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如何由内心中产生这么珍贵的菩提心呢?
    有三个次第——>1前行2正行3结行
    前行
    就像:要迎请一位尊贵的贵宾或是“特别来宾”到我们佛堂来一样,我们一定会事先整理和清洁佛堂。我们要让“菩提心”从我们的心中产生出来,首先!就要清净我们的内心。那清净的方式有八种:1供养2顶礼3皈依4忏悔5随喜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回向
    一、献供三宝
    (一)目的与对象
    1.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讲解】为了修持珍贵的“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现在我真诚的供养:
    *诸佛如来
    *无垢的胜妙法宝——>大乘的“灭”“道”二谛以及
    *功德广大似海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
    佛法分为“经教”和“证教”。
    *“经教”是经、律、论三藏。
    *“证教”是戒、定、慧。
    另一说“证教”是“灭”和“道”。佛法是对治“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譬如说:家里来了一个小偷,我们要把他赶出去,赶出去的方式是“道”,赶出去之后把门关好是“灭”,这是灭和道的差别。
    (二)献供本身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供养。
    *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供养”的分别。
    *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供养。
    *供养只是为了消除我们自己吝啬的心而已。
    一个酒鬼认为“酒”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他供养酒也一样有他的功德。
    *“供养”不能比多少、好坏、数量、质量上的差别,不要和别人比较而做出超过自己能力的供养。
    *佛法是无价之宝,好几亿的供养也不多。
    *但,只有一分钱的供养也不少。
    *“供养”不要有竞争的心态,我们常有的“怕输心态”一定要舍掉。要用菩提心来回向给众生。
    我们要用广大的心供养诸佛菩萨,这是大乘佛教的殊胜教法,用以打破我们狭隘的心。
    记得!世间所有美好事物都可以用来供养。
    好像说:在百货公司里看到美丽的珠宝、可爱的装饰品、旅游时看到美丽悦意的城市、壮丽的山河风景、清秀的美女隹人、帅气的男孩、你的新衣服、吃饭之前的食物等等。
    所有我们身、口、意所接触到的、所看见的、所听见的、所闻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人、事、物;我们“享用得到的”或“享用不到的”,“属于我们”的或“不属于我们”的人事物,只要能令我们产生喜悦的,都可以用“心”来供养。
    吃饭之前,我们可以将还没有放入口里的食物先供养佛、菩萨,这样一样可以得到很多福报。佛菩萨没有分别心,有分别心的是我们。我们可以依自己的意境供养,假如你真的认为“粪便”是最好的东西,你也可以拿它来供养。
    (1)供无主物
    2.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3.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4.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5.莲缀诸湖泊悦吟美天鹅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6.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讲解】
    *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芬芳的鲜花及美味的珍果
    *种种上好的药材
    *一切世间的珍贵宝物
    *令人欢喜的轻柔澄清的净水
    *蕴藏宝物的山峰
    *远离城市宁静舒适的园林
    *点缀着绮丽花朵的珍妙宝树
    *被果实压垂了枝干的果树
    *天界和人间最芬芳的香气,燃香、如意树和宝树
    *不必耕耘自然长成的庄稼
    *其他值得用来供养的各式各样的珍贵饰物
    *点缀着种种莲花的大大小小湖泊
    *湖中吟唱声音非常悦耳的美丽天鹅
    *一切没有主人的美好事物
    我都用意识观想来缘取,然后恭恭敬敬地供养诸佛菩萨们,祈请诸位慈悲的最胜福田愍念于我,并接受这份真诚的献礼吧!
    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说:“你们没有累积福报,所以贫穷。你们虽然没有什么可供养的,但是西藏的水是最好的,你们只要以水供养诸佛菩萨就可以累积很多很多的福报。”
    按印度八供是“水、水、花、香、灯、油、果、乐”,从那时候起西藏开始流行供水,直到今日。
    7.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讲解】因为我宿世(过去很多世)不曾修集福德,非常贫穷。没有丝毫可资供养三宝的财物。一心利他的慈悲怙主!请利益我,请您接纳我这缘取自大自然的献礼吧!
