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
    【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我慢,看不起一切人,善知識!【善知識!念念無問是功,】每一念都要關照,每一念都是平等心。下面︰【心行平直是德。】六祖把功德講得很清楚了,念念無間就是每一念都是善念,由清靜心流露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功。心行平直,平等、直心,直心就是不丑化別人,不扭曲別人的用意,我們人有一個壞習慣,我若是恨這個人,不論這個人對我說什麼,我若是傳給別人听,我就會把它扭曲,我們人的心,說真的實在是很壞,我要是恨一個人,這個人若是對我好,他就會想︰他一定有把柄被我抓到了,所以他現在才會對我這麼好。這個人若是對我很不好,我就會這樣想,扭曲別人︰你看!我說得沒錯吧,我說這個人沒救了,果然如此。對他好也很淒慘,對他不好也很淒慘,所以常常扭曲別人、誤會他人的是不可救藥,這種人就不可救藥,常常丑化別人、扭曲別人的意思,這種人就是無可救藥,對方真的是很誠心誠意的要和他做朋友,他現在卻一直害怕,為了保護自己,他怕對方是用虛偽的臉孔來對待他,他不敢坦誠相待、坦誠布公啊,人家若是一直接近他就會想︰他想要從我身上探听什麼,一定要利用我。世間就是有這種人,你也拿他沒辦法,他為了想保護自己,懷疑別人,很槽糕!所以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修我們的本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就是從我們的本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這句話要劃起來,你要做功德,功德要在布施當中見,不是你布施供養之所求。有些人問︰師父!可是我們若是布施,一些出家人都會說功德無量啊。我說那叫做方便說,方便說是功德無量。【是以福德與功德別。】福德還是停頓在人天,六道輪回生死,功德是本性的東西。【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又問︰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你看!【阿彌陀佛】這里就有注音丫,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請和尚說明這樣是不是能往生極樂世界呢?【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听,】你要好好的听,也就是對韋刺史說︰你要好好的听。【惠能與說。】我來告訴你︰【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引導度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離開裟婆世界並不是很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的諸佛國土,所謂十萬八千,為什麼距西方有十萬八千個三千大千世界呢?也就是說我們身中有十惡,殺、盜、淫、妄等等……身三、口四、意三,意,貪、真、疑︰口,四種業︰身體,殺、盜、淫,這十種惡,指的就是十萬。八邪就是八正道的相反,叫做八邪。十萬八千,所謂八邪,第一、邪見,邪見,邪知邪見,自己不懂又為人演說,這才是最淒慘的!我常常告訴你們,不是講經給別人听就叫做功德,講經若是知見錯誤︰不用自己的意見來說,這是正確的,你若是用佛的知見來講課,這樣才對啊,你若是用自己的知見來講,都是用自己的意思,這樣就違背正理,所以這叫做邪見,邪見,必須要依法不依人。再來,邪思,就是說他的思想跟別人不一樣,跟別人不一樣,思,也就是邪思維,思維,邪思維。第三、邪語,所說出來的法不依法說,對眾生沒有利益,都是稱為邪語,邪語就是說,因為知見錯誤,所說出來的話就不一樣,所以邪見就會產生邪語,邪語。再來,邪業,所造的都是惡,稱為邪業。邪命,邪命,邪命就是說他的職業不好,不好,職業不好。再來,邪方便,邪方便就是說邪精進,他雖然很精進,但是精進的方向偏差、歪曲了,沒有正知正見,所以他也是很精進,可是他精進的方向錯誤,出家、在家都是這樣,大家都想︰我要自己到山上修行。你的知見還沒有理清楚,你應該如何用功都還不知道︰你要從何處下手也不知道,你要怎麼修行呢?只想精進,想精進拜佛,你拜佛也要有基礎啊,也要有智慧啊,要住山也不要緊,你若是擁有智慧︰譬如師父今天要去住山,那會有什麼困難呢?對不對?而剛剛學佛出家,或是在家居士,動不動就說要閉關修行,閉關不是只把人關起來,是關閉惡業啊,你搞清楚!關閉你內在的邪念啦、邪見啦、邪思維啊,那才是真正閉關,若只是把人關起來就叫做閉關,那麼被判無期徒刑的犯人,被關在監獄、去綠島的人,一囚禁起來就是一輩子,大家豈不是都大徹大悟了?他們都比你更精進了,你只閉關三年,他們要關一輩子,你會關的比他更久嗎?根本不是這樣子的,若是這樣叫做閉關,我告訴你,關在這個四大身中,就已經夠大了,不用再去關在大房間里了。對不對?你要閉關是沒錯,但是你一定要有基礎啊,你一定要有相當的功夫跟功力啊,加上身體要強壯,你要有本錢啊,你才能夠閉關,知見要正,看經典無所障礙。對不對?再來就是邪念,邪念、邪念,第七、邪念,每一念都不正確。邪定,雖然他有定,但是他的定知見錯誤。簡單來說,邪見是最厲害的,你只要邪見一出來,邪思維、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統統延後。簡單來說,學佛的八正道,第一個叫做正知正見,所有的修行一定是正知正見最重要,為什麼?知見正確、方向正確,那麼就像太空船一發射出去,絕對能夠達到目的地,你今天你要是出家人、在家人要修行,你第一要有正知正見。所以《大智度論》中說,很不幸親近惡知識,將無量無邊的眾生引導入三惡道,為什麼呢?