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是以《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為主要經典,以念佛為手段,以往生西方淨土為目的的佛教宗派。
淨土宗的成立與念佛法門息息相關。早期的念佛法門主要是以禪定的形式出現的,其典型人物就是廬山的慧遠大師。慧遠從因果報應理論出發,信仰彌陀淨土,期望往生西方淨土,擺脫人生的痛苦。他在《念佛三昧詩集序》中對念佛三昧的含義、性質和作用都作了明確的論述,指出三昧就是專思寂想,是一種禪定功夫。“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ヾ《坐禪三昧經》中將念佛三昧分為三步︰第一,先觀看佛像,使自己的全部思維都集中于佛像上。第二,在此基礎上,觀想佛的種種美好形象。第三,觀想佛的功德法身、無量智慧,達到“惟觀二事︰虛空佛身及佛功德,更無異念,心得自在”。ゝ慧遠曾向鳩摩羅什詢問念佛三昧所見佛的形相究竟如何的問題︰“眾經說佛形,皆雲身相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真法身者,可類此乎?”ゞ“所緣之佛,為是真法身佛,為變化身乎?”々可見,慧遠之念佛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的實質就是一種禪定。後來,北魏的曇鸞提出了稱名念佛與觀想念佛並重的學說。曇鸞在其《略論安樂淨土義》中說︰“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願,無他心間雜,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為十念。……垂命終時,為稱阿彌陀佛號,願生安樂,聲聲相次,便成十念也。……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時。”ヾ隨後的道綽敏銳地注意到佛教宣傳的末法思想,以《大集經•月藏分》為據,指出︰“諸佛如來有無量,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系心稱念,莫不除蔽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計今時眾生,即是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號名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是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ゝ道綽依靠時、機相應的原理確立了稱名念佛在整個佛教中的位置。淨土宗的實際創始人善導繼承曇鸞以來的念佛思想,並將其系統化、理論化,淨土宗作為一個佛教宗派開始成立。在這個發展階段中,中國佛教界關于掙土的念佛法門意見不一。但從總的方向看,基本上是不承認淨土念佛的獨特地位。它們反對淨土宗的主要觀點有三︰
(一)認為淨土是佛的別時意說。所謂別時意,是出于真諦所翻譯的《攝大乘論》,意思是說淨土是佛的對機說法,不能執著。如“若有人誦持多寶佛之名,決定于無上菩提不會退轉”,ゞ這就是別時意,並不能執著地認為只要念佛就能夠不退轉。用世親《攝大乘論釋》的解釋就是︰如果眾生因為懶惰的原因,不肯修行。為了鼓勵他修行,就施以方便說。比若念佛能夠不退轉,就象用一文錢為資本不斷經營,得到千錢萬錢,並非一錢就是一萬錢。念佛也是如此,並不是說只要誦持佛好,就能得到不退轉,它只是一種達到不退轉的手段而己。這種觀點經過攝論師的宣傳,影響很大。一般的出家僧眾受此影響,對淨土很少注意。如懷感在《釋淨土群疑論》第二中說︰“自《攝論》至此百有余年,諸德咸見此文,而不修淨業。”盡管淨土諸位大德也對此進行會通,但成效不大。
(二)西方彌陀論。淨土宗認為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的報土所在,凡夫經過念佛修行,將來能夠往生于此。但是,當時的各家各派幾乎都反對這一點。如天台的智頗、三論的吉藏等,判阿彌陀佛淨土為凡夫往生的事淨粗國土;攝論師人判阿彌陀淨土是報土,但凡夫不能往生;迦才、元曉等人判阿彌陀淨土為報、化二土,其中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生化土。這些觀點的核心在于根本不承認凡夫能夠往生佛所感得的淨上,這顯然消弱了掙上宗在百姓中的影響。
(三)唯心淨土論。淨土宗堅持西方淨土是實非權,眾生通過念佛一定能夠往生。但當時的其他佛教宗派,尤其是禪宗,對這種理論不屑一顧,西方淨土根本不存在。如果說存在西方淨土的話,那也是心中所化,不是實有。如《壇經》中記載︰“使君禮拜又問︰‘弟子見僧道俗,常念阿彌大(陀)佛,願往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望為破疑。’大師言︰“……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使君,東方但淨心無罪,西方心不淨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方者,所在處並皆一種。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々慧能是南宗禪的代表性人物,影響很大。將西方阿彌陀淨土界定為“唯心所造”,等于否定了淨土宗在出家人的地位。
