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拜對于修行的意義極為重大,能以此強化三寶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雖身為佛子,但佛菩薩是否在我們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否比我們在世間擁有的一切更為重要?許多人聲稱信佛,但總是在工作甚至娛樂之余才想起修學佛法,實為本末倒置。當然,對于在家居士來說,生存和工作畢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但我們要知道,這些對生命只有暫時的意義,即使賺再多的錢,至多享用幾十年。而通過學佛修行來改造生命,則關系到我們盡未來際的幸福。如果我們以佛法作為生命的唯一歸宿,必能發勇猛心、精勤道業。反之,將學佛視為生活的點綴,也就只能種種善根而已。

    禮敬,是由景仰佛陀功德而通過身口意三業體現的行為。包括平日見到的所有佛像、法寶,都應發自內心地生起尊重之心,外在體現為頂禮或合掌問訊。時常有人會問︰如果我們表現得不夠恭敬,佛菩薩是否會因此不快乃至遷怒于人?其實,唯有凡夫才會作如是想,那正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作怪。世人會因得不到大眾尊敬而哀傷失落,但佛陀已徹底斷除我執,我們恭敬與否,對他老人家不構成絲毫影響。無論是誹謗還是贊嘆,佛陀都不會因之動心,所謂“毀譽不動如須彌”。

    既然對佛陀沒有任何意義,我們為何還要禮敬諸佛呢?原因在于,這種禮敬對我們個人修學極為必要。有一分恭敬,就能得到一分佛法的受益。在日常環境中,我們已習慣于放逸,內心也因之躁動不安,時時隨著凡夫心追逐名利聲色,制造人我是非。而當我們踏入寺院或面對佛菩薩像時,往往感到安詳和清涼。因為我們是帶著恭敬心來到寺院,帶著清淨心面對佛菩薩。若在家中營造一個氣氛莊嚴的佛堂,也能幫助我們將忙碌的心安定下來。當然,前提是必須有恭敬心,否則環境能起到的作用也極為有限。如果我們時刻想著佛菩薩的功德和智慧,妄想就難有可乘之機。由此可見,恭敬本身就具有淨化內心的作用。心中有佛,生命就會擁有依怙和目標,而禮敬諸佛,則能使我們從內在身心到外在行為變得調柔而謙恭。

    《普賢行願品》中,又是如何進行禮敬的呢?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指範圍之廣大。“法界”,為法所在之處。佛教中,任何事物皆涵蓋于“法”的範疇,包括有的、空的,精神的、物質的,清淨的、染污的……皆統稱為“法”。其中,色法為有形,心法為無形。“界”則是邊際之義,窮極諸法邊際,故稱法界。又因法無所不在,故法界亦無邊際。“法界”如是,“虛空界”亦如是,浩渺無邊,不可窮盡。普賢菩薩的修行,是以無盡法界和虛空界為對象,氣勢恢弘,不可限量。在我們的認識中,可曾以法界為對象?我們所思所想,皆是具體、狹隘的人和事。我們拜佛,往往只是拜眼前的這尊佛,人們甚至還常常擔心︰拜了這尊佛之後,是否冷落了其他佛菩薩?這完全是以凡夫心在揣度佛菩薩。如何才能突破這狹隘的心?便應象普賢菩薩那樣,以法界、虛空界為所緣對象。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在無垠法界和虛空界中,我們所禮敬的不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指的是空間,即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三世”指的是時間,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剎”指的是諸佛菩薩的國土。在無盡時空的無量國土中,已有無數眾生成佛,多如微塵,這就是“極微塵數諸佛世尊”。色法之極少為極微,極微之七倍曰微塵,故“極微塵數”用于比喻數量之多,數不勝數。如果說十方三世充滿著微塵那麼多的佛菩薩,那也可以反過來說,每一微塵皆是佛菩薩的化現。若能以如此見地看待世界,目光所及,在在處處無一不是佛菩薩。當然,這是一種極高的見地,可能大家一時還理解不了,不妨先以信心來接受。在佛法中,對于我們能夠理解的,可以用理性來接受;對于我們無法理解的,則應以信心來接受。當我們觀一切都是佛菩薩的顯現,內心自然會隨之清淨。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以普賢願力的加持,以普賢行願的觀修方法,發至誠懇切之心,觀想一切諸佛就在我們面前,歷歷在目。可能大家會說︰我們眼前並沒有佛菩薩呵,所見所聞無非是世間的人和事。但我們要知道,佛以法身為身,而法身本體周遍如太虛空,無有障礙、無所不在,故世間一切皆為佛身、佛德的顯現。事實上,不僅諸佛的心是如此,我們的心也具有同樣功用,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因妄想所縛,才變得狹隘而渺小。我們執著身體,就以身體健康為頭等大事;執著家庭,就以家庭幸福為重中之重。久而久之,使心完全系縛于色身或家庭,再也容不下其他。唯有放棄我法二執,心才能與法界融為一體,沒有終了,也沒有邊際。這是通過觀想來轉換境界。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所謂清淨,是遠離顛倒妄想之心,斷除貪嗔煩惱之心。凡夫心有種種執著和痛苦,分別此是好人、彼是壞人等等,由此引發好惡之心及種種煩惱。若將一切視為佛身和佛德的顯現,便能油然而生平等無別的恭敬心。如此,時時都能以清淨無染的行為、語言和思想禮敬諸佛。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我們不僅要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諸佛,更要觀想自身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執著現有的色身為“我”,便會局限于這個身體。通過觀想的力量,可將山河大地及一切有情觀想為自己的化身,觀想他們與自己一同禮敬諸佛。在每一處佛土,在每個佛陀之前,都有無數的我在禮拜;而每一個我,又在禮拜無量佛土中的無量諸佛。佛身遍滿宇宙,每一微塵既是佛,也是我們自己。佛菩薩是無限的存在,我們也同樣是無限的存在。作如是觀想時,自身便融入諸佛之中,不再有我相和貪嗔痴。當心量打開之後,小我就失去了藏身之地,我執也將隨之瓦解。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種禮敬不是暫時的,而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如虛空般永無盡頭。在漫長的修行之路上,我們要將此清淨心行長久保持下去,一直持續到眾生、眾生的業力和煩惱都消失之後。但眾生是無邊無際的,雖然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但終究是度不完的。所以,我們對諸佛菩薩的禮敬也是沒有窮盡的。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普賢菩薩願力之宏大,遠非世間的海誓山盟可比擬。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種禮敬將一念接一念地延續下去,永無中斷之時。雖然我們時時都在禮敬諸佛,但身、口、意三業卻樂此不疲,沒有絲毫厭倦。因為我們是發自內心地景仰佛陀功德。

    我們現有凡夫心,是經過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成就佛菩薩的品質,同樣需要通過持續觀修來鞏固。尤其是開始之初,更應刻意強化心力,一旦觀修純熟並形成穩定的心行之後,不必費力即可進入特定境界和心行軌道,並保持這一狀態。達到這樣的程度,我們就能時時都在禮敬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