他現在為了擁有自己的信徒,他又邪知邪見,一開始講經就誹謗三寶、誹謗出家人,他就誹謗出家人,尤其一貫道,他沒辦法啊,他一定要誹謗,他不誹謗,他就擔心信徒會跑掉,這樣是很淒慘的,我也不敢誹謗一貫道呢,只是說一貫道的道親,你為什麼不冷靜,听我慧律法師的勸告,你冷靜,不要為了面子、拉不下這個臉,不要這樣子,你冷靜!不要為了面子,先來听我說,錄到錄音帶上比較一下,請你比較一下,要是我講得真的沒道理,你再去信一貫道那也不要緊,或是天主教、基督教,冷靜比較再去信仰,那都不要緊,你不用怕︰我听慧律法師的錄音帶,我就會被他度走了。這樣就表示你沒有真理的存在,你才會害怕啊!對不對?你若是有真理存在,你怎麼會怕听我的錄音帶呢?可是有些講師就是怕這樣,怕听了之後就被度走了。怕人家說︰這個人從前是我們的講師,現在怎麼變成慧律法師的徒弟了?怕丟臉、難為情。但是這不是面子的問題,這是生死的問題,你是為面子而來,還是為真理而來?對不對?所以說這個邪見一產生就完了,這個人就沒救了,他講話就一定要誹謗,因為他怕信徒跑掉啊,怕信徒跑掉啊。人家問他︰我去慧律法師那里听經好不好?不要啦!那里是非很多,是非多得不得了!就開始胡說八道了︰人家是怎麼誹謗他,他是怎麼攻擊回去,你不知道嗎?那里也是一團混亂。就亂編一套給他听,听得人就說︰真的這樣?那我還是別去了!沒辦法!所以說邪知邪見,為了保護自己,你變成不得不造業啊,不得不造業,組礙他人不要來听經,斷人家得慧命,就是這樣才是淒慘,邪知邪見實在是很淒慘!所以這十惡八邪就是阻礙我們,變成有十萬億佛土之遙,就是因為我們十惡八邪未斷。【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有智慧的人,所以【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有的人較快,有的人較慢。所以【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迷的人,像我們一切眾生都是這樣,我們沒有大徹大悟,沒辦法,所以只有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他說︰假使這個東方的人,【但心淨即無罪。】你只要心清淨就無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這句要注意听!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當下你就是佛,你就是淨土,不必求東求西,但是因為這是禪宗所說的,禪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所以他一定要這樣講,意思就是說,你的心若是有罪,不論你到任何一處,你都不能解脫的意思。這句話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意思就是說,不了解當下就是淨土,那麼西方人若造罪要求生那里呢?意思是說反問你︰表示說你不懂得當下,願東願西,這樣就不識本來的面目。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問難,東方人造罪,念佛要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造罪,念佛要求生那里呢?那里就是極樂世界,他還要跑去那里呢?意思就是說,他當下悟道,那也沒有東、也沒有西,所以念佛求生那里啊?【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有時候發願要去東方,(【願東】)東方琉璃世界,有時候發願去西方,(【願西。】)極樂世界,【悟人在處一般。】悟人在處,悟了的人即是當下,在那個地方就是他的淨土,悟人在處一般,就是在那個地方,的確沒有錯!我才常常告訴徒弟︰你若是沒有悟到本性,你只是一直換環境,換來換去的,我請問你︰你是叫那個道場的人來適應你︰或是你去適應別人的道場?你在我這里有得吃、有得穿,好好的安住,又有師父教導,你待不住?這種條件你還待不住?你的意思是怎麼?我希望要求其他的環境,你的本性若不改變︰你的習氣若不改變,任何一間道場你也待不住,你有多會找地方?我听法性說,像我有一個徒弟跑到外面,接收了別人一間茅棚,那里是缺水又缺電,這麼大一間道場他情願不住,要去那個缺水缺電的地方,要大便時也沒有廁所,想大便時就挖個洞,排泄之後再埋起來,就像貓在大便一樣,這也很不可思議!我就是想不通,我就想不透!有一個師父一直要成就我們,我也沒有在管徒弟的,我這個人很不喜歡管別人,我也很不喜歡讓別人管,我認為人都是佛,不需要給人難堪。我的個性很不喜歡讓別人管,我也很不喜歡管我的徒弟,你問我的徒弟,我沒有在管他們的,這樣還待不住?奇怪!你的心若不改變,你有多會找地方?你去那一間道場,那一間道場,能像我對你這樣?對不對?沒有這樣子的!所以說,眾生就是願東願西,擺平不了你的心,你就算走到那里都是一樣。我心情不好,我想到國外走一走。你就算走到美國、太空,煩惱是如影隨形,不是說我到外太空,就沒有煩惱了。你說︰我今天很煩惱,我想去瑞士走一走,呼吸新鮮空氣。這樣心情就會好,那回來的時候怎麼辦?是不是都別回來了,干脆去瑞士住好了;要是去瑞士遇到煩惱,豈不是又要跑回台灣了?對不對?所以我們人擺不平自己,你到那里都不平,那是不能解決事情的。所以學佛的人在在處處都是幸福的,幸福幸福,真的!學佛,學佛的人大智慧,悟得的人在處一般,就是在你那個地方,就像海水一味,海水都是咸的,你若是嘗一口,就知道全體都是咸味。我們人若是悟了也是一樣,你若是悟得本性,走到那里都是一樣。【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你看看!太棒了!悟到我們的本性,擁有大智慧,隨所住處,你住在任何一處,你都是非常的快樂。假使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你的心與佛的心完全相同。【使君但行十善,】你只要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你若是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因為你與佛不相應啊。