    (2)供自身心
    8.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9.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讲解】我愿意将我全部的身心,永远的奉献给大悲的诸佛菩萨,祈请诸位尊胜大士完全的接纳我。我愿恭敬的做您们的仆人并依教奉行。既然获得慈尊的接纳与护念,我将在轮回中毫不畏惧的利益众生,而且身心清净,完全超脱一切宿罪,今后再也不造作任何恶业。
    (3)供想像物(注:用观想供养)
    (3.1)一般供养
    10.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11.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讲解】
    *观想:在一间气味芬芳的澡堂里。
    *其中装饰有:晶莹闪亮的水晶地板,耸立着赏心悦目的镶宝石柱。
    *高悬着闪烁耀眼的珍珠华盖。
    *设置了许多美好的宝瓶,盛满令人喜悦的香水。
    *洋溢着种种优雅的歌声。
    *然后,祈请如来菩萨一尊尊地来这里沐浴。
    (我们也可以观想最现代化、最豪华、设施最完善的浴室来供养)。
    12.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13.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讲解】
    *沐浴完毕,即用妙香薰制而且极其干净、世间最好的浴巾(毛巾)擦干他们的身体。
    *然后再向他们敬上最香、最好和颜色最庄严的衣服。
    *同时,也用种种质地细柔的衣服,和各种最美好的装饰庄严普贤、
    弥勒、文殊与观自在菩萨等圣众。
    14.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链金发光诸佛身
    15.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缦
    16.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讲解】
    三千大千世界:根据《俱舍论》记载:
    *四大州——>东胜神州、南瞻部州、西牛贺州、北俱卢州
    *一个世界——>四大州及八小州、须弥山、日、月、铁围山
    *小千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
    *中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或称为“三千或三千大千世界”
    根据上述计算三千世界有十亿个“世界”之大。
    (也就是等于:一个世界x1000x1000x1000)。
    我观想: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奇香,均匀地敷抹在诸佛的身上。佛陀就好像擦拭干净的纯金,闪闪发光明耀照人。也向诸佛菩萨献上最好的香,使益人的香气四处弥漫,结成香云,又献上各种神馐(只有天上才有的美食,也就是最好的食物、第一美味)及种种美好的饮食。
    17.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18.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讲解】
    *也献上排列整齐的金莲花所装饰而成的珍宝花灯。
    *并在用香敷抹过的平坦地面上,散布可爱的花朵。
    *无限宽广的宫殿中洋溢着悦耳的赞歌。
    *悬垂的珍珠宝饰闪耀着亮丽的光泽。
    *虚空中无量的饰物,也是献给本性具足大悲的佛菩萨。
    19.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常展供诸佛
    20.别此亦献供悦耳美歌乐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21.惟愿珍宝花如雨续降淋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讲解】
    *金柄撑起“镶着珍宝”的庄严伞盖,周边点缀着令人喜悦的饰物,
    形状巧妙!看起来极为华丽。
    *我要常常撑起这种伞盖献给诸佛。
    *此外,我还要献上最殊胜的乐器和赞歌,但愿悦耳的笙歌交响成旋律优美的乐云,随处消除有情的忧愁和苦恼,并且经常飘临在诸佛圣众的面前。
    *愿珍珠、瑰宝、花朵等供物,如雨一般相续不断降淋、飘落在一切
    胜妙的三藏法宝上,以及佛塔和雕塑绘制的佛身上面!
