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15
    雲棲宏,又稱蓮池大師,杭州仁和人,初為諸生,以學行稱。三十二歲出家,歷游諸方。隆慶五年,結茅于杭州雲棲山,教化遠近。師倡導淨土,痛斥狂禪,著有阿彌陀經疏鈔等三十余種,為明末佛門巨擘。

    德清大師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全椒人,嘉靖二十五年生,十二歲禮報恩寺西林永寧為師,習經教,修儒學。十九歲披剃,參游諸方。萬歷二十三年,坐私創寺院,謫雷州,二十四年經曹溪禮六祖乃抵戌所。時雷州饑厲,師為掩骼理者數以萬計。旋建普濟道場,就地弘化。三十四年遇赦,四十五年于廬山五乳峰建法雲寺,效慧遠大師之六時刻漏,專修淨業。天啟三年寂,壽七十八。著有觀楞伽經記,法華經通義等。

    智旭大師字益,生于萬歷二十七年,少以聖學自任,嘗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閱蓮池大師之自知錄序及竹窗隨筆,乃取先作諸論焚之。天啟二年師二十四歲,從憨山大師之弟子雪嶺剃度,在徑山坐禪,翌年豁然有省,天敵四年受其戒,五年遍閱律藏。崇禎元年至金陵,見禪門流弊,乃決意弘律。晚年歸老于杭州靈峰,明永歷九年寂,年五十七,世稱靈峰益大師。師生平著述豐富,以‘閱藏知津’最著。

    明代尚有一事足資稱述者,即紫柏大師改刻梵莢藏經為方冊,僧俗皆可按價購買,使藏經普及流通,則與宋元刻藏以藏之名山大剎者回異。

    滿清入主中國,崇喇嘛教。元明二代之保護喇嘛。本為懷柔藩部政策,清襲故策,對喇嘛亦尊崇保護。然康熙乾隆二帝,于振興儒術之余,亦頗崇佛教,如乾隆之世,敕選明萬歷後之大德著述增入藏中,從事雕刻大清重刊三藏教目錄,凡七千四百二十七卷,即世稱龍藏者是。順治雍正二帝,曾一改其專崇喇嘛之舊習而歸依禪宗,致力參究,則與佛門之關系尤深。然嘉慶以降,國勢凌替,佛教亦隨之衰頹。洪楊之亂,以耶穌教為號召,兵鋒所至,先聖學宮,關岳廟宇,以及佛寺神祠,無不殘破。使東南佛教受其摧殘者至鉅。晚清以還,佛門人才輩出,比丘如諦閑,印光,太虛,虛雲諸大師;居士如江都鄭學川,石埭楊文會等弘化倡導,佛教乃漸有復興氣象。此為二千年來我國佛教弘傳之概略也。

    六、十宗略述

    釋迦世尊住世之時,說法四十九年,皆隨眾生根機,方便立說,初無所謂宗派。大法東來,我國後世學者,見佛法如汪洋大海,為便利修習計,各擇一條道路,以求專精,于是乃有各種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我國自六朝至盛唐,形成十宗,略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