【若悟無生頓法,】悟到我們的本性,【見西方只在剎那。】所以我才告訴諸位,若是悟到本性的人在念佛,念一句佛就是一句佛,是念實在的佛,不是念虛浮的佛,沒有悟到本性的人在念佛,事相念佛,就是念虛浮的佛,也不能說沒有用,只有這樣而已,因為他無法悟入,對不對?年紀大的人會說︰也不知道在講什麼,一句也听不懂!听不懂你念佛就行了,你要不要去極樂世界啊?有啊!這樣就好了,這樣就很好了!你要去極樂世界做什麼?掃地、沏茶啊!去啊!也沒關系啊!你盡管發願,只有這樣而已,不然你要叫老菩薩怎麼悟?對不對?沒辦法!年紀大了,不過也不是年輕人就一定能悟,有些老人家功夫也是很好,智慧也是很高的。【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你不悟,你只是一直念佛,求往生極樂世界,那麼路遙如何得達?那根本是很遠的路線。所以師父講這本《六祖壇經》就是要讓你悟到本性,要讓大家了解本性的東西,至少要讓你;讓你修養非常好。要記得師父一句話,永遠跟你的仇人保持一個距離,永遠不要回頭看你的敵人,因為沒有時間,永遠不要回頭看你的敵人,永遠跟你的仇視的人保持一個距離,你要听我的話。【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目前便見。】要讓諸位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雲︰】大眾頂禮說︰【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你若是坐在這里能看見西方極樂世界,你何必往生呢?【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師言︰大眾!世間人;這段我待會再來講好了,休息五分鐘。最近一些信徒,都會寫信來,也有問說生了雙胞胎,要師父為他們取名字。昨天還有一個人很緊急,打了一通電話來,很緊張,結果問她什麼事,也不肯說,就一定要接師父,一接起來之後竟然是說︰她得預產期已經超過十一天了,生不出來啦!我說︰那我怎麼會有辦法?我是不是要去幫你擠出來,不然該怎麼辦?連這個也在問師父?唉喲!你若是說本性的東西、教禮不懂來問我,我還稍微懂一些,連生不出來也找我?我豈不是要拿一雙大剪刀去︰躺好、躺好吧!不然怎麼辦?真是糟糕!他將法師當作是萬能的,樣樣都通,不能這樣的啦!對不對?二十一頁,【師言︰】六祖說︰【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就是眼、耳、鼻、舌,【內有意門。】有這個意,【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下面這句話要劃起來,【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你想要成佛作祖,你一定要怎麼樣呢?你一定要由你的本性去做,要由本性造作,你先要無求無著,不要向身外,希望別人能使我們解脫啦,向別人祈求快樂,這樣得不到快樂,要自己放下,要自己自觀自照,自覺自在,不然沒辦法!你若是放不下;有些人多有趣你知道嗎?有一次在半夜的時候,差不多是在一點半了,我剛好爬起來上廁所,電話是一直響,听到電話一直響,我就想︰我若是不接,又怕會吵到別人。因為我房間里是不會響,但是我在外面听到電話響了,我房間里的電話,要拿起來按40才接得通,若是不接呢,電話又一直響,好吧!我就接起來听听看。電話一接起來,對方就開始哭泣了,她說︰你是誰?我也說︰那你是誰?我沒有問你,竟然換你先問我了?她說︰我現在心情很糟,我想跟慧律法師講話。我說︰我師父誰著了,睡很久了,我師父都十點就睡覺了。她說︰不然告訴你也行啦。好啦!不然我也行,那將就將就吧!我師父在睡覺了。她說︰你的聲音怎麼那麼像師父?對啊!大家都這樣說啊!她說︰我想問她問題,你能夠回答我嗎?我說︰先通過我這一關,再叫我師父,一點半了,怎麼現在還還打電話來?我問︰你有什麼問題?她說︰我心情很糟、很痛苦!我問︰那你有沒有拜佛啊?有啊!有啊!我也有在拜佛,就是因為生了幾個小孩不爭氣,把我氣得要死,而且我先生常常把我揍得半死,我真想去尋死了斷算了,可是想一想,這樣也不能解決事情,想去跳淡水河,淡水河又那麼冷,怕沒被淹死,冷得受不了又爬上來了。反正她就是一直想死,她現在心情不好,就是一直想找師父講話,她現在一直希望師父能使她快樂。我說︰你覺悟了,你這樣錯誤,你今天一直跟我講,講到明天天亮了,想看得開,還是要你自己放得下才有辦法,就算我說得死去活來,還是沒辦法!她說︰師父!有時候你為我開示一下,我比較能看得開。我說︰若是偶爾沒有人為你開示時怎麼辦?我為你開示時你看得開,那只是暫時得;我若是沒有為你開示時,你得煩惱還是會再起來啊!所以眾生就是有一種依賴,他是認為師父有大能力,可以救度眾生,這樣講也不能說錯啦,但是不靠自己救自己,是無法得救的。這就是這句話,他痛苦的時候就一直想找人說話,【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你本來就是佛。【自性迷即是眾生。自覺性即是佛。】很奇怪,我這樣講話很吃力!自性若覺︰這樣好,這樣對!自性若覺就是佛,【慈悲即是觀音。】你若是慈悲,你就是觀世音,【喜舍名為勢至。】我們常拜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若是慈悲,你就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喜舍名叫做勢至,【喜】把筆拿起來,這個【喜】不是歡喜的意思,這個喜就是淨,清淨心的喜舍,清淨心,這個喜是淨的意思,就是說施舍時,以歡喜心、以清淨心。【能淨即釋迦。】你的心若是清淨,你就是釋迦,【平直即彌陀。】下面就是要說反面的,【人我是須彌。】【人我】把筆拿起來,什麼叫做人我?人我,蔣光超從前演了一部戲叫做【你我他】是不是?蔣光超。人我。我看報紙報導,蔣光超的兒子在美國開車發生車禍被撞死了,不知道是或不是,我不知道有沒有記錯?等一下蔣光超來找我算帳,報紙上好像是這麼寫的。人我是須彌,人我就是斗爭不斷的意思。