    *“伞盖”的意义是遮住“贪”“嗔”“痴”
    *“舍利塔”是代表佛的“意”
    *“佛像”是代表佛的“身”
    *“佛经”代表佛的“语”
    我们闻思《入菩萨行》重点要把握住,不要一边听一边漏,不然越到后面就会越显得困难。
    讲解《入菩萨行》有“题义”和“论义”两个主题。
    “题义”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论义”有如何进入这部论的方法和“论”本身。
    如何进入这部论的方法
    前面讲过是由寂天菩萨的“礼敬”“自谦”和“誓愿”。
    现在讲解“论义本身”,进入论义本身的方法也分三方面:
    1.身体上
    我们在身体上必须具备“十八暇满”的人身才能修学菩萨道。
    2.心态上
    我们在心态上要清清楚楚了解“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如果我们不是很清楚地了解“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的话,那就会因为缺乏信心而较容易退转,所以“第一品”讲解的都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
    3.行为上
    在行为上,我们要以“迎接贵宾时清洁厅堂”的心情来迎接菩提心安住到我们的心中。
    我们首先要累积福报,有了福报,菩提心才会产生。
    累积福报的方式有八种:1.供养2.顶礼3.皈依4.忏悔5.随喜赞叹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回向
    “供养”上次已经讲过了,我们有食物的时候可以供养,没有物资时也可以用“心”供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佛菩萨不会说:“这些东西不是你的,你不可以供养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看到所有珍贵、美丽而庄严的一切东西都可以用“心”
    供养佛菩萨来累积福报。即使是这个地球上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幻观的方式供养,我们可以幻想最豪华、最贵重、最美丽、最庄严的东西来供养一样可以,接下来今晚要讲解“无上供养”。
    (3)供想像物(注:用观想供养)
    (3.2)无上供养
    22.犹如妙吉祥昔日供诸佛吾亦如是供如来诸佛子
    【讲解】就像从前的文殊、普贤等大菩萨以神通变化供养诸佛。
    譬如:地藏王菩萨做供养时,
    *他在“心”中化现各种不同的“光”;
    *在每一“光”中都有地藏王菩萨的“化身”,
    *而每一化身的“地藏王菩萨心中”又化现不同的“光”。
    *在每一“光”中有无数的供养品,供养十方的佛菩萨——
    >这是菩萨们幻化显现神通的供养。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那个能力,但是我们有“这个供养的心”就可以了。做回向也是一样,我们还不会回向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的方式做回向。因此同样,我也要随顺如此作观想,学地藏王菩藏等方式,供养诸如来怙主和佛子圣众。
    这种以神通所做的供养比我们上堂课讲的供养想像物及无主物的供养更高一层。
    二、礼赞三宝
    “礼赞三宝”也是一种供养,供养不局限于实物。
    (一)囗赞三宝
    23.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讲解】三宝的功德就好像大海一样。
    我们以前在西藏的时候看不到海,所以很喜欢海,看到佛经里经常比喻大海。《入行论》也是从印度过来的,也常常提到海,我们西藏人对大海一点也不了解。现在来到台湾可以常常看到海了,真的,感觉很舒服。你看,所有高山里面的河川都要汇流入大海,我们嘉荣是很多山很多江的。那些江里面的水最后都流到大海里去了,它是所有水的总集。
    天空、大草原、大海、高山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东西,以前不明白那些外国人为什么会喜欢大草原。我们一直住在那里我们不太喜欢草原,总以为住在大都市才舒服,离开西藏以后才感觉到“原来大自然才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
    现在,住在都市里反而很快就腻了,人造的嘛!都是一些假的东西,自然的东西让人感觉比较舒服!你看大海的波澜没有人为操纵,它自自然然就有那么大的能力,天空也是一样,这表示什么呢?它表示我们“心的本质是非常自然、没有造作的”。
    *现在我们还没认识到“心的本质”时,我们的心被“贪嗔痴”给蒙蔽了、给操纵了。
    *被“贪嗔痴”操纵以后,我们的心产生了“无明”“我执”,我要
    这个、我憎恨那个等等。
    *然后我们就开始有“烦恼”“担忧”等等现象出现。
    *我们因此产生“痛苦”,我们清净自然的心都被遮盖住了。
    密宗里面说:“这是很严重的”。密宗在讲解“法性中阴”时会提到死亡过程最细的部份:
    *它可以回归到我们出生的原点,也就是我们的“生母”。
    *一般人都认为我们是从母亲那边出生的,但是你们有没有仔细想过。从父母那边我们得到的只是肉体,由“白菩提”和“红菩提”会合之后成为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肉体只是一个物体而已。
    *让我们聪明和灵活的是我们的心。
    *那么我们的心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如何形成的呢?
    仔细想一想!
    *是从“空性”而来!从“法界”而来!
    *什么是“空性”?什么是“法界”?
    *我们要慢慢了解它,原来没有一个东西“从那边来”或“从那边去”啦!
    “来的地方”和“来的东西”两个是一体的,因此,我们本来就是“无来无去”,一个最自然的东西。
    我们常用“海”来比喻数量很多的意思,佛菩萨有如海那么多的功德吗?有啦!