盡管淨土宗在發展的初期,遭到了種種的責難,但是由于稱名念佛法門的簡單易行,賦予其頑強的生命力,淨土宗迅猛發展起來。這使對淨土宗持激烈反對態度的禪宗,也不得不顧及淨土宗的巨大影響,開始將淨土觀念納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在修行上也開始接受念佛法門。淨土宗的發展進入了禪淨雙修第二個階段︰
淨土宗則從未法觀念出發,認為稱名念佛是唯一出離之道,對禪宗也不予認同。尤其是唐武宗滅佛之後,只有禪宗和淨土宗幸存下來,二者的矛盾就更明顯了。禪宗與淨宗人士經常彼此攻擊。參禪者主張“即心即佛”,諷刺淨宗的“著相”︰掙宗則認為自己是“仗佛加被”,貶禪僧為“浮泛”。二者在沖突的同時,也開始逐漸靠攏,並最終形成了禪淨雙修的局面。
禪淨雙修局面的形成既有理論上的必然,也是現實的環境所致。禪宗和淨宗盡管在修行方式上差別很大,但是,它們都是來自于大乘佛教的“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基本精神。無論是禪宗的自力還是淨土宗的他力,其最終目的還是要成佛,也就是擺脫生死煩惱,解脫成佛。禪宗的參禪如此,淨宗的念佛也是如此。因此,在大乘佛教總的精神下,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分歧。當然,禪淨雙修的形成,更多的層面則是現實環境的結果。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很快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形態︰一是以出家僧團為代表的精英佛教。一是以在家信眾為代表的民眾佛教。出家僧團出于對佛教的深刻理解,選擇了脫離世俗社會的修行方式。在他們的認識中,他們認為自己是佛教的真正代表。一般的民眾,出于種種世俗的目的,信仰佛教。他們對于佛教理解不深,稱名念佛法門正好適應其需要。精英佛教和民眾佛教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精英佛教給民眾佛教提供精神上的指導,就必須考慮到廣泛存在于民間的淨土信仰︰另一方面,民間的大量信仰者,也需要出家僧人作為他們的精神導師。同時,具有淨土思想背景的人進入僧團,也必然會對精英佛教產生影響。因此,禪淨雙修就慢慢發展起來了。
開創禪淨雙修的人物是五代時的永明延壽。永明延壽一反禪宗人士對淨土念佛的疑慮,主張禪宗人士也應念佛,禪淨應該雙修。延壽著《萬善同歸集》,分別從理事無礙、權實雙行、二諦並陳等十個法門論述禪掙雙修。延壽引證唐代慈愍三藏之說雲︰“慈愍三藏雲︰”聖教所說,正禪定者,制心一處,念念相續,離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須策勤念佛,誦經禮拜。行道講經說法,教化眾生,萬行無廢,、所修行業,回向往生西方淨土。‘“ヾ據此,延壽進而主張禪定與念佛相結合,並批評禪僧說︰”禪宗失意之徒執理迷事,雲性本具足,何假須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現。學法之輩徒執事迷理,何修孜孜理法,合則雙美,離之而傷。理事雙修,以彰圓妙。“ゝ為了勸導人們修行淨土法門,他做四料揀,即”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一作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為佛祖。無禪無淨十,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ヾ
延壽的禪淨雙修思想影響了以後禪宗的發展。從永明延壽開始,幾乎後來的每一著名的禪門人物,都力主禪淨雙修,並有進一步的發展。如天如惟則提倡禪淨一致,認為“參禪為了生死,念佛亦為了生死。參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念佛者達惟心淨土,見本性彌陀。既日本性彌陀,惟心淨土,豈有不同者哉?”ゝ強調禪與掙的一致性。惟則還做《淨土或問》,主張禪門人士要積極念佛,並且念佛應以稱名念佛為上。他說︰“念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系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稱名號,執持不散,亦于現身而得見佛。此間現見多是稱佛名號為上。……稱名號者無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連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為十念,……十氣連屬令心不散,專精為功。名十念者是藉氣束心也,盡此一生,不得一日暫廢。”ゞ與禪宗兼修淨土一樣,一些弘揚淨土的人士,也要求念佛的同時也應參禪。其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晚明的株宏。株宏是晚明佛教四大師之一,一生弘揚淨土念佛法門,被後人尊為淨土宗的八祖。