這個【人我】很厲害,我們不要小看這二個字,人我是須彌,如須彌山的高低不平,人我就是分得很清楚,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沒有一點協調感。【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邪心是海水,我們的煩惱就是我們這個心的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因為鬼神出沒無定嘛,所以他是屬于虛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因此若是都加一個【心】字,邪心是海水;煩惱心是波浪;毒害心就是惡龍;虛妄心就是鬼神;塵勞心就是龜鱉,為什麼講塵勞?【塵勞是龜鱉。】呢?因為塵勞沒有一時一刻休息的,就是畜生的意思,龜鱉就是畜生。【貪嗔是地獄。】貪嗔的心就是地獄,【愚疑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你若是常常行十善,天堂就到了。【除人我,須彌倒。】【須彌】大部分都是描述我慢,我慢高山,不留德水。須彌山就會倒,你若是除掉這個人我執,也就是無我,這個我慢德須彌山就會倒。【無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除,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都是說我們本性的東西。【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能破六欲諸天,意思就是說,我們本性的覺性放大光明,照著六門,六門就是六根,六根清淨,就能夠破除六欲諸天,欲就是一種束縛,我們所有的欲望,都透過六根來追求,眼耳鼻舌身意嘛,所以這個欲就是束縛,六根若是清淨,我們就不會受六欲諸天,因為諸天也是一種束縛。自性若內照;所以這個佛法講;內典研究班,我們講內典研究班,內典研究班,佛教是專門開發我們本性的東西,開發我們本性的東西。【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一時消滅,內外即明徹,【內外明徹,不異西方。】與西方沒有什麼兩樣。【不作此修,如何到彼?】你若是不這樣修行,你要如何到彼岸呢?所以我常常告訴諸位,我們若是想修行,一定要改變,一定要由心地下手,心地的功夫,我們若是沒有心地的功夫,不管你多麼會修行,任你跑到天涯海角,你也絕對無法成道,因為人我執破不了,缺少那種包容、那種慈悲,看到別人的缺失,就一直傷害別人、一直攻擊別人。【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所以六祖也是佛再來的,了然,這樣一說,大家就明心見性了。【悉皆禮拜。俱嘆善哉,】都非常贊嘆,【唯言︰】他就這樣說了︰【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你看祖師講經圓滿後,就會發一個願︰希望法界眾生都能悟解,能覺悟了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出家亦得,【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所以因為六祖說這句話,是指本性得道理上來說,所以許多人,一直認為說不必出家,就是誤解了六祖得意思,你注意看這一句哦!所以一貫道會誤解,也同樣是這樣,道在俗,不在僧,道在俗家,不在廟,道在俗,不在廟,你就是看這段,這就是誤解了六祖得意思。六祖的意思是說,若是能悟得,意思是說,你出家若是沒有悟得,也是沒有用;你在家若是悟得,就與出家相同,重點是要悟啊!對不對?所以說若要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不一定要在寺,一貫道,就拿這一句大作文章,其實就誤解了,誤解六祖的意思。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地善;在寺廟若是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惡。對不對?就是說要修,問題是在家好修、難修呢?你有沒有悟呢?在家若是有悟的人舉手,沒有啊!沒見到有人舉手的,所以沒有人悟啊。【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你的心若是自性清淨,你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拜托你教導我們。【師言︰吾與大眾作無相頌。】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發出家于倒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心若平等,你不用持戒,這句話,大家也有很多誤會,有很多誤會,我的心平等了,也不用持戒了,任何壞事都胡作非為了。不是這個意思,心若平,意思就是說,你就沒有一個所謂持戒的相,持戒是外表啦,一定要心平。這句話反過來說,心平自然就是持戒,經典的意思要會看,而不是常常說︰我心地平和,不用持戒。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意思就是說,心地完成了平等心,你所謂的外在的持戒、威儀一切,都完成了持戒的次第。簡單來說,心地如果平,就是一切持戒清淨。【行直何用修禪,】行直,就是說不要扭曲別人;不要丑化別人,要很誠懇的通達我們的本性,行直,這個【直】就是通達本性,這個【直】照理說是通的意思,通。你若是行,通達我們的本性平等心,那麼那有什麼禪可修呢?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的行有沒有直呢?我們總是扭曲別人,眾生都很會扭曲別人,都是用意識心來修行,所以他怎麼會有本性的功夫呢?行直何用修禪。下面,【恩則親養父母,】什麼是恩呢?要如何報恩呢?要親養父母,好好的來孝養父母。什麼叫做人情義禮呢?