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 第一章 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2
    第一章佛教與印度固有文化的關系2

    (1)婆羅門︰為世襲而職司祭祀的專業僧侶,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居上品,受人尊敬,為精神及思想領導的高階層。舉凡軍國政治,也都為其所左右。

    (2)剎帝利︰即王侯武士,集軍政權于一族,為世襲的統治者。

    (3)吠舍︰為從事農工商的平民階級。

    (4)首陀羅︰為地位卑下、生活艱苦的世奴賤民。

    上述古印度的四種姓及階級制度,一直牢不可破,經過三千多年以來,其觀念的殘存,還未完全泯滅。

    復次,因為婆羅門階級掌握文化教育,依據“四吠陀”經典而崇尚“神人”“神我”的思想,形成印度歷史文化中心的“婆羅門教”,漸次普及影響到印度人三種姓,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等三階層的思想意識,始終傾向于出世的沙門(修道人)生活。他們思想的人生歷程,概分四個時期︰

    (1)淨行時期︰即青少年時代的教育生活時期。他們到達一定年齡(婆羅門弟子,從八歲到十六歲之間。剎帝利的弟子,從十一歲到二十歲之間。吠舍的弟子,從十二歲到二十四歲之間),便出家就學,學習吠陀等學問。經過規定年限,便有十二年、二十四年等,期滿學業成就,便可回家還俗。

    (2)家居時期︰也就是壯年的生活時期,可以結婚生子,負擔家庭生活,善盡一家之主的責任。

    (3)林棲時期︰即是中年的棲隱山林,潛心修道的生活時期。因在壯年時代,已經完成人生家居的義務,從此深隱高蹈,勤修苦行,學習各種禪定思維的方法,以求“神我”的升華。

    (4)遁世時期︰由中年的修行,進入衰老歲月,修行生活,經告一段落,身心絕對淨化,道果業已圓成,從此便遁跡山林,脫屣塵境,再不參預世事了。

    這種理想的人生,除了婆羅門本身的倡導和享受以外,其余剎帝利和吠舍兩階級,也可效法。但賤民階級的首陀羅,卻永遠無法分享,這種宗教生活,根本就被禁止。因此,有了剎帝利的反感,逐漸不滿婆羅門所領導的思想舊規,他們脫穎而出,對于宗教、哲學、文化、教育等等,都有新思潮的鼓蕩。從而尋究真理世界的真諦,研求“神我”靈魂的究竟,乃至探究宇宙萬象的根源,以與婆羅門的傳統精神互相抗衡。但婆羅門的地位依然屹立不動,婆羅門的思想,仍是深入難變。

    以上簡介,可以了解古代印度人的思想淵源和文化背景︰由于(1)地理環境和天然氣候的殊異,喜歡醉心思惟,騁志高遠。(2)早已有了根深蒂固的婆羅門教和普及的宗教思想。(3)有史以來,便傾向于出世思想,以求淨化身心,並以林棲遁世為人生最大的享受。(4)思想高遠偏身虛幻,由“神我”而回到平實的人生,中間缺乏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系,致使階級劃分綦嚴,貴賤等位懸殊,連宗教的信仰,都不能得到平等自由。因此有了釋迦牟尼的應運而興,他以慈悲宏願,創立佛教,截長補短,存優去劣,應化眾生的美善精神,綜理百代的文化傳統,破除人間的階級觀念,指示人性的升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