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在佛教中的作用?
燈,又稱燈明,因其光明能破黑暗,在佛教界無論是實際用途還是其內涵意義都十分重要。
據經典載,在佛塔、佛像和經卷前燃燈,能獲大功德,如《施燈功德經》雲,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許燈明,其所得之福報無限。又謂佛陀入滅後,供燈者于此世即得三種淨心;命終時,如若善心不失,可得三種智慧,生于三十三天。
在佛教界用燈明來比喻佛法和智慧,如謂“以智慧照破愚痴 障”;又將師父傳法于徒眾稱為“傳燈”,即是承續之意。
藏傳佛教對于燈的運用更加廣泛而深刻,在重大佛教節日或祈禱吉祥的法會上,信眾經常以供燈來表示虔誠,有供百燈、千燈之說。格魯派(俗稱黃教)在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紀念宗喀巴大師圓寂時,家家在屋頂上燃燈,屆時全寺所有屋頂上連續點酥油燈5個夜晚,喇嘛們在藏族平台式屋頂上高聲誦經,一時形成千盞、萬盞酥油燈光明普照的佛城奇景,蔚為壯觀,稱為“千燈法會”。
不過在平日,燃燈僅在佛殿上作莊嚴用,並極為小心,以適應消防工作和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
所以,燈是佛法與智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