【義則上下相憐,】憐就是扶持其患難饑寒,幫助困難的人,若是有一碗飯吃,就幫助那些沒有一碗飯吃的人。所以我們十一月、十二月份,我們最近基金會要做一百十萬的施舍,就是要做慈善,慈善。我們每年基金會都會做慈善,一百一十萬。人情義理上下相憐,在上之人,能體恤這個在下的人;在下的人,能恭敬在上之人,扶持其患難饑寒。【讓則尊卑和睦,】我告訴諸位,這句話,這個【讓】字,你要好好的去做,前面所說的都不難了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字你不可缺少,這個【讓】字你把它圈起來,你一直看這個字,你的修養就會很好了,讓!不論任何時間、不論任何空間,我都退步,讓你贏,讓你贏不代表我輸,辯論,讓;斗爭,我讓,對啊!別人佔據我們差一、二千元,我退讓。很奇怪!有忍辱、能退讓的人,很奇怪!天地自然將他保佑得清清楚楚。但是這個讓要用智慧,要用智慧,這個讓你不能說變成完完全全不了解這個智慧的讓,不了解智慧的讓會變成如何呢?變成增長眾生的惡業,增長眾生的惡業。譬如說這個徒弟很惡劣,做師父的人想︰我讓。這樣就完蛋了!這徒弟就得寸進尺的想︰干脆慧律法師你退位,換我當主持吧!這個讓是說擁有大智慧,對任何的根性他都能運用得當,這個讓也沒有那麼簡單,透過智慧心,處理的事情處理得恰倒好處。讓則尊卑和睦,和睦就是恭敬,尊就是上輩,卑就是晚輩,和睦。一間道場若是有讓,那麼不得了了!所以這個道場我只有一個要求,不要有斗爭,【忍則眾惡無喧,】無【喧】就是爭吵,你若是有忍耐,透過本性的忍耐,一切惡就不會爭執。【若能鑽木出火,】把筆拿起來,比喻修行不怠,怠就是一個台灣的【台】底下一個【心】懈怠得【怠】比喻修行不怠,必定見性,叫做鑽木出火。鑽木取火就是要再繼續再繼續……就是不能停,就是說我們內在密密關照,密密關照……隨時都關照我們的起心動念,這是真的精進。二十四小時都一直關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人家問師父︰師父!怎麼修行?我說︰注意你的念頭,隨時注意你的念頭,這才是真正修行的人。是不是?若能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需要時間啊,需要時間,需要時間,就是說要繼續,見到這個煙還不能停止,不能停止,我們已經有一點消息了,他不能停止,再繼續關照,再繼續關照。你若是修行不懈怠,必定見性。【淤泥定生紅蓮。】把筆拿起來,淤泥就是煩惱,紅蓮就表示菩提,在煩惱淤泥,就像掉入泥沼中,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人就是陷在煩惱當中,就像深陷于泥沼中,掉在里面了,掉在里面爬不起來。這個煩惱的淤泥,你若是有這種密密關照,你定生紅蓮,紅蓮就是赤色的蓮花,叫做紅蓮,就是我們所謂的菩提。不怕煩惱,就怕你不覺悟。【苦口的是良藥,】【的】就是的確,那個不能念作de。哦,苦口的是良藥,的的確確是良藥,是良藥、好藥,的確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逆耳一定是忠言,就是說要听他人的勸告。【改過必生智慧,】所謂能言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會說也要盡量去做,那麼要改過,你才會產生智慧。護短,把筆拿起來,【短】就是過失,你一直,一直為了要保護自己的過失,這不是一個賢能的人,不生改過之心嘛。【護短心內非賢。】你有過失,還一直想要強詞奪理、強辯,那麼那不是一個賢能的人。【日用常行饒益,】每一天都活在寬恕中,饒益、寬恕。所以中國的儒家思想是很了不起的,恕道,寬恕,就是這個耶酥講的,要愛,要愛,要原諒人家,【成道非由施錢,】你想成道,不是光布施錢就行了。【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何必向外在求呢?求玄呢?玄就是說不可知的東西,搞這個一些希奇古怪的東西叫做玄,何勞向外求玄,菩提就是向你的心中找,你在外面一直找一直找,搞這個玄妙的東西,你怎麼找也找不到啊。【听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听說;你听、講,更要按照這樣來修行,天堂就在我們眼前而已。【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這個【法不相待】有幾種意思,佛法不是對立的東西,佛法不是對立的東西,意思就是法不相待,就是說不二門的意思,法是不二,煩惱當下就是菩提。還有一種意思就是警惕大家,法不相待,一切法它不等待你,為什麼?它無常嘛,這也可以這樣解釋。【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定慧一體第三】【師示眾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劃起來,六祖大師以什麼為本啊?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要認為定與慧是不同的,定與慧是同一體的東西,【不是二。】我告訴諸位,明心見性是不二法門,【定是慧體。】定是智慧之體,【慧是定用。】智慧是定之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要記得!定慧等學才能明心見性,如果說,我們只有悟明道理,但是習氣還是難斷,那麼這就是沒有定,道理都了解,慈悲啦、喜舍心,但是你定力不夠,這樣就還沒有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連習氣都沒有。【諸學道人,】二十四頁,【莫言先定發慧】不要說先有定力才發智慧,或是說【先慧發定各別。】各別就是將它分開。【作此見者,】作這種見解的人,【法有二相。】法有二相,變成定與慧不相同,所以又變成二個階層。【口說善語,心中不善,】嘴上雖然說善的言語,可是心中不善,因為你不能入不二法門嘛。