株宏作為淨土宗的八祖,給人的印象是專弘淨土,其實並非如此。 宏同時還是一個非常有修為的禪僧。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株宏的經歷中看出來。 宏出家後,四處行腳,並得到了笑岩德寶的教誨,德寶告訴 宏要老實念佛。而德寶的念佛實際上是禪門的念佛,也就是將念佛作為一種禪定。“向無依無著干淨,心中唯提一個阿彌陀佛,或出聲念數念,或心中默念,只要字字朗然。……但覺話頭松緩短間,便是意下不謹切,便是走作生死大空子,即速覺得照破伊,則自然沒切去。……如此用心,不消半年一載,話頭自成片,欲罷而莫能也。”々因此,株宏向德寶學習的念佛,只是一種參禪行為。株宏的這種經歷在其以後的生活中不斷顯現,如他在雲棲寺,他為了鼓勵人們修行和克服修行中的困難,少走彎路,特意將一些禪師的修行方法和手段收集起來,編成《禪關策進》一書。有了這樣的經歷,株宏對于禪宗的參禪當然是贊同的。
在 宏看來,參禪與念佛目的都是為了得到解脫,二者不可偏廢。“禪宗、淨土殊途同歸,所謂參禪只為明生死,念佛惟圖了生死,而要在一門深入。近時性敏者喜談禪,徒取快于口吻。而守鈍念佛者,又浮念不復觀心,往生雙失之。高見蓋灼然不惑矣。今惟在守定而時時切勿忘耳。”ぁ這是 宏對“徒取快于口吻”的參禪和“浮念不復觀心”的念佛行為的批評。在株宏看來,談禪的人只是為了取快于一時,而非真參︰念佛的人也只是浮念,非真念。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無論淨土念佛還是禪宗參禪都應該是堅持一門深入進去,才會最終取得成功。在此基礎上, 宏分別從三個方面和會禪淨︰
第一, 宏認為淨土念佛與禪宗參禪不存在優劣問題。在他看來,參禪與念佛是兩沖修行方式,如他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今之執禪謗淨土者,卻不曾真實參究;執淨土謗禪者亦不曾真實念佛。若各各做功夫到徹底窮源處,則知兩條門路原不差毫厘也。”ヾ這就是說,禪宗的參禪與淨土的念佛都是達到一個最終目的的手段,只要真參實悟,功夫到家,都可達至最高境界。他認為現在淨土宗反對禪宗的人士並未真心念佛,反過來,反對淨土宗的禪宗人士也沒有真實參禪。如果他們真的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認真修行,就都會達到最終目的,殊途而同歸。
第二,參禪者與念佛者就不應相互排斥。株宏雲︰“有自負參禪者,輒雲達磨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輒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此二輩人,有真得而作是語者,且不必論。亦有實無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眾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禪者,藉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子為權衡,學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楷模。”ゝ
第三,參禪不礙念佛。 宏一反歷史上淨土宗對于禪宗和其它佛教宗派的排斥,主張念佛也可以參禪。“古謂參禪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禪。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禪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禪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禪。故知參禪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禪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華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禪,實有益于參禪也。”ゞ
在和會禪淨的基礎上,株宏提出了其著名的“體究念佛”觀點。淨土宗的的基本修行方法就是執持名號,並達到一心不亂。株宏就是從此入手,將他的體究念佛主張提了出來。株宏認為“一心不亂”可以分成兩層含義︰一是“事一心”,一為“理一心”。“事一心”,就是“億念”,也就是“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嗔煩惱諸念之所雜亂。”々即听到佛的名號,不斷憶念(明持、默持或半明半默持),使自己心力集中,不被外界所打亂。“理一心”就是“體究”。所謂體究,就是“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鞠其根源。體究之極,于自本心,忽然契合。”ぁ這是襪宏對“理一心”的界定。也就是說,在听到佛號時,除了憶念之外,還要反觀自己的本心,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自己的心就會與所念佛號完全融為一體,這樣就可以達到心、佛、眾生一體的境界。可見,無論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都不是簡單地宣說佛號。事一心的實質就是定的境界,理一心的實質就是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