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 第二章 教主釋迦牟尼的事跡7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

    釋迦牟尼出家的年代,因無信史可征,我們只好說他二十九歲那年二月初八日,他自付因緣成熟,便趁他的妃嬪、警衛等人在夜深熟睡時,起身喚起侍僕車匿,備乘駿馬犍陟,告訴他就要一同出城,去飲甘露泉水。車匿已經知道他的本意所在,一時勸阻不住,只好拚命拉住馬尾,釋迦牟尼也只好不開宮門,奮勇躍馬,連帶車匿,飛越北城而去。這一幕的展現,也正是釋迦牟尼一生發揮大雄大勇大慈悲的開始,拿它和帶甲百萬,戰無不勝,投鞭斷流,叱 風雲的英雄們來相比較,無疑地,這躍馬出城出家修道的一舉,以視前者的胸襟氣概,自有天淵之別。英雄事業,可以征服天下,絕難征服自己。唯釋迦則不然,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征服自已,摧心賊于無相,充匡下如敝屣,所以能夠轉凡成聖,足為人滅師表了。

    他們一出北城,便向東馳行,犍陟快足如飛,到了跋伽仙人(Bhargaua)的苦行林中,這時黑夜已過,光明就在眼前,他決定要入山問道了,便命車匿還宮。並脫髻發中明珠,以奉父王;身上瓔珞,以奉姨母;其余莊嚴服具,給予耶輸陀羅。一切交待清楚,他又自行拔劍,除須發,改裝袈裝,以示決心前行修道。同時自誓說︰“我若不了生死,終不回宮。我若不成佛道,終不回見父王。我若不盡恩愛之情,終不回見姨母和二妃。”當時弄得車匿惶恐悲泣,以致悶絕昏倒,醒來時,只好回城報命。太子出家,它帶來了滿城的悲哀,也帶給了舉國的嗟嘆!

    二、遍學各派道法

    從此,他以雲游之身,到處參學。他曾經見過跋伽仙人的修行場所,看到許多離塵絕俗苦行修的人,有的穿草衣,有的著樹皮。他們都吃些花果允饑,或日食一頓,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餐,企苦行成道。他們崇奉庶物,或拜水或拜火,或敬祠日月,或臥塵污土中,或睡荊棘叢上,或長年居于水火之側,備受蒸炙之苦。類似這些印度文化傳統中的宗教生活和修道方式,無論婆羅門、瑜伽術,乃至印度教等,在釋迦牟尼出家的前後,顯然普遍地盛行著,直到如今,還是流傳不衰,釋迦牟尼當時看到這些情形,他與跋伽仙人曾經交換意見,作過嚴謹的討論,他問他們那些形形色色的苦行者,究竟目的何在?跋伽仙人的答復是,刻苦自身,可以贏得升天的福報。釋迦牟尼卻認為苦樂對立,罪福相乘,仍然還在輪回往復的樊籬中,並不能解脫生死,苦行誠然可以潔清心志,離絕牽累,但是未必就能真正了生脫死,成無道。因此他留此一宿,便立即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