【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虛有這個定慧,空有定慧就是虛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你的心是這樣,口也同樣是這樣,你嘴上會說,心照著去做,這才叫做真正的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諍。】這也很重要!這句話要劃,你自己好好修行,不在于諍,在座諸位!這是很平凡的字眼,但是意思就是說,你今天若是在這個道場修行,你就不要講是非、斗爭,二個人不要吵架,不要意見不同,若是有任何事情要慈悲、包容,慢慢的討論,就是不要斗爭。下面那一句要劃起來,【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你學佛學到今天了,還老是有一個脾氣在,還在爭先後,還在爭這個小事情,那你跟迷人沒有什麼兩樣。再繼續劃下去,【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你不斷這個我贏你輸;我老大你老小;我對你錯;那麼你就無法成就,你永遠就是會痛苦,你也就不見本性。不斷勝負,繼續,【卻增】就是繼續,反而,反而,反而增加這個我法二執,不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善知識!】劃下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劃到這里。什麼叫一行三昧?把筆拿起來,唯專修一行,修習正定,專門修一法,那麼六祖教我們專修的就是什麼呢?行住坐臥,保持這個直心,通達本性的心,就是平等心、喜舍心、慈悲心、清淨心,就是這種心,無求、無取無舍、無所著的心,常行,永遠這種心,這就是一行三昧。你想想一個人行住坐臥都保持這種心,這是何等的境界啊?【如淨名經雲︰】就是《維摩詰經》所以這部《維摩詰經》我們把《大珠和尚頓悟入道要門論》講完之後,我們就是要講《維摩詰經》。所以《淨名經》這樣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諂行曲,】諂曲就是為了巴結人家,為了巴結講虛偽的話,曲就是扭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不照著去做,【但行直心,】下面劃起來,【于一切法勿有執著。】你只要行直心,于一切法不要有執著,就是有一絲毫執著都不行。【迷人著法相,】執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錯誤!執著一行三昧的人,認為坐著不動、妄想不起,以此為一行三昧,那麼起身之後怎麼辦?行住坐臥怎麼辦?坐著時才有定,才叫做一行三昧,那麼起身之後怎麼辦?所以有些人說︰師父!我若是打坐時,心情就很輕松。我說︰若是起身之後怎麼辦?大徹大悟之人行住坐臥,或坐或立或躺皆在三昧中。【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就是如草木、石頭,跟草木一樣了,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這樣就會障道,障礙我們的道。【善知識!】這個太重要,底下這個要劃起來,【道須通流,】道,什麼叫做道?道就是通達無阻,沒有任何障礙,你的心若是有障礙,你就象水不通一樣,執著就是不通,你若是放下,完全放得無所求、無所著,【何以卻滯?】你怎麼會有滯疑呢?下面再繼續劃下去,【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劃到這個地方,太棒了!六祖就是六祖,非同小可!跟佛講得完全一樣,非同小可,所以說大徹大悟的人說出來得話,句句都是本性的東西。心不住法,絕對不能執著一法,因為一切法不可得嘛。道即通流,所以一貫道說︰得道,先得而後修,什麼叫做得道?無所得才叫做得道,為什麼就一定要點在這里呢?我就問他了︰上次有一個一貫道的來,他說︰他已經點道,他得道了。我問他︰道是什麼?他說︰道就是無形。我說︰你會講不會做,道既然無形,那你點道點在哪里啊?他說︰點在這里啊。這里是有形還是無形?有形啊!那就完了,講來講去都充滿矛盾。你也了解道是無形啊,他們也常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嘴上會說,既然道是無形的,智慧心就是道,我們的智慧心就是道,你為什麼要點在這里?或是點在這邊行不行?還是要點在那邊?這是有形相的東西,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本性,為什麼一定要點在這里才叫做得道?對不對?或是說,死後靈性從這里出來,對不對?說死後靈性從這里出來,他的觀念就是這樣。所以說不懂佛法的人,听到他們這樣說,好像很有道理,再听到正知正見的法師講,才知那真是差太多了!但是他沒有那個因緣,沒有辦法啊!而又繼續講道給人家听,繼續講道給人家听,在他的觀念是說他在度眾生,在佛的觀念,這叫做造業,因為破佛的知見嘛,知見錯誤嘛,而知見錯誤,你就愈講愈離譜,造業愈嚴重,斷眾生的慧命,他所說的是沒有正見的東西,雖然有些人講經是真的在做功德,譬如祖師大德這樣,所說的完全依法,你不依法,你就是在造業,造這種業就不得了了!你去殺人、放火的罪,尚不及說邪法德罪重,說邪法的罪,是會斷眾生的慧命,直入地獄呢!你叫人偷盜、殺人,還能夠懺悔,有時候還不致墮地獄,罪還不會那麼重。邪法是斷慧命;殺人是斷性命、身命,二者所斷的不同,拿刀殺人罪比較輕,用嘴殺人罪比較重,你拿刀頂多是殺死他的生命而已,你只是斷他的身命,用口說邪法是斷人慧命,無刀能殺人,殺人不見血就是這個意思,不必用刀。拿刀殺人又時候罪還比較輕,就算被國家判死刑,也是殺死他的色身而已,並沒有斷他的慧命。你今生灌輸他邪法,使他變成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常常留在心中,這是生生世世的,生生世世的,他听到正法也不肯進來,听到正法也不肯進來,完蛋了!生生世世都邪知邪見,習氣一直保存下來。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名為自縛。所以一貫道說,度眾生度愈多,地獄有除名,天堂有掛名,他說要度更多眾生,