    *就“身”的方面讲,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就语言的方面说,佛有六十种妙音。
    *意呢?佛是一切知,“一切知”就是无所不知的意思。
    他们身、囗、意的功德就如大海一样的难以数计,佛法和僧众也是一样,功德无边。
    我以如海潮音(海浪波涛的声音)一般雄浑的赞歌,赞美功德广大似海的三宝,愿这如云涌一般悠美的赞歌,不断地飘临他们面前来供养他们。累积福报的方式中的“供养”讲到这边结束,接下来开始讲解“顶礼”
    (二)身礼三宝
    24.化身微尘数匍伏我顶礼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25.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亦礼戒胜者方丈阿舍黎
    【讲解】我们佛教徒除了顶礼三宝之外,不像其他的宗教也顶礼鬼、神,或者牛、蛇等等动物之类。
    “顶礼三宝”就是皈依三宝的意思。
    *皈依的本质是空性。
    *皈依的目的是想要避免恐惧、痛苦而来依赖三宝。
    *接受三宝的保护,没有其他的意思。
    皈依必须具备虔诚心,如果没虔诚心,我们怎么可能皈依呢?没有虔诚心我们怎会去依赖它呢?就好像我们知道某一个人有能力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投靠他嘛!如果不清楚他有没有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怎可能去依靠他呢?我们要依赖他人帮忙时当然要具备虔诚心。
    我们密宗的皈依对象是三宝佛、法、僧及上师。我们不需要一再重复皈依,但要接受居士戒、别解脱戒、菩萨戒等等戒律之前一定要皈依,否则我们就没办法得到戒体。就好像我们盖房子一定要先打好地基一样,没有地基的房子是非常不可靠的。但一再重复地皈依是没有必要的,大部份人接受不同的上师时,都要皈依称赞。
    我们在接受菩萨戒灌顶的时候就已经皈依过了,佛经上说:如果没有皈依佛教就完全得不到金刚乘的戒律,也就是菩萨戒。但是不需要遇到不同的上师就皈依一次。
    而是遇到不同的上师就去学习他的“智慧”和“慈悲”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皈依是要皈依三宝。
    顿巴拉美桑杰仁波切:“佛”是一切知,佛陀是我们无上的导师。
    就巴拉美旦秋仁波切:无上保护是“法宝”,皈依是想要避免痛苦。而直接保护我们的是“法”。
    昨天有一位居士问我:“佛是不是保护我们的?”
    如果没有佛就没有法,佛陀教导我们,所以佛是间接保护我们的。佛陀自己曾经说过:“解脱的道路我指引给你,'解不解脱'要看你们自己。”
    又说自己像个医生一样。
    *他会治疗众生的病苦。但是药必须要你们自己吃下去。
    *如果不吃药的话,即使大医王也没办法帮助我们。
    *所以我们如果不愿意好好学习佛法的话,佛是没办法保护我们的。
    有些人说:“希望我往生的时候,佛陀会来接引我”,把所有的责任都丢给佛陀,全部依赖佛陀。
    要知道如果我们没有按照佛陀教导的方式好好的吃药,佛陀想要接也接不到我们啊!所以直接保护我们的是“法”,“法”是什么呢?
