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四种执著”修心法精要开示
    杰木·达巴·嘉晨
    愿我衷心皈依的慈悲上师们和本尊们赐予加持!
    对于成就佛法的方式而言,不依宗教而行是不必要的,我请求你们聆听此
    “远离四种执著”之开示!
    (以上是作者对解释此教法所做的祈请。)
    若执著此生,即非修行者;
    若执著轮回,即无出离心;
    执著己目的,即失菩提心;
    若执著生起,正见即丧失。
    第一,欲对此生无执着,先要放下一般非修行人为求此生利益而行善,而闻、
    而思、而修的态度。
    首先说善业,
    是生上界本,
    是得解脱梯,
    是离痛苦药。
    虽然欲得解脱,舍行善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善业却是成就世间八法
    (得、失、毁、誉、称、讥、苦、乐)——嫉妒正直和矫饰伪善之根本,亦是往
    生下界之种子。抛弃这种错误的善行!
    修学离思者,
    拥有知识(是照亮无明之灯)财。
    能引众向道,
    是法身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闻、思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闻思却是成就对不具闻、
    思者的傲慢,对具闻、思者的嫉妒和广集徒众、财富的资粮,亦是往生下界的根
    本。抛弃这种世闻领八法的闻、思!
    实行禅修者,
    拥有离苦法,
    具解脱道根,
    及成佛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禅修别无他途,然而为此生而修行的禅修者,纵使隐居也
    忙碌,盲目地念诵经文,讥笑闻、思者,嫉妒其他禅修者,自修之时亦散乱,抛
    弃世间八法的禅修。
    “上面的开示与俱舍论所说相应,论中说‘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已得闻、思
    后,行者应全力彻底地投入修行。’由此直接指出了究竟目标的和相对目标的差
    别,间接也显示了修行的态度思维十八种必备条件的难得,以及生命的无常。”
    若欲求得涅盘果,
    必先放下三界执;
    欲得放下三界执,
    谨记世间之过患!
    首先思维“苦苦”。“苦苦”是下三道之苦:
    细心思维此苦,
    令人心惊肉颤,
    如果堕入其中,
    确实无法忍受
    不具“放下”之德者,
    就是三涂修行人,
    不论居住于何处,
    皆是可怜可悯人。
    其次思维“坏苦”
    无人往生下界时,
    帝释转为凡人时,
    日月终有黑暗时,
    帝王生为奴仆时,
    虽然这些都是基于对佛陀言教的信心,一般人无法见到,那么以您个人之见,
    人的变化如何?富人变穷,强者变弱,骨肉分离、师友离散,最后只剩下独自一
    人等种种变化,都超越一般人的想象。
    再思维一切事物的条件——性质之苦(“行苦”):
    “行”永无终止!]
    不论多或少,
    不论贫和富,
    苦皆藏于中。
    整个人生耗于“准备”中,
    每个人皆死于“准备”时
    直到死时“准备”犹未尽
    何不早为来世做“准备”!
    执着于痛苦世间的众生是可怜悯的!
    至此,直接道出了世间的过患,间接指出了应遵循因果律来决定何事应为,
    何事不应为。
    执着尽时得涅盘,
    涅盘获已得安乐,
    “远离四种执着”者,
    即此经验之歌也!
    徒自解脱无义利,
    三界众生皆父母,
    置父母于苦难中,
    惟求自安不足取。
    三界众苦熟于我(“成熟于我”的意思),
    我之功德施予众,
    愿此协德加持力
    普令一切皆成佛。
    (至此,间接指出了慈悲心禅修法,它是产生提心的因,同时直接显示了菩
    提心的果——自他交换。)
    只要还执着于事物的性质,不论处于何种境地,皆不得解脱,进一步说:
    执有不能得解脱,
    执无不能得天界。
    执于两迷皆无明,
    喜悦安住无二中。
    (至此,远离了断常二见将主客、有无等到溶合于一,心安住于不二境界。)
    一切现象乃心之领域,
    莫于四大找寻造物者,
    巧合、上帝亦非造物主,
    喜悦安住心之本性中。
    (上面说的是唯识派的道次第,下面解说大乘中观派的不共道。)
    现象本性如幻化,
    由相依赖而生起,
    不知如何来描述,
    安住不可思议中。
    (至此,间接指出修止,直接指示了观慧的修法:有系统地将外在客体境界
    皆视为心造,心是幻化的,此幻化不具任何本性,而此无本质之幻化是相互依赖
    而起的,不可名状,行者应将心和其空性相溶合,于究竟中没任何意识的边执。)
    愿以解说此,
    “远离四种执着”之功德。
    普令七道众,
    皆共成佛道。
    (作者回向功德于究竟佛果)
    这篇“远离四种执着”注释是由瑜伽行者达巴·嘉晨著于吉祥萨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