅了,印象遮沒以後,才生起後念的絕對性作用,事實上,妄心生滅的作用,是相續流注不斷,互為因緣互作因果的。現在為了斷除凡夫愚痴的妄想因緣,對于那些說因緣有無等法,指出它們本自無生的道理。而這些凡夫觀念之所由生,都是因為被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迷轉了,所以才有三界中的欲、色、無色的出現。)

    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虛空華。

    (這是說︰真如的本體,雖生而無生,所以根本上亦無可滅。觀察一切有形的萬象,都如花的乍開乍謝,實際上也只是一種幻相而已。)

    攝受及所攝。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

    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這是說︰有形的萬象,都如夢幻空花,其中既沒有一個能攝受的主體,也沒行一個被攝受的對象。因此也沒有已生的過去種種,和當生的未來種種。也就無所謂有因和外緣的真實可得了。總之,這些觀念和一切事實,從本以來,都是一無所有,只不過是一種虛妄的理論文字而已。)

    (上述心理形態的分析,和現代心理的理論,有小同大異之處,可以名為佛法的心理學觀。它的精闢獨到之處,別成一格,自有它一成不變的宗旨。現代的心理學,自成一科,它是為了研究人類的心理狀態,而作經驗的分析,然後歸納成為一個有體系學說。現在學者還在不斷的研究中,以期于將來的大成。但是它的宗旨,只是為了研究心理。至于心理與物理的相互因果關系,及心物形而上的體用道理,他們卻留給哲學來說明。換言之,在現代科學中心理學是心理學,哲學是哲學,物理學是物理學,各自獨立分科,各有各的範用,不能整個混為一談,這就是所謂科學的精神。但這種觀念的是與非,卻是科學與哲學的問題,又是另一命題,不在此相提並論。如果站在現代心理學與邏輯學立場來看上面佛所說的論述,它是先有了一個肯定的的提,一切都以空無自性為歸趨。根據理論,認為他是先以一個主觀的觀念,再作客觀的論證,以此而範圍一切的,也許不足以服人。僅從論理學的理則來說,這種批判,也並沒有錯。不過心理學是否最後應該歸入哲學?還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是的,哲學的最高趨向,必須要歸到形而上的探討,那末,佛所說的這些理論,就大有思辨參考的必要了。在我的想象中,未來世界的學術,終有一天會走到這條路上去的。此外,更需要附帶地說一句︰上面佛所作心理形態的分析,是釋伽文佛在兩千多年前那個時代說的,千萬不要站在現代的學術立場,看到他的理論有某些地方不合于現代的邏輯思想,或他所說的名詞涵義,和現代的定義有異同出入,便認為他的思想不深刻,不完備,這樣未免誣蔑了古人。其次,佛法的心理觀,是自成一個體系的,如果純粹以治學術的批判態度,更不需要反身而誠去求證,當然可以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反心自究,追求佛說的自證,就要仔細諦觀它的道理,不可忽視之了。)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佛告大慧︰諦听諦听,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唯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齒,和合出音聲。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