    法有很多种,法分为“经教”和“证教”。“经教”是经、律、论三藏。“证教”是戒、定、慧三学。
    *“经”所讲的是禅定的部份。
    *“律”所说是关于持戒的方面。
    *“论”则是探讨修慧的学问。
    更细的方面讲,“证教”分为“道谛”和“灭谛”,“道谛”是直接对治烦恼的。就像暗室里的灯光是直接消除黑暗的,“灭谛”则是黑暗消除以后维持那个光明。
    又好像:小偷侵入。
    *我们要“赶走小偷”及“赶走小偷之后”把门关起来。
    *赶走小偷的动作是“道谛”。
    *将门关起来锁好“不让小偷再侵入”的行为是“灭谛”。
    *这是“法”的部份。
    任巴拉美给敦仁波切:无上指引是“僧宝”,因为我们迷失在六道轮回中已经很久了,所以需要指路的向导。“僧众”就是我们行向解脱道路的向导。我们要皈依到什么时候呢?要一直皈依到成佛解脱为止,成佛之后就找不到痛苦,所以就不需要再皈依了。
    昨天有个居士问:“法是不是究竟的皈依?还是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法”它只是让我们成佛的工具而已,我们成佛之后已没有恐惧,所以成佛之后也不需要皈依法及僧众了。
    光是了解三宝是不够的,还是要用仪轨来接受皈依。
    *皈依之后,要谨守皈依的戒律。皈依“佛”后我们就不皈依礼拜一般世间神祗,因为他们没办法让我们究竟解脱。
    *皈依法,任何身、囗、意都不可以伤害众生,因为“法”是保护众生的。
    *皈依僧,我们就不要和外道一同修行。
    *皈依佛之后,所有佛像都要把它当作是无上智慧的佛陀;不要分别佛像材质的好坏,如果有分别心就是错误的,黄金打造和铜雕、铁铸、石凿、泥塑、木刻、布缝、纸绘、壁画的佛像都是平等的。象征着上至高的牟尼佛以及所有的佛。
    *皈依法以后,对所有表达佛法的文字都要非常的尊敬。
    *皈依僧以后,看到代表僧众的所有颜色都要心存恭敬。
    *普贤上师言教提到:“皈依法以后,即使是对藏文一个基本的字母都要生起恭敬心。”这是因为以前文字在西藏都没有用在生活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字都和佛法有关,而且法本也很少的原故,不像现在印刷业这么发达,不要说一般的文字,佛经的印刷发放都已经泛滥成灾。
    如果当时的西藏也像我们现在一样,衣服、裤子、鞋子那里都有文字、都有标签,那么都要礼敬的话,我们就不要生活了。这是因为当时环境的原故才会说出这样的话,现在我们只需要对表达佛法的字句礼敬即可。
    普贤上师言教提到:“即使是看到红、黄色一小片布料也要生起僧宝之想,恭敬供养”。这是因为当时西藏一般人都是穿皮制衣、帽、鞋、靴,而红、黄色的布料只有出家众才穿,我们对各式出家众的衣服都要尊敬,不只你们要如此,我们自己也同样的尊敬它。
    当我们穿上这身出家众的衣服时,我们的行为自然会检点收敛,不敢有污染僧众的举动。这是外相,究竟上来说是没有差别的。但我们都是凡夫没办法看到究竟,大部份都看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依环境来做,以一个智者来说是没有差别的。
    *我们密宗做大礼拜时要观想自己化成无数个身体一起做顶礼。
    *我们观想越多所做的功德就越大。
    *所以我观想自己化为多如世界微尘数的身体,一一匍伏顶礼三世一切诸佛、正法和最殊胜的僧众。
    *我敬礼舍利宝塔、大乘三藏及善知识
    *这一切是引发菩提心的根本助缘。
    *我们也礼敬戒行第一的修士、传授戒律的方丈和大堪布及教导我们的
    阿舍黎。
    “佛像”代表佛的“身”。
    “佛经”代表佛的“语”。
    “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为什么舍利塔是代表佛陀的意呢?
    *“意”是看不到的,你们认为舍利子是从那里来的?它是从骨髓来的,因为我们的“明点”跟我们的“心”最接近。
    *我们的“意”就是我们的“心”,“心”的境界是“一切知”。
    *当“心”影响到我们的“明点”时,我们的“明点”就变成“舍利子”。
    *所以“舍利子”是代表“佛的意”。
    *这里为什么要特别说明大乘三藏呢?因为小乘也有“经”“律”“论”三藏;能够帮助我们内心产生菩提心的是佛塔、佛像、大乘“经”“律”“论”三藏以及善知识,
    *所以我们要向他们顶礼;戒行第一的修士是指苦修者。接下来讲
    “皈依”。
    三、归依三宝
    26.乃至菩提藏归依诸佛陀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讲解】一直到证得无上菩提以前,我生生世世都要归依一切智的诸佛,也要归依无漏的涅盘正法,和大慈大悲的菩萨圣众。
    “菩提”是梵语,罪障清净、智慧圆满的意思。什么是无漏的正法?
    1.让我们在轮回之中得到快乐的法是“有漏的法”
    2.让我们离开轮回得到证悟的法门是“无漏的法”