    你想這不是執法,那是什麼呢?對不對?度一個人是什麼;度二個人又是什麼,《金剛經》你也會講;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你現在為什麼又拼命度眾生?執著一個度眾生的名?對不對?所以說佛也是隨緣、隨能力度眾生,他也不執著這個度眾生。心若住法,名叫做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把筆拿起來,宴坐就是靜坐,靜靜的坐在那里,腦筋里什麼都不想,就是靜靜的坐在那里,就像死人不動,靜靜的坐在那里。宴坐林中。這就是有一次舍利弗在靜坐,坐在樹下,唯摩咭居士就走過來了,走過來了,舍利弗正是坐得很定時,坐在樹底下,唯摩咭居士就走過來問了︰舍利弗啊!你在這里做什麼?他說︰我在打坐修定啊。你是怎麼修的呢?他說︰我就靜坐著修定啊。唯摩咭居士就問他︰你是以什麼心來坐?是以過去心來靜坐?或是以現在心來靜坐?或是以未來心來靜坐?若說以過去心來靜坐,過去心已經過去了;若是用現在心來靜坐,現在心不住啊;若是用未來心來靜坐,未來還沒有到,你到底以什麼心來靜坐呢?舍利弗頓時啞口無言,不知道要如何回答?唯摩咭居士又問︰你是有心靜坐,還是無心靜坐?你有心靜坐,與凡夫妄想心一樣;你無心靜坐,與草木、石頭一樣,你是以什麼心靜坐呢?舍利弗又默然了。很慘!每一句話都答不出來。所以說不二法門,這太厲害了,太厲害了!【卻被唯摩咭訶。】訶就是責備。【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有人教我們坐,看心觀靜,把筆拿起來,這個就是神秀大師教弟子,前面是根據《唯摩咭經》現在是說教坐看心觀靜,看我們的心,關照要如何才能停止這個妄想,【不動不起,】不動不起,就是說像死人固定在那個地方,念頭不要起來、不要起來,一動念就是妄想、一動念就是妄想,不要緊!六祖說︰你念頭盡管起來,只要無所著,你念頭盡管起來,這就是妙有啊,就像師父,現在為你們講經一樣,我一直講經,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是本性的東西,它會作用啊!只要你的語言當中,不夾雜任何的我執、我見,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啊,本性的東西就是無量的作用才是。他現在則不是,教你看心,注意觀照你的心;觀靜,坐照時︰我要怎樣才能去掉妄想?我要怎麼才能去掉妄想?一直想壓制它,不動不起,硬是壓制住念頭。六祖說︰【從此置功。】用這樣去下功夫,【迷人不會,】迷的人不明白,【便執成。】就以為這樣就是修行,【如此者眾。】這種人是太多太多了,【如是相教,】這樣教來教去,【故知大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了!這樣教根本不對,就像死人不動的坐著,怕這個妄想起來,對不對?怕這個妄想起來。九點半了,要記得繳二百元。這我都不會難為情,只要不自私都是這樣。你們到佛教書局繳給玉清姑娘,或繳給我們蔡淑芬小姐,明天我們再繼續上課,下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定跟慧就像什麼東西呢?【猶如燈光。】就像燈光一樣,【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這是將定跟慧借著燈與光來比喻,其實以這樣來比喻,既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讓你比較容易了解,缺點是你現在會執著本性是一種會發光的東西;本性是一種有形相的東西,你現在會執著我們的本性是一種可追尋的東西,因為他是用可見的物質去比喻,所以你現在會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本性就是一種可以指陳的地方,其實不是!本性無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心是于行住坐臥隨時起妙用,並不需要有一個體,以及有一個光,不是這樣。本性的東西,當下智慧心就是作用,作用當下,就是空寂的東西,不必透過種種的比喻、有形相的東西,而產生錯覺,但是在不得已之下,你若是用這樣比喻,才能慢慢去體會。所以說用比喻是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讓你比較容易了解,缺點是變成會認為本性是一種可指陳的東西,可以指得出來的東西,不對!本性是一種大智慧,智慧當下就是作用,你若是要論所有的作用,卻又沒有、又看不到,若說沒有,它又清清楚楚;若說有,你又指不出來,就是這樣。所以說︰【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也是一樣。【善知識!本來正教】就是指我們佛教,佛、所教化,【無有頓漸,】沒有頓根的人,也沒有所謂漸教,【人性自有利鈍。】有利與鈍,根基利者悟性較快,根基鈍者悟性則較慢,【迷人漸契,】契合,契就是合,契就是慢慢的合,契就是合,合這個本性。就是說煩惱較重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慢慢教導他。【悟人頓修。】因為他一悟即可直超如來地,直接就悟入本性的東西。【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自己若是悟得本性,自己若是見到本性,于一切就沒有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其實法是無頓漸,迷悟有差別,迷根悟的差別而已。【善知識!】劃起來,【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從過去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劃到這里,何謂無念為宗呢?他最重要的意思,意思就是說,若是要修頓法,第一,你要以無念為宗,作為我們的宗旨。所謂無念一定要記得,不是沒有念頭,是沒有妄念,而不是沒有淨念,你要弄清楚!這個無念不是像死人一樣,像枯木死灰一樣、像石頭一樣,不是這個意思,因為眾生有念,所以他要說一個無念,而你若是執著無念就是什麼都沒有,那你就失去妙有的作用,那又完蛋了,又落入這個斷滅的頑空,這樣又錯誤了!這個無念是對眾生法、世俗法來說,因為世俗人他念念便起邪見,念念便起邪見,所以他為了破除眾生的妄想,他只有告訴你,修禪、修頓悟法門,一定要先無念,無念就是萬念俱息,要先停止這些。但是不是說什麼念頭都沒有,他有清靜念,如果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那跟死人一樣了。有些人說︰請問師父!佛陀是不是沒有分別心?我說︰對!佛陀是不是無念?我說︰對!那麼佛陀在吃飯時,不知道能不能分出那些是豆包、空心菜,或是知道那些是菱角嗎?居然問這種問題,意思就是說,無分別心就像死人不動枯坐著。他不是這個意思,他無分別心、無念,就表示沒有世俗的這個十惡八邪之念,所生起來的都是正念,都是本性之念,若是無念,那麼我們的本性就完全失去作用了。所以我們的本性不失去作用以上,所產生的作用就是講有念,有念也對,是指清靜的念,無念是破除眾生的妄念,你講無念也不對,為什麼?它有妙有,怎麼講無念呢?但是就眾生位來說,就是要這樣講,一定要這樣講,如果說佛陀無念,那麼他要如何度眾生?佛陀為什麼能了解過去無量劫來之事,那還是要念啊,念沒有關系啊。所以要了解這個無念是什麼意思,是沒有妄念,而不是沒有淨念。其實妄是對淨講的,淨是對妄講的,是不得已的,其實連淨、連妄,都是虛妄的東西。簡單來說,無念當體就是空,當體就是妙有,只能這樣講,對不對?再來,無相為體,無相為體,你就可以合一切境界,無相為體,你就能于一切境界完全沒有障礙,你往住坐臥、任何身口意當中,你以無相為體,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不會跟人起沖突,因為一切相不可得嘛!你內心存有大智慧,一切相不可得,既然一切相不可得,得失、善惡、是非、對錯、人我全部沒有,無相為體就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所到之處都與空相應,無相為體就是所到之處全部與空相應,無所障疑,不論任何一種境界,都擾亂不了他,猶如虛空一樣,無相嘛,既知無相他就能離相,他既然了解這個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剎那間在變化,沒有一個永久性的東西,當然他就了解這個無相。這個無相若是再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于一切相透視,而不執著一相,叫做無相,而不是否認,否認。無相就是說我看到這個東西,而這個東西本來就無常,我不要移動它,我不用去分析它,我馬上就知道這個不是永恆的東西,執著這個就是一種錯誤,連續的悲劇就會產生。金錢也是同樣的意思,看到金錢,你也不必排除它,佛說這個錢是毒蛇,那是對下根器講的啦,所以要遠離,這是因為根基不夠,那菩薩看這個金錢,那很可愛了!為什麼?他不是為了貪嘛!所以你也不必舍棄金錢、也不必增加金錢,不管你有多少,都是空性的東西。簡單來說,任何一個時間、空間的交會點,你完全進入透視,完全透視,不即不離,即心即佛。你也不要離開它;也不要執著它;也不舍棄它;但也不要取著它,也不要求它、也不要執著,無求無著,不取不舍,即心即佛,就是這個東西,不離當處就是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無相為體,就完成了佛道,完成了佛道。無住為本,住就是執著,所到之處,包括行住坐臥一切生活,都不能動到念頭,不能有一絲毫執著,那麼你想了解佛是什麼意思,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你想了解佛的境界是什麼?他于一切法無所著,所以說︰無住為本,無所住。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為本。[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獨對一切相,當下就離開對一切相的執著。【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就是說每一個念頭生起,就了解每一個念頭無所著,所以稱為無念。沒有世俗執著的念,你于念念當中,而沒有世俗八邪十惡之念,完全都是淨念。講淨念也不對,為什麼?淨本身無念,但是不得不講淨念。佛本身無念,但是你講本身無念,變成失去作用,所以念而無念,就變成無念而念,無念變成體,念變成作用,雖生念,但是每一個念頭都是空性,稱為無念,雖然每一個念頭是離相無念的東西,但是作用又清清楚楚,所以變成沒有辦法的形容,變成只能說︰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把無念當作是本體的話,那個念就是妙用,只能這樣說明。所以簡單來說,透過文字的形容,某一些道理總是會有偏差,沒有辦法的辦法,也只有這種辦法,慢慢去體會,慢慢去體會。于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間善惡好丑】【乃至冤之與親言語獨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這句話要畫線,還是要畫線,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的面目,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善;對于世間的惡、好壞、好丑;乃至冤家或親家;或是語言;獨刺就是外境的一切,包括別人欺負我們、包括斗爭,並將為空,就是全盤放下,不思酬害,沒有報復的心,不能有報仇的心,不思酬害,我不會動念害你,保持這個如如不